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绘本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睡前故事成语故事书籍
  • 六字以上成语: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六字以上成语: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拼音】bù chī bù lóng , bù zuò jiā wēng   【典故】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224卷   【释义】指作为一家之主,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不痴不聋,不成姑公   【押韵词】奉扬仁风、朝令夕更、不死不生、鹤怨猿惊、骤雨暴风、计功行封、整甲缮兵、龙战虎争、走花溜冰、白衣公卿、......   【年代】古代   【英语】Youcanhardlybetheheadofafamilyunlessyoushowyourselfbothstupidanddeaf.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郭子仪多次打败叛

  • 四字成语:击碎唾壶
    四字成语:击碎唾壶

      【注音】jī suì tuò hú   【典故】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晋书·王敦传》   【释义】唾壶:古代的痰盂。形容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   【用法】作谓语;形容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   【结构】动宾式   【相近词】唾壶击碎   【同韵词】身在福中不知福、弭耳俯伏、哀丝豪竹、举要删芜、招财纳福、红绳系足、争先士卒、易于破竹、言笑自如、自愧弗如、......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大将军王敦每次喝完酒后总是吟咏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吟咏一边用如意敲打唾壶,壶口都给敲破了   【成语示例】有客虬髯醉咽呜,击碎唾壶小酒唱。清·魏源《秦淮灯船引》

  • 爱鹤失众的成语故事
    爱鹤失众的成语故事

    爱鹤失众的成语故事 这是一个比较贬义的成语,讲的是因小失大的事情,故事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事情,那么一起来看看这个成语故事的缘由吧。 春秋时期,卫国卫惠公死后,儿子姬赤即位,史称卫懿(yì)公。卫懿公从小住在深宫,生活安逸,不了解百姓疾苦。因此他上位后,将朝廷政务放在一边,整日只知道饮酒作乐,歌舞喧哗。除此之外,他还有个特殊的爱好,就是对仙鹤情有独钟,在他的后宫中,圈养了各种各样的仙鹤,还有不少是世间少有的上等品种。 卫懿公所养的仙鹤,朝廷的官员们每天dou要去伺侯这些鹤,鹤越养越多,鹤享受奢华的住宅和饮食。甚至于用精美的刺绣来装饰鹤、让鹤乘坐华美的车。卫懿公还不顾老百姓的生存而加重赋税来敛财,看重演戏的伶人而不重视大臣。如果有大臣进谏,就当面叱责大臣。卫懿公根据鹤的不同品类,被封为不同等级的大夫,不但按照官衔给予发放俸禄,甚至出门是还有专车接送。北方

  • 生灵涂炭的故事
    生灵涂炭的故事

    生灵涂炭的故事 后燕、后秦联合攻打前秦,于是前秦的国都长安被人包围,苻坚因此退到五将山,等待有适当的机会能重新再来。后来苻坚被后秦活捉处死,苻坚的儿子苻丕就一直驻在邺城。 不过,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听说苻坚已经死了,就请苻丕到晋阳,在王永等人的拥护下,当了皇帝。苻丕当上皇帝以后,加封王永为左丞相。 王永写了一篇召告,想号召前秦的部队去讨伐后秦和后燕。 公告中说:“自从苻坚被害,国都长安沦陷后,国家就开始一蹶不振哪!老百姓好像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十分痛苦。各地官员接到这份召告以后,就要派出兵马到临晋会师,准备作战。” 可惜后秦的军队实在太强大了,王永无法获得胜利,前秦也逐渐衰落,不久后就被后秦消灭了。 生灵涂炭的故事点评 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后燕以及后秦两者两者联合起来去攻打前秦的故事。故事

  • 十目一行成语故事
    十目一行成语故事

    十目一行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的意思指的是在读书的的时候速度非常快,一眼可以看完十行的内容。那么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于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内容吧。 据说梁代的简文帝就是“读书十行俱下”的。 但是清代的阮元却赞成“十目一行”。 阮元编印过不少书,常常请一个叫严杰的人帮他校对,阮元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严子精校雠,馆我日最长,校经校文选,十目始一行。” 校雠就是校对;“馆”是借住的意思,严杰当时是住在阮元家里的。校对时最要紧的是细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错字就容易忽略过去了。 十目一行成语释义: 【拼音】: shí mù yī háng 【解释】: 指校对文稿时不能只求速度,多看见遍就不易遗漏错别字了。与“一目十行”相对应。 [出处]:源见“五行俱下”。形容读书速度慢,

