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亲家庭教育方法
    单亲家庭教育方法

      1.平静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异的事实,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平心静气地接受夫妻离异的现实。这样,你才能坦然地面对孩子,告诉他你们将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这种生活和原来相比会有一些不同,你们需要做一些调整来适应;你们还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你们共同努力去克服。但无论出现什么问题,爸爸妈妈都像以前一样爱你,这一点是永远不变的。   2.给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做为报复对方的武器。   父母离婚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就是失去安全感。所以,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永远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这一点至关重要。让他感受到虽然他只和父母—方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安全、稳定,他不必担心什么。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双方的合作,这对大多数离异的夫妻来说很难。和一个也许带给你很多创痛的人合作,你可能

  • 和宝宝交谈是门学问
    和宝宝交谈是门学问

    作父母的都希望能与孩子有很好的交流,可一腔肺腑之言到了让孩子的耳中非但不见有效,反而会引出一番家庭纷争来。为此烦恼的父母们不妨试着学习“心语巧说”,说不定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心话语简练说    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可在父母表达对他们的关爱时,他们却又很反感,这是为何呢?究其原因主要出在父母“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和唠叨不休的说教,其实,许多父母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因此,父母应该主动寻求改变,在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时,使用干脆、简练的语言。     知心话语含情说     如果,父母想与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营造融洽的氛围。如果要劝导孩子,也应注意方式方法,比如:“佳佳,瞧你膝盖划破了这么大的口子,疼不疼?你知道妈妈的心有多疼吗,下次你一定要千万注意哦?”……就这样,两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开心话语带理说  

  • 男孩性别意识早培养
    男孩性别意识早培养

    “现在阴性化环境将男孩子教育得不像男孩子。”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专家称,从幼儿园开始,男孩子接触的大多都是女教师,应试教育崇尚仔细、反复的训练,包括现在影视娱乐中,男孩子都是长发飘飘的女孩相,整个社会崇尚的都是种阴柔美。   专家指出,独生子女家庭最容易腐化男孩的斗志。这些男孩子不仅容易缺乏责任心和宽容心,反而容易走向自私和斤斤计较。最新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家庭里的男孩普遍受到母亲的宠爱,最容易倾向同性恋和娘娘腔。   现在的男孩子户外运动少,大多男孩喜欢看电视、玩电脑、看卡通,这些都造成右脑开发过度,习惯了跳跃式、蒙太奇式的非逻辑思维方式,喜欢玩虚拟而不懂如何感受别人和周围的事物,容易变得自私冷漠。   实验也证明,婚前的女孩喜欢阴性的男孩,婚后女人喜欢阳光男人,这与激素分泌有关。但事实上,现在一些男孩子到了婚龄仍然是副孩子样,有的结婚后,仍然出去彻夜

  • 孩子害怕做不好就放弃,主动选择“逃避”是为什么?
    孩子害怕做不好就放弃,主动选择“逃避”是为什么?

    原标题:孩子害怕做不好就放弃,主动选择“逃避”,背后是“焦点效应”在作怪 最近有位宝妈私信我说孩子近期出现反常的状况,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孩子非常喜欢拼图类的玩具。只要是积木、拼图玩具都会尝试去拼,经常会做出各种各样的模型和模具。有一次妈妈带孩子经过商店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拼图商品,孩子非常兴奋,想要购买。他的母亲立马下单给孩子买了。回到家之后,孩子马上就开始拼图。 这个拼图是非常复杂的,孩子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他的母亲一直在旁边鼓励孩子说:"宝宝,你一定可以的。你是最棒的,之前那么多拼图你都完成了,这次一定可以的。" 可是并不是每次都可以那么顺利,孩子尝试了很多次还是不能完成拼图。最后他把拼图扔到地上说:"不玩了,不好玩,以后再也不玩拼图了。" 从那之后,母亲尝试让孩子再去把这个拼图做好,孩子都是不肯的,母亲感到

