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法宝 巧应对精力过剩的宝宝 相关数据表明,在学龄前幼儿中,精力过剩所占比例不小于10%。孩子精力过剩的具体表现因人而异,大多聪明好动、反应灵敏、好奇心强、感情丰富,但往往比一般同龄孩子更为顽皮。 其中不少精力过剩的孩子还因为太过调皮,被父母或老师认为是“朽木不可雕”,认为是“差生”。专家指出,对精力过剩的孩子要因势利导,而不可任其自然发展。 宝宝精力过剩与遗传有关 研究显示,宝宝的精力过剩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他们体内一种内分泌腺素——肾上腺素的成分明显高于普通孩子。专家们还惊奇地发现,比起其他孩子来,精力过剩的宝宝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高得多。原因很简单:他们表现出来的好动、好问和淘气往往会被大人们视为“不听话”或“不规矩
「老大一下课也不赶快做功课,总是拖很久要我在旁边陪他,我还要照顾小的,忙翻了,如果老大动作更快一点就好了」、「上班已经够忙了,回到家孩子功课总是写很久,一定要在旁边盯着他才会完成,又不是不会,为什么需要花那么久的时间呢」。 忙碌的你这时心中会不会有个困惑,孩子到底在搞什么飞机,做个作业需要花那么久的时间吗? 当你的心裡泛起「真希望他赶快自己完成」、「他真是依赖,真不想要老是拖着他」的感觉时,相信你的直觉,孩子有可能真的是渴望你的陪伴,他心底一定很想跟无尾熊抱着尤加利树一样拼命地佔住你,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跟你在一起。 『担心自己去上课时,妈妈在家陪着弟(妹),心就不会在自己身上』、『弟(妹)出生后,大人陪自己时间变少了』、『大人下班回到家,总是有要忙的事』因为这么多塬因,用神圣的功课拉住大人让大人花多一些心思在自己身上,似乎是这些孩子想出来的讨爱方式。
以下是爸妈日常对孩子长做的11件事情,也是父母常犯的错误,因为一直这样做会把孩子宠坏的!赶紧看看你有没有这样宠坏孩子吧。 1.有求必应 打从孩子出生开始,你就给他所有他要的东西,如此一来就算他以后长大成人还是会倔强的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他出口成"脏"你一笑置之 当孩子讲出不得体的话甚至口出秽言时,你却只是笑了笑,这将会使他认为自己很可爱他说的话很讨喜,你的反应不外乎是鼓励他下次再挑些更讨喜的话来讲。 3.从不训练他精神独立 从小一切帮他打点好一切事情由你来负责,等到他20岁时再突然告诉他"自己决定吧" ,我们不难想象孩子们对这种突如其来且迟来的恩准反应会是:"#~%&^...." 4.从不告诉他你错了 如此将造成他日后严重的罪恶感,若我们一直避免把错字冠诸
宝宝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因此在家总是蛮横霸道。很多宝宝都不懂爱惜东西,乱扔手里东西,家长却跟在屁股后收拾。宝宝扔东西是坏习惯吗? 宝宝爱扔东西是在学习 宝宝扔东西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淘气,却是他独有的学习方式,其实,宝宝在醒着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学习,通过学习,他才能逐渐了解周围世界的运行规律。我们保护好了这种热情,就为他将来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为他准备一些扔不坏的东西,耐心等待他度过这个敏感期吧,等他对万有引力现象习以为常了,你让他扔,他都不会扔了,因为他还有大把的学习任务要去完成呢。 但是,就是宝宝爱扔东西是在学习,也还是让妈妈觉得很苦恼,怎么办呢? 宝宝爱扔东西怎么办 设计各种扔东西的游戏,让他扔个够,把坏习惯变成一种技能。如扔球、掷沙包等,并可教给他各种投掷技能。 宝宝两岁以后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了,爸爸妈妈要耐心地告诉他什么东西
宝宝黏妈妈怎么破?为什么宝宝都爱粘着妈妈呢?妈妈不在的时候,宝宝特别乖、特别听话;妈妈一出现,就会变得娇气又粘人。无论是职场妈妈还是全职妈妈,总有些身心疲惫感。 ·宝宝黏妈妈,应对分阶段 宝宝的喜欢表现得很直接,他喜欢你才会粘着你。要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远离我们。直到有一天不再愿意分享心事,隔一两周才打一次电话……所以,现在宝宝粘你,都是甜蜜的负担。 0-6个月 一般来说,0-6个月时,妈妈和宝宝怎么腻都不过分。妈妈对宝宝的浓浓的爱,可以让宝宝感受到自己是被这个世界接纳并喜爱,并建立最初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和安全感。 6个月-2岁 等到6个月-2岁,这个阶段,宝宝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认为,妈妈不在眼前就是“永远不见了”,所以每一次分离都会哭得撕心裂肺。在这个阶段,妈妈每一次出门都要正确和宝