  • 鳄鱼的眼泪成语故事
    鳄鱼的眼泪成语故事

    鳄鱼的眼泪成语故事 鳄鱼决定到陆地上去碰碰运气。它从河里爬出来,沿着田野爬行。它一直往前爬,不停地爬着。当它进入沙漠的时候,见到的是无边无际的沙海,连小树和小灌木都不生长。这时烈日当空,砂砾滚烫,鳄鱼已经爬得精疲力竭,再也无法爬行了。它躺倒了,直喘气,考虑着如何脱离险境。忽然它发现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青年小伙子,叫布阿亚呵。鳄鱼想道,我得救了。并高声喊道:“朋友!请您到我这儿来!” 青年人听到了喊声,就顺从地走了过来。 “朋友,我看你一定是个英雄,”鳄鱼装出一副亲切的样子说,“你的双腿像棕树的树干一样坚定有力,你瞧瞧,我是多么苍老呀!我已经迷路了,身子也不舒服,无论如何不能返回到河里上了。对于你来说,把我带到河边去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行行好,帮帮忙吧!我要奖赏你,将永远感谢你。”说着说着挤下了 几滴眼泪。 小伙子想到:如果我能得到一些钱

  • 划粥割齑的成语故事
    划粥割齑的成语故事

    划粥割齑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他在担任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军官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话里对范仲淹充满敬畏之心、这在北宋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这样杰出的才能,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努力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日后的丰硕果实。 范仲淹的祖籍原来是陕西影州,迁到江苏吴县是后来的事情。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

  • 草船借箭的故事
    草船借箭的故事

    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与其立下军令状,说如果诸葛亮在三天内造不出十万支箭就要处死他。不料诸葛亮秘密的向鲁肃借了20条船,因早已看出明天会有大雾,便趁着大雾曹军不敢出击,驶船到曹营去,曹军误以为敌军来袭,纷纷放箭射击。于是就这样,诸葛亮的二十艘船满载着曹军的箭回去。 草船借箭的故事 东吴与刘备联合抗曹,东吴大都督周瑜命诸葛亮十日内制作十万支箭。诸葛亮说:“ 只击需三日。”并立下军令状。周瑜笑诸葛亮是自取灭亡。周瑜一边吩咐士兵不给诸葛亮准备制作箭的材料,一面让谋士鲁肃偷偷借给他二十条船,每船三十个军士,两边扎上稻草人,听候调用。又叮嘱鲁肃千万别告诉周瑜。 鲁肃又来见诸葛亮,第一天不见动静,第二天也不动。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密请鲁肃到船上。同时,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好,向曹营进发。此时,江上

  • 初出茅庐的成语故事
    初出茅庐的成语故事

    初出茅庐的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 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 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 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 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 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

  • 奉公守法的成语故事
    奉公守法的成语故事

    奉公守法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到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谁知道赵胜的管家蛮横不讲理,就是不肯缴纳田税。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说: 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却放纵管家违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国家一旦衰弱,其他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我们灭掉。到那个时候,您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视国家的法令呢? 赵

    标签:成语故事
  • 三字成语:五里雾
    三字成语:五里雾

      词目:五里雾   发音:wǔ lǐ wù   释义: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出处《后汉书·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示例:唐孔德绍《行经华阴》诗:“山昏五里雾,日落二华阴。”   邹韬奋《抗战以来》六:“究竟怎样,实使人如陷入五里雾中,无数青年及热心国事的人们便在这五里雾中遭到源源而来的无妄之灾。”

  • 三遗矢的故事
    三遗矢的故事

    【注音】yī fàn sān yí shǐ 【解释】矢:通“屎”,粪便。一顿饭的功夫上了三次厕所。形容年老体弱或年老无用。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老了 【结构】紧缩式 【相反词】老当益壮 【同韵词】安难乐死、口快心直、绾黄纡紫、难于启齿、图国忘死、读书君子、怀金拖紫、只字片纸、忠臣孝子、拖青纡紫、...... 【年代】当代 【灯谜】廉颇老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悼襄王听信大夫郭开的谗言,派乐乘取代廉颇为将,廉颇逃到魏国。9年后,秦军进攻赵国,赵军连连败北。赵王想请廉颇回来,郭开担心廉颇报复,派唐玖去魏国探望廉颇。廉颇表示愿意为国分忧,唐玖回来诬陷廉颇一饭三遗矢老而无用。 【成语举例】他现在发出“廉颇老矣,一饭三遗矢”的慨叹。