  • 当宝宝说“我害怕”……
    当宝宝说“我害怕”……

     “孩子,你怕什么?”“我害怕晚上”“我害怕妖怪”“我害怕坏蛋”……北大附小的杨融冰老师在班里调查了32个6岁多的孩子,其中有8个孩子害怕一个人在家,5个孩子害怕怪兽和鬼怪,4个孩子害怕爸爸妈妈打,4个孩子害怕玩过山车、激流勇进的游戏……在访谈中,发现无论3岁的孩子还是6岁的孩子,几乎都有恐惧的事情。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恐惧心理是正常的,也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恐惧。说“不知怎么搞得,孩子越大胆子越小,一会儿害怕声音,一会儿害怕毛茸茸的玩具,一会儿又说屋里有妖怪……”有一个7岁孩子的父亲还说:“我的孩子真是越大越没出息了,比老鼠的胆子还小,一会儿怕这,一会儿怕那……”是孩子没出息,还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特点?   我害怕怪兽   孩子:姜楠,女,3岁 妈妈:孔令婷(自由职业)   女儿3岁时,被一个动画片

  •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烦恼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烦恼

    成长中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烦恼。   当孩子遇到烦恼时,家长如果不及时去了解孩子的烦恼,不去帮助孩子克服烦恼,轻者会对孩子心理产生不良影响,重者会使孩子走入极端。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当他们的美好愿望与现实产生矛盾时,就会有烦恼。那么,作为父母该怎样帮助孩子克服烦恼呢?某小学副校长刘昕说,家长帮孩子解决烦恼,可这样做:   多与孩子沟通   父母多与孩子接触、沟通,创设家庭民主氛围,让孩子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参与家庭讨论,有自己的主见。   当孩子有烦恼时,他(她)就乐于讲给父母听,让父母帮助解决、克服。   多关注孩子的烦恼   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烦恼,以自己工作忙、事务多为由对其置之不理,必会对孩子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当孩子烦恼时,不妨

  • 家长如何与孩子讨论震灾
    家长如何与孩子讨论震灾

    自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灾情一直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行动着,努力为灾难中同胞尽一份力。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又从这场灾难中获取了什么信息?除了他们会积极响应学校的捐款行动以外,在他们小小的脑袋里,会有什么样的想法?而身为父母,我们又应当如何引导他们呢?   对于这场地震来说,孩子们也不是“绝缘体”。他们一样从学校、报纸、电视媒体等途径了解到灾难的信息。很多父母也会借此机会,教育儿女们应该具有的同情与爱心,鼓励他们拿出自己的零用钱,捐给灾区受苦受难的同伴。可是,在孩子们表现出爱心与同情的同时,心里也会有一堆疑惑,比如,为什么会发生地震,那些孩子们以后怎么办,还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恐惧,我们这里会发生地震吗,我会死吗,爸爸妈妈会死吗,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孩子们通常“自成逻辑”,有的孩子会主动与父母谈起,有的孩子不谈,但不代表没有这样的恐

  • 你的孩子有隐形压力吗
    你的孩子有隐形压力吗

    5月,树叶青青麦未黄,年仅12岁的山西临钢小学5年级女生恬恬(化名),留下一份“压力太大”的绝笔后,自缢身亡。记者日前走进这个家庭时,恬恬的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心神几近崩溃,一个幸福家庭的天空已然坍塌。究竟有什么“太大”的压力,竟让一个花季少年如此不能承受?   孩子的心灵更需要关爱   恬恬就读的是临汾钢铁集团的子弟学校,无论师资水平还是学校环境,在当地都是不错的。学校平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3年级起就开设电脑和外语课,还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1997年,学校就制定了“减轻学生负担”的规章,设立了“知心姐姐”信箱,解答学生的疑惑。恬恬的同学也反映,如今老师布置的作业比以前少多了。成绩优秀的学生每天只要花半个多小时就能完成,成绩一般的学生也不过一个多小时,作业负担并不

