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儿童性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儿童性教育的启蒙老师。做父母要懂得如何向孩子进行教育。父母应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去进行: 孩子出生后,无论性别如何,在取名、着装、生活用品的选择上都不应混淆,以免孩子从小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胧意识,从而影响孩子的性取向。期望孩子是父母所盼求的性别,或双亲偏爱男孩或女孩,或有意地把女孩扮男装或将男孩扮女装,均会影响孩子的性自认,导致后来性格和行为上的改变。 当孩子能听懂言语时,父母应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如在洗澡、着装、修整发型及玩具选择等方面要有明确的性别区分。还可通过书报、画册、影视、讲故事等去引导孩子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孩子对生殖产生一种自然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接受大自然,热爱人类,认识生命本质,使性自认得以完成。 自由探索自己的身体是健康性教育的良好开端。父母在家庭
美国阿拉斯加国家动物园的鹿苑里,鹿群因既不必为觅食而发愁,也不必为逃避敌害而穷于奔跑,因而很快就繁殖起来。然而在一度兴旺之后,病弱残疾者与日俱增,最后竟出现濒临绝种的危机,虽然政府曾不惜斥巨资予以抢救,可惜一概无效。后来一位聪明的管理人员建议把几只凶残的恶狼引进鹿苑,许多病弱的鹿被捕杀了。狼捕食了病弱者,又迫使鹿群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从而使得留下来的鹿群体质日益健壮。后来,人们把这种奇特的动物“保护”方式称为“逆向关怀”。 对于孩子,我们也应提倡这种“逆向关怀”。 亲子之爱,人皆有之。望子成龙,将来在社会有所作为,也是人之常情。但许多家长不顾客观实际,生活上对孩子有求必应,处处溺爱,使孩子成了养尊处优的“小皇帝”。这种方式极易造成孩子脆弱、依赖、攀比、消极、懒惰等不良心理,无益于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家庭教育必须补上重要的一课——适当
儿童遇事不肯动脑子是一种常见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智力因素:有些儿童虽然看起来不象是傻孩子,但其智力确有问题。儿童的智力水平不象一般疾病那样具有无或有的概念,智力介于正常水平与低下之间有一个移行部位,心理学家称这部分儿童为智力的边缘状态儿童。而智力处于边缘状态的儿童,往往给人一种貌似聪明,但不爱动脑筋的印象,很容易发生学习困难以及其他学习问题和其他心理障碍。对这类儿童应尽早到医院进行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检查,尽早发现其智力问题。对这些儿童应积极引导他们发挥其非智力因素,并给予恰当的教育,防止学习困难的发生。②社会适应能力差:一些学习很好,社会交往能力差,遇事不爱动脑筋的儿童,在受溺爱的独生子中比较常见。这是由于父母过分溺爱,过分保护,一切替孩子包办代替,导
那天晚上,我正在电脑前忙着。3岁半的儿子?D?D一个人在床上玩。突然,我听见一个令人十分震惊的声音:“妈妈,我真想杀了我自己。” 这个声音很细微,带着一点沮丧,仿佛压抑了许久之后的火山爆发。 我当时就觉得应该将手中的活儿搁一下,因为我知道:孩子的有些东西是不能等的。心理专家说过:“对早期心理问题的熟视无睹,引来的将是最终的不可收拾和后悔莫及。” 可是,究竟是什么问题,使一个3岁半的孩子说出如此伤心透顶的话?我开始反省自己。 疑问一:小家伙是不是寂寞了 这段时间,我一直赶着出版社的稿子,除了自己放松时逗儿子开心一下,其他时间几乎全在电脑桌前。而?D?D的爸爸这段时间也工作繁忙,常常等我们第二天醒来才能见到他。 外婆每天把?D?D接回家后就忙着做饭,她吃完
2岁宝宝的注意力往往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因此,父母们往往会感觉他的情绪波动非常大。这时的宝宝正在学着独立,对他们而言,每一次成功都会为他们带来无以伦比的快乐。当他完成一项新任务,比如:用蜡笔画画,做拼图游戏,他会感到非常自豪。但当拼图拼不好,或被阻止在墙上画画时,他又会表现出非常不满和沮丧。 但对爸爸妈妈而言,最大的挑战是既要帮助宝宝自立又要使他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那些消极情绪。 挫折感:让宝宝的情绪像在“荡秋千” 尽管2岁宝宝已经开始有了语言表达能力,但与人交流的能力还是十分有限,常常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宝宝生气的原因,常常是因为大人不明白他的意思。 另外,2岁宝宝遇到自己不满意的事情时自控能力往往比较差。当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时,感觉就像到了世界末日。当妈妈对他说不能做什么事时,他感到完全
