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爸爸应该做到什么,又该怎样拿捏爱和原则呢?周刊特别邀请到乐贝教育少儿科学实验室校长余娅为年轻爸爸们建议支招。 爸爸的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从孩子的成长来说,分为三个阶段,出生到6岁,多数时间是属于母亲的。6-13岁,感受来自内心的召唤,性别意识逐渐强烈。父亲角色越来越重要,在培养善良品性同时培养竞争意识;从14岁青春期到成年,父母的作用逐渐淡出,来自于同伴以及身边人的影响力会逐渐加强。青春期前,爸爸的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爸爸的陪伴对青春期前有重要影响 父亲应该教会孩子坚强,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还可以和孩子玩一些相对更兴奋、刺激、变化多样的游戏。父亲的幽默、粗犷和力量会给孩子的游戏生活带来无限乐趣。特别是在青春期以前,爸爸们如果错过了这段时间的陪伴和教育,游离在孩子生活之外,也许将不能成为孩子人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
问:教授,您好,又来麻烦你,我宝宝13个月了,最近这段时间特别恋我,下班回家就找我,看不见我就哭,怎么哄也不行,晚上睡觉看不见我也不行,要哭很长时间,半夜醒了要抱着睡,如果不抱着就打挺哭,好头痛!每次哭上接近一个小时,对于成长会不会有影响? 答复:你的孩子现在特别爱黏着妈妈是正常的现象,这是一种依恋的表现,也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必然的心理现象。人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出生后由于养育者对他的精心照顾以及与他感情上的交流,使得婴儿和养育者之间产生了感情的联结,形成了依恋关系,而母婴之间的感情联系具有先天基础。一般孩子在6个月至2岁之间对养育者产生明显的依恋行为,这个阶段如果孩子离开了依恋对象就会产生心理焦虑和反抗。依恋情感对孩子心理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对于孩子将来的社会适应性、交往技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立牢固的、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培养孩子许多现代素质的基础。 据
你生气,都是被孩子惹恼的? 孩子哭闹我们会心烦、孩子不和父母好好说话我们会生气,并且还经常这样说:“你再不听话,我就生气了”“你要是不调皮捣乱,我就不会这样凶你了啊”这些话听着就像是我们的生气、烦恼都是因为孩子做错了。 那你有没有仔细想过,自己的情绪激动真的都是因为孩子的问题引起的吗?可有时候即便是同一个情况,或者同一个孩子的行为,情绪反应怎么还有不同呢?比如:看见孩子又跑又跳的玩闹,有时候觉得爱玩爱闹是孩子的天性,活泼又可爱,有时候又觉得让人反感;当孩子拒绝与父母交流,有些父母会生气,而有些父母则会感到内疚伤心。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将自己的“生气”归咎于孩子的不懂事行为,因为父母总是觉得孩子不听话惹得自己易烦易怒,所以,我们就会对孩子发脾气、去指责、甚至去惩罚。可实际上很有可能是我们自己的情绪原因造成并不是因为孩子,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控制好自
亲亲宝贝网早教栏目为您提供“宝宝入园记录怎么写与宝宝入园的成长记录怎么写”等托幼相关的幼儿早教知识。 同事已有几天没来上班了,一问原来是宝宝入园,老师要求父母第一周“亲子同园”,帮助孩子度过入园适应期。算一算,暑期将尽,一些好网的宝宝要离开家庭迈出这融入社会的第一步了。 帮助宝宝如何入园,我们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于是翻来找去,寻到一篇好网妈妈写的入园(准备)记。虽然,只是寥寥数天,可妈妈宝宝却已尝尽入园百般滋味。 2005年7月11日入园第一天 珺珺已经两岁7个月了,准备9月报名正式入园做“小园生”,为了能让她对幼儿园有些熟悉,尽快地适应,我们先送去暑期园中适应几天。 跟她说去上幼儿园,珺珺满脸开心呀,第一天送去,便欣然给我们做拜拜。 我心中一阵狂喜,都说小孩上幼儿园要大哭大闹,我的珺珺就是与众不同哈! 入学回来,新“小园生”情绪
科学地认识孩子的大脑发育 我们发火的原因往往源于我们不了解孩子大脑发育的情况而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要求。 Frances E Jensen, Amy Ellis Nutt 的"The Teenage Brain: A Neuroscientist's Survival Guide to Raisi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一书从孩子大脑发育的科学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会有些让家长头疼的行为。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从前向后的顺序是: 额叶(frontal lobe):占脑部总量的40%,判断、洞察力、抽象思维、冲动控制、计划(这部分控制着自我意识和对危险和冒险的判断能力,从而选择自己的行为,是大脑的总指挥;其它动物的比例远小于40%,最接近的猿只有17%。); 颞叶(temporal
