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牛喘月的故事 西晋初年,朝中有位大臣名叫满奋。他身材高大魁梧,看上去体格似乎很健壮,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生来体弱,尤其怕冷。每当冬天来临,京城洛阳北风呼啸,雪花纷飞时,他就整天待在家里。在这些寒冷的日子里,他住的房屋不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而且还要挂上厚厚的帘幕。有时呼啸的风声传入他的耳中,他都会感到冷气入骨,坐立不安。 有一天,晋武帝想要跟满奋谈论一下朝政,便派人把满奋叫到宫中。晋武帝在偏殿接见了满奋,让他在面向北边窗子的位置坐下来。虽然窗子上有琉璃可以挡风,但是毕竟琉璃是透明的,他总觉得和没有一样,仍然感到北风凛冽,寒气逼人。满奋是和晋武帝坐在一起,虽然感到寒冷,也不敢把自己的苦处说出来。晋武帝见他表情难受,知道他可能是怕风的缘故,就笑着问道:“你为什么这样怕风啊?”满奋弯下身子回答:“吴地的水牛怕热,所以见到月亮就以为是太阳,便喘起气来。臣一向怕冷,见了寒
【注音】xiǎo shí liǎo liǎo , dà wèi bì jiā 【出处】太中大夫东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小,必当了了。’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解释】了了:聪明伶俐,明白事理。幼年聪明懂事,长大后不一定成才。 【用法】作定语;用于评说别人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小时了了 【同韵词】自相残杀、枯树生华、翠竹黄花、顺藤摸瓜、嘁嘁喳喳、触机便发、结结巴巴、言由衷发、戤米囤饿杀、一触即发、......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10岁的孔融去拜见大名鼎鼎的河南太守李元礼,以李元礼亲戚的名义求见。李元礼不认识他,他
“五里雾”是一个三字成语,这个成语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词目:五里雾 发音:wǔ lǐ wù 释义: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出处《后汉书·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示例:唐孔德绍《行经华阴》诗:“山昏五里雾,日落二华阴。” 邹韬奋《抗战以来》六:“究竟怎样,实使人如陷入五里雾中,无数青年及热心国事的人们便在这五里雾中遭到源源。
迷魂汤用来比喻迷惑人的语言或行为。其近义词是迷魂药。 【词目】:迷魂汤 【拼音】:mí hún tāng 【解释】:比喻迷惑人的语言或行为。 【出处】:《全元散曲·点绛唇·赠妓》:“使了些巧心机,那里有真情实意。迷魂汤滋味美,纸汤瓶热火猥。” 【示例】:'你甭给我灌~哩!'梁三老汉严肃地警觉着自己不被软化。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17章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迷惑人的语言或行为 【近义词】迷魂药 【成语传说故事】 传说人死后,魂灵要到孟婆庄报到,把生前的善、恶、功、罪登记一番,并在轮回簿上注册,然后投胎转世。 投胎时间一到,魂灵由黑白无常押至孟婆庄,有老妪殷勤迎入门内。此时,三位千娇百媚的丽人孟姜、孟庸、孟弋帘姗姗而出,丫环玉瓯备茶,三姝含羞劝饮。红袖雪肤,香气袭人,
惟命是从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郑国。三个月后便攻破了郑国都城。郑襄公出于无奈,只好裸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向楚庄王求饶说:“我不能很好的服侍君王,令大王生气,这都是我的罪过。今后,大王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只要大王不灭郑国,让郑国像您的众多属国一样服侍您,这就是您的恩惠了,也是我的心愿。我大胆的说出心里话,请大王决定吧。” 楚王看到郑伯的可怜相,认为郑王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就下令退兵,允许郑国求和,还与郑国订立了盟约。 惟命是从材料 【发音】wéi mìng shì cóng 【出处】《左传·昭公十二年》:“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解释】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近义词】唯命是从 【成语举例
【注音】pú shàng zhī yīn 【典故】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 【释义】濮上:春秋时卫地,青年男女常歌舞幽会于其地。用以指靡靡之音。 【用法】作宾语;指不好的音乐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靡靡之音 【押韵词】抱火厝薪、门里出身、改过作新、触目崩心、触景伤心、朗朗乾坤、投辖留宾、利欲熏心、一笑千金、楚璧隋珍。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末年,晋平公在城外建造一座豪华的宫殿。卫灵公带涓乐师前去祝贺,席间涓乐师把在濮水边听来的乐曲弹了一遍。晋国的旷乐师马上制止说是商末延乐师为纣王所作的濮上之音,听了会沉湎声色中。3年后,晋平公因贪色而亡。 【成语举例】请不要沉湎于这濮上之音。