孩子胆小怕生,见到陌生人就又哭又闹,这可急坏了很多妈妈,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扰呢? 洋洋最近特别认生,只要出去见了陌生人就躲得远远的。如果有人跟他打招呼,她就毫不领情地大哭起来,哭得人家不知所措。有人来家,洋洋一定哭闹不休,直到把人哭走,就算把人哭走了,洋洋还能伤心地哭上十多分钟。为这事,妈妈烦恼不已。 专家点评 “怕生”是宝宝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它是宝宝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情绪和人际关系获得发展的体现。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宝宝在3-4个月时已能对妈妈做出反应,只要妈妈走近宝宝,他就会冲妈妈乐,以此表达自己快乐的情绪。当妈妈在屋里走动时,宝宝的目光就会追随妈妈的身影移动,并表现出明显的想要得到妈妈关注的表情。一旦妈妈不予理睬,宝宝就会哭闹。如果发现妈妈不在视线内,宝宝也会以大声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若以“男孩是攻击性、女孩是情感丰富”两分法来解读孩子的行为,会有失准的时候。这是因为除了性别特征,孩子也会根据其内在感觉和行动状况,而有不同的反应表现,往往因为被刻板的性别表现要求,而没有表现出来,实际上男孩、女孩都有基本人性。 1?女孩也会动怒:这里指的动怒,是指对周围事物有积极反应的情绪。由于女孩子被要求要“含蓄”,因此很多情感表现方式都有限制。虽说男孩比较容易动怒,但实际上只要抛开女孩的束缚,女孩子对自身的事物也会以积极的情绪来反映。 2?男孩也有情感表现:其实男孩也有自己感受到的感觉,会清楚表现在脸上或用语言来表达。只是和女孩比起来,会让人觉得喜怒不形于色。 3?女孩也具攻击性:一般来说,男孩在性向上比女孩子更常用身体行动来做出击反应,然而女孩偶尔也有激烈的行为出现。 偶尔角色交换会比较好 孩子身上其实
画外音 在商场的化妆品专柜旁,妈妈正在饶有兴趣地挑选着,旁边的女儿围着专柜不停地跑,还喜欢动手摸摸展示的试用品,时不时还跟妈妈来一句:“我要买这个,我要……”终于,妈妈受不了女儿的纠缠,转过头去严肃地说道:“从现在开始,你不要一直乱跑,你再跑,旁边的警卫就会把你抓走关起来!”小女孩看了看旁边的警卫,连忙乖乖站好。 恐吓语句,代代相传 经过了多年的普及教育之后,现在科学教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上述场景目前恐怕已经不多见了。但是,不多见并不代表绝迹。说到底,这种吓孩子的习惯还是来自古老的遗传。即使现代父母日益重视和孩子的相处之道,但是在被孩子折磨得头晕脑胀、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吓孩子的话还是容易脱口而出。然而,总是拿警察、魔鬼来恐吓孩子,让孩子乖乖就范,虽能收到短期成效,却绝非长久之计。 恐吓的3大影响 幼童阶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
目前,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这是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课题中引人注目的结论。 沈德立说:“创造力与共情能力差作为共性问题出现,表明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认知存在八个误区:对于孩子,大人们“关注成功重于失败,关注物质需求重于精神需求,关注学习结果重于学习过程,关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关注‘是什么’重于‘为什么’,关注外显行为重于内隐心理,关注共性问题重于个性问题,关注单向说教重于双向交流”。 沈德立认为,这八个误区导致大人对孩子“爱”之愈深,孩子对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给
在过去,人们存在着一种旧观念,认为孩子从出生后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是“没有任何能力,什么都不会的”。现代科学的进步,特别是人脑与心理研究取得的大量的成果表明,人类生命的初期,就能对不同信息作出规则的反应。婴儿不仅会适应环境的要求,而且会向外界环境提出自己的要求,在遇到环境中的问题时,主动探索环境,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婴儿不是只能接受刺激的被动的“容器”,而是对环境的主动的“积极探索者”。 婴儿在生命的头一年里,身心发育成长是非常快的。他们的反应、感知觉、动作和情绪、情感等心理因素都飞快地发展。在情感方面已经明显的表现出“情感共鸣”,婴儿看到母亲笑时也会以笑来回答,母亲哭时也会随之哭泣,当成人粗暴地限制他的行动或玩具被人夺走后,都会引起他的愤怒情感。这些特点和表现,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接受教育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不仅如此,我们在观察和对比婴儿所处的不同