3岁宝宝专注力训练9个小游戏 1、记图案 准备一些识字识图卡片,放在桌子上排成一排,先从小数字开始,比如3个5个的,让孩子看30秒,然后让孩子闭眼,家长拿走其中的1-2张卡片,再让孩子想想看,什么卡片不见了?这个游戏还可以随着孩子年龄增加提高卡片数量和记忆困难度,比如哪个卡片不见了,排在哪里,上下左右的卡片都是什么图案。 除了识图识字卡片外,家长们还可以自己画图制作,让孩子看了画的图像30秒后再让孩子利用图像记忆法来复盘整个图案,锻炼孩子专注力和记忆力。 2、讲连续性故事 家长可以将每天给孩子讲的睡前故事换成连续性的故事,每天讲到哪儿,让孩子记住。第二天开始讲时,可以先问问他:“昨天讲到哪儿了,还记得吗?“让孩子复述下昨天的故事内容,长此以往即可以锻炼宝宝语言表述能力,还能提高宝宝记忆力。 3、藏物品
活动目标: 1、尝试对同一类物品进行分类 2、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经过加工后可以变成有用的物品,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3、增强记忆的有意性。 活动准备: 1、自制的商店 2、自制的水果、鞋子、玩具等道具(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回忆交流: “小朋友们在参观商店时,你看到些什么商品?” “商店里的货物是怎样摆放的?” (一样的商品放在一起,物品放的非常整齐) 二、宝宝“开商店” 教师讲解示范: 1)出示一副水果店图 “水果店里现在什么也没有,小朋友给水果店去进些水果好不好?” 幼儿找出相应的水果,并把图片贴在卡片上 2)出示一副玩具店图
婴幼儿最主要、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来自自身的感官和运动,来自和真人的互动,所以这部分时间必须保证。 有些父母认为,电子书的发音比他们标准,比自己教好,于是让电子书代替与父母互动,这将是得不偿失的。如何在电子产品与亲子互动之间找到平衡,我对父母们有如下的建议。 Tip1:控制看电视时间两岁以下的孩子,尽量不要让他们看电视,如果实在要看,尽量控制在每天15分钟以内。2~3岁的孩子,也以每天看30分钟以内为好。3岁以上,和宝宝商量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时间。美国很多教育性的节目都比较好,像《爱探险的朵拉》《米奇妙妙屋》等,一般30分钟左右一集。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每天看一集。我通常会让孩子把一集看完,而不是硬性规定几分钟。 Tip2:选择合适的节目对于3岁及以下的孩子,我们最好选择画面转换比较慢的节目。《小小爱因斯坦》介绍数字、介绍水这些节目,画面转换就比较慢。这样的节目,对孩子的注意力
1 前几天有个朋友跟我诉苦,说自己儿子一岁多了,整天到处爬到处跑,因为怕把孩子摔着,她只好马不停蹄地跟着娃的后面。 一整天下来腰酸背痛的,前几天实在忍不住了,才把娃给老公带了半天,去医院一检查,腰椎间盘突出。 这个九零后的女孩子,你能说她不是个好妈妈么?可是这样一位24小时跟着孩子,把娃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妈妈,她的宝宝能快速成长起来吗? 记得前几天我跟涵涵出门去玩耍,走到门口小丫头摔了一跤,我很淡定地站在那里等她起来,因为从小养成的习惯是,只要判断出她摔的不严重,自己爬起来拍拍土就好了么。 小时候涵同学还会哭上两嗓子,后来看我淡定,她也懒得装腔作势了。 可是,门口的大妈不干了。她很生气地指责我说:“你这个当妈的是怎么带娃的,看把娃给摔的,你是亲妈不?都不扶一下!” 在那位大
01 最近网上、电视都被里约奥运会炸啦,原本大家的朋友圈都正正经经,现在简直太‘污’了,全是奥运小鲜肉! 像这样狂野的张继科: 一言不合撕衣服... 这样大白甜的孙杨: 还有这样的宁泽涛: 现在才发现,原来长得好看的已经上交给国家了! 还有前两天刷爆朋友圈的这股清新‘泥石流’,就是这位叫傅园慧的妹子!大家随意复习一下~ 记者:“你游了58秒95……” 傅园慧:“58秒95啊?我以为自己是59秒,我有这么快?!我很满意!” 后来的傅园慧并列第三夺得一枚铜牌,声称自己已经把洪荒之力用完了! 记者:你知道你只比亚军慢了
◎你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就如何对待你 人际关系中有这么一句话:你希望他人会如何对待你,你就要如何对待他人! 其实,亲子关系更是如此。 爸妈用权威式吼骂孩子,当孩子小无力反击时只能害怕屈服,但孩子有想法后,可能就会顶嘴回话,甚至故意反抗,因为你就这样对待他的,孩子从爸妈你这里学来的态度。 那我们的爸妈呢?他们又为何会这样对我们?其实,他们也是从他们父母身上学来这些的,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 东方父母,普遍都认为“骂孩子”、“纠正孩子”、“阻止孩子犯错”才能表示你是尽责的父母,“若少了棍子,会宠了孩子!”,这样的观念似乎生根蒂固。“孩子是不打不成器啊,看到孩子犯错就要责骂。”总有人这样提醒着。 但是你忘记了。父母的态度,深刻影响着孩子自尊的建立。 ◎东方父母不习惯尊重孩子