成语故事:以卵击石 出处《墨子·贵义》:“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 不可毁也。” 释义“以卵投石”也称“以卵击石”,意思是鸡蛋碰石头。比喻自 不量力,自取灭亡。 成语故事: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齐国。途中遇见一个叫“曰”的人, 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肢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 墨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话!” 说完,他继续朝北走去。但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水泛滥,无法渡过河去; 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 嘛!遇到麻烦了吧?” 墨子微微一笑,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 人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 “曰”听后支吾着说不出话来。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 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
词目:马前卒 发音:mǎ qián zú 释义:旧时在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现在比喻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出处: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近义词:无名小卒
【注音】liǔ àn huā míng yòu yī cūn 【典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诗 【释义】原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转机时 【结构】复句式 【同韵词】触手生春、佛面刮金、啮檗吞针、贵古贱今、人面鬼心、劳形苦心、万古长新、才广妨身、骨肉相亲、晖光日新。 【年代】古代 【语文同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古诗两首〈游山西村〉》小学七册·课文·5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陆游被免职回到故乡山阴,在故乡闲居三年,靠读书打发日子。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他独自一人到西山游览,经过一山又一山,终于找到一个绿柳成荫的山村,就作诗《游山西村》:“山
取而代之的故事 项羽名籍,他是秦末下相县(今江苏宿迁县西)人。他从小死了父亲,全靠叔父项梁把他养大成人。 项羽少年时,就很聪明,项梁便亲自教他念书、写字,但项羽不愿好好学习;项梁又教他使枪用剑,但项羽学不多久,又不学了。 叔父项梁骂他没有出息,项羽回答说:“认字、写字只能记记姓名罢了,学剑术只能敌得住个把人,不值得学,我要学能抵挡万人的本领。”项梁见他有抱负,便教他学兵法,项羽很高兴。 后来项梁被人诬告抓到监狱,为了报仇,出狱后项梁便把诬告他的人打死了。为逃避官府的追捕,他带着项羽逃到关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邯郸人)五十岁时,带领李斯和赵高(邯郸人)等一批官员和他二十岁的小儿子胡亥,去巡游东南。 秦始皇先游览了湖北、浙江一些地方,然后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去祭祀埋葬在那里的大禹。 秦始皇对手下的
【注音】hòu shēng kě wèi 【出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称赞年轻人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少年老成 【反义词】少不更事、乳臭未干 【同韵词】摧折恶类、好施小惠、亏于一篑、截辕杜辔、风通道会、不进则退、木朽形秽、楛耕伤稼,楛耘失岁、阿尊事贵、倚姣作媚、...... 【年代】古代 【谜语】哥哥怕弟弟 【邂逅语】年轻人扛大梁 【英语】Araggedcoltmaymakeagoodhorse. 【德文】demNachwuchsgebührtAchtung 【日语】後生(こうせい)畏(おそ)るべし 【法语】le
成语故事—左提右挈,出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比喻共相扶持。也形容父母对子女的照顾。 【典故】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而责杀王之罪,灭燕易矣。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释义】挈:带领。比喻共相扶持。也形容父母对子女的照顾。 【用法】作谓语;指辅佐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相互提携 【同韵词】夷然不屑、拿云捉月、清净寂灭、怏怏不悦、风流蕴藉、北门管钥、视如草芥、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丹心碧血、金科玉臬。 【年代】古代 【英语】supporteachother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武臣率军进入赵地称赵王,他派部将韩广率军进入燕地,韩广称燕王。武臣大怒,就率部将张耳、陈余进攻燕地。武臣被俘。张耳、陈余设法营救未果。侍卒对韩广说张耳他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春秋时,晏婴在齐国历任三朝的宰相。他为人正直,生活俭朴,在齐国很有威望。 有一天,齐景公派使者来看他。他正在吃饭,就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请使者一起吃。使者很感动,回去就把晏婴分食的事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想不到晏婴那么贫苦,就派使者送去一千两金子。可是连送了三次都被晏婴退回来了。 齐景公特地召见他,说:“管仲对齐恒公的封赏不推辞,而你……”景公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说:“为什么要拒绝呢?”晏婴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遇人千虑,必有一得。”他自谦地说:“无论君臣,清廉为上,我这人愚钝,再三考虑也许有点道理。” 成语“千虑一得”意思说,遇笨人的考虑也有可取之处。后来多理解为考虑周到。
