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聪明的妈妈这么做。不听话的孩子真的能把爸妈逼上绝路,殴打孩子的也不占少数,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呢? 很多妈妈看很多育儿书、上很多育儿课堂,都曾立志做一个有耐心、温柔的好妈妈,但是孩子一不听话,就只能心里默念▼ 每个妈妈都会面对孩子不听话的问题,那么孩子不听话时到底该怎么办?其实孩子不听话是可以从其原因出发,好好地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首先,要知道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不管多大的孩子,当他们总是一言不合就撒野时,原因不外乎以下2个: ①孩子想要表达情绪 孩子哭闹说明在表达他们的负面情绪,可能是伤心、愤怒、不舍...具体的说,要么是孩子得不到想要的,要么是认为被欺负了! 也许在我们成年人眼中的小事,在孩子
美国著名的性治疗专家皮尔萨博士最近撰文给那些曾在性教育上遇到困惑的父母。他说,有效的爱和性教育的规则其实很简单,他列出了以下几条规则: 1.永远不要正式“谈性” 郑重其事地谈性注定是要失败的。应该找机会多谈谈跟性有关的问题。实施“机会教 育”,重要的是一针见血而不是长篇大论。 2.性教育不一定是同一性别的事情 孩子有了性的疑惑父母都可以谈,让孩子同时在父爱和母爱中摄取双亲气质中的良好方面,父母的良好“同化”对子女性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 3.性和爱的教育首先应该强调的是“能做什么” 不要老是在孩子面前强调“不能做什么”。父母同时开出一张在性行为方面不能做什么的清单,孩子反倒产生“听上去很有趣味,我为什么不去试一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不少家长抱怨说,孩子挺聪明的,也挺努力的,可是怎么就是考不好呢?关于这点,优妈想说,其实真正学习好的学生不一定是有多聪明,而是他们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可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创造性,而不好的学习习惯则会随时阻碍孩子学习取得进步。 如果你家孩子学习时有这6个坏习惯,一定要当心了,再不改就晚了! 学习不主动 老师不检查,课文就不背;家长不问,作业就不写。课堂上不主动回答问题,课后也不积极与同学讨论。很多孩子在学习时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学习完全不主动的状态,不管学什么都需要别人的监督和催促。 无疑,学习不主动就会处于被动。时间久了,孩子对学习会形成敷衍、拖延的态度,最后导致成绩直线下降。 学习本来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想要让孩子主动学习,
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比如,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 此外,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和他玩,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哭起来。 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忘记爱哭的孩子,多半是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仅仅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感情问题,是止不住哭的。 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而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然后,对孩子的悲伤心情或气愤心情,总之是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而无视孩子
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不仅会影响个人做事,还会影响其他人的情绪。因此,从小培养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媒介的心理活动,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应。情绪是这种反应的较短暂状态,例如:满足自身需要而引起的态度及体验,如愉快、高兴、欢欣、满足、舒畅等;因违背自身意愿而引起的否定态度及体验,如愤怒、忧愁、哀怨、憎恨、烦恼和绝望等。情感则是指这种反应的稳定、持续的态度反应,如责任感、义务感、道德感、美感等。 小儿3~4岁时,随着活动空间扩大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加上一些不切实际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愤怒、妒忌和恐惧等不良情绪体验。例如,3岁时易对动物、黑暗、雷电等产生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惧情绪将减少,而愤怒情绪可能增长。小儿通过愤怒来达到某种期望,或试图引起别人注意。 在学龄学期,儿童的情绪、情感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质下中枢的活动