教育专家告诉你: 你的脾气越大, 教育效果越差。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总是喜欢发脾气,习惯于把每次发脾气归咎为孩子不听话,或孩子某种行为太不像话,认为自己发脾气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教育孩子。事实是,脾气不但没有教育功能,却是反教育的。 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坏脾气不仅像一把乱挥的锤子,破坏当下的一时一事,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人生悲剧;更像弥散的有毒气体,形成深远而广泛的损害。 家长三分脾气对孩子是七分损害 坏脾气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大约可以这样描述:轻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脾气暴躁,爱抱怨或抬杠,为人苛刻;重度后果,严重抑郁症,性变态,神经病人格。家长发三分脾气,会对孩子形成七分损害。说坏脾气是教育的死敌、人生的陷阱,并不为过。 脾气的坏处其实大多数人都明
提供宽松愉快的用餐环境 用餐的环境十分重要,用餐时给孩子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进行用餐,切忌在餐前或用餐过程中批评孩子,造成紧张用餐氛围。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要保持一致 老师要和家长沟通,及时把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反馈给家长,求得家长配合。让家长在家里要求孩子,也像在幼儿园一样学会自己用餐。 合理安排孩子的用餐时间 对于用餐慢的孩子来说,如果是最后一个端上饭碗,即使孩子再努力争取,仍然会落到别的孩子后面。因此,为了使孩子有自信心,应不露声色地先给这些孩子盛饭吃。用此法来缩短他和其他孩子之间的差距。 巧妙运用少盛多添的方法 给吃饭慢的孩子碗里不能盛得太满,应采取少盛多添的方法,来消除
亲亲宝贝网早教栏目为您提供“幼儿园孩子们之间的友谊与幼儿之间的友谊”等托幼相关的幼儿早教知识。 两岁半孩子的“猩猩”交流 小虎和晴晴是同一天来“小橡树”的。第二天,正是个周五,其他孩子都去动物园了,他们俩因为有点感冒留在“家”里。两人还没说过话呢,但是,“惟一”的同类就是对方,怎么办呢? 开始的时候,两个人远距离相互观察,一边自己玩着一边偷偷注视对方,就像是动物的警惕性。此时,如果其中一个的动作稍微向旁边移动一下,另一个马上会往回退若干步,重新远距离观察。最后,由于玩具的魅力,俩人站到了一起,但相互不说话,不对视,而是各玩各的。一段时间后,双方都酝酿了进一步沟通的情绪,有了交流的欲望,所以几乎是突然间,两个人同时抬起头,对视一下,这需要“小动物”有足够的勇气。对视后又慌忙低头去玩自己的东西,但估计已经心不在焉。然后又是第二次抬头对视,这
宝宝从无到有,开始说话,这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宝宝的一切东西都需要我们的观察和解析。宝宝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喊爸爸妈妈,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呀! 不怕宝宝说话说不清,就怕宝宝一直不说话。很多宝宝一岁多,快两岁的时候依然还不会说话,真的是能急死个人! 宝宝不说话,到底是家人的错,还是宝宝的错呢? 宝宝说话早晚,属于个体差异,和智商的没有什么关系。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当然不能说让他们一定同事开口说话。宝宝说话迟,可能和发音器官或者听力系统不正常,家庭环境因素,交流方式等因素有关。一些患有孤独症的宝宝也会出现说话迟的现象。 宝宝如果说话迟,妈妈到底应该怎么办? 和宝宝多“交流” 当妈妈在做一个事情,可以告诉宝宝,妈妈在干嘛。虽然,宝宝还不会说话,但是耳朵可以接受到各种信息。在这个阶段
幼儿园上下楼梯安全教案 活动目标: 1 、初步培养幼儿的上下楼时的安全意识。 2 、提醒幼儿上下楼梯时要遵守必须的规范。 3 、学习上下楼的正确方法。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导语:这天是小狗的生日,我们小朋友要到小狗的家里做客,但是小狗的家在二楼,它提醒小朋友要注意安全,小朋友你们知道怎样正确、安全的上下楼吗? 二、展开 1 、请幼儿说一说平时是怎样上下楼的。 2 、老师小结,帮忙幼儿了解掌握。 小结:小朋友在上下楼梯的时候,不要害怕也不要着急,靠右边走,眼睛看着前方,右手扶住栏杆,脚踩稳台阶一级一级的向前走。 3 、提问:人多的时候应该怎样上下楼梯呢 ( 请幼儿自由回答 ) 小结:人多时要
