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夏季着装暴露性感易让孩子性冲动
    父母夏季着装暴露性感易让孩子性冲动

      进入炎热夏季,一到家就换凉爽居家服成为大家的习惯。于是不少男士习惯穿着紧身内裤、女性着吊带低胸内衣在家中来回穿梭。但专家认为,对于家中有3岁以上孩子的父母来说,在家穿衣还需谨慎,一不留神性感衣着很可能唤起孩子的性冲动。对于孩子来说,其内心深处的好奇和自责是父母难以理解的。  【母亲换衣孩子着迷】  12岁的男孩浩浩第一次遗精了,因为过分害羞,他没敢告诉父母。偷偷查阅资料后他意识到,自己真的成了“男子汉”,以后可以有生育功能了,于是心中暗暗对班上女生多了几分留意。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一次他放学后推门进家,看到刚下班归来的妈妈换上了一件漂亮性感的蕾丝花边睡衣,细细的吊带和低胸的装束可隐约看到妈妈的双乳,刹那间一种冲动涌上心头,竟不可扼制地萌发了性冲动。为此,他陷入了深深的罪恶感中,觉得自己对不起妈妈。  市性

  • “心理医生妈妈”的教子方法
    “心理医生妈妈”的教子方法

      方新是一个专门帮助别人的人,她的职业是心理治疗师,俗称“心理医生”。方新还是一个九岁男孩的妈妈。无论说起职业还是说起儿子,方新都有说不完的话。记者问她,做心理医生是不是对做妈妈也很有帮助?她说是这样,因为心理治疗师这个职业要求不断地反思自己,不断地自我成长,这是做一个好妈妈的前提。     方新给记者讲了“心理医生妈妈”的教子方法。     做妈妈首先要给孩子安全感     好些心理学家都在研究童年早期的“依恋”问题。对母亲的“依恋”实际上是小孩的一种本能。当小生命作为一个个体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就是要活下去。初生的婴儿什么都不会,要活下去就需要仰仗某些东西,妈妈就是这个最主要的东西,母爱就是这个最主要的东西。对婴儿来说,妈妈的怀抱是最温暖、最安全的,当妈妈的一定要把这个感觉给孩子。孩子有了这种感觉,就有了一个稳定的

  • 6岁孩子想要钱正常吗
    6岁孩子想要钱正常吗

    问:我的孩子6岁了,最近他总是向我要钱,想要买这买那。我觉得孩子这么小就学会花钱不好。因此,我一直不答应。可孩子坚持说,别的小朋友手里就有钱,都是爸爸、妈妈给的。我有些拿不定主意,小孩想要钱好吗?   答:孩子小小的年纪就知道要钱,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孩子两、三岁以后就开始与金钱打交道了。他们要吃冰棍和巧克力,知道得用钱去买;有时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议论谁发了多少,以为孩子小,不在意。其实,耳清目染,孩子也会知道钱的价值和作用。  春节到了有“压岁钱”,过“六一”,过“生日”家长不是给钱就是买东西,挺小的孩子知道要钱,这并不稀奇。说到底,这是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  所以,完全不让孩子接触钱是不可能的。不让孩子直接支配一分钱,一切用品由家长包办代替,这样做在孩子不懂事时是可以的,当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后,家长仍把钱管

  • 表扬孩子,巧施“攻心战”
    表扬孩子,巧施“攻心战”

      很多家长都有这种困惑:有时表扬孩子,他会变得开心懂事;有时明明得到奖励或肯定,他却闷闷不乐;有时更是会在表扬后骄傲地翘起尾巴,甚至顺杆就爬讲价钱,跟家长提的要求一个比一个高……现在的孩子呀,是不是真的这么难表扬——    场景一:   星期天,妈妈出门逛商场,小晃也嚷着要跟着去,想到孩子以前一进商场就要这买那,稍不如意还又哭又闹。妈妈便说:“一起去可以,但要听话。该买的妈妈自然会给你,不该买的不许哭闹,这样才是好孩子。”小晃犹豫了一下,点头答应了。   走到儿童玩具专柜时,小晃只是眼巴巴地望了望柜台里摆放的精美玩具,就主动拉着妈妈的手离开了。妈妈趁热打铁地表扬道:“晃晃真听话,不像以前那样哭着闹着要玩具了。其实家里有很多这样的玩具,再买也是浪费,晃晃真是长大懂事了。”听了妈妈的表扬,小晃心里那点不舍的小疙瘩也没了。   那天,小晃显得特别

