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幼儿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忿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任性的形成原因和对策 那么,造成幼儿任性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1、 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孩子任性时家长的态度如何,家长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等,这是关系到孩
规则能够保护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来说,给他建立的规则奠定了他一生的道德基础,是为一生作准备的。但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给宝宝一些混乱的、临时性的规则,尽管并非故意,但却“有效”地破坏了宝宝生而有之的秩序感。 举个例子,妈妈不让4岁的宝宝在火车卧铺上攀爬,和他说“听话,下来!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还不能阻止时,继续说:“再不下来,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孩子立刻紧张地坐在了铺位上,放弃了攀爬。其实这个年龄的孩子一定会这样攀爬,这是他心智成长的一个需求,活动是他智能运用的一部分。但孩子的攀爬行为很可能给父母带来心理上的压力,怕孩子发生危险。与此类似,许多成人不约而同地给孩子定了一些“规则”:“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着不动就是好孩子。”&ld
许多宝爸妈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到了2、3岁时开始不听话了,不让他做的事他偏要去做,你说这东西不能碰,他偏要去碰碰,回答问题时反着给你回答,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 很多家长会认为是孩子故意和大人作对,采取高压手段来“镇压”;而有的父母摸清孩子反着做的规律后,就反着下命令、反着问话。 以上两种都是非常不可取的做法。 可怕的两岁 这是许多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殊”阶段,1岁半到3岁的阶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第一反抗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可怕的两岁”。 随着孩子可以独立行走后,他们开始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于环境之外的个体,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探索欲望。 在这一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孩子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他们的行为,对于大人的指令、要求和安排,表现出非常大的自我选择性,一旦遭到父母
说脏话、骂人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它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那么,孩子喜欢骂人该怎么教育呢?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喜欢骂人该怎么教育 1、父母应该以身作则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着急了就会爆粗口,说脏话,这些举动会影响到小孩子。 因为小孩子没有是非观念,会经常模仿大人,因此一些不好的举动也是因为大人引起。 所以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个文明人。 2、冷处理,不予过分注意 年幼的孩子还不可能真正理解所说的脏话中影射的不健康的内容,更没有意识到说脏话、骂人有什么不对。 假如家长对此不予大惊小怪,而是悄悄注意孩子举动,他也许不会再重复说脏话了。 反之,家长的惊骇和愤怒、旁人的发笑和怂恿,会引起孩子对自己所说脏话的注意,让他觉得脏话具有刺激性和伤害性,待到他愤
