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太好动坐不住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孩子会坐不住呢?感觉孩子会爬之后,就越来越坐不住了。平时到处乱动也就罢了,最苦恼的是,连亲子阅读都大受影响,每次读书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孩子也就只专心几秒钟,就爬走了。真的是特别挫败,孩子以后会不会专注力不好,影响他的发展呢?
我脑海中浮现的,嗯那不就是我家Eric的情况嘛……
我小时候给他读绘本,也真的是使劲了浑身解数,才能让他多关注我几秒,即便到了现在人家都三岁多了,其实行为处事也还是“风风火火”,总是爱换着来玩,甚至被长辈担心会不会影响专注力。
但每次被担心的时候,我都会说:“怎么会呢,Eric现在读书不是很专注吗,不仅自己会看书,还可以和我们一起读呢,投入啊、复述啊,讨论情节啊,这些都是专注力的体现呢。”
长辈担心也难怪,因为Eric有一个专注力程度极高的哥哥(捂脸),平时玩小颗粒乐高拼3个小时,练琴的时候,即便弟弟在旁边雷鸣般制造“噪音”,他都可以不为所动地练完再去玩耍……这种强大的内驱学习力,的确让我们在启蒙上轻松很多。
但对于弟弟,就真的是“不看着一会儿”都不行,也用了很多的方法,总算是让Eric在一些专项活动上,积累起自己的专注时间,所以即便是两个孩子同款妈,个性和相处方式也可以天差地别的哦~
所以也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养育一个“坐不住”的娃的时候,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引导孩子的专注力,以及有什么分寸和注意事项是需要提前知道的。
◆ ◆ ◆
孩子的专注时间可以有多长?
其实严格来说,大部分孩子,多多少少都是“好动”的,所以如果你发现孩子坐不住,读绘本的时候爬来爬去,这也是一个小月龄宝宝该有的表现。
孩子的专注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完善。按研究标准来看的话,在0~1岁的时候,宝宝的专注力集中时间不超过1分钟,如果有新的刺激,孩子的注意力也容易被转移;1~3岁的时候,专注时间在2~8分钟;3~4岁,专注时间可以达到5~8分钟。
这里个体化差异很大,但能达到上面这个标准,已经表示孩子有足够“专注时间”了。
很多时候,我们担心孩子“会不会得多动症”背后,是我们给自己投射的恐惧。其实我能理解的,我自己也有个“坐不住”的娃。我们热情满满地读书到一半,孩子跑走了,这种沮丧感其实也是环绕在心头,挥散不去。
可如果我们总是怀着焦虑和忐忑的话,这份恐惧也一样会投射到我们的言行举止,孩子也同样能够接受到这份情绪,他甚至比我们想象中还敏感。这个情绪投射的过程,不是关心,而是伤害。
◆ ◆ ◆
专注力培养重在单点突破
虽然面对好动的孩子,实际陪伴中,家长会觉得很难找到时机,让孩子安心下来,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毫无方法,去引导和培养孩子,只是需要更多的武装技能。
首先,不能预设孩子必须得十项全能,但我们可以单点突破。引入的时候要明确一个原则,孩子的专注力发展程度,是和任务门槛密切相关的。
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是说一个任务如果已经完全被孩子掌握,不费力气就可以完成,那么孩子的专注力其实反而不会一直持续。同时,如果一个任务特别难,难到孩子怎么样都完成不了,他们就会容易放弃,反而也难以培养专注力了。
所以在找专注力培养的突破点时,也要思考我们所选择的“专项活动”,到底对孩子来说,是不是合适的。如果让一个10个月的宝宝通过玩“精细手工”来培养专注力,很显然能够带给你的结果,一定是失败。
孩子专注力的发展,需要有身体技能的核心支持,就是孩子的肌肉力量是足够的,肌肉的紧张度,是可以支持孩子身体长时间保持一种状态,如果肌肉力量不足,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出现移动、东倒西歪等状况。
所以我的建议:1岁以下的宝宝,适合提高专注力,最好是从“亲子阅读”开始;1到2岁宝宝,可以把“亲子阅读”和“简单拼图”结合起来;2~2.5岁,可以加入“精细手工”,3岁以上,还可以加入“学习习惯”;4~5岁,可以引入“项目学习”了;这样子对孩子专注力的发展,会更为契合。
当然还有很多活动我没放进去,大家都可以结合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点来补充,我们可以先“培养”好一个,再来引入第二个,以此类推。
◆ ◆ ◆
专注力延长,在于增加兴趣点
对于好动的孩子,引导中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需要爸爸妈妈的创意更多,增加孩子的兴趣点,最终内化为孩子自己的“兴趣点”。我就结合小月龄好动宝宝的亲子阅读,来谈一谈如何培养的可行方法吧。