  •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长大了,就会难以避免地出现和小朋友的交流,也就是说孩子的社交问题,那么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呢? 一些家长反映自家的孩子在家里可“豪横”了,在家里无法无天的,调皮时甚至能把家里的房顶给掀了,但是出了门却乖巧的像一只猫,害羞又胆小,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因为不合群而遭到其他小孩子的排斥,自己家的孩子感觉到非常的受挫,他们甚至不愿意和其他的小朋友来往,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讨厌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最终演变成社交恐惧症,害怕和家人以外的人接触。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呢? 一、鼓励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交往 在家长的心中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一丁点伤害,于是他们把孩子“保护”得非常好,一些家长甚至你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小孩子玩耍,他们很害怕一些“熊孩子”欺负自己的孩子,但是家长这种过于“保护”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社交能

  • 儿童自闭症什么症状表现形式
    儿童自闭症什么症状表现形式

    刻板行为 对亲人或生人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不懂得应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摆放或摆弄方式;对于某些物品有依赖性。 人际关系障碍 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不粘人(不会像一般孩子一样缠着大人不放,喜欢大人抱他、逗他、陪他玩)。有人形容他们把父母视为“生活的工具”,要吃什么东西才去拉妈妈的手(而不是“情感对象”)平常没事就不理妈妈。 对外界反应异常 很多孤独症的父母形容孩子“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因而有过带孩子去看耳鼻喉科的经历。他们常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已,若无其事的样子,好象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发生的事情沾染不到他们。 沟通障碍 即通常所说的语言发育迟缓。许多家长之所以带孩子到医院,就是因为“几岁了,还不会说话。”主要

  • 哪些儿童需要心理咨询
    哪些儿童需要心理咨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健康概念的进一步认识,儿童心理行为疾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心理咨询的儿童很多,下面主要介绍6岁以下儿童的几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吮吸手指,在婴儿时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为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这种儿童常伴随睡眠不安、抽动。屏气发作,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强直,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0.5~1分钟,长则2~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小儿。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儿童在5岁前发生。言语发育延迟,是指儿童

  • 太小入园会不会有心理阴影
    太小入园会不会有心理阴影

      生活实例:  宣宣在日本出生,她出生3个月后就进了当地的幼儿园。与国内幼儿园不同,我们大多数收托3岁以上的宝贝,现在收托2岁宝贝的也渐渐多起来,但收托2岁以下的幼儿园还是很少。日本就业压力大,家庭的双职工比较多,有一半的日本幼儿园对3个月的宝贝就提供收托服务。因为工作关系,妈咪把宣宣送到了京都市伏见区墨染幼儿园,每天早上8点送去,晚上6点接回来。刚开始妈咪非常担心,这么弱小的生命,饿了、渴了、拉了、尿了,妈咪以外的人能照顾好吗?她怀揣着不安,但默默地配合着幼儿园的工作要求,如购买单子上所列的物品,每天晚上取回脏衣服洗,每天记录宝贝在家的情况等。这样,宝贝不到2岁就能自己吃饭了,令国内的同事赞叹不已。现在,2岁的宣宣随妈咪回北京接着上幼儿园,拥有班上小朋友最阳光灿烂的笑容,热爱爸爸妈妈但又不黏人,跟老师和小朋友相

  • 孩子逆反,天性使然
    孩子逆反,天性使然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大人不让做的他偏要做,大人让他做的他又偏不做,明明知道是对的却也不去做,明明知道是错的却偏要去尝试。孩子的“逆反心理”表现比较突出的两个时期是幼儿期和青春期,这期间有的孩子表现的逆反轻一点,有的孩子表现的逆反重一点,但这通常都是孩子自己无法控制的,正如他不能控制自己长高一样,他也不能控制自己的逆反,这是孩子长大成人的必经之路,是不可避免的。 一. 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然  逆反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心理现象,也是一个人在其心理发展和成长中的第一个“反抗期”。一般说来,孩子在一岁到二岁半的时候开始进入“否定的年龄段”,这个时间可以持续到六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对其周围世界

  • 该不该教孩子“以牙还牙”
    该不该教孩子“以牙还牙”

    问:我的儿子3岁了。是个老实的孩子,在外面常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有时手或睑还被抓破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办?  答: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发生磕碰是常有的事。今天你打了我,明天我打了你,后天也许俩人又和好如初了。孩子之间的矛盾,来得快,去得也快,家长不必看的那么严重。  但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如果自己的孩子生性老实,总在外面挨欺负,三天两头“挂彩”回来,恐怕哪位家长都受不了。怎么办呢?  我们的传统教育中,一般是不让孩子对欺犯行为作出反应。“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惹不起,还躲不起”堪称是这种教育的“经典”。家长千方百计让孩子避开来自外界的“威胁”,而不是教育孩子如何正确面对外来的侵犯,学会保护自己。惹急了,也就是带着孩子找对方家长,却不告诉孩子自己应该怎么解决。  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孩子还是不知所措,要么怕“