暑假到了,很多父母趁着暑假的大把时间,已经开始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了。但是大米妈要告诉家长们,假期把孩子交给补习老师那真的是大错特错了。因为孩子们学习上的差距归根到底都是学习习惯导致的,所以假期更应该是培养学习习惯的最好时期!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假期应该养成的这6点学习习惯,如果你的孩子养成了3点,那这个假期就收获满满了哦~ - 01- 养成阅读的习惯 如果你家的孩子语文成绩不好,那一定要好好把握暑假这个黄金时期哦~ 我们都知道,爱阅读的孩子他的语文成绩都不会太差,因为长期的阅读使他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既然阅读这么的重要,那么你还要苦苦挣扎,带着孩子奔波在各种补习班之间吗? 建议: 让孩子学会基本的阅读方法:学会略读和精读,还可以适当的让
能坚持做一件事感觉也是很不错的,就比如去西园寺吧,几乎每个月全家都要去一次。朋友问,为什么?说不上来,总觉得拜拜佛也是挺好的。馨爸是从来都不相信有鬼神之说,婆婆是比较迷信的人,不过无所谓,我们只是去祈福,保佑身边的人都可以安康幸福!这样简单的小心愿希望老天能够实现! 带孩子出去总是会遇到各种意外,说说如厕这事吧。在家的时候问了几次小温馨要不要尿尿,她回答:“不要。”可刚关上门,正在等电梯,她突然说:“嘘嘘。”唉,只能赶紧抱着她找地方尿尿去。可她蹲下还没多久又站了起来,说:“好了。”我一脸的惆怅,什么,好了。可什么都没有啊。小温馨贼贼得笑了,继续回答:“好了。”看来,小温馨也会耍人了,实在不能接受这样的她啊,怎么可以欺骗我的感情呢! 我很无辜,大热天的不带这样玩得呀!到了车上后,小温馨很开心的坐在安全座椅上。一开始没有在座位上放个凉垫,导致小温馨后
妈网网友@小恋恋 女儿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嘴很甜,喜欢叫人。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成了金口难开的“闷葫芦”,见人不是低头不语,就是装作没看见。 我忍不住催她:“乖,快问叔叔阿姨好!”她没反应。 我有些难为情,再催,还是不叫,我就急了,说:“宝贝,不叫人可不礼貌啊”、“没有礼貌的孩子是没有人喜欢的”等等,但孩子似乎一直无动于衷。 有一天我实在生气,采用了冷暴力的方式对待她。她不与人打招呼的时候,我快步往前走把她晾在了身后。她马上紧张地追上来,我生气地说:“我不喜欢没礼貌的孩子” 她哇的一声就哭了,好像很委屈的样子。好无奈,我也想哭,不知道要怎么教才好... 让孩子打招呼是很多的爸爸妈妈的习惯,如果孩子不肯叫人就感到很尴尬,有时候甚至会责骂或是命令孩子叫人。 孩子见人不叫好不好?
每天都有很多爸爸妈妈和小慧老师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控诉”孩子们的各种坏习惯:不爱学习、写作业磨蹭、贪玩、迷恋电子产品、自私、不懂得关心家人等等。今天要与您分享的就是:改变这些坏习惯最好的办法——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01规划时间的习惯 规划、利用时间是一种能力,不能等上了中学再培养,从一年级就要培养孩子独立规划时间的习惯,例如:周日一天14个小时,让孩子以小时为单位自己划分、安排,想要做哪些事、各约需要多少时间等,然后鼓励、协助孩子去完成他的时间规划。这样一项简单的习惯将会是孩子终生受益。 02制定计划的习惯 设定目标、制定计划是将梦想变为现实的基本功,需要从小培养,要启发、引导孩子设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自己想要达成的心愿、想法、目标,例如:暑假两个月,想要做成哪些事情,如何分步骤去做;新学期开始了,想要取得哪些变化、怎样一步
什么时候开始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现在的孩子长在蜜罐里,不是公子哥就是娇小姐,这是由于孩子的劳动教育缺失了。专家提醒,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应越早越好。 孩子成了“公子哥”和“娇小姐” 10月12日下午5时,某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们欢笑着奔出了教室。校门外已经围了一群接孩子的家长。看到自家的孩子,有的家长连忙接过孩子的书包背到自己身上,有的把孩子抱到自行车后座上推着走,有的赶紧递上一个剥了皮的橘子…… 这些孩子几乎都是家里的“独生子”,承载了两家人的希望,从小就被娇惯着,很多孩子即便是洗碗、扫地之类最简单的事情都不让做,更别说要自己做饭了。“公子哥”和“娇小姐”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告诉记者:&ldquo