对于流泪、抗议。但他那亲爱的人还是再也不会同他在一起了。这不仅动摇了孩子认为自己有能力通过良好的愿望来影响事物的信心,而且使他感到自己无能从而产生忧虑,以致他有时会问:“妈妈,我长大会死吗?”“你们将来死了,还会爱我吗?”等等。 有些做父母的试图保护自己的孩子,使其免受失去亲人必然会有的痛苦和悲伤,如当死人的事发生时,不告诉孩子。 其实,喜、怒、哀、乐在家庭生活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应把孩子排斥在外。在失去亲人(或宠物)之后,应让孩子随意表达自己的悲痛。当孩子能够为生命和爱的终结悲哀时,他的仁爱之心会进一步加深,他的品质会变得高尚起来。 与孩子谈论死亡之类的事情,最好不要使用婉转的语言。如有人告诉一个5岁的孩子:“祖母到天国去了,成了天使。”这个孩子就祈祷,希望家中的人全都死去,好去当天使。父母要简明、真实的告诉孩子:人死后不会再有痛苦,死去
1岁左右的宝宝经常会有这样的举动:总是试图抓住你手中的物品,得到之后非常珍惜地“研究”一会儿,然后把它扔到地上,同时嘴里发出“嗯,嗯……”的叫声,并伴随着期盼着你给他捡起来的眼神。你捡起来之后,他又挥舞着小手企图拿过来,拿到手之后,却并不珍惜,再次扔到地板上,然后又期盼着你捡起来。就这样——扔下去,捡起来,再扔下去,再捡起来…… 有些妈妈会被宝宝的这种“戏弄”行为所激怒,粗暴地抱走宝宝或者拿走物品,有的甚至抓起宝宝的小手打几下,力度虽然不大,但生气完全写在脸上。宝宝的这种看似荒谬、重复的做法,实际上正是符合婴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游戏,称为自发游戏,而你对于婴儿自发游戏的干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宝宝的身心发展。 解析:宝宝为什么要扔东西 ·符合宝宝的心理发
受到传统“重男轻女”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影响,还是有部分的家庭会非常希望有个男孩传宗接代,尤其是家中有上一代爸妈的家庭,对于下一代生男生女的事情更是十分在意,而一旦与期望不符,便很容易地给予了子女无形的压力,严重者更会带给子女教导孩子时的不良影响,而“异性打扮”便是可能表现出的一种偏差教养方式。 除了女孩被打扮成男孩的装扮,有些家庭也会因为渴望生个女孩,而把男孩打扮成女孩的样子,中国台湾林口长庚医院儿童心智科黄雅芬医师表示,如果爸妈只是偶尔给小孩作“异性打扮”,对小孩的性别认同,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爸妈让家中女儿长期穿着男性衣服,或让男孩子做女生打扮,便有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性别认同混淆的问题,尤其是当孩子成长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征陆续出现时,更容易让孩子的心理产生矛盾的困扰。
1.享受“不受限制”的快乐 为了让孩子们能应付挑战,家长常常用各种各样的活动控制他们自己的时间表。但孩子需要带着想象力尽情地玩耍,需要时间去抓昆虫、打雪仗、看蚂蚁搬家等。按照孩子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动,更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2.具体地表扬孩子 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或掌握了一种技能的时候,家长不要总是简单地说“做得不错”,而要具体地指出他们的成功,比如,“今天你给奶奶捶了背,真让妈妈高兴。”具体的表扬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满足。 3.和孩子一起运动 和孩子一起骑车、一起打球……这些活动不但能增进孩子的健康,更能让孩子笑口常开。好的身体状况有利于让儿童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观。 4.高兴就大声笑出来 笑出来,对家长和孩子的健康都有好处,这丝毫不会让家长丧失威信。让家中充满笑声,并经常给孩子一个拥抱,这些都是最好
为防止儿童“性早熟”的发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儿童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营养滋补剂,根据生理需要补充营养。 不要盲目吃些人参蜂皇浆甚至西洋参等。据报道,鸡胚、人参、甘草、冬虫夏草等都有引起儿童性早熟的可能。 2、社会、学校和家长都要重视避免不宜儿童的传媒因素。 因为这些媒介因素可直接刺激儿童的大脑皮层活动,提前使儿童产生错误的性观念。 3、防止误服避孕药所致的儿童假性性早熟。育龄母亲应将避孕药切实保管妥当。 4、家庭应给孩子创造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 让孩子有充实丰富的生活内容,避免孩子以成人的衣着打扮,使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符合年龄特点,保持美好的童真。
