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婴儿护膝开始流行了起来。 宝宝在爬行的时候,有些宝爸宝妈会给宝宝用护膝。那么宝宝真的需要吗?一起来看看吧。
小BB的运动发育牵动神经系统构建的千秋大业,起初的俯趴、抬头到匍匐、爬行,时间和剂量上的累积说是获益终身一点不为过。
可是在大运动这条发展道路上,大家踩的坑真心不少啊!
有担心累坏了宝宝的、担心压迫到心肺的;
有因为介意吐奶干脆不安排俯趴的;
再大一点儿能动起来了,又有担心安全或卫生问题不敢放孩子下地多爬的;
再有就是担心地太硬,膈应着宝宝膝盖小嫩肉的。
还记得传说中的“跪得容易”么?
宝宝的护膝垫却是未必帮助宝宝“爬得容易”了。这些厚厚的海绵或者硅胶膝盖垫子名义上保护了宝宝的细皮嫩肉,却可能从根本上阻挠了正常的发展与探索中值得关注的小重点。
其实,宝宝在发育早期阶段,得到的信号输入越丰富,刺激神经系统发育的机会越多。每一种发育阶段的暴露,内里潜藏玄机。
爬行的好处之一,恰恰就是建立在膝盖得到有效承重和触觉体验之上的。
宝宝有时比我们想象中强大。以色列和墨西哥的宝宝从来都是在石头地板上学爬的,连爬行垫一说都木有。
只要不是在会磨损表皮的地面上爬行,家里的木地板其实并不至于伤害到宝宝。与其选择厚厚的护膝,一条薄薄的棉质长裤可能还更好。
你有想过硬地爬行带给宝宝的好处可能更多么?
发展膝盖的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
如果我们把宝宝的神经系统连接比喻成通信工程的话,爬行时承担主要职责的骨骼和肌肉就是在不断和大脑打电话。
而骨骼和肌肉与地面的接触就是电话听筒,护膝的存在可以比喻为听筒上蒙了一层隔音材料,让电话传声不清晰了。
看似被保护免受“皮肉之苦”的膝盖,在护膝的“保护”下,没有充分与地面稳固而直接的接触,这可能让膝关节的骨骼和肌肉没法清晰感知彼此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说,模糊了本体感觉的发展。
本体感觉系统——本体感觉系统由肌肉、肌腱、韧带、关节构成。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一般情况下,对本体感觉系统任意成员的深压(deep pressure)会特别高效地促成孩子的本体觉发育。
使用护膝的宝宝可能在爬行时感觉怪异,然后主动避免膝盖着地,干脆就把姿势“调整”成了熊爬。
手膝爬行是最常见和鼓励的爬行模式,收益多多。爬行时宝宝的腹部离开地面双手和膝盖着地,动作的顺序是:一侧手前进-对侧膝盖前进-另一侧手前进-另一侧手的对侧膝盖前进。
熊爬跟手膝爬行的区别是,宝宝膝盖不着地,四肢直接爬行,有时候看起来有点像瑜伽里下犬式的动态前进状态。 如果宝宝既能手膝爬行还会熊爬,则很OK。但只会熊爬时,膝盖的体验有一定的丢失。
促进膝盖弯曲(flexion of knees)
游戏爬行的动作要点之一是屈膝。护膝可能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屈膝,堆叠在膝盖背侧(腘窝)的材料不可避免地阻碍了某些角度的动作。
而多角度的发力和动作控制,让宝宝对运动的胜任越来越纯熟,发展里的得分点才有机会踩得满满的:)
协调糯屁屁和膝盖的运动关联(align hips & knees)
当膝盖的弯曲轻易实现,而宝宝也同时能感觉到膝盖在地面上得到了四平八稳的支撑,爬行所需的一系列的肌肉骨骼协调就顺理成章了——肩高于手,臀高于膝。
肩高于手,臀高于膝。如果这一系列的承重发生得自然直接,恰恰又为接下来的步行提供了协调准备的前提,别忘了行走时,糯屁屁自然是高于膝盖的呀。
护膝的存在会让宝宝的膝盖总有一种微微的不确定感,每次触及地面的膝盖都在缓冲胶垫下滑动了些许,这对爬行的真正收益来说可以算一种不大不小的困扰。
无法精准感知运动的位置与关系时,爬行在协调不同部位之间动作的意义被“打折”了。
或者,我们把目光放到稍稍后一点的阶段,看看刚开始走路的小BB:TA们为了更好地获得平衡感,会让两只脚分得开开的,一旦对这个新技术(步行)的掌握更娴熟了些,双腿间的距离就会拉近,直至与屁屁的位置完全水平竖直了。
在手膝爬行中被预热好的臀部与膝盖间的协调关系、线条位置,给步行早期探索的小挑战带去更多笃定的信心。
好吧,梳理一下什么会是好的爬行地面:
硬地不可怕,但需要给爬行制造合理的摩擦力——比如光滑的木地板+光溜的小膝盖和手,皮肤和地板的直接接触会带来合适的摩擦力;
如果介意硬地,可以铺一层薄薄的小毯子或地垫。记住,太厚了反而可能是拖累;
当然,如果能创造更多机会让孩子在各种地面上爬行,在感知觉的收获上将更为巨大,比如草地、沙地、有各种障碍物的地面。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