  • 虚拟玩伴可助孤独症康复
    虚拟玩伴可助孤独症康复

    孤独症儿童的一个特征是,无法与真人进行虚拟的游戏及可变的交流。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上,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的报告说,与“虚拟玩伴”的“交流”能够激发孤独症儿童潜在的社交技巧。   在实验中,该“虚拟玩伴”是一个8岁的中性卡通儿童,出现在投影仪屏幕上。当与真实儿童交流时,一半的动作发生在真实世界,另一半发生在虚拟世界。通过玩具上的传感器,真实儿童能够来来回回地运动玩具。同时,虚拟玩伴则“观看”着他们玩耍。而且,虚拟儿童还能够发出声音并做出逼真的表情和手势。   研究者表示,10年前设计虚拟儿童,最初是为了研究正常儿童的语言能力。现在应用于孤独症儿童身上后发现,这种交流能够开启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技能。研究发现,在与虚拟玩伴开始进行玩耍20分钟后,孤独症儿童就能自然地提问或回答问题。在另一个实验中,让孤独症儿童“成为”虚拟儿童,当孤独症

  • 图书馆对小小心灵的影响
    图书馆对小小心灵的影响

      在叮当说话还不利索的时候,我就常常看见他有时蹲在地上,专注地对着一群忙碌的蚂蚁自言自语;有时仰望头顶掠过的大雁,惊奇地发出一串谁也听不懂的话语。后来会说话了,我就发现叮当小小的脑袋里怎么会有那么多我都无法想像的故事,他会对秋风吹落的树叶说:“大树下雨了”,看到一大一小的两只小松鼠会说:“妈妈和DANIEL拉手回家。”我惊讶他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想来想去觉得是图书馆的STORY TIME(故事时间)让他的小脑袋会有那么多故事。   社区图书馆   在美国几乎每个社区都有免费的公共图书馆,在每个图书馆里都有一个KIDS’CONNER,也就是专门给孩子们设置的小小图书馆。这里除了适合不同年龄孩子的书以外,还有两排电脑专门给孩子们使用,另外还有儿童杂志、DVD和录像带可供借阅,这一切都是免费的,一次最多可以借10

  • 北大心理学教授讲性:看到孩子手淫千万别说脏
    北大心理学教授讲性:看到孩子手淫千万别说脏

    胡佩诚讲性 “认为‘手淫有害’的错误宣传才是真正有害的。美国性学专家根据实验,已经证实了手淫与标准的性交对身体的影响完全一致。”昨天(6日)下午,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胡佩诚为1500名广东省政府官员和学术界人士作了《走向人类性健康》的精彩报告。   婴儿“口欲期”吮吸生快感 胡佩诚对人生各个阶段的性发展特点和教育方式进行了详细分析。 根据医学研究,0到1岁半男婴儿也会出现阴茎勃起,女婴阴道也会出现分泌物,婴儿这时候属“口欲期”,通过吮吸能产生快感,因此专家会提倡母乳喂养。胡佩诚说,如果婴儿的这种欲望无法满足的话,长大后可能出现严重的补

  • 幼儿为何会“人来疯”
    幼儿为何会“人来疯”

    问:我的儿子5岁了,平时家里没有客人来时,还算听话,守规矩,可一旦家里来了客人,他就像有了保护神似的,放肆起来。当着客人的面,我又不好意思管他。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答:有不少孩子常常在家里来了客人时,故意放纵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来疯”。  孩子在有客人时表现“异常”,这与现在家庭大都是一个孩子,长期单独玩耍,与外界接触少有关系。孩子都愿有个伴,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一般有客人来访时,虽然主要是来拜访家长的,但孩子也会因为家里多了一个人而高兴。  如果大人只顾谈天说地,那就会很让他伤心,认为没有看到他的存在。为了表明他自己的地位,他也会主动插话,拉客人与他做游戏,若顺着他呢,他会兴奋不已,若是家长稍加阻挡,他便会大闹一通。  碰到这种“人来疯”,有的人认为当着客人的面管教孩子,是对客人的不尊重,弄不好还会使客人难堪。另外也怕伤了孩子的自尊

  • 幼儿缠人撒赖怎么办
    幼儿缠人撒赖怎么办

    问:我最怕带孩子上商场了。只要一进商店的门,孩子是看见什么要什么,哪怕家里有的,也非缠着大人买,不买就蹲在地上又哭又嚷,赖着不走,我真拿他没办法。  答:我们在一些商店或公共场合,常看见这样的现象,孩子非向大人要这要那、不管大人如何哄劝,就是不听,严重点的干脆躺在地上打滚。某些家长束手无策,只好满足孩子的要求,结果是恶性循环,幼儿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不近情理。  要求提得不合理,这是幼儿的一般特点。由于幼儿年龄小,智力低,他们只能从自己当时的兴趣,爱好愿望出发提出要求,而不能考虑自己的要求是否合情合理,这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独生子女中,爱提无理要求的现象尤其突出。  这种现象的原因实际上跟父母平时对孩子纵容,娇惯有关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有许多孩子平时在家里养成了说一不二的毛病,家长不及时引导,教育孩子,而是一味地满足,迁就,让孩子