  • 发现孩子手淫父母不必惊慌
    发现孩子手淫父母不必惊慌

    儿童手淫,是指儿童用手或其他器具对生殖器官进行有意识的刺激,从而获得性快感和性满足。手淫是人类性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目前国内外都已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正常的、健康的行为。   儿童手淫现象非常普遍,据国外有关资料表明,在现实生活中,90%左右的男孩和60%以上的女孩都有过手淫行为。我国调查结果虽然比以上数据低一些,但考虑到国人的性观念,估计实际情况与国外差不多。   儿童手淫一般以男孩为多见,这是因为大多数家长喜欢触摸男孩的“小鸡鸡”,孩子觉得舒服,慢慢地也养成了抚弄自己生殖器的习惯,从开始的偶尔为之,最终发展到控制不住的经常性。儿童手淫多数发生在幼儿至学前期小孩身上,到上小学以后这种行为消失,但到青春期以后又有增加。   青春期以后手淫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他(她)们发现自己的性器官开始迅速发育起来,并体验到自身

  • 纠正孩子的嫉妒心理
    纠正孩子的嫉妒心理

    一、孩子的嫉妒,不仅在家有,在幼儿园里也有 大约从一岁半到两岁起,人的嫉妒心理就开始有了明显而具体的表现。起初,孩子的嫉妒大多与母亲有关。如果自己的母亲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孩子身上时,孩子就会以攻击的形式对别的孩子发泄嫉妒。例如,当母亲去抱别家的孩子时,孩子就会很快地跑过去,叩叩他的头,或抓他的脚,想把那个孩子支开,甚至骑在他的身上,等等。这是幼儿在家里常出现的嫉妒。在幼儿园,幼儿之间相互比较的机会相对地增加了,嫉妒的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在幼儿园里,她常常偷偷地把老师喜欢的那些孩子的东西藏起来或搞坏。又如在幼儿园上课时,如果老师夸奖别的孩子,他便会大声喊叫:“我也会啊!”……,这样的例子在幼儿园可真不少。 二、孩子的嫉妒具有明显的外露性,有时还具有攻击性,破坏性 幼儿的嫉妒具有外露性。幼儿嫉妒与大人嫉妒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不能有效地控制

  • 好胜宝宝的隐忧
    好胜宝宝的隐忧

    关于孩子的好胜心,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好胜心不是坏事,使进取之心的表现,但是不能过度。我的看法与此不同。好胜心和进取心是不同的,就像“要强”和“争强”不同。   怎么来分别呢?就看对待失败和落后的态度就好了,如果失败或者落后了,就气急败坏或者怨天尤人,或者就避而不谈、兴趣大减,甚至表现出对“胜者”的妒嫉和诋毁,那这就是“争强好胜”而不是“进取”和“要强”。争强好胜,往往仅仅是贪图胜利或者成功的“心理优势”,或者是出于对失败和落后的恐惧,而并非是想要取得自己在某方面的进步。“贪胜”和“惧败”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恐惧、不安和自保,不是真正的进取。真正的进取,不在乎一时的胜败,而在乎自己是否取得进步。   生活中好胜的孩子十有七八,为什么概率这么高呢?因为大家的教

  • 宝宝也暴力-儿童心理
    宝宝也暴力-儿童心理

      特里姆布雷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现在已经证明,人类从开始呼吸第一口气时,就具有感觉愤怒的能力,一个4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表达他的愤怒。等孩子长到两岁的时候,以发脾气为表现形式的暴力行动达到顶峰。到3岁的时候,他们的暴力行为反而开始下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从3岁开始,在整个的一生中,人的暴力程度呈下降之势。只有大约5%的人在青年时代仍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暴力性格。他们是这个社会最危险的一群人。  我们有时候难免看到震惊世界的杀人案件,人们在震惊之余也在问:是什么原因会使一个人可能因为一件小事就大开杀戒?人的暴力行为究竟是怎么回事?加拿大著名的暴力行为研究专家特里姆布雷最近公开了他的最新研究结果: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青少年通常是最容易诉诸暴力和犯罪的一个群体,但人类的暴力倾向通常是在蹒跚学步的幼儿时期达到顶峰的。幸运的是,两岁大

