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闺蜜跟我吐槽,她养孩子最大的心得,就是脑洞越来越大了。
宝宝的一个眼神,一段哭声,一个手势,都能让她理解出一篇论文那么长的含义。可不是嘛!很多宝贝到了2岁,虽然有了200个左右的词汇量,但是常用的也就那四五十个,跟那茶壶煮饺子似的,还需要配合肢体语言才能理解。
下面4个肢体语言,传达的意思和我们理解的往往不同,误读后果严重,快来看!
场景一
家里来人时,宝宝不仅不迎接,还把头罩起来
兜兜三岁的时候,有次小姨特地来看他。他跑到门口,一看是小姨,一把把T恤卷到了头上,露着个小肚子,掉头就跑。他小姨感觉有点受伤,这孩子这么讨厌我嘛?结果追上去一看,兜兜用T恤蒙着脸,还在后面偷笑!
原来看到家里来客时蒙脸,只是宝宝和你玩的一种表现!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孩子真的有点害怕客人,但是不知道如何克服。这个时候,宝妈宝爸可以轻轻告诉客人“他只是有点害羞”,避免尴尬。但是,千万不要在宝宝面前说他害羞,过早给孩子贴上标签。
你只需告诉他:“你是不是有点害怕啊?你可以在旁边看一会,等你想过来的时候,再一起玩吧!”客人也可以配合宝妈,跟宝宝保持距离,而不是“越怕越逗”,降低孩子的安全感。
场景二
宝宝在玩具前双手抱胸,抗拒新事物
作为一个半吊子心理学爱好者,兜妈一直以为“双手抱胸”属于典型的防御姿势。但是,根据国外的研究显示,儿童“双手抱胸”有67种不同意义!而对于0-4岁的幼儿来说,双手抱胸往往是不安的表现。
比如,当你第一次买电动毛绒玩具回家时,有的孩子先会一反常态地在远处观察,并双手抱胸,好像对新玩具没有兴趣似的。而实际上,幼儿的好奇心很强,喜欢新事物,他只是在观察新玩具会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
这时,宝爸宝妈只要先在他面前玩一玩这个新玩具,告诉他“这个新玩具可好玩了”。稍加鼓励,孩子就会受到好奇心的驱使,自己去尝试。但如果你不鼓励孩子,还强迫他玩这个玩具,孩子的不安就会变成恐惧,甚至变成心理阴影。
场景三
回家后,宝宝回避你的直视
兜妈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儿又干坏事了”,哼哼,让我来看看要不要打屁股!不知有多少宝妈会跟兜妈有同样的直觉?的确,2-3岁左右的宝宝,在干错事以后,都会回避成人的注视。
但是,他们回避成人的原因,并不是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而是感到了做错事后的愧疚感。有研究显示,孩子在2岁时如有愧疚感,更不易成为“问题儿童”。
所以,宝妈宝爸在这时并不应该纠结于“他到底做错什么了”,而是应该及时帮助孩子。如果你已经发现了孩子干的“坏事”,可以告诫他下次不要再犯。如果没发现,就问问孩子:“你今天干啥啦?说给妈妈听听。”这样培养的孩子在长大后,更愿意和父母交流。
情境四
宝宝突然不粘人了,有时还会要求大人离开
这种情况在1岁左右的孩子身上最常发生。孩子突然不爱粘着宝爸宝妈了,有时帮他做事,他还会把你推开。兜兜在1岁时也有这样的现象,当时兜妈特别不适应。
但是在一番观察后,我发现,他并不是在反抗大人或是故意嫌弃别人。在这一阶段,他已经能做很多动作了,也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特别希望自己能独立完成一些事情。
宝爸宝妈如果遇到宝宝突然不粘人了,这是好事。说明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自信,所以,宝宝愿意独立完成时,宝妈宝爸只需在一旁保护他的安全。这样,宝宝在长大后,就能有更强的独立能力。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