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母婴健康>宝宝饮食>微量元素>你还再给宝宝检测微量元素?

你还再给宝宝检测微量元素?

2018年01月12日 14:39阅读次数:65
现在还有好多家长,就怕孩子缺了什么营养,尤其是微量元素,只要能补,那就立即补,千万不能输在“营养线”上,那到底什么是微量元素,有什么用,该不该查呢?

现在还有好多家长,就怕孩子缺了什么营养,尤其是微量元素,只要能补,那就立即补,千万不能输在“营养线”上,那到底什么是微量元素,有什么用,该不该查呢?

宝宝“钙铁锌全都缺”,该怎么补?

详细了解一些关于微量元素检测的内容。

微量元素检测,顾名思义,与检验科的工作相关。

大家聊一聊这个微量元素检测,到底是怎么回事。

担心宝宝营养不够,会不会缺点什么,体检的时候顺便测一下微量元素吧——如果报告单上的结果都正常,那么皆大欢喜;如果结果显示偏低了,那,赶紧掏钱买买买,钙铁锌镁抱回家给宝宝补上。

这恐怕是很多家长朋友都有的想法。

检测缺啥就补啥呗,有问题么?

问题就出在这个“微量元素检测”上面了。

早在2013年,国家卫计委就已经下发通知,对于儿童微量元素检测做出了指导和建议。

微量元素检测不宜作为常规体检项目。

为什么国家卫生主管部门会单独为微量元素检测发一份文件进行规范呢?

因为曾经有一段时间,儿童微量元素检测存在过多、过滥的问题。

大多数医疗单位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在诊断微量元素缺乏方面,参考意义不大。

临床上诊断相应微量元素缺乏,需在儿科医生详细病史评估及体格检查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和实验室指标进行检测。

一方面,卫生主管部门和专业机构都在给微量元素检测“泼冷水”;另一方面,各地的微量元素检测却依然开展得如火如荼。

家长一定疑惑,宝宝到底要不要做这项检测呢?

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微量元素是什么说起。

什么是微量元素

在决定要不要做微量元素检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微量元素是什么。

说到微量元素,家长朋友们可能会想到各种儿童补铁、补锌、补钙的保健品,也可能回忆起上学时,元素周期表上那一排排抽象的字符。

那么,究竟什么是微量元素?

目前多数科学家认为,生命必需的元素共有28种。

在这28种生命元素中,按体内含量的高低,可分为常量元素(或称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指的是占体重0.01%以上的化学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氯、钾、钠、钙、镁等。全部这类元素共占人体总重量的99.97%。

微量元素,指的是占体重0.01%以下,且为人体所必需的一些化学元素。如铁、硅、锌、铜、碘、硒、锰等。全部微量元素只占人体总重量的约0.03%。

虽然微量元素在体内微乎其微,但这些元素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什么是微量元素检测

了解了微量元素,我们再来看一份比较常见的微量元素报告单模板:

大家对照咱们前面提到的微量元素定义就会发现,检测项目并不只针对“微量元素”。

其中,“钙”、“镁”都属于常量元素,而“铅”则属于可能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虽然含量甚微,但也不应归为微量元素。

检测这些元素,是因为长久以来,家长都非常关注宝宝是否“缺钙”,是否存在“铅中毒”,使得钙、镁、铅等非微量元素也成了微量元素检测中的必查项目,让这项检测变得名不副实。

手指血?头发?不同检测方式有何区别

目前,用于微量元素检测的标本主要是头发和血液(包括静脉血和末梢血)。

以头发作为检测标本。取样方便,可以让宝宝免受采血的疼痛,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但头发受清洁程度、发质、个体生长发育程度和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影响,甚至残留的洗发液都会干扰检测结果,所以这种检测方式得出的结果临床价值非常有限。

通过手指取血。取血过程中,可能会有组织液或外界的同种元素混入,造成结果偏低或样本污染,也不是可靠的方式。

通过静脉取血。这种检测方式,采血过程中干扰因素相对较少,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血浆中各元素的含量。

提醒大家注意:

目前有一些不正规的药店、母婴店,推广免费检测微量元素的项目:

把带有电极的小夹子夹在宝宝小手或小脚上,通过仪器配套的电脑,很快显示出钙、铁、锌、硒等各种微量元素的数值。

这种方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完全是商家推销产品的道具,各位家长切莫上当!