宝宝成长过程中,宝爸宝妈们要注意宝宝的一些行为,以判断宝宝是否感统失调,那么感统失调对宝宝的影响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中有些爸爸妈妈会发现宝宝容易情绪暴躁,甚至口齿不清楚,简单来说就是身体与大脑做出反应的能力不一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感统失调”。到底什么是感统?感统失调又有哪些行为表现呢?感统其实就是我们机体将各种感觉通路的信息,包括视听味嗅触觉等输入到大脑。然后大脑再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最后由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进行协调工作,身体才能做出适应性反应的一个能力。 对于宝宝来说,感统失调的常见行为有哪些呢? 1、行动笨拙,运动能力发展不好的宝宝大多数动作也不灵活,特别是在学习折纸或者使用剪刀方面特别困难,有严重的宝宝甚至跳高、跳绳的能力也比较差,不敢走平衡台阶不敢玩秋千。 2、好动不安,好动的宝宝不见得都是感统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就是送了他们一副飞向未来的翅膀。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要有意识地放手呢? 都知道孩子早晚要独立生活,不能没有自理能力。但是,我们心里却还隐藏着一个“隐观念”:孩子这么小,他哪里会做这些呢?于是,“隐观念”支配着行动,帮孩子做好了一切。 在我们的眼里,孩子真的很小,很需要保护。这种情况常常要延续到很久以后,才“蓦然回首”,哇,孩子真的不小了,他怎么连这个都不会? 的确,我们要呵护孩子,但呵护不是代替他做,而是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在练习中逐步培养自理能力,让他能从依赖走向独立,逐步形成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自我料理中体会到快乐。 那么,父母们要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放手呢?其实,刚出生的婴儿,就已不单单只会被动地依赖妈妈了,宝宝已经在用哭声、舞动的手脚,在诉说自己的饥饿、痛苦和开心。所以,伟大的父母们,爱孩
宝宝的出生总是迎着父母的关爱与爱护的,有时难免会有一些表达爱的小动作,但这是小动作里其实有一些是对宝宝不好的。你知道有哪些吗? 下面就让小编告诉你吧! 经常亲吻宝宝的嘴巴 害处:我们能理解父母喜爱宝宝的心情,但是宝贝们的免疫系统和抵抗力都还有待完善,这样的“亲密接触”很容易将大人身上的细菌传递给宝宝(如口腔中的微生菌就会通过这样的途径被传染到宝宝身上),导致宝宝生病。 改变方法:情感交流的方式个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给宝宝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者用亲吻额头、小手代替亲吻嘴巴,更要避免让其他来探视的人随意亲吻宝宝的嘴巴和脸颊。 用嘴巴吸奶嘴尝试牛奶的温度 害处:用奶瓶喂奶时,有的新手爸妈因为无法把握温度,就直接吸一口来判定,实际上这样做会让大人口腔中的细菌依附到奶嘴上,然后再进入宝宝的身体。如有的家长有蛀牙,而宝宝也有蛀牙
1.注意障碍 患儿注意力难以集中,干什么事情总是半途而废,即使是做游戏也不例外。环境中的任何视听刺激都可分散他们的注意。患儿进小学后,在课堂上症状表现更为明显,坐在教室里总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集中注意听讲的时间很短,他们无论是看连环画或看电视,都只能安坐片刻,便要站起来走动。 2.活动过度 患儿往往从小活动量就大,有的甚至在胎儿期就特别好动。随着出生后身体机能的发展更显得不安分。学会了走就不喜欢再坐,学会了爬楼梯后就上下爬个不停。进幼儿园后,这些儿童也不能按正常要求的时间坐在小凳上。到了学校,大部分孩子因受制约而增加了对自己活动的限制,多动症患儿过度活动则更为明显。上课时他们小动作不断,甚至全站起来在教室里擅自走动。一放学便像利箭一般冲出学校。这样的儿童走路蹦蹦跳跳,到了家里翻箱倒柜,忙个不停,即使晚上睡觉也经常不停翻动身子,磨牙,说梦话。多动症
宝宝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心理上同样重要。而安全感,就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那么宝宝缺乏安全感有什么表现?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自身的安全感是心理健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婴幼儿时期,是孩子内心安全感建立的重要阶段,父母如果呵护不周,孩子就会有这3种表现。 如果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成长会受到阻碍。 一、喜欢啃手指 小时候有一个小伙伴都到了10岁了,还喜欢啃手指,我们还总是笑话他,后来长大后才明白,原来是因为他从小失去了父母,爷爷奶奶抚养,缺乏安全感。 其实孩子小的时候都有吃过手指,也就是孩子在2~3个月左右的时候,孩子非常喜欢吃手,这个时候孩子吃手是智力发育的表现,是孩子在探索这个新世界, 但是如果孩子超过了3岁还喜欢啃手指,那么爸妈就要注意了,是不是孩子缺乏安全感了,爸妈一定要重视起来。 二、
