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助理教授、青少年问题专家塔比莎·霍姆斯撰文说,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之间发生冲突,不但不会令他们之间的感情变得疏远,反而会改善他们之间的关系。 研究称:孩子与父母吵架可以令父母密切地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而吵架的次数应以每日一次为宜。这样做有益于青春期孩子的健康成长。 霍姆斯认为,一般青少年只有在被逼无奈、被迫捍卫自己的立场时才会对父母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十几岁的孩子与父母发生了争吵,表明他们希望父母知道自己真正的感受与想法,并很在意父母的意见。 大多数青少年认为,他们与父母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后,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近了。英国《观察家报》最近援引霍姆斯的观点报道说,对青少年而言,冲突可以教会他们如何培养健康的个性、得到社会认知的技巧以及如何与人相处等道理。 事实上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不仅没有城市孩子优越的生活环境,甚至每每到了交学费的日子,家里人总要向学校申请缓交或减免。等我自己当了爸爸,有了可爱的儿子遥遥,我默默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尽量给孩子最美好的童年,不要让他再受到贫困的“骚扰”。 于是,我从四处飘荡的打工族变成了公司的管理者,然后又脱离了原来的单位,创立了自己的小公司。公司生意蒸蒸日上,我整天忙得团团转,甚至一连数天都在外地回不了家,和儿子见面的机会很少,更不用说聊天了。 一次,我出差两周后回到了家中,当时已是午夜,遥遥已经甜甜地睡着了。我将随身的文件放进书房时,看到书桌上有一张纸条。原来是遥遥写给我的:“爸爸,好久没看到您了,您是个做生意的能手,可惜您这个爸爸就像‘冰箱’,总是冷冰冰的,我不敢靠近。” 儿子的话惊醒了我,想想其他孩子,虽然不一定拥有富裕优越的生活
要使小孩子不说谎,必须先了解小孩子说谎的原因。小孩子为什么要说谎呢? (一)小孩子怕父母或教师的打骂:有些做父母的,每逢小孩子做错了一件事,便要骂小孩子或打小孩子。孩子怕骂怕打,便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种掩饰得到父母或教师的宽恕,于是第二次第三次做错事时,便再说谎来求得宽恕了。 (二)逃避现实:有时小孩子为了不愿意做或不能做某事时,便叫头疼呀!肚子疼呀!用各种谎言去欺骗父母或教师这种谎言又往往得到父母或教师的同情,因此以后便也常说谎去推诿了。 (三)好虚名,要面子:一件事本来不是他做好的,但说是他做的,可以得到奖赏,面子光彩,于是他说谎了;事本来是他做的,但做得不好,怕丢脸,于是他说那件事不是他做的,也说谎了。 (四)贪利:很多小孩子为了口谗,要吃东西,便说说谎,又有些小孩子为了要得到很高的分数
问:我的孩子才三岁,最近不知怎么搞的,竟然学会骂人了。吓唬他也改不了,我很生气,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答:一般说来,孩子两、三岁时,正是口语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幼儿语言学习的范围已经相当广泛了。不仅喜欢听别人说话,讲故事,也喜欢自己讲给别人听,这个时期幼儿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模仿性强,几乎什么都要模仿。凡是接触的好的、坏的行为,他(她)都会模仿。而此时,幼儿还没有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并不清楚,大人一句不经意的脏话,孩子会觉得好玩,说起没完,你越制止,他(她)愈发起劲。 发现孩子骂人,侮辱人的无礼行为后,有的家长听之任之,认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必认真对待。有的家长却大动肝火,破口大骂,甚至打孩子的嘴巴,认为这样就算严格要求了。其实,用这种打骂方法所进行的“严教”,结果只能事与愿违,不仅不能帮
“物权”意识这个概念,很多大人都不见得确实了解, 对孩子来说是不是更生疏了? 这么小的孩子,就需要培养“物权”概念吗? 培养“物权”概念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有没有意义,还是让我们一起先来了解看看。 “是我的东西就是不让你送给别人” 有一天,妈妈想收拾一些菲菲实在穿不了的衣服和菲菲已经不爱玩的玩具送给菲菲的小表妹,可菲菲一看到妈妈往包里装这些东西,就上来拼命抢夺,还大声哭着说:“你干嘛把我的东西送给别人,就是不让你送给别人!” 妈妈讲了半天道理也不管用,妈妈特别不明白,衣服肯定是穿不下了,留着一点用都没有,而有的玩具菲菲更是半年多都没碰一下了。菲菲平时也不小气呀,这到底是怎么了? 理解她,帮助她:菲菲这种行为在许多3岁左右孩子身上都发生过,甚至有的孩子宁可发脾气把玩具摔坏也不肯给别人玩。菲菲妈不要感到太生气,
