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母婴健康> 宝宝护理> 宝宝呵护> 孩子睡觉的时候喜欢“磕头”,这是怎么了?

孩子睡觉的时候喜欢“磕头”,这是怎么了?

2018年04月01日 11:59 阅读次数:1116
孩子睡觉的时候喜欢“磕头”是怎么回事?最近经常有家长会问,为什么孩子睡觉时老是摇头不止,有时还会用头撞枕头,严重时还撞墙。今天和小伙伴们聊一聊和“磕头”睡觉相关的一些话题:

孩子睡觉的时候喜欢“磕头”是怎么回事?最近经常有家长会问,为什么孩子睡觉时老是摇头不止,有时还会用头撞枕头,严重时还撞墙。今天和小伙伴们聊一聊和“磕头”睡觉相关的一些话题:

  1. “磕头”睡觉正常吗

  2. 宝宝为什么会“磕头”

  3. “磕头”和频醒的关系

  4. 应对夜醒“磕头”的小建议

希望对面临类似困扰的小伙伴们能有所帮助。

“磕头”睡觉正常吗?

磕头/敲头是节奏化睡眠行为(rhythmic sleep behavior)的一种。与其相类似的行为还包括:前后摇晃身体,转动脑袋,用头去撞击小床栏杆等。

如果您的孩子在生长发育的其他方面,例如:外观,生长,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发育,认知发育,社交能力等情况都符合他所在月龄/年纪的特点,那么仅在睡眠阶段出现的磕头/敲头的现象并不需要过多的担心,他们不会有潜在的行为,心理或者神经系统的问题。

高达20%的孩子,都会在出生之后的前几年,出现暂时的,阶段性的节奏化睡眠行为。比如6个月大的时候,他们会跪/趴在床上,前额/头顶抵着床垫前后摇晃身体;8-9个月的时候,他们会出现磕头/敲头的行为。所有的这些节奏化睡眠行为通常会在孩子3-4岁之前停止。

敲头/磕头在男孩子身上出现的概率是女孩子的三倍之多,除此之外其他的节奏化睡眠行为在男孩和女孩身上出现的几率相等。

尽管这些行为看起来很恐怖,甚至有的时候孩子的额头会出现红肿或者是瘀青,但是孩子不会真的伤害到自己,也不会影响孩子的意识,或者是引发脑损伤。

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家长放松心态,可以静待花开的。但是如果孩子这种行为在夜间反复出现,并且每次持续的时间超过10-15分钟,或者是孩子4周岁之后还有类似的行为,家长就需要引起注意了。必要时请寻求专业儿科医生的意见。

宝宝为什么喜欢“磕头”

促使宝宝“磕头”的常见原因有以下这些:

  1. 自我安抚:孩子们喜欢重复的,有节奏感的动作。这也是为什么小小的孩子们喜欢被大人抱着走来走去悠着睡觉。磕头/敲头/摇晃身体这些行为出现的时候,对这些孩子们来说,是他们自我放松和平静的一种方式。常见于入睡和浅深睡眠阶段过渡的阶段。

  2. 缓解疼痛:当孩子出现身体上的不舒服时,也会促使这些行为的发生。比如孩子得了中耳炎和出牙的时候,他们会通过类似的行为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分散对疼痛的关注。家长需要随时留意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

  3. 烦躁/焦虑:当孩子出现情绪的上的“大爆炸”,但又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他们会通过身体的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通过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情绪得以稳定和平静。

  4. 寻求关注:家长的反应,是孩子行为的一个直观的后果和反馈。如果平时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但是在孩子出现这种看起来“自虐”的形式极度关注,那么就会暗示孩子这是得到家长关注的有效方式。

  5. 生长发育的问题:自闭症或者其他在生长发育方面出现缺陷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类似的行为。但是,不能通过“敲头”行为的出现反推孩子有自闭症。就像文章第一部分说的一样,我们需要全面考察孩子生长发育各个方面的现象和特点。

“磕头”和频醒

“磕头”是这个宝宝在入睡时候自己安抚自己入会的一种睡眠联想--她在入睡的时候需要依靠这种方式才能再次入睡。我们知道,孩子的整晚睡眠是由许多或深,或浅,或短暂醒来的睡眠阶段和睡眠周期组成的。当孩子进入这些睡眠周期的转换阶段,他们就会寻求和入睡的时候一样的安抚方式使自己再次入睡。

换句话说就是,不管孩子使用的是哪种入睡方式,夜醒的时候会群求相同的方式。改变入睡方式,可以辅助解决和改变这一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夜间睡眠周期变化的特点。