  • 很腼腆是缺点吗
    很腼腆是缺点吗

    问:我的孩子叫蓓蓓,今年4岁,这个孩子生性腼腆、害羞,平时见了生人也要躲,在幼儿园里,不爱说不爱笑,上课不敢提问也不敢回答问题,不敢主动接触老师,在幼儿园里还常遭小朋友欺负。可是,有时又显得很稳沉,自制能力很强。请问,家长对这样的孩子应该怎么办呢?  答:腼腆的孩子外在表现很典型,一般都不敢见生人,喜欢独来独往,不愿与人接触,常常爱藏在大人身后,或者把头埋起来,不愿引起别人注意。腼腆的孩子有时像“小大人”,不外露自己的情感,显得很稳重,有的家长认识不到腼腆是对儿童个性发展的一种破坏,他们认为腼腆是很正常的事,过分活跃是没教养不谨慎。其实腼腆和谨慎完全是两回事。如果说谨慎是一种良好品质,那么腼腆就是一种心理缺陷,时间长了,孩子容易缺乏自信心,看别人的眼色行事,结果会变成一个依附性很强、离开别人的帮助就茫然失措、寸步难行的弱者。  家长在平时应该有意识地

  •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因素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然而,不少来自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因素      1 .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不恰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现代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幼儿独立性培

  • 幼儿常玩生殖器是毛病吗
    幼儿常玩生殖器是毛病吗

    问:我的孩子最近常爱玩自己的“小鸡鸡”。我们管过他,说过他,可收效不大。另外,近些日子有时突然会问:“我为什么是男孩”,“我是从哪里来的”、“孩子怎么会在妈妈的肚子里”,我觉得孩子已经有了一些“性意识”,我很着急,可又不太清楚怎样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请指教。  答:对待孩子玩生殖器的问题,家长不必太焦虑。因为,小孩玩弄自己的生殖器,本来是一件很正常,很自然的事。因为生殖器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小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某一部分感到新鲜、好玩,在他幼小的心里并没有任何用意。我们常常看到婴儿用嘴吸吮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脚,也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熟悉自己身体上的每一个部分,包括生殖器在内。另外,生殖器是手很容易触摸的部位,在玩弄时也许还会产生一种朦胧的快感,这是儿童在性成熟之前性欲的一种早期体现,也是完全

  • 1至3岁也有自尊心
    1至3岁也有自尊心

    0-3岁是早期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是进行快速学习的好时机,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环境,不要等到孩子该上学了才考虑这个问题,那时学习的关键期早就过了。父母有时会感到,虽然自己有了早期教育的意识,但是却不了解怎样进行早期教育,现行的教育制度已经存在很多年了,整个社会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都缺乏充分的认识。   记者体验   体验地点:东方爱婴方庄分部   高晨/摄   小朋友没有哭闹   周末,记者跟着9位小朋友上了一节月牙班的课程,首先小朋友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练习走直线,大约练习了5分钟。老师开始上课了,小朋友和爸爸或妈妈做成一圈,老师细声细语地给小朋友们讲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三指捏跳棋和锻炼小朋友扔垃圾的意识。经过15分钟的练习,不少小朋友都很有感觉,动作做得有模有样的。然后做了一系列游戏,有“叫名字开火车”练习孩子对自己名字的