让爸爸成为孩子的第一偶像 我们讲起偶像这个词往往会同那些银幕上奕奕闪光的明星,或是报刊上到处宣传的英雄联系起来,其实平凡的生活中形象与品质俱佳,风度与才气并存的人并不多见。反而,只要在孩子心中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好男人、好爸爸,那么每个爸爸都可能成为孩子的偶像——孩子心目中的第一任偶像。 一、偶像是需要有正义感的(当孩子的小伙伴玩滑梯时插队……) 杰杰是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每天下午爸爸在接他放学的路上杰杰都会讲许多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这天,他告诉爸爸“元元今天滑梯时不肯排队,一次次插在我前面!”爸爸问“那么你怎么做了呢?”杰杰很委屈地说“我能怎么办啊,元元长得比我高多了,我又打不过他的喽。”爸爸笑了,摸摸儿子的头说“嗯,
认知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的特性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和认知成绩。感知觉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础,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从感知觉开始的,然后学会了语言,在此基础上才逐渐发展了高级的认知过程。 (一)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 婴幼儿最主要的感知觉是触觉、听觉和视觉。在胎儿期,这些感知觉就已经形成并有所发展了。 触觉发展得最早,婴儿在早期通过口腔触觉和手的触觉来探索外部世界。对5~12周的婴儿的研究发现,这一时期的婴儿已经能够通过口腔触觉建立条件反射。他们往往对自己吸吮过的表面凹凸的奶嘴会注视更长的时间,说明他们已经发展了视、触觉协调的能力,有了视、触觉协调能力,婴儿就能够有意识地开展大量的动作和活动,例如通过手眼协调来完成够物的动作,甚至可以抓住运动着的物体,于是,个体探索外部世界的活动
幼儿学走路与各自的身体、神经、精神状态的发育都有关系,如果具备了身体基础,精神状态又好,他便会主动地学走,自然很快也就学会了。 如果幼儿在刚学步时便重重摔了一跤,那么必然会影响幼儿的积极性,可能一连几天甚至几个星期内都不敢再去练习,紧抓大人不放。另外,如生病也会使幼儿无意去练习走路。 所以,我们应保证幼儿身体的健康发育,又要使幼儿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样对幼儿行走等大动作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过早地训练幼儿走路可能会使幼儿出现“X”型腿和“O”形腿,尤其是患有佝偻病的幼儿更是如此。因此,父母不必操之过急,不要勉强让幼儿过早学习走路。
一旦孩子有了口吃的毛病,对其心理发展的不良影响是很大的。口吃给孩子的人际交往带来直接的不便,容易使孩子形成孤独、退缩、羞怯和自卑的不良人格特点。而这些又往往反过来加剧孩子的口吃。 其实,口吃极少是因为发音器官的器质性原因,而大都是“心病”。 如果孩子患了口吃,你不妨尝试一下“心理矫正法”。步骤如下: 1.正确示范法 您用一种和蔼温柔的表情和态度,从容不迫地说出一句话,让孩子跟着学一遍。孩子开始如果讲不好,切忌急躁,应耐心引导。孩子稍有进步,马上赞扬鼓励:“对,就这样慢慢讲,你看,比昨天又进步了。” 2.唱歌朗读法 口吃的孩子唱歌或朗读课文时并不口吃。这是因为这种语言活动中的节奏感使然。您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一同唱歌、背课文、说儿歌,使其掌握语言的节奏。再进一步引导他以读课文的节奏来
"求求你,快带我回家,我不要看医生……""救命啊,妈妈",在儿科门急诊医生几乎每天都会碰到一些"恐医症"的患儿。每次看到孩子们苦苦哀求离开医院的泪眼、拼命反抗的神情,都让人特别心疼。这不由也引发思考;到底是什么让孩子们怕看医生? 其实,怕看医生往往是因为孩子以往的经历或听大人讲过吃药打针、化验的痛苦所致。因此,成人平时要注意对孩子进行教育,使他们了解生病看医生、打针吃药是治疗疾病的必要方法,切忌拿类似"要是不乖,就带你去医院打针!"的说法吓唬孩子,增加孩子对医护人员的抗拒。 一旦孩子生病又拒绝看医生,家长们不妨试一试以下方法: 1、给孩子树立一个勇敢的正面形象。如请看过医生且表现勇敢的孩子现身说法,使孩子的思想感情
孩子长大了,需要自己独处的空间 孩子小时需要父母的陪伴,喜欢黏着父母,喜欢问东问西,说个不停。有时大人会觉得很烦,让他闭嘴。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己都知道一直有个声音在旁边,很烦,很吵,自己想要静静。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小生活圈后,也是这样的。他们也是想要静静,想要独处一会儿。 父母和孩子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孩子进入叛逆期后,有时自己也会有这方面的察觉的,父母当然更会感觉到。这时一家人可以坐下来好好的交流,父母可以问问孩子最近有什么烦心的事,可以帮着出出主意,但不要想左右孩子的想法,逼着孩子必须怎样。 父母错误的示范作用 所谓言传身教,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孩子。孩子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你对父母有过不耐烦的表情吗?你有没有对他们说过“哎呀,别管了,我知道”。