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烦恼,但是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为什么而烦恼,及时帮孩子去消除这种烦恼感,重新帮孩子拥有开心快乐的好心情。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远离烦恼? 成长中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烦恼。 当孩子遇到烦恼时,家长如果不及时去了解孩子的烦恼,不去帮助孩子克服烦恼,轻者会对孩子心理产生不良影响,重者会使孩子走入极端。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当他们的美好愿望与现实产生矛盾时,就会有烦恼。那么,作为父母该怎样帮助孩子克服烦恼呢?某小学副校长刘昕说,家长帮孩子解决烦恼,可这样做:
当你要求孩子“听话”,其实是在扼杀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当听话成了对孩子的最高表扬的时候,其实是非常不好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壹丨关于“听话”的反思 当我们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听话”的时候,我们“彰显”的其实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希望获得的是孩子无条件的服从。 许多父母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是最省心的。他们习惯不停地把自己的经验灌输给孩子,用经验教训给孩子指明"捷径"。 但却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孩子需要自己思考,尝试和探索之后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真正成长为一个有自我认知的人。经验丰富的父母固然可以给孩子一些好的建议,但要知道父母不可能一生和他们相伴。 为什么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了会出现心理问题,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 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成长过程中,迟早要与外界交流。那么问题来了,想要锻炼孩子与人相处的社交能力该怎么办?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吧。 1.分辨表情 宝宝拿糖给父母吃,要表现出高兴的样子,使他知道做父母高兴的事;宝宝做了不该做的事时,要一面制止,一面表现出气愤的样子,并说“妈妈生气了”,使他看到父母表情后终止自己不应有的行为。 2.独自玩 在父母视线范围内,为宝宝准备他喜欢的玩具和活动用具,让他独自玩。宝宝提问时,要实事求是认真回答,不能搪塞或敷衍了事。 3.和小伙伴分享,玩耍 经常讲小动物分享物品的故事给宝宝听,在宝宝情绪好的时候,给他两块糖,告诉他拿一块给小朋友。宝宝若按要求做了,要夸奖他。为宝宝提供与同伴一起玩的机会,如到邻居家串门,再安排需要两人合作的游戏,如盖房子、拍手、拉大锯等。 分享不仅仅局限
家长要树立科学育儿观念 父母正确的教育观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所以作父母要科学育儿,不能盲目教育,那么家长应该怎么从小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1)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成长环境,父母则是幼儿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其教育行为对幼儿今后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实际上就是要求家长,应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兴趣,尊重他们的好奇心,将孩子的权利摆在恰当的位置上。“其实,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需求,成人的一厢情愿往往事与愿违。”因此,作为家长应充分认识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充分贯彻这一点。如孩子十八九个月的时候,喜欢拿诸如筷子之类棒状的东西,不放心的家长担心宝宝受伤,总会呵斥孩子。其实,孩子的种种行为正是他们探索性、创造性的表现,家长应该将自己放在与孩子平视的角度上,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孩子做他们喜