不时之需的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密州知府苏轼因为写诗被诬陷入狱,后来被贬到黄州团副使。他在黄州期间,遇到两位好朋友。朋友弄到一条新鲜鲈鱼,苏轼问夫人要酒,夫人王闰之早就给他准备酒以备他不时之需,他们乘船去游赤壁,一直玩到尽兴而归。 不时之需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bù shí zhī xū 【解释】用来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 【出处】苏轼《后赤壁赋》 【用法】作宾语 【近义词】不时之须 【反义词】一定之规 不时之需的成语故事点评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不预定时间的需要,做任何事情前都可以做一下前期准备工作,总有一天会有用到的地方。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要成功就要多方面充实自己,多栖培养能力,机会到来的时候,自身的能力就能起到不时之需
“杀风景”又做“煞风景”,比喻在大家高兴的时候,突然出现使人扫兴的事物,或在美好的事物中间出现不和谐的元素。 词目:杀风景 发音:shā:fēng:jǐng 释义:损坏美好的景色。比喻在大家高兴的时候,突然出现使人扫兴的事物,或在美好的事物中间出现不和谐的元素。 出处:1,唐 李商隐《杂纂》:“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上晒禈,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 2,宋·苏轼 《次韵林子中春日新堤书事》诗:“为报年来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春。”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败坏兴致 近义词:煞风景 成语造句示例:不叫局也太杀风景。 ★曾朴《孽海花》
寸木岑楼的故事 有一位任国的人向孟子的学生屋庐子问礼与食哪个重要的问题,屋庐子随口答道“礼重要”。任人又问道:“娶妻与礼哪个重要?”屋庐子答道:“还是礼重要。” 随后,这位任人便一本正经地说道:“要是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恐怕就要挨饿、甚至饿死;如果不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可能就会有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还要按着礼节去行事吗?再有,假如按照亲迎礼,就得不到妻子;要是不行亲迎礼,就能得到妻子,还一定要行亲迎礼吗?” 这一问,屋庐子没有答出来。第二天,便去邹国,转告了老师孟子。 孟子听后,说道:“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的?如果不揣度基地的高低是否一致,那么一寸长的小木头也可能比顶端的高楼还要高。说金子比羽毛重,但是,岂能说三钱多重的金子也比一车的羽毛还要重?拿吃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
大禹在视察了各地洪水的情况后,觉得光用土壤来堵水,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应该把水疏导出去。为此,他大力开掘沟渠让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 禹带领百姓们在野外辛勤地工作了十三个年头,曾经三次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最后,他终于战胜了洪水,使江河通畅,东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灌。原来被淹没的土地,如今又变成了良田。 到了战国初,有个叫白圭的水利专家,也非常出名。什么地方河堤有了裂缝、漏洞、渗出水来,他一到就能修好。后来,他被请去魏国当相国,魏国的国君对他很信任。 有一次,孟子来到魏国,白圭在会见他的时候,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领,甚至自我吹嘘说:“我的治水本领已经超过大禹了!” 孟子是位非常有学问的人,当场驳斥他说:“你说错了,大禹治水是把四海当作大水沟,顺着水性疏导,结果水都流进大海,与己有利,与人无害。如今你治水,只是
不忘沟壑成语故事 孟子游说诸侯各国,主要是为了宣扬自己以仁政治理天下的主张,而不是为了谋求私利,因而他一般要等诸侯邀请他才去。 他的学生陈代对此有些想不通。 孟子开导他说:“过去齐景公打猎,以用羽毛装饰的旌旗去召唤守猎场的人,守猎场者不上前,齐景公很恼火,准备杀掉这个守猎场的人。可是这个人毫无惧色。真是有志之士不怕弃尸于沟壑,勇士不怕丧失脑袋。孔子曾对此人大加称赞,赞颂他凡是不是自己想做的事,就不违心去做。” 说到这里,孟子扫视陈代一眼,接下去说:“如若我不等待诸侯邀请便去,那将会是何种情况呢?” 不忘沟壑成语故事材料 [拼音][bù wàng gōu hè] [释义]沟壑:山沟。念念不忘为正义而死,弃尸山沟。形容有为正义献身的思想准备。也比喻人发迹之后不忘过去贫贱的日子。
率兽食人的故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搞得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 孟子到各国游说放弃战争施行仁政。 孟子对梁惠王说:“你厨房内有肥肉,马厩里有壮马,老百姓却面有饥色,野地里到处是白骨,这等于率兽食人。国家要富强必须要爱护人们。”。 意思是实行暴政如同驱野兽以食百姓。后形容暴政和暴君对人民的残害。章炳麟《革命之道德》:“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这个成语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 率兽食人的故事点评 孟子不忍看到人民因为战争流离失所,于是通过游说的方式来劝说梁国的梁惠王,说国王的厨房里什么都有,但百姓们却只能忍饥挨饿,这等于是虐害人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