前言积极暗示法就是通过成人的语言、动作、表情、行为榜样等手段和方法,给孩子以正面的影响和激励,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案例一 不要怕,这点痛算什么 洋洋生病了,每天都要打针吃药。看着自己的心肝宝贝“受罪”,妈妈经常心疼地掉泪,奶奶还当着洋洋的面埋怨爸爸和妈妈没有照看好自己的孙子。为了看护好生病的洋洋,全家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对他更是呵护备至,有求必应。过了几天家人发现,洋洋的病虽然好了,但是脾气却比平时更大了,更娇气了。 方法运用 洋洋病好之后的表现,其实正是因为在生病期间得到了家人消极暗示造成的。洋洋病了,全家人兴师动众的紧张气氛,让孩子觉得:我是全家的中心,我生病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平常的心态、给予孩子积极的暗示,把担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对事物渐渐有了自己思想、词汇也日渐丰富,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对父母的指挥及各方面的安排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不完全按照家长的意志行事,有时还会有相反的相反和举止出现,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在小儿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暂时出现这种现象。 使小儿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 ★家长不考虑小儿的意志、兴趣而独断独行,如小儿正玩得高兴时,家长要求他立即停下来,去洗澡去睡觉;小儿不愿意学画画,而家长非逼着他坐着画……如不按家长的意见行事就给予训斥或惩罚。 ★不能满足小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儿对任**鲜的事物都有好奇心,未知欲非常旺盛,如对于新买的玩具(购买玩具),其常会拆拆弄弄,敲敲打打,最终玩具(购买玩具)被拆坏,或由于拆弄玩具(购买玩具)而致小手损伤,此时,家长如果不是正面诱导而采取阻止反对或没收玩具(购买玩具)的做法,则会使小儿心中耿
内向与外向,害羞或张扬本是个性问题,没有优劣之分,但为了让宝宝在这个外向人逐渐占优的世界里更好地展现自己,结交朋友,融入环境,我们不妨用一些温柔而巧妙的办法,帮助他们打开世界的大门。 5岁的拉拉喜欢跑、跳、爬各种活动,所以当他说出希望参加足球队的时候,妈妈很高兴地为他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但是当一家三口终于从塞车的灾难里逃离出来,满怀兴奋地赶到运动场的时候,拉拉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安静地站在妈妈的腿边,眼睛四处打量着,任凭教练员点头哈腰,小朋友们热烈欢迎,他都始终不肯迈出一步。“我不想踢球了……”最终,他嘴里咕哝着,然后就把爸爸妈妈晾在原地,一溜烟跑回了车边。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拉拉的爸爸妈妈第一次遭遇这样的尴尬了。他们给他报名各种活动、参加各种聚会,甚至把小朋友们邀请到自己家中,试图帮助孩子敞开自己,但
有一天,我跟一位????朋友聊到孩子的一些事,他??他的孩子跌倒了,他??f:「自己爬起?恚?灰?蓿 「自己爬起?砗芎茫?墒牵??沽耍??矗】梢钥薨桑俊刮疫@?踊厮? 我的朋友笑了,大概也???阶约??⒆拥囊?笥行?高`反人性」。他改口?:「好吧!我???遗?赫f可以哭;我?鹤邮悄猩???是要跟他?不要哭!」 我?次可大?了,板起??砘厮?骸刚l?男生不可以哭呀?男生跌倒了也??囱剑】梢钥蓿 我的朋友笑笑,?]再??。 我也知道他自己就是??小?r候不哭、?大後?苦都不??f的大人。他很??秀、很有?任感、??佣己茫???喝诵Γ?乙?他?r?是?g?返摹H绻?阈那椴缓茫??妥?得很??扭了,不知如何跟你??,因?樗?簧瞄L面??e人的?那榫w。 一????邮颤N都好的人,你?得他缺少的是
美国性教育专家玛丽 考尔德伦博士认为,建立健康的性心理要在早期,“尤其是五岁以前”,这是"特别紧要而有效的时期"。性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性心理,影响波及几十年;儿时性心理的扭曲,往往在长大成人后,才显露其恶果。 性角色错位 婴幼儿首先是建立性角色的认同。孩子要在社会化过程中, 了解人是分男女的,要承认并接受自己的性别,按照社会对性角色的要求,去规定自己所属性别的言谈、举止。大部分父母给孩子取名字,买衣服、玩具,梳妆打扮,都按男孩或女孩的要求分别对待,这就使孩子能顺利地建立性角色的认同。但有的父母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给男孩
“妈妈,男人和女人有什么区别?”“我要过几年才算是个男人?” 对今年才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军来说,很多“为什么”萦绕在他的脑海,特别是一些男女性别问题,他总想弄个明白。他的妈妈为了彻底解答儿子的问题,在自己洗澡时,把儿子叫进浴室,对儿子进行“现身”说法。为此,孩子的爸爸王先生感到不可思议,夫妻俩还吵了一架。 “我认为,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过早地让他知道男女性别上的事,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好。”王先生满脸的苦相。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健康性教育时,性教育专家认为下面几方面的内容要注意: 1.合适的年龄 从理论上讲,男女的性别差异,特别是第一性征,在孩子青春发育之前解答没有问题,就目前社会文化的现状看,对于男女第一性征的差异,最好在5岁之前解答。性教育要相对超前一些
