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怕猫怕狗怎么办
    孩子怕猫怕狗怎么办

    这里,我们采集到一组日常生活中的镜头: 画面之一:年轻的母亲哼着悠扬的摇篮曲:“睡吧,睡吧,我的小宝贝……”,宝宝眨巴着大眼睛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怎么还不睡,你听门外老猫来了,当心把你给叼去!”母亲的手在床板上使劲地抓出声响。“怕、怕,妈妈我怕。”宝宝头偎得更紧,一会儿紧锁着眉头睡着了。 画面之二:母亲带着淘气的儿子去走亲戚,一条黄狗倦着身在太阳下鼾睡,儿子不安分地用脚踢了一下狗尾巴,黄狗忽地跃起身,向着儿子狂吠,吓得儿子直往母亲背后躲。

  • 儿童会有怎样的性感受呢?
    儿童会有怎样的性感受呢?

      谈到儿童的性心理与性教育,有的父母否定儿童有性心理问题,有的父母承认儿童有性心理问题,但拒绝应该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认为孩子长大之后自然而然就知道了;有的父母不清楚儿童性心理到底包括哪些方面,也就无法持明确的态度。许多父母认为性教育就是性活动方面的教育。对儿童性问题持闭口不谈、听之任之态度的父母占绝大多数。 那么儿童究竟有什么样的性感受呢? 现代性心理学研究和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幼儿诞生后便具有肉体的快感。虽然幼儿获得肉体和官能快感的方式和途径与成年人不同,但却带有天生的性的特点,性感觉不是某一天突然降临到我们身上的。心理学家认为,幼儿乐于被人抚摸、搔痒、搂抱、亲吻等,这其中有相当成分带有本能的性的色彩。 孩子到

  • 改善宝宝受挫时的情绪
    改善宝宝受挫时的情绪

    (一)明了宝宝受挫之原因   当发现宝宝闷闷不乐时,大人可以协助宝宝找出其不快乐的原因。对于许多较为内向或是不善言词表达的宝宝,大人可让宝宝以说出、画出或是写出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   (二)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当宝宝遇有挫折的情境时,大人不必急于立即插手协助,许多大人因为心疼孩子而过度保护孩子,却使宝宝丧失主动学习的机会。例如:于孩子间的争吵过程中,大人可在旁观察而不需置身于其中排解纷争,这样可让宝宝学习与友伴相处的技巧。   (三)协助宝宝分辨及思考   当宝宝受到挫折时,其往往会使用消极的哭泣,或是用暴力的攻击行为来对抗之;然而不管是前者或是后者,皆无法有效解决他所面临到的问题。这时大人可提醒宝宝,想想看若是再有遇到类似的情形发生,他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其困境。   (四)帮助宝宝发泄情绪   由于宝宝并

  • 良好家庭关系可防抑郁
    良好家庭关系可防抑郁

    父母一方有抑郁症,会不会遗传给孩子? 据研究显示,抑郁症遗传的几率为40%,这个数字究竟有什么含义?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阳解释说,虽然抑郁症会遗传,但没有重大事件的刺激,孩子和父母一般不会同时患上抑郁症。所以即使自己患有抑郁症,也不必忧心忡忡,避免孩子遭受不必要的打击,能很好地让他远离抑郁症。   张女士最近特别关心抑郁症的问题。丈夫五六年前患了抑郁症,治疗之后没有明显的抑郁反应,但整个人一直有些不振作。最近她发现11岁的儿子好像也有抑郁倾向:不爱说话、成绩好但很自卑、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不敢展示自己、对自己的长相不满意。张女士越想越不明白,为什么成绩优秀的儿子会如此没自信,是遗传了丈夫的抑郁症吗?   潘医生说

