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给孩子选鞋也是有技巧的哦,有些宝妈在冬天喜欢给孩子穿雪地靴,但是你知道吗?这种鞋对于宝宝来说并不好,3岁前宝宝最好不要穿!
现在到了冬天最冷的时候,“保暖”就成了爸妈们最关心的话题。近年来,舒适保暖的雪地靴成为了家长们的“宠儿”。无论是室内穿着,还是户外使用,雪地靴已经掀起一股时尚潮流,在这“保暖”、“时尚”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小的“危险”。
毛茸茸、萌萌哒的雪地靴,宝宝穿起来很可爱,但是,很多雪地靴都不适合2岁内的宝宝穿!之前央视有过新闻讨论雪地靴会致残。虽然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但一些不良影响肯定是有的:因为它可能让孩子的脚变平足、内八、部分畸形……
如果你之前准备给孩子买雪地靴,先看看今天这篇文章再决定吧~
雪地靴四宗罪
最好别给孩子穿!
雪地靴虽然确实很可爱,不过它的设计和普通的童鞋有很大不同。因为这样的设计,也有可能带来对宝宝身体不利的影响。育姐把这些问题列举出来,也想告诉更多妈妈,即便不是雪地靴,也不要选择有这些特质的鞋。
鞋底太平,不利于足弓发育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雪地靴都是平底,且因为常使用胶底或EVA发泡覆盖塑胶等材质,而使鞋底比较厚,没有弧度;而人脚底有一定弧度,有脚弓,在步行时脚需要弯折,雪地靴的平底设计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因此会导致足底压力的不平衡。
对于小宝宝来说,足部正处在关键的发育期,需要有一定高度的鞋后跟来支撑,否则,足弓将失去支撑,时间长了就可能造成平足。时间长了也会影响走路姿势,造成宝宝足内翻、足外翻、X型腿、O型腿等问题。
鞋子内部肥大,影响宝宝学步
因为冬季寒冷,鞋内需要有一定的空间,以保持脚部良好的血液循环和暖气流通,所以雪地靴、棉鞋的鞋型一般都较肥大。
雪地靴的优势在于穿脱方便,正因为如此,靴筒和靴身都比较肥大。鞋型肥大,走路时脚就在鞋里滑动,所以脚总要偏向一边才能用力勾住鞋子,走路时脚的中心总是偏向外侧或内侧。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八字步态,养成错误、难看的走路姿势。
鞋型太软,保护性差
学步期的宝宝鞋头、脚踝处都应该特别保护,但雪地靴在鞋帮设计上没有内包头,对稳定鞋型、保护脚趾无益;很多雪地靴后跟没有主跟,不具有固定、支撑作用,难以使脚在鞋内保持正确的位置,踝关节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危险。
绒毛太厚,不透气
雪地靴的靴底和靴身通常有很多很软很厚的毛,保暖性是有了。但宝宝活泼好动,脚部容易出汗,1~3岁宝宝本来表皮角质层就较薄,肌肉水分多,长时间穿着又捂又硬不透气的雪地靴更易引发宝宝脚部不适。
如果要给宝宝穿雪地靴
一定记得这样做
当然了,冬季寒冷,特别是在北方。冰天雪地,寒从脚起,儿童脚部保暖确实很重要。如果必须要给宝宝穿雪地靴的情况下,至少应从下面5个要素做为选购、穿着标准:
控制穿雪地靴的时间
雪地靴只能短时间穿,比如只在家穿或在外出的路上穿,上幼儿园或者其他长时间活动的时候,就要换上其他便于宝宝走路的鞋子。
雪地靴里加个鞋垫
雪地靴一般都使用带毛软垫,其止滑性很差,脚在鞋里容易滑动、易伤脚,应换一般的鞋垫,让脚在鞋里更加固定。如果可以加那种前低后高的鞋垫就更好了,可以减少一些对足弓的影响。
选择雪地靴要合适
购买雪地靴时,应捏捏鞋后帮、脚踝处,尽量选硬的,对脚具有支撑性、稳固定性;而且现在雪地靴的加工良莠不齐,我们要选择皮毛光滑,没有怪味异味的靴子,以防废旧里毛让宝宝的脚部感染细菌。
宝宝脚型变化快
送你分月龄选鞋标准
还不会走路时:步前鞋
15个月前的宝宝处于爬行期至学步初期阶段,开始尝试站立及学步。此阶段应多鼓励宝宝在室内赤足,让足部直接接触地面,增加足底抓地感,培养平衡力。
为了保温及避免足部受伤,可以为宝宝选择鞋底薄一些及鞋面软一些的鞋子。这样,既能够保持足底抓地感觉,也可以有效保护宝宝的小脚丫了。鞋脸要长,因为小宝宝这时还没有后脚跟,有调节松紧的粘扣或绑带的鞋子,才能完全包裹住宝宝的脚丫。
学会站立,学步初期:学步鞋
15个月后的宝宝,开始有较多走路的时间。宝宝学走路的时候最好光脚,但受环境和温度限制,必须穿的学步鞋,一定得是轻巧,没有束缚感的。宝宝由于步态未稳,比较适合穿着前足容易曲折的幼儿学步鞋。
此时的宝宝会有一些户外的运动,需要穿带鞋底的鞋子,父母可为宝宝选购一些鞋身为网布设计、鞋底薄而柔软的学步鞋,鞋子在前三分之一处能弯折,后面都不可以弯折,才能起到保护和支撑足弓的作用。这样的鞋会比较容易弯曲令宝宝走路时容易起步,有助培养正确的步态。
已经可以走稳后:稳步鞋
此阶段的宝宝处于稳步期,此时应控制宝宝的脚型。父母要为此阶段的宝宝选购鞋子,可以选择一些鞋身较硬的幼儿稳步鞋。而且鞋子需有坚实的鞋头和后帮,防止后足外翻(即脚跟偏斜)。鞋底要容易曲折有弹性,能很好的承托足弓。
宝妈们,对于小宝宝们来说,雪地靴能不穿最好就别穿啦~ 那么多鞋子都可以御寒,不是只有雪地靴才能做到嘛。毕竟从小养成好的走路习惯才是一辈子都重要的事呢!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