如何陪伴刚上小学的孩子写作业?家长们可以学习我的经验。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对于是否需要陪伴孩子写作业有一些观点想和大家分享。 一、 多观察和感受 是否需要陪伴孩子写作业,重点在于孩子的感受与需求,而不是家长的自我感觉。 朋友的女儿玥玥今年上三年级,在孩子刚上一年级时,朋友是全年陪下来的,因为刚上一年级孩子什么都不懂,写起作业来十分痛苦,没有家长的陪伴孩子根本写不下去;二年级时,孩子逐渐掌握了独立完成作业的方法,朋友只陪了一半时间;到了三年级,孩子就已经学会了如何独立完成作业,就不需要家长陪伴了。 但有些孩子学习能力较强,就像朋友的小儿子昊昊,和姐姐不同,因为这孩子识字量大,所以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题目,他都能读懂,朋友只在小儿子开学前一个月主动陪他写过作业,之后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并且写完后还会主动拿给朋友检查。
我的建议是,在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前,我们需要有耐心地先做一些功课,首先先检视一下我们跟孩子的互动方式,从中观察是否我们能解读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后,再选择适合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有些行为是从互动中学习而来 还记得在宝贝儿子Aidan出生后,我不断地餵奶、抱小孩,终于把背弄伤,压迫到神经,我花了一年的时间復健、看秘医,那痛苦的经验让我不敢再抱小孩。在那之后,我都会跟Aidan 説:「妈妈背会痛,不能抱你了,你可以自己走路或坐推车。」坚持久了,现在Aidan 只要是跟我岀门,我们可以一起走好长一段路,他也不会要求我抱。 跟爸爸岀门却是另一回事,爸爸招架不住儿子的撒娇功夫,只好每次都妥协,养成了他出门都要爸爸抱的习惯,不抱还会发脾气。有一次爸爸受不了了,对儿子説:「爸爸好累,给妈妈抱好不好?」儿子竟回答:「妈妈背痛,不能抱。」然后转向爸
女孩不该受限 很多时候我们完全是无意识地在限制女孩。最近刚好有一个研究,关于我们对孩子的说话方式。研究发现,父母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对男孩和女孩说话的重点和谈论的内容完全不同。 如果是男孩,父母会说:“ 看!那边有三只兔子。” 如果是女孩,父母会说:“看,那些兔子多可爱!” 如果是男孩,父母会说:“哇!你用 10 块积木搭了个高塔!” 如果是女孩,父母会说:“你搭得塔真漂亮!” 你能看出其中的差别吗?男孩等于数字,女孩等于感受。这种无意识的暗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做法带来了怎样的改变,还没有人真正了解。 我建议我们也许应该扭转这种状况。女孩生性已经对情感很敏感,我们可以鼓励她这方面能力的发展,但我们也可以常常跟她聊聊数字。“你看见几只兔子了?”而男孩已经有很好的空间感,因此“那些兔
许多家长都反应孩子不爱吃饭,或者有一些惹人烦的餐桌不良习惯。其实在孩子成长过程的教育中,如何就餐也是一项大课题。家长们需要言传身教。许多不良习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家长“传染”给孩子的。影响餐桌教育成败的便是爸爸的存在。成功实行餐桌教育的家庭中,爸爸都把与孩子一起就餐看得比谈生意更重。 下班时间不规律的时候,爸爸就提前起床参加早上的家庭就餐,如果早上和孩子们上学时间不能吻合,那么就要在下班后推掉一切应酬(这其中爸爸当然会有牺牲),一天中至少要和孩子有一次的见面机会。不要忘记和家人一起就餐这一“仪式”。就像“培养孩子需要全心全意”这句话一样,茁壮成长的孩子背后有着父母不断的努力。 许多专家指出,培养孩子过程中,爸爸有着妈妈无法企及的重要性,妈妈主要负责生活上的养
很多幼儿园都有开设兴趣班,旨在培养宝宝的各方面的兴趣。其实幼儿教育的关键就是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宝宝的兴趣呢? 孔子言:“知之者不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喜欢,才能快乐在其中,达到乐的境界。兴趣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推动器,有了兴趣,再困难学习活动也会乐此不疲;少了兴趣,再重要的学习活动也会觉得索无味。因此,幼儿教育的关键是了解幼儿的喜好并激发幼儿的兴趣。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兴趣呢?这是幼儿教师该思考的问题。 一、 氛围激趣 幼儿的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一定条件和影响下产生变化的。正确引导幼儿的兴趣方向。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往往以无意为主,注意不稳定,并伴随着情感进行,只有当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大脑产生兴奋状态时,幼儿才能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对教师来说,必须要有强烈的兴趣意识,掌握孩子们的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