  • 自卑儿童的早期征兆
    自卑儿童的早期征兆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无疑,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美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家长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霍夫曼还认为,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如下早期征兆: 常年情绪低落   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过度怕羞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   拒绝交朋结友   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

  • 幼儿贪玩好不好
    幼儿贪玩好不好

    问:我的孩子今年5岁了,平时根本坐不住,教他点东西也不学。我们给他报了一个少儿英语班,可他根本不专心听讲,总坐不住,动动这儿摸摸那儿。说他也不听,他脾气变得十分烦躁。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一个班又一个班地学,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呢?小孩子太贪玩可怎么办呢?  答:不少父母为孩子好玩所困扰,或苦口婆心,或惩罚责骂,或棍棒相向。“文韬武略”用尽,仍难尽人意。现在又都是一个孩子家长盼子成“龙”心切,碰上这样的孩子真是伤神。  但是,家长们应该知道,好玩是人的天性。日本学者用超声图像观察发现,人在母腹中就有了最初的玩耍行为,而且花样还不少,诸如挥手踢腿,玩弄脐带,吸吮手指,伸臂眨眼做怪相。即使成年人,好玩的天性也未泯灭,8小时之外的打牌、下棋,养鸟栽花,不都是这种天性的流露吗?玩也是孩子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一种“学习”。  我们知

  • 儿童性角色畸形
    儿童性角色畸形

    儿童性角色畸形 所谓性角色畸形是指男女性别的差异,虽有先天生物学的基础,如生理解剖的不同,性腺激素的不同,但又有心理体验和自我意识的不同。也就是说,一个人把自己看作是男性还是女性,心理学上称之为性别角色,大约到3岁时,儿童的性别角色已形成。如果小男孩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与周围女孩一样的人,在打扮、表情、举止上努力模仿女性,即成为女性化男孩。反之,如果小女孩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与周围男孩一样的人,在打扮、表情、举止上努力模仿男性,即成为男性化女孩上述两者均称为性角色畸形。 儿童性角色畸形的调查对象和方法 筛选对象 凡男孩穿女装,说话娘娘腔,举止嗲溜溜,喜欢女娃娃,做游戏常扮女人,喜与女孩结伴玩者;凡女孩穿男装,伴说话粗鲁,举止粗野,喜欢玩汽车手枪,做游

  • 防止幼儿产生害怕心理
    防止幼儿产生害怕心理

    孩子的害怕心理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与大人思想交流并对外部世界进行认识、思考过程中出现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完全没有害怕心理、无所畏惧的人,只有初生婴儿才是这样。    孩子的害怕心理,往往容易形成胆怯、畏缩不前的性格,从而导致心理不健康。为此,对孩子的害怕心理,大人弄清原因,具体对待,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止。   一般说,孩子的害怕心理多半是被恐吓出来的。    孩子年幼无知,受到恐吓就会产生害怕心理。这种情况完全是大人,尤其是家长造成的。当孩子不听话或不顺从大人意志时,许多家长为图省事或无能为力,喜欢用恐吓的方法使孩子就范。例如:"再不睡鬼来了"、"不听话就关到黑屋子里去"、"不好好吃饭老虎就来抢了,"一次,我看以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无理取闹,父亲说:"你哭,狼来了。"孩子四处瞅瞅,虽然有些害怕,但还是哭。父亲又说:"你再哭,公安局来人抓你了!"

  • 孩子脾气坏,我该怎么办
    孩子脾气坏,我该怎么办

      我儿子5岁半。很犟,上课从不举手发言,害怕在众人面前表现。还常叹气,说怪话“我真想死”,有时又说“我不要死”。正经的学习他都不想搞。总喜欢捉虫子、蝴蝶等,又不会养。脾气很大,常爱急燥,跺脚,喊叫,生气时偷偷无声地哭。对陌生的小朋友又不敢主动去交往,他的朋友都是女孩。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   专家答——  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的“脾气”与先天的气质特点有关,比如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孩子就有内向、好静、内心体验丰富等特点,多血质的孩子则有急燥的特点,您的孩子可能就兼有这些气质类型的特点,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教育方式有关,如父母经常表现出没有耐心、方法简单粗暴等。   针对您孩子的这种情况,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  一是耐心引导。在孩子将要出现或已经出现急燥情绪时可用平稳的语气劝解或用其它活动转移注意,在孩子年龄稍大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