开朗乐观既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性格品质。调查显示,开朗乐观的人不仅较为健康(如癌症罹患率明显低于悲观抑郁者),而且婚姻生活较为幸福,事业上也较易获得成功。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具有这种正面性格呢?美国育儿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1、勿对孩子控制过严 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是控制过严又可能压制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 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只有从小能享受选择权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自在。 2、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不善交际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郁,因为时时可能遭受孤独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温暖。不妨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特别是同龄朋友。本身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适宜多交一些开朗乐观的朋友。 3、教会孩子与人融洽相处
对于孩子来说,当事情没有向着自己所希望的样子发展时,他们就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情绪稳定的培养是形成良好性格的前提。因此,情绪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让孩子坦然面对失败 很多孩子在失败后,情绪会显得很低落。教孩子如何正确面对失败,正视失败的勇气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和孩子做游戏的时候,家长不妨故意输掉几次,让孩子看看自己是如何面对输赢的。可以这样说,“虽然我输了,但这个游戏还是非常有趣,也许下一次我能赢呢。” 让孩子认识到,所有的游戏都是有输有赢的,只有这样游戏才会有趣。 二、让孩子懂得分享 小孩子往往不能忍受别人和自己分享每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与自私不同,而是天性使然。父母必须正视孩子的这一特点,在别
从宝宝出生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开始与这个世界交流了。他们眼睛里的世界、他们的情感不断地随着成长而改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宝宝的成长密码吧。 0~6个月的宝宝 这个阶段的宝宝和你最直接的交流就是哭泣,但你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去了解你的宝宝。 宝宝的语言 目前,宝宝还不会说话,但你聪明的宝宝会用各种不同的哭声来告诉你他的需要。对于新妈妈来说,开始可能很难分辨宝宝的每一次不同的哭声,但你会很快就会理解宝宝所表达的一切了:“妈妈,我饿了!妈妈,尿布湿了。” 最爱妈妈的脸 新生宝宝会对妈妈的脸非常着迷。当你和宝宝面对面说话时,你一定会发觉宝宝会用纯净的眼睛一动不动地望着你,其实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和你在交流了。他在模仿你说话的方式,听你说话的声音,要知道你与宝宝的每一次交流对宝宝都是很重
1、改变形象法 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具备服饰保守,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从改变服饰、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是改变他们的心态,克服自卑心理的一条捷径。据国外最近的实验显示,人在举重的时候如果大声喊叫,就能多使出15%的力量,举起更重的杠铃。 实验同时还证实,昂首阔步的举止以及整洁大方的打扮也能提高自己的信心。因此,专家认为,家长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改变自己的形象:穿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等等。 2、语言暗示法 语言是思想的表露。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你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积极语言为孩子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一句鼓舞斗志的话,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在语言暗示后再满怀信心地去上学。 3、预演胜利法