红色实现代表的是一个良好的夜间睡眠的状态,蓝色虚线代表的是一个不稳定的夜间睡眠状态。

在这个图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无法安睡的夜晚,会有明显的清醒状态的出现,并且睡眠状态更多的处在活跃的REM睡眠和NREM睡眠的第一/第二阶段,很难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深度睡眠。

如果孩子处于如蓝色虚线所示的睡眠状态,那么他就需要更多次的尝试再次入睡,入睡时候所依赖的安抚方式就会更频繁的出现。

引起蓝色虚线所示的睡眠情况的常见原因有:白天作息安排的不合理;过度疲劳;过度刺激;白天刺激/运动不足,就寝时间过早/过晚;情绪的焦虑和不安;睡眠依赖等。

通过对上述方面进行排查和调整,可以优化夜间的睡眠状态,减少夜醒的次数。

应对“磕头”的小建议

对于这个个案中的孩子家长,我会建议从下面这几方面入手,来改善孩子的夜间睡眠状态:

  • 家长的情绪状态:家长首先不要焦虑。磕头入睡的情况,本身不是问题。

  • 孩子的情绪状态:孩子和家长内心的焦虑都会彼此影响睡眠。在白天多花时间主动的陪伴孩子,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和互动。在分离焦虑期的孩子,在入睡的阶段会需要更多的查看和陪伴。不要让敲头/磕头变成引起家长注意力的有效方式。

  • 白天的作息:白天作息的重点是避免孩子出现过度疲劳和亢奋。小睡充足,但是不可过多。过多的白天小睡,会影响孩子夜间睡眠的需求。15月龄的孩子,正处于白天小睡由2次过渡到1次的并觉期。并觉期的特殊性,也是影响夜间睡眠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 白天的进食安排:保证白天的营养摄入,避免饥饿引发的夜间睡眠不安。根据英国营养学基金(British Nutrition Foundation)的建议,幼儿的饮食安排可以按照5份淀粉类,5份果蔬类,3份蛋白质类和2份奶制品类 。

  • 白天的运动量:入冬以后,雾霾开始出现,空气环境受影响,也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户外活动机会和时间。所以家长要留意孩子的玩耍和运动需求,帮孩子“放电”。

  • 在非睡眠时段满足孩子对节律刺激的需求,比如打秋千,骑摇摇马,摇摇椅等。如果孩子在白天可以得到足够的刺激,他们对晚上睡眠阶段的节律运动的需求就会降低。

  • 入夜的过渡时光:夜晚是安静的,是用来睡觉的。通过入夜的过渡程式,可以帮助孩子营造睡眠的氛围。比如,在就寝时间之前的30-45分钟,调暗房间的灯光,关掉电视,家长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安静的游戏。

  • 睡前程序:一个舒缓有效的睡前程序应该是让孩子和家长都感觉愉快的,充满爱意,平静,并且可以坚持的。洗漱,按摩,安静的拥抱或者哼唱睡眠曲都是常见可选的睡前程序。对于牙牙学语期的孩子来说,睡前悄悄话会有意想不到的神奇力量,比如,当孩子躺下以后,用温柔且他能听懂的语言讲述一次啊他今天有趣的经历。

  • 就寝的时间:当之前提及的各方面都已排查和改善之后,观察孩子入睡时耗费的时间。如果孩子在床上翻来覆去折腾很久才能入睡,这个可能是睡的太早,或者是睡的太晚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原因。这个需要观察宝宝的睡前状态(烦躁?),整体睡眠情况(睡的是否安稳,是否总是哼哼唧唧?)进一步判断。上床到睡着这个过程在15-20分钟左右是比较合理的。

  • 改变入睡方式和夜醒的处理:入睡的方式会影响夜醒再次入睡时的方式,所以,家长希望改变“磕头”现象,可以从入睡的时候开始,采用别的方式安抚孩子入睡,比如更多的陪伴,轻拍等。孩子夜醒的时候可以采取相同的操作。但是需要留意的是,新的入睡方式有引起新的夜间睡眠问题的可能性。

“磕头”入睡是孩子自我安抚和平静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孩子3-4岁时就会停止,不会对孩子的心理,行为和神经发育等方面产生问题。

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家长放松心态,静待花开即可。但是如果孩子这种行为在夜间反复出现,并且每次持续的时间超过10-15分钟,或者是孩子4周岁之后还有类似的行为,家长就需要引起注意了。首先可以参考上文提到的建议,通过优化孩子的夜间睡眠状态来减少夜醒的可能。必要时请寻求专业儿科医生的意见。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