1.参与前: 从简单到复杂
好动明显的孩子,更需要我们提前考虑孩子的“分级阅读”。
选择合适小月龄宝宝阅读的,感官体验书、纸板书、大书(即约A4纸大小的书籍),都是比较好的“兴趣”入门。小月龄的阅读画面,不要太多的字,情节逻辑要很简单。
需要明白的是,每个孩子的确是不一样的,即便是网上口碑超好的书籍,也不一定合适自己的宝宝,所以关键是找到最能够突破的那本。
2. 参与中:提高共同关注度
这部分最考验人了。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参加一个活动,哪类的组织,会让我们更加能够看得下去呢?是枯燥的会议章程,还是人人都需要参与的工作坊,还是丰富多彩的汇演活动?很显然是后面两种。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工作坊”和“汇演活动”模式,都能够提高孩子的关注度,但是要达到培养孩子专注力的目的,最好的选择,还是工作坊式的参与方式。
? 做寻宝的探险家
我们需要让孩子体会到,自己能够参与到阅读的体验过程,这点非常重要。很多孩子越来越不喜欢阅读,是因为他始终处在一个“被动引导”的位置,就好像即便汇演活动丰富多彩,但对于我们来说也是被动吸收的过程,我们往往一个汇演看下来,能够记住的,也只有那几点真的让我们有共鸣的部分,那也是我们的“参与感”的来源。
对于孩子来说,他的参与感更直接,就是身体上的配合程度。正因为孩子肌肉组织能力还不足,所以他需要保持一些细微的“空间”让孩子可以活动,我们要善于利用肢体语言,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你可以尝试这么做:
发起提问,并且等待和观察孩子的表情:“宝宝,这是一本关于‘蚂蚁’的书,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可以用手指一指。”
牵着宝宝的手,引导宝宝去摸、去拍,去翻页:“对了,这是一个小蚂蚁在散步的书,小蚂蚁看到了花——还有树叶——还有小河流——摸起来滑滑的。”
要保持丰富的情绪,比如惊喜感:“哇!原来小蚂蚁发现了一朵花”、比如沮丧感“摔倒了,小蚂蚁很疼吧”,让你的声音感染孩子。
适当时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表演,比如学小猫伸懒腰,学小狗弓步,或者模拟小青蛙跳步。
? 分时段参与活动
因为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不高,所以一开始是需要衡量孩子能集中的状态是多长,所以可以把我们想要引导孩子做的活动,拆分成好几个小段落。
其实重点不是看孩子一次能坚持多长,而是孩子能否把这个活动,变成他生活中很重要、并且很习惯的节奏。
当时虽然Eric每次专注状态都不久,小时候都爬来扭去走,但是我就整天“赖”着他啊,拿着好多本书,天天找个空档时间就在他面前笑呵呵说,“弟弟,你看我觉得这个小猫书好有趣呢,你要不要一起来看看呢?”,后来发现了Eric感兴趣的几种类型的书后,我就拆分成早上、下午、洗澡后、晚上各种时间段,只要他愿意参与,我就全情投入。
3. 参与后:记得赞美鼓励
不管孩子能坚持多长时间,都要适当地表示出我们的肯定和鼓励,比如针对行为来鼓励,“弟弟,你发现了一只小花猫,你观察得好仔细”,比如针对进步来鼓励,“弟弟,你比昨天看多了三页这本书,我们快看完这本书了。”
这个方式可以鼓励孩子持续参与,如果孩子这次不愿意,但其实也不需要强迫,这个时候可以告诉孩子,“你今天不想读书啊,那我们等下再试试”之类的,表达事实、表达提议类的话,而下一次参与的时候,也可以结合起来鼓励孩子了,“你昨天不想读书,今天你看得很仔细,弟弟的进步真大”。
其实这些方法做起来都不难,难的是我们是否愿意相信,这样子持续做下去,孩子是可以找到他的内在方向,并且最终愿意用找到的方向来引领自己前进。
现在Eric三岁多了,虽然他在很多方面都还是很好动,但是在阅读的时候,他是天天拿着书来找我们说,“妈妈/奶奶,我想看这本书”,每次虽然时间也不长,但是他会频繁地去做,并且下意识地去做,这便是孩子最早期的学习路径。
我始终觉得,当我们为孩子的表现而担心的时候,我们也同样需要把自己当成孩子,去思考小时候自己的状态。
我们也一样有不积极、不愿意配合,无法静心的时候,那么当这些情况出现的时候,我自己是害怕什么,担心什么,什么东西才可以更好地激发我的动力,怎么样的环境是能够让我舒服的,我可以如何改变,我需要别人怎么帮忙?
这个思考的过程同样也是“共情”,设身处地地去代入孩子的需要,找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的感受,这点联结才能让我们对孩子的成长,始终有信心。而只有在和平的心态下,我们才能真正地找到更好地引导之路。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