尊重孩子的情感世界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孩子们年龄虽小,可也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喜、怒、哀、乐,并不只是大人们的专属。成年后的人,总习惯用当前的高度、当下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世界,总觉得大人的世界才有压力、才有情感,孩子衣食无忧的,那些莫名其妙的情感是不可理解,也是不应被合理接受的。如孩子们睡前睡后出现的无故哭闹、玩闹时过度的兴奋尖叫……,等。大人会没有换角度会不理解,那作为孩子,以孩子的“高度”,同样看不见大人的头顶!孩子们也会觉得大人很莫名,“一会要让我学钢琴这会又让学奥数?一会又不准做这不准做那?” 所以,和孩子相比,占有多项优势的父母们要明白孩子的情感和大人不同,不能强求孩子的想法和成人一样。家长们要尽量站到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去感受他们情感的变化。 大人要敢于承认错误 就算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当别人用敬仰
亲亲宝贝网早教栏目为您提供“小孩子跳舞没有表情怎么办与孩子不会唱歌怎么办”等才艺培养相关的幼儿教育内容。 亲朋好友聚会之际,茶余饭后,孩子们在一起唱歌表演,有些孩子充满情感的演唱会赢得成人的交口称赞,而有些孩子唱歌时却毫无表情,形成强烈的对比。为什么孩子唱歌没表情呢?探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在生人面前怕羞,过分紧张,脸部肌肉紧绷着,手足无措。 2、选择的歌曲不当。孩子对自己所唱歌曲的内容缺乏理解,不知道歌曲时的歌词是什么意思,当然不会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3、教育不当所致。有人认为孩子唱歌时脸上笑嘻嘻、摇头晃脑、摆动身体就是有表情,于是在教孩子唱歌时就一味地要求孩子脸上笑笑、头动动、身体摇摇。这样教育的结果,孩子即使当时脸上微笑,也不是真情的流露,甚至是做作的。 知道了原因,那么怎样培养孩子有表情地唱歌呢?应该注意做到以
亲亲宝贝网早教栏目为您提供“宝宝入园前该如何教育与入园注意事项”等托幼相关的幼儿早教知识。 忙活了好几个月的父母们,终于把孩子送进了称心如意的幼儿园。许多父母松了一口气,总算万事大吉了!以后孩子咋样就看幼儿园老师的了。殊不知这时的孩子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更需要父母的关注、扶持。年幼儿童习惯形成需要反复地实践和训练,如果家庭不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对孩子成长不利,孩子可能因此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形成双重人格。所以,在孩子入园后您还得讲究些教育技巧。 1、及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 当孩子在幼儿园取得了一点进步,如学会一首歌,一支舞,学会写自己名字……父母应及时鼓励。鼓励形式可以是送他一个小礼品,在家人面前大声表扬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深刻体会到幼儿园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加深对幼儿园的情感。对不容易适应的孩子,父母应该尽量避免问他“今天
是啊,为了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们就会在家中一边延续着手中的工作,一边敷衍着孩子对父母贴近的渴望;一边想放松一下一天的疲劳,一边又疲于应付着孩子无穷的精力;一边简单粗暴的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一边又渴望孩子对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只是,我们逐渐发现,和孩子渐行渐远!慢慢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不再向我们表达,他们看我们的眼神也不再充满崇拜与渴望,甚至对我们的良苦用心不再报以微笑…… 家长们急了: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的付出,你们却不理解呢? 孩子们哭了:为什么我的生活总是不被你们理解呢?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作为家长,我们是要好好的想一想自己,在孩子一路走来,付出了什么? 第一,物质。 在家长的层面,物质的付出也最容易被孩子所遗忘的。试想,孩子是否还记得家长送给自己的第一份礼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