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相对宽裕,有可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独一无二,若教育不得法,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偏异。 1.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 2.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4.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 5.家长望子成龙,请家庭教师,买钢琴
■背景: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而在中国目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状况也非常严重。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曾对北京市某些城区的小学生作过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调查,1984年为8.3%,1993年为10.9%,1998年为13.4%,2001年则增长到18.2%。而上海市妇联所2005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已达21%~32%。 在北京安定医院,没有人能想到儿童病房会像幼儿园一样:走廊的墙上挂着孩子们画的儿童画,有花裙子、猫脸、向日葵和大树等。教室里摆着课桌椅,书柜里摆满了各式玩具,墙上贴着蓝猫卡通画,还有一张小红花评比榜。而小患者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正在认真地拼图。 但这些幸运的孩子,仅仅是众多精神病患儿中的极少
孤独历来被认为是青少年和成人的专利,殊不知幼儿也有孤独问题。幼儿孤独是一个非常重要问题,它对儿童当下的及长远的生活都会产生消极后果。然而,只是到了最近才有了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干预关注幼儿孤独。许多幼儿能理解孤独的概念并感受到孤独,比如幼儿园和一年级儿童能对一系列有关什么是孤独(“悲伤和孤单”),孤独从哪里来(“没人一起玩”),如何克服孤独(“找一个朋友”)等问题做出正确回答。在儿童心理学家更近的一项研究中,可用一系列问题(比如:“你在学校孤独吗?”,“学校对你来说是一个孤独的地方吗?”,“你在学校悲伤和孤单吗?”)可靠地测得幼儿园孩子的孤独感。这些研究显示出孤独概念对幼儿是有意义的,并且和年长的儿童以及成人的孤独概念相似。 1.孤独的后果 感到孤独的儿童通常同伴关系不良,因此比有朋友的同伴表达出更多的孤独感受
每当孩子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往往会对能否取得成功产生焦虑。 焦虑,各种年龄的孩子都会产生,家长的任务是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孩子的焦虑,增强孩子的成就动机,使孩子取得一个个成功。 首先,家长千万不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暗示孩子,使他们产生紧张感。当孩子感到为难或焦虑时,家长应使自己保持平静。例如,当孩子要去参加演出或比赛时,父母必须首先做到心平气和,既不要自己紧张,也不要老对孩子讲"别慌"、"别紧张"。因为这些言语具有很大的暗示性,更容易导致孩子紧张。 其次,家长要善于用孩子过去的成功经验来鼓励孩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成功的经验能极大程度地加强一个人的成就动机,增强一个人克服困难的
6岁的欣欣因为腹痛数月,伴腹胀、食欲不振,来到医院就诊,经胃镜检查发现其胃部充满毛发状物,胃幽门内塞满头发,部分呈发球并转移至肠道。 欣欣妈说,欣欣从小与父母分住,由奶奶带大,4岁时,他们发现欣欣长期不自主地拔自己的头发吃,但未引起注意,大约两年后此现象逐渐消失。2年后的今天,孩子诉说腹痛,他们才急忙带她到医院就诊。 专家表示:欣欣的这种病叫“异食癖”,也叫“嗜异症”。这是孩子在摄食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嗜好,对通常不应取食的异物进行难以控制的咀嚼与吞食,如:吃自己的鼻涕痂、纸、破布、树叶、毛发、煤渣、墙皮等,甚至达到不可遏制的地步。吞食的异物不同,造成的后果也不一样,如吞食污物可发生肠寄生虫病;大量吞食灰土、泥沙可造成铅中毒;吞食不能被机体消化的东西如头发、布头还可能造成异物团块,形成肠梗阻。 异食癖多
据新闻晨报报道,既想拒绝孩子玩电子宠物,态度又不能太过生硬,为此家长与孩子签下亲子协议,有意思的是,协议内容却大多难以完成。最近,一种名为“拓麻歌子”的电子宠物玩具在小学生中风靡,据了解,因为担心此类玩具会影响孩子,不少家长一改断然拒绝的态度,向孩子提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许诺只要完成任务,就可以得到奖励。不少家长认为,用这种方式拒绝孩子更加婉转,但专家指出这种方式并不可取。 “如果当上了中队委员,或者连续3次考试都得100分,就奖励一个‘拓麻’。”这是家长王女士和儿子订立的协议。据王女士说,最近儿子班上好几个同学都把自己的“拓麻歌子”带到了学校里,再加上电视广告的宣传,惹得儿子非常眼红,缠着她也要买一个。“一开始我还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搞了半天才弄明白就是升级版的电子宠物。”了解到这种玩具需要花时间来照料,
第一,忌娇惯溺爱 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忌袒护纵容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第三,忌哄骗 有些家长图一时安宁,不惜编造假话欺骗孩子,这样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养成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第四,忌讽刺 对孩子讽刺挖苦,以为可以“激发”上进,结果适得其反。 第五,忌苛求 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凡事都要尽善尽美,稍有不顺便大加训斥,使子女无所适从,思想感到压抑和束缚,时间长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第六,忌放任 对孩子不加引导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为,不尽家长
小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佳而情绪压抑;高中生则通常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长相不“帅”遭到嘲笑等原因而情绪低落。10月10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儿科医院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最新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面临不同的烦恼,但绝大多数的父母却对此一无所知。 最新调查在全市8个区、超过2500名中小学生中进行,结果发现,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而自杀未遂者则达到了1.71%。研究报告还显示,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而曾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数也达到15.23%。而专家特别提到学龄前儿童的心理问题,多动症在学龄前儿童中很常见,焦虑、恐惧、忧郁一些大人的心理问题也经常能在孩子身上
儿童在发育过程中,会对某些事物感到恐惧,如怕动物,怕水,怕火,怕黑暗,怕陌生人,甚至对代表某些事物的词语也会发生恐惧。不少孩子看见医生或接受注射时,也会产生恐惧反应。恐惧反应可表现为惊慌、惊叫,退缩、痛苦、求救,甚至逃避或对抗,这在孩子接受医疗时(如注射药物)表现最为典型。儿童恐惧时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呼吸加快,心跳增速,表情紧张,瞳孔扩大,手抖,严重者可呈现紧张惊恐状态,面色苍白,肢体软瘫,甚至一时性大小便失禁或精神抑制等。儿童恐惧若经常发