问:我的女儿不愿上幼儿园,每天早上都要演一场“哭别”,从吃早饭时就开始央求“好妈妈,不上幼儿园好吗?”时间到了,怎么也不肯出门。好容易出了门,还没到幼儿园门口,眼泪就开始往下淌。下了车拖着我的腿不让走,哭着不肯入园。如果逢到生病,需要在家休息,就会高兴地说:“生病真好,可以不去幼儿园,我希望天天生病!”我觉得幼儿园挺好的,可孩子为什么不愿去呢? 答:从儿童心理的发展来看,孩子出生三个月以后到一周,虽然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并开始逐渐脱离自闭期,但作为独立人格的自我意识还没产生,感觉运动机能尚未成熟。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一切方面都需要父母的帮助,是依赖性很强的年龄期。 等孩子过了一岁,能够步行了,可以用言语进行简单的交际了,于是,增强了与外界接触的愿望。他们愿意走出房间,走出院子,扩大自己的生活空间,并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开始了家庭以外的社会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孩子也不例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的秘密发展的过程吧! 0~3岁:没有秘密 3岁之前,孩子一直活在与父母等抚养者依赖、共生的世界里,总是把自己与别人的想法、体验混在一起。他们尚未建立“自我”,因而也没有秘密可言。 3~4岁:秘密萌芽 在3岁左右,孩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我和客观世界的分离,逐渐学会用“我”来称呼自己。他能意识到有些事情自己很清楚,而其他人却并不知情,“这是只属于我的东西”,于是秘密出现了,这是一个全新的天地,是他的内心世界。当然,这时的孩子对于要保守秘密还是公开秘密毫无意识。 4~5岁:感受秘密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隐约感觉到秘密的含义,但依然不了解它真正的内涵和本质,所以,只能说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仅此而已。如果问一个5岁的孩子什么叫做秘密,他
儿童焦虑症 儿童焦虑症常见于学龄儿童,以女孩为多见。这类儿童常常因学习成绩差,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对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看法非常敏感,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当急性焦虑症发作时,患儿表现为过度烦躁,焦虑不安,伴睡眠不好,做恶梦,讲梦话,食欲不振,心跳,气促,出汗,尿频,头痛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患儿夜间往往不敢单独睡,怕黑暗,常需要妈妈陪伴,常伴夜间遗尿。 儿童焦虑症的病因 儿童焦虑症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这类孩子病关就有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又很强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多虑。他们的家长也常有敏感、多虑的表现,而且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 造成儿童焦虑症的重要原因有: &nb
规律生活 洗完澡,妈妈会读故事;睡觉前,妈妈会唱歌。每天一些事情都会在大致相同的时间,以大致相同的形式发生,什么事情一定会跟在另一件事之后,“可预见”和“固定”会让宝宝有安全感,觉得有信心掌控的自己世界。生活混乱无序会让宝宝产生焦虑。 让宝宝带领你 在玩耍中也能建立自信。陪玩时,要让宝宝带领你玩耍,陪他玩他有兴趣的东西,这会让宝宝有极大的动力学习相关的新技能。 自己解决问题 代劳是不能培养自信的。宝宝遇到困难时,特别是那些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的事,爸妈要做的是鼓励,可以通过不断地提问,引导宝宝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应对挫折是培养自信的黄金机会。
本报讯(记者蒋昕捷)一项由全国90万个家庭填写的母子双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的行为和孩子的愿望存在一些不符——幼儿、小学生最希望和父母做游戏、聊天,而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更倾向于选择看电视和读书。 由全国妇联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太阳石药业主办的第二届“太阳石杯”智慧新妈妈&健康好娃娃评选活动专门就“母子沟通”进行了调查。从回收的90万份有效问卷看,49%的幼儿和35%的小学生希望和父母在一起时,最好与他们做游戏,其次是聊天,选择同父母在一起读书或看电视的分别只占十几个百分点。而相应的,在母亲回答的问卷中,有32%的幼儿家长与孩子共处时会选择与他一起看电视,有40%的小学生家长选择和孩子一起读书,选择和孩子一起聊天的小学生家长仅占10%。 对此,负责调查评估的专家认为,生活在都市中的独生子女容易产生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