想跟孩子谈论“性”事,却又迟疑不敢开口的最大原因是:父母的忧虑和不确定——究竟应该谈些什么。 也许你并不清楚,儿童的思考、理解和对于信息的反应能力与成人有所不同。举例来说 :一个三岁的孩子,无法把婴儿的出生概念化;一个四岁的孩子偶然看见双亲做爱,可能会认为他们 在打架。若把这种情形解释成:“爸爸在妈妈体内播了一粒种子”就不很恰当,因为他的脑海里可能因此出现一幅——妈妈体内长了一株植物的骇人画面。 首先你应了解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在20世纪初期,儿童的性心理发展被认为有几个不同的阶段。了解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将帮助父母了解孩子为何思考、感觉,以及为什么要那么做。 婴儿从出生第一天开始——便能从父母摸她和抱她的方式,以及对她说话的音调学习到爱。弗洛伊德认为,这就是“性”的开端。 好奇心会使小婴儿开始探究自己的身体,有些婴儿会“抚
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说,早发现、早干预、进行行为矫治是最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如何才能发现早期的孤独症倾向呢? 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来察觉儿童孤独症倾向。以下18种行为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如果发现您的孩子同时有7种以上行为持续存在,就有必要带他来进行相关的检查了。 1.对外界的声音没有反应 2.难以介入同龄人生活 3.拒绝接受任何变化 4.对环境冷漠 5.鹦鹉学舌 6.喜欢旋转物品 7.莫名其妙地发笑 8.抵抗正常学习方法 9.奇怪的玩耍方式 10.动作发展不平衡 11.对疼痛不敏感 12.缺乏目光对视 13.特别依赖某一物品 14.不明原因的哭闹 15.特别好动或不动 16.拒绝拥抱 17.对真正的危险不惧怕 18.用动作表达需求
孩子对色彩和声音有着天生的敏感,集鲜艳色彩、夸张形象、动听音乐于一体的动画片,理所当然成了他们的最爱。看见宝宝睁大着眼睛,全神贯注盯着屏幕的样子,毋庸置疑,动画片会给宝宝带来巨大的欢乐,是孩子离不开的童年伴侣。 动画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宝宝的生活——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知、对美与丑的感受、对善与恶的判断。 它给了宝宝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知、对美与丑的感受、对善与恶的判断。 如果父母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动画片,放任不管,孩子会把动画片中的一切照单全收,那些品位不高、制作粗劣的动画垃圾,会不负责任地污染孩子的稚嫩心灵。 动画片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什么?该给孩子选择怎样的动画片?怎样合理控制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间? 如此种种与动画片有关的问题在困扰着父母,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动画世界。 动画片中成长的一代 在这个电视普及的年代里,动画片成了伴随每个孩子成
孩子喜欢对家长说话;是对家长的信任,这很可贵。只要可能,家长千万不要打断孩子的话,“或者表示厌烦,因为,这么一来,孩子比较脆弱的自尊心就会遭到伤害,弄不好,还会从此向你关闭敞开的心扉,实行自我封闭,这样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也许,孩子在校内、外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一时又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诉说,只好独自闷在肚子里,待回到家再向家长倾诉。孩子这么做,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孩子在倾诉过程中,不满的情绪获得充分的宣泄,从而使身心恢复到常态;二是孩子的一番倾诉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对于前者,家长自然不必多话,只需坐下来热情关注即可。对于后者,家长就得认真思索一番,调动积累,以便用自己比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去指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 另外,也可能是孩子在学习或其他校园与社会活动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这时,孩子向家长诉说的目的无非是想让家长与他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