坏的习惯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些坏习惯一定得改,俗话说“好习惯的养成,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积极影响。”这是从正面分析习惯对孩子的影响中得出来的,习惯是一把双刃剑,孩子如果在小时候形成以下三种习惯,不能武断地说孩子就没出息了,但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在后天竞争中带来不利影响。 小刘是我的好闺蜜,在别人眼中小刘是个幸福的女人,事业有成,有一个疼爱她的老公。但熟悉小刘的人都知道,每每提到孩子,小刘的内心就会笼罩上一层阴霾。 小刘家的孩子是个男宝,今年十岁了,在县城一所小学念三年级。孩子因为在小时候,小刘夫妇的事业处于起步期,对孩子疏于照顾,而且在有限的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里,第一次做父母的小刘夫妇因为没有育儿经验,导致孩子在小时候形成许多不好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把这些坏习惯带到了学校,学习成绩一团糟,并且经常调皮捣蛋。小刘因为孩子经常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这成了小刘的烦
宝宝总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不愿意做这做那,今天小编为您盘点几个方法巧妙应付宝宝的不愿意。 宝宝不愿上幼儿园 ·家长在宝宝入园前就应当为宝宝做好准备,如提前讲幼儿园的好处、参观幼儿园,引发他对幼儿园的向往。还可以请已在幼儿园的小朋友对他说说幼儿园的种种乐趣。 ·不要因为宝宝哭闹就心软了,一定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要给老师百分百的信任,上学途中千万不要偷偷地溜去学校探视。 ·要让宝宝明白这个原则他去幼儿园和爸爸妈妈上班一样,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宝宝不愿叫人 ·在出门前预先告诉宝宝如果遇到熟人该怎样对待,如果宝宝表现良好,回家大大表扬;如果表现不佳,要就明确指出“没有礼貌的小孩大家都不会喜欢。” ·当宝宝拒绝叫人时,不用硬逼他,你可以把话题转移,等宝宝放松后
婴儿做的每个动作都他们自己的想法和表达的意思,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婴儿的动作和表情,探讨他们的心理活动意义吧。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研究婴儿心理学的斯克佛教授所著的《婴儿面部表情与心理活动》一书中,分析了婴儿的面部表情语言,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6个月时,婴儿会张开双臂,身体扑向亲人,要求搂抱,亲热,若陌生人想要抱他,则转头将脸避开,表示不愿与陌生人交往。 7-8个月时,婴儿会以“拍手”和笑脸表示高兴,在父母教导下会以“点头”表示谢谢,对不爱吃的食物避开,并以“摇头”表示拒绝。 9-10个月时,婴儿会用小手指向去哪里,或用小手拍拍头,表示要戴帽子带他出去。 11-12个月时,婴儿除了以面部表情和动作来表示体语外,还会伴以各种声音,比如嘟嘟声(表示汽车),嘎嘎声(表示小鸭),以及用简单的单词音
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产品如今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孩子自然也深受它们的影响,乐衷看电视、喜欢玩IPAD、常常抱着数码相机胡乱拍一气的“电子娃娃”应运而生。 电子产品之于孩子,是洪水猛兽,还是可以信赖的“朋友”?在步入2013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电子娃娃”? “快帮帮我吧!恬儿自从看到我的手机有很多好玩的游戏之后,每天都吵着要玩。但她一玩起来至少半小时,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傻笑、自言自语,有时还不许大人拿走,她才2岁呢!”——恬妈 “我家儿子特别喜欢看动画片,有时候守着电视机能看上1个小时,勒令他关电视他就跟你讨价还价:再看一集!光一部喜羊羊和灰太狼就不知道翻来覆去看了多少遍。&rdquo