    标签:成语故事
  • 死而不朽的成语故事
    死而不朽的成语故事

    死而不朽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549年,鲁国的大夫穆叔奉命到晋国去访问。晋国的卿范宣子接待了他,并且与他交谈起来。 范宣子问穆叔道:“古人有话说:‘死而不朽。’你知道它说的是 什么吗?”穆叔不清楚范宣子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意,没有马上口答。 范宣子以为穆叔答不上,得意他说:“我的祖先,虞舜前是陶唐 氏,夏朗后是御龙氏,在商朗是象韦氏,在周朝则是唐社氏。周王室 衰败以后,由晋国主持中原的盟会,执政的是范氏。所谓‘死而不 朽’,恐怕说的就是这个吧!” 穆叔听他这样说,觉得很不入耳,便说: “据我所听到的,这叫做世禄,也就是世世代代享受禄位,而不是‘不 朽,。鲁国有一位已经去世的大夫,叫藏文种。死了以后,他的话世世 代代没有被人们废弃。所谓‘不朽’,说的是这个吧。”他接他又说:“我听说,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 如

  • 四字成语:救死扶伤
    四字成语:救死扶伤

      【注音】jiù sǐ fú shāng   【典故】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半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释义】扶:扶助,照料。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现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用法】作定语、宾语、分句;指医生的职责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治病救人   【相反词】落井下石   【押韵词】桂子飘香、死而不僵、鸿案相庄、纲挈目张、歧路他乡、以柔制刚、剜肉成疮、直接了当、捉贼捉脏、鱼米之乡、......   【年代】古代   【灯谜】医生   【英文】healthewoundedandrescuethedying   【德文】MenschenvordemTodrettenundVerwundeteheilen   【日语】命を助け負傷者(ふしょうしゃ)を世

  • 过河拆桥的成语故事
    过河拆桥的成语故事

    过河拆桥的成语故事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

    标签:成语故事
  • 上行下效的故事
    上行下效的故事

    上行下效的故事 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地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

    标签:成语故事
  • 白头如新的故事
    白头如新的故事

    “白头如新”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西汉时期,邹阳有一次因为受人诬陷,被梁孝王关进监牢,准备处死。邹阳十分激愤,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 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所以谚语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时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 梁孝王读了邹阳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做为贵宾接待。

  • 老江湖的故事
    老江湖的故事

    “老江湖”是一个三字成语故事,指在外多年,很有阅历,非常世故的人。也只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人。 【解释】:指在外多年,很有阅历,非常世故的人。也只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人。 【拼音】:lǎo jiāng hú 【示例】:1.《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须知我也是个老江湖,岂肯上你的当。” 2.欧阳予倩 《潘金莲》第一幕:“ 王妈妈 ,你也是个老江湖了,难道还不明白吗?” 3. 艾芜 《伙伴》:“ 老朱比老何瘦削些,黄黄的大脸瓜上,放了一双富于机智的眼睛,一看就知道他是个走过许多地方的老江湖。”

  • 夏炉冬扇故事
    夏炉冬扇故事

    夏炉冬扇故事 汉·王充《论衡·逢遇》:“今则不然,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 夏炉冬扇成语解释 成语解释: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近义词:不合时宜 反义词:雪中送炭 吉凶: 吉 杨柳遇春,绿叶发枝,冲破难关,一举成名 夏炉冬扇造句:对于这件事,他虽然出于善意,但没有考虑当时的情况,得到夏炉冬扇的结果。 夏炉冬扇点评 夏天的火炉子和冬天的蒲扇,都是不需要用到的东西,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不合时宜,虽然有善心,但却做了相反的事情。

  • 生吞活剥的成语故事
    生吞活剥的成语故事

    生吞活剥的成语故事 唐朝时,有个县的武官叫张怀庆。他为了追求名利,常常弄虚作假,把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当做自己的“创作”。当时诗人王昌龄、名士郭正一声望都很高,张怀庆便常常抄袭他们的作品。 大臣李义府写了一首“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的五言诗。意思是要把天上的明月雕刻成歌舞时用的扇子,把空中的彩云剪裁成跳舞时穿的衣裳,想象奇特。张怀庆一看,便抄了下来,并在每句诗的开头加上两个字,凑成了一首“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的七言诗。经他这么一“创作”,诗句都不通了,谁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意思。 张怀庆这首诗一传出,人们就议论纷纷,有人根据他常常抄王昌龄、郭正一作品的行为,还给他编了顺口溜,嘲笑他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这句话,经过简化成了成语“生吞活剥”,使用上也发生了变化。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