提到坏习惯,我们下意识就会想到打架、抽烟、喝酒、赌博等等,可是有孩子后,你会发现往往被你无视的坏习惯,其实正在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当你发现自己有下面这些坏习惯的时候,就请尽快改正吧! 离不开手机 这个问题存在于大多数家庭,而且很多家长都处理不好。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玩手机,其实就是对孩子实施的冷暴力。当孩子有欲望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家长却在玩 手机,孩子会有种被忽视的感觉。为了补偿自己受到的伤害,孩子可能会变的爱发脾气、哭闹,严重的可能会选择忽视家长,迷恋玩手机自娱自乐。 自我嫌弃 性格决定命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健康的自尊心理对其一生都是很重要的。有些家长喜欢在孩子面前抱怨自己的长相、身材或者其他缺陷,而孩子受到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对自己产生不满,甚至是自卑的心理。 说脏话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如果有人一个男孩用女孩的方式养育,他们长大后就会有许多女性的行为。同样,人们把女孩当成男孩培养,她们的行为怎么看怎么像个男孩。这证明,性别教育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父母也要把更多的关注点投放到孩子性别教育上来。 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 许多人发现,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的女性化男生在增多。其实,男生的女性化本质上是性别感错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幼儿园、小学女教师过多也是造成男生女性化的原因之一,过于突出的女性氛围当然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不利影响。 家庭教育的失误是造成性别感错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于是家里男孩当女孩养和女孩当男孩养的情况不难见到。结果有些男孩长大了行为类似女生,经常遭人嘲笑,要经过艰难的抵抗,才能回复“正常”。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
对待一岁“暴力”宝宝,只有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找到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也和大人一样,不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如果他咬了其他小朋友,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只是一岁左右的孩子还不会为自己解释,所以对“他为什么要咬人?”一直让我们困惑。现在让我们看看究竟是什么让宝宝不得不动用“武力”解决问题。 语言表达贫乏 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一岁的孩子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也正是因为他不会说话,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的沟通,所以他选择咬人或是打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因此,下次你看到孩子急切向你表达,但你又不能弄明白时,一定要好好安慰他,肯定的告诉他“别着急,妈妈会帮助你的”,这样他就
提防四大误区,正确地教导宝宝说话: 1.父母对宝宝的要求不要反应太快。 比如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马上把水瓶递给他,这样使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宝宝指着水瓶,你可以引导孩子说出来她想干什么,就算仅仅说一个“水”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2.不要经常用儿语和宝宝说话,简单地说就是不说完整话。 例如,吃饭说成饭饭,睡觉说成觉觉。有些父母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者只是觉得有趣,这样长期用这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会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时间。 3.不要老是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苹果”说成“苹朵”等等。成人可能会觉得好玩,可爱,在不经意间重复错误的发音
孩子成长过程中,性格方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会受父母的影响。那么孩子讨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堂哥家的女儿也就七八岁的年纪,别看她很小,可是小丫头却很有眼色,有时候更是懂事得让人心疼。 我记得她小的时候不这样的,我堂哥是二婚,小姑娘是前面的嫂子生的,听我婶婶说堂哥闺女突然开始变得“很懂事”,是因为新来的妈妈脾气不好,小姑娘做错一点事,她继母就会各种吼、各种训斥,后来小姑娘就成现在这样了,懂得察言观色,说白了,其实就是形成了一种“讨好型人格”。 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年纪小小的,却非常的“懂事”,大人一言一行他们都能猜透大人的心思。有的父母会感觉孩子这样是好事,甚至还会沾沾自喜。却不知,孩子一旦形成这种讨好型人格,那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可是很大的。 孩子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多与父母经常吼孩子、吵骂孩子有关