一个5岁的小男孩由于经常性的情绪暴躁并且具备攻击性行为被送到医院看医生,被医生诊断为多动症,但是治疗效果不是很好,后来孩子被建议进行血液检查,检查结果让所有人都惊呆,孩子的血铅指数非常高,已经为铅中毒的警示数字。 当医生询问孩子的爸妈,孩子平时是否喜欢玩颜色鲜艳的玩具时,孩子的父母细想过后流泪了,因为他们怀疑是家里的积木导致,孩子平时每一种玩具都玩不久,唯独一套从街边买回的积木玩了好几年,刚买回来的积木颜色很鲜艳,现在积木的颜色已经掉了不少。 医生表示这样的可能性很大,因为积木大多颜色鲜艳,并且被染上了各种颜色,如果是质量不达标的三无产品,就会非常危险。孩子们通过啃咬、接触等将颜料吸收进体内,从而导致血铅含量过高甚至铅中毒。 上面是一个医生朋友医院发生的真实病例,他告诫我们说,平时注意不要给孩子买一些颜色过于鲜艳的玩具,颜色鲜艳的有毒玩具的危害可能一时
优妈家里的男性成员,几乎全是老烟民,我爷爷、外公、爸爸、叔叔、舅舅、姑父……全都抽烟。 每到逢年过节,他们凑一块的时候,家里就跟失火了一样,满客厅乌烟瘴气,辣眼睛。 我有次很气愤地问奶奶:“我爸、我叔他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抽烟的?您也不管管?” 我奶奶嘬着没牙的嘴,嘟囔说: “哼,我管得了他们?那年你爸才7岁,跟着我去别人家吃喜面(满月酒)。散席的时候,大人都叼着烟往外走,你爸跟后面学他们,也叼根儿烟出来了。 我揍他多少回了,木用。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学一个准……” 其实我奶奶最后那句话,也是满无奈的,虽然明知吸烟不好,但在家长带头吸烟的环境里,想杜绝孩子吸烟,哪是那么容易的事! 每一个孩子,都不会无缘无故地自己长大,孩子的成长,必定是个跟着家长“有样学样”的过程。 我们常说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反抗期:第一个反抗期在2-4岁,主要指向身体方面的反抗,即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第二个反抗期在青春期,在初中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时的反抗由逆反心理引发,主要是为了获得独立和尊重。 孩子叛逆期怎么管教最合适 01溺爱型逆反 有的父母特别宠爱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也会无原则地迁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无论做了什么,别人都会顺从,从而变得自私、蛮横。当孩子的错误越来越严重,父母想管教时,孩子已经养成不良习惯,自然会出现不服管和与父母对抗的状况。 建议 首先,对孩子要关爱,但不能溺爱,父母不可以无限制地纵容孩子。其次,适当延迟满足孩子的某些需求,让孩子学会珍惜和尊重。最后,学会对孩子说“不”,对于不合理的要求要明确地拒绝并说明原因。 02受挫型逆反
本文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老教师给天下所有家长的忠告:教育好孩子的秘诀,不是成绩、不是早教、也不是名校,而是父母每天对孩子耳濡目染的习惯的影响,由此孩子养成的性格,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东西。 仅追逐成绩、早教、名校而忽略其他,这样的父母目光短浅,因为他们把孩子的人生错误地当成了短跑,但其实人生是一场长跑,只有优秀的性格和习惯,才能让孩子走得更好更远。 老教师用她丰富的教学经验,列举了优秀孩子的5个特征。无独有偶,她的经验跟一些国内外学者的总结相差无几,这也是按照统计学总结出来的概率,孩子在童年时期只要养成以下5个好习惯,未来就不会差。 1、主动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是我们的学校,还是不少家庭,都是以灌输的方式让孩子被动接收。 而当孩子自主捧起书本贪婪阅读的那刻,才是一个标志性的不同——孩子懂得了主
孩子的暴力行为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和后天的生活环境以及父母的教养密切相关。 因素一: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教育方式的影响 镜头:文文追着小汽车在家跑来跑去,边跑还边学着小汽车“嘟嘟”地大叫,正在写方案的爸爸,一再要求文文“安静一点”,但都被文文当耳边风,爸爸生气地一把抓住文文,狠狠地在他的小屁股上拍了两下说:“叫你不听话。” 解读:父亲平时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教导,孩子听话时就百般惯宠,一旦孩子犯错误了就拳打脚踢,在这种“溺爱加暴力”的家庭影响下,孩子耳濡目染,在处理和同伴的关系时,也是一不如意就拳打脚踢或大喊大嚷。这不是孩子天生爱“暴力”,而是在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时,他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经验是负向的。“绝对权威,高压统治”和&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