  • 伤害孩子心理的牢骚话
    伤害孩子心理的牢骚话

    从宝宝降临妈妈肚子里那天起,妈妈就对宝宝充满无限疼爱。然而当宝宝把妈妈弄得筋疲力尽,即使忍耐度再好的妈妈都或多或少会对宝宝出言不逊。妈妈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责骂,在宝宝心中可能会留下深深的伤痕,所以妈妈出口前一定要三思。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要避免以下最常见的牢骚:   一、否定宝宝人格   “烦死了,自己去玩!”“笨!”“你怎么这么笨!”妈妈往往以大孩子的标准来衡量宝宝的行为。   妈妈带着宝宝到亲戚或邻居家玩,宝宝不愿叫“阿姨”,妈妈就会责怪说:“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用,叫一声阿姨都不会。”虽然是对别人说的,可是宝宝都听在心里。   正确方法:如果宝宝有能力而没有做好,妈妈也须耐心指导,而不是责骂。   

  • 何时和宝宝谈性最恰当
    何时和宝宝谈性最恰当

    性教育在孩子呱呱落地时就开始进行也不嫌早。   多数父母认为,性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有关性交、怀孕和生育的“真相”,即解释与孕育下一代有关的过程以及对性的感受。 其实所谓“性认知”,应当是从孩子对个人及他人(包括自己的身体和别人的身体)的认知开始;也就是说,是从个体有了生命以后,父母怎样搂抱、抚触、呵护和刺激他的态度,以及父母彼此如何相对开始的。   父母抚触、搂抱孩子的方式,以及父母间的亲昵接触,都是传递性的最原始信息。一旦孩子能理解别人的意思了,就可以开始跟他谈到性。   孩子发问时正是时候   心理学家建议:“或许对孩子的身体所发出的第一个字眼,就已经是进行了一种教育。告诉孩子

  • 育儿,给孩子留一些“面子”
    育儿,给孩子留一些“面子”

    晚上,儿子茂茂做作业时,边写边玩心不在焉,被妈妈批评了,还被打了小手心。茂茂伤心地哭了,索性趁机“罢工”。  太太气不过,就在幼儿园家园联系册上记上了一笔,旨在联系老师,请教如何培养孩子的耐心。殊不知,茂茂虽然不认识几个字,但还是敏感地察觉到,妈妈在写他的“坏事”,又哭又闹坚决不让。妈妈指着白纸黑字念,解释说并没有写茂茂不听话不写作业。茂茂说什么也不干,抢走了妈妈的笔,又把桌面上所有的笔都收起来,嘟囔着:“就不让你写!”  不一会儿,茂茂大概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后果”,于是向妈妈的抗议升级:“你要把这些字擦掉!”太太认为,茂茂做错了事就要承担责任,坚持不擦。  双方僵持不下,茂茂马上改变“战术”,转而向一旁看书的我可怜巴巴地诉苦:“爸爸,妈妈打我了!”“是吗?爸爸现在批评妈妈,妈妈做得不对,叫妈妈向你道歉

  • 小心!童话里也有心理“病毒”
    小心!童话里也有心理“病毒”

      美国的教育研究专家近日称,经典童话给少儿心理带来的危害并不亚于宣扬色情与暴力的影片。“全世界的孩子都在读同样的故事:公主因为长得漂亮,所以与众不同,过上了大富大贵的生活。这种故事看多了,那些自觉相貌平平的女孩一定备感挫折。”   专家们对168篇格林童话进行了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童话都有对外貌的描写,每篇平均14处,其中每5篇童话中,就有一篇把相貌丑陋姑娘写成凶神恶煞的坏人。因此专家建议,父母让孩子看格林童话时,务必要对孩子们解释清楚:美貌不是人生的全部。

  • 帮助孩子克服夜间惊恐
    帮助孩子克服夜间惊恐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外来的刺激能引起梦,来自身体内部的刺激也能产生梦。一般来说,梦不会影响健康。但是,有些孩子常会出现夜间惊恐的现象,弄得爸爸妈妈束手无策。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分析孩子白天有无受过什么刺激或身体有什么不适的地方,最近一段时间是否经常这样,作出判断后再作处理。出现夜间惊恐现象的原因一般有: 1、孩子在白天受到不良刺激,如恐怖的故事,成人的责备和打骂等等。 2、身体内部的刺激,如有疾病(疾病会引起人体组织内生理的改

  • 宝宝任性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宝宝任性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幼儿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忿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那么,造成幼儿任性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1、 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孩子任性时家长的态度如何,家长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等,这是关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