“听话”,涵盖了父母对宝贝很多的期待。然而,孩子长到两三岁,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却是“皮”了、“犟”了、有自己的小主意了。于是,“不听话”就成了爸爸妈妈心中挥之不去的“痛”。不过,你想过没有,宝宝为什么会“不听话”?其背后,是不是有一些“隐情”呢? 试试插座里面有什么 镜头回放 2岁的涛涛很有兴致地在电插座旁看了又看,突然,他把小手指头伸了进去。手被击了一下,他猛地缩回来,疼得大哭。妈妈闻声从厨房里跑过来,气得朝他的小屁股打了两巴掌:不是跟你说过它危险、小孩子不能碰吗?你怎么就记不住呢? 孩子的心里话 这个东西真有意
宝宝在二岁以后,身体和心理虽然还不够足够成熟,但都得到了极大的成长,能够有一定的行动行为的能力,他不再想被父母约束而期望自己得到更多自主的权利。 面对叛逆期的宝宝只能“智取”不可“强攻”。相信这一点很多家长都深有体会,因为不管你是大声喝斥还是棍棒相加,宝宝依旧是“宁死不屈”的“好汉”,搞不好,他还变本加励,家长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用“大魔头”来形容他也不为过。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智取”叛逆的宝宝。 1.理解宝宝的感受,和宝宝讲道理。宝宝和你对着干是因为他有需求,你没有能够满足他。他也还没有掌握向你表达他需求的技巧,不过好在家长可以利用自己的交流技巧去告诉宝宝什么是对错。例如。宝宝在游乐园玩得很开心,不愿回家了。拉他回家,他就坐在地上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以后能生活的更好,但是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对人生道路的影响是很大的,对未来的发展也十分重要。 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就是说,从孩子小时候的一些表现就能看得出,他长大以后能否成功。 童年时期,孩子的性格品质已经基本定型,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下3种特点,那么恭喜你,他长大后可能会大有出息! 1、有较强的自制力 外国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实验者发给4-5岁儿童每人一颗棉花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眼睡觉或唱歌,以此来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十几年以后,研究人员发现,那些自制力强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自制力强、
也许你我本身不是那么擅长或拥有固定运动习惯的父母,但其实运动并没有想像中复杂。小小孩在游戏中的跑跑跳跳,就是很常见的身体运动,而大一点的孩子,需要帮他们慎选一两个符合能力、有实质内容的个人或团体运动,无论大人有没有一起下场参与,陪伴与支持都很关键,而有些跟孩子运动有关的注意事项,更是你我需要优先瞭解的。像是运动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好处有哪些?不同年龄孩子的每日运动量该要多少?有哪些健康、强度适中的运动是适合孩子的?如何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把运动变成一种生活习惯?另外,怎么运动才健康又安全? 澳洲有个妇幼健康医疗网站叫「Parenting and Child Health」,回答了上述问题,整理了一些父母为孩子规划运动之前,应该掌握的大塬则,无论孩子多大、是从事个人运动或团体运动,怎么让孩子动得开心、发挥潜力,这一篇文章都有详细地说明,不妨一读。 游戏或运动对孩子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面对刚刚来到世上的宝宝,兴奋之余总会感到手足无措,没有什么育儿经验,怎么教育好宝宝呢?! 镜头1:刚结束产假回到岗位,每天就要开始忙工作了,回家还要照顾宝宝,新妈妈小叶感到很不习惯。可是还在襁褓中的儿子常常不是哭闹就是吵,越来越不耐烦的小叶忍不住大吼起来:“干嘛老是哭啊?哭什么呀!”……NG! 点评:襁褓中的宝宝虽然还不懂得说话,但是他会直接感受到周围人的情绪哦!当妈妈不耐烦的对他大吼大叫的时候,他反而会更加害怕,哭得更厉害了。这样不仅问题不能解决,反而会给宝宝造成心理阴影,让宝宝从小就害怕妈妈了。生气只会让妈妈的情绪更糟糕,不妨慢慢地冷静下来安抚宝宝。 镜头回放:新妈妈小叶刚结束一天的繁重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看见襁褓中哭闹的儿子,立马将他抱在怀里,轻轻地摇晃安抚他“宝宝别哭了,
我们家四岁的小孩会打家人,打奶奶、打姑姑(我),即便他的父母告诉他被打的人会痛,但他还是不改。他的父母教育他,都用讲的,很少动手,除非讲很多次才会打个两、三下屁股。小朋友去幼儿园被同侪打,反而不会还手。该怎么劝阻他不要动手打家人? 台南上善心理治疗所临床心理师、儿童绘本作家何采谕: 首先要请家长辨识几个状况:孩子在家中打人时是什么样的状态?是觉得好玩吗?或宣泄负向情绪?您可以观察,孩子打家人时,是笑笑的样子,还是生气的模样。如果孩子是笑笑的模样,您可以询问孩子,并将您的感受让孩子知道,如:“你是想要跟姑姑玩吗?可是你这样子好用力,姑姑会痛喔!姑姑不喜欢这样,如果你也被人家打,也会不开心吧?姑姑喜欢你轻轻摸、不是用力打。”并实际将碰触的感觉让孩子知道,您可以在孩子手上以轻轻摸、大力些打的动作,让孩子体会不同的碰触所带来的感觉与心情。 倘
行为习惯
性格心理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