  • 儿童自闭症可以治愈吗
    儿童自闭症可以治愈吗

    儿童自闭症可以治愈吗 儿童自闭症还是属于非常难治的疾病,大多儿童都难以治愈。 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治疗、训练,逐渐改善孩子的状况,让孩子尽早融入社会!一般来说儿童孤独症的黄金治疗期是3-6岁,如果小孩错过黄金治疗时机,不论如何治疗,其智力和行为只能停留在幼儿时期,但治疗不及时,甚至会导致孩子终生残疾,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 自闭症发病原因 原因一、遗传 20%的自闭症者中,他的家族可找到有智能不足、语言发展迟滞和类似自闭症的病症。此外,自闭症男童中约10%有染色体脆弱症。 原因二、免疫系统异常 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活性减低,抵抗感染的功能下降。自闭症患着的身体免疫力普遍低于正常的同龄人,体质较差。 原因三、脑器质性损害 如产伤、宫内窒息、中毒、感ra

  • 学龄前宝宝性心理的发展
    学龄前宝宝性心理的发展

    在进行性教育启蒙时,有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即弗洛依德的性学说。弗洛依德认为一个人在不同年纪,获得身体快感的能量会在不同的位置,因而将人类的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时期,而在学龄前,家长要注意的是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三大阶段,而其中部分时间有所重叠:   1.口腔期(初生~2岁)   根据弗洛依德的理论,在这个阶段里,口腔活动是孩子感觉外界事物,及获得快乐、安全感的重要管道,因此孩子不管拿到什么东西,常直接往嘴里塞,而这方面的需求若过分满足或不满足,将影响其心理、人格发展。   2.肛门期(1岁半~3岁左右)   肛门期通常也是家长开始训练孩子大小便的时候,这时孩子快感的来源转而来自于控制自己的肛门。而家长在训练孩子如厕自理时,太过放任及太过严格,对他都不是件好事。   3.性蕾期(3~6岁)   渐渐的到了性蕾期,差不多是孩子就读于幼稚园阶段,孩子身体满

  • 为什么小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
    为什么小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

    孩子有分离焦虑 对宝宝来说,家里才是他最熟悉的地方,家人才是最亲的人。上幼儿园意味着要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分开,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产生分离焦虑也是必然的。一般来说,刚和妈妈分开和快要见到妈妈时孩子的焦虑是最严重的。 社交能力不强 有些宝宝入园前生活圈子较小,社交能力不强,语言表达能力差,不会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在幼儿园里通常喜欢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玩玩具,没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因此在班上不受欢迎,所以也就不喜欢去幼儿园。 假日综合症 周末或长假过后,小朋友抗拒上幼儿园的情绪更加明显。好不容易到周末,家长就会由着孩子晚睡晚起,带孩子去做他喜欢的活动,孩子在幼儿园建立的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这样的生活与上学时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孩子自然不想被约束。 怕老师 有些幼

  • 乱剪睫毛,伤了孩子
    乱剪睫毛,伤了孩子

      总爱低头、不正眼看人的孩子,一直被家长怀疑有自闭症。昨日,看着手术后的女儿终于露出笑脸,李女士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没想到仅仅是因为倒睫毛这个小毛病,让自己担心了很长时间。   李女士来自孝感,女儿两岁四个月。女儿满一岁时,李女士发现孩子喜欢低着头,不正眼看东西,更不会跟她眼神交流,也不如别的孩子活泼。她怀疑女儿患了自闭症,在当地几家医院看病后,没有得到明确诊断。   上周,李女士趁在汉探亲之便,带女儿到武汉市儿童医院检查,医生发现孩子有严重倒睫毛,眼睛怕光、爱流泪,眼病严重,并没有什么心理病。住院接受手术后,孩子就能抬头看人了。   该院眼科李世莲主任介绍,在婴儿期,10个孩子里有4个左右会出现倒睫毛,但是随着孩子发育到了3岁左右一般都能自愈,如果3岁之后不能自愈的,就应该采取手术治疗。倒睫毛的孩子一般眼睛畏光、爱流泪、痒,所以不抬头,也喜欢揉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