从上述几种不同标本类型的比较来看,似乎静脉取血检测微量元素更可靠。

但是,使用静脉血检测微量元素,就能真正反映宝宝是否缺钙、缺锌、缺铁么?

答案也是否定的。

因为血液中的微量元素不能等同于这种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

血液微量元素结果≠体内含量

刚才我们讲了,通过抽静脉血可以检测血液中各元素的含量。

那么,它为什么不能用来确定宝宝是否真的缺什么微量元素呢?

这是因为,微量元素在人体内不是均匀分布的,有的元素在血液中含量很少。

这个问题,我以钙元素在体内的分布和功能为例,向大家具体介绍一下。

钙是我们体内非常重要的一种常量元素。

人体内的钙含量约1~1.25kg,占体重1.5~2%。

体内99%以上的钙,都分布在骨骼和牙齿中,是骨骼和牙齿的必需结构成分。

剩余不足1%的钙,分布在血液、体液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中,参与多种生理活动。如参与激素释放、促进血液凝固、调节心律等等。

钙元素对神经组织有特殊的作用。

如果血液中钙离子浓度下降,会导致神经组织过度兴奋,触发肌肉收缩,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抽筋”。

如果血液中钙离子浓度过高,则抑制神经活动,长期还可能导致肾结石、骨骺过早闭合等问题。

因此,为了保证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基本恒定,我们人体进化出了一套应对机制。

这是一幅钙调节机制示意图:

骨骼中的钙,是人体钙元素的储存库和缓冲区。

当血液中钙离子浓度降低时,会迅速动员骨钙源源不断地进行补充;反之,若血钙浓度升高,机体会将其沉积于骨中储存起来或经肾脏排出体外。

这一机制保证了血液中钙离子浓度在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中无明显差异,始终保持着一个基本恒定的浓度。

所以,我们能够明白两个问题:

通过抽血测得的钙,不能反映体内的钙总量。

血液中的钙离子不足体内钙总量的1%,且浓度保持动态平衡,其水平不能反映体内钙总量及整体状况。

某种元素的摄入量,不能等同于吸收和利用的情况。

钙的吸收与利用也并不仅仅与钙元素本身的摄入量有关,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肝肾功能等,都对钙的吸收利用有重要影响。

除钙元素之外,人体内的铁元素主要分布于红细胞内;锌元素主要存在肌肉与骨骼中;铜元素则主要储存在肝脏……

所以说,血液微量元素检测,测得的只是血浆内各元素水平,其结果不能反映体内微量元素整体状况,也不能作为体内微量元素缺乏的诊断依据。

通过血液微量元素检测,评价儿童体内营养素状况,是一个误区。

有事没事都补点,总没坏处?

看到这里,有的家长朋友可能会说了,虽然微量元素检测结果不能反映宝宝体内的实际状况,但是为了防患于未然,额外补充一些,总没有坏处吧?

其实,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要知道,各元素在肠道吸收的过程中,存在竞争关系。

比如钙、铁、锌、铜等,都是二价阳离子,在胃肠内吸收途径相似。

其中一种元素多了,就会抢占其它元素的“运力”。

锌补多了,会影响铁的吸收;

钙补得过多,锌、铁的吸收就会减少。

所以,建议大家把喂养重点放在均衡营养上,不要迷信保健品的作用,以免破坏了体内营养元素的平衡。

其实,微量元素检测不是常规项目。

只有极个别真正存在吸收、利用障碍的宝宝,比如早产儿、某些先天性遗传病患儿,或者存在不明原因的慢性腹泻、反复呼吸道感染、发育迟缓、严重偏食、挑食等情况,经专业儿科医生评估后,才有可能需要进行微量元素检测。

而且,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化验结果也只是作为辅助参考,需要儿科医生结合临床情况综合评估和正规治疗,而不能单凭一份实验室报告就进行判断。

家长如果还是不放心的话,我可以给各位一个简明的判断标准:

如果宝宝的生长发育都在正常范围内、进食正常、营养摄入均衡,母乳喂养期间注意补充维生素D、早期添加辅食选择富含铁的婴儿营养米粉,就没有必要检测微量元素。

以上是关于微量元素检测的介绍。

小编总结一下,关于微量元素检测,几个大的原则性问题:

查不准。血液中的微量元素,不能代表这些元素在体内的含量。

没必要。宝宝吃得好长得好,就不用担心缺乏微量元素。

别乱补。盲目补充,反而容易影响营养元素的吸收。

重喂养。均衡饮食,关注生长发育结果,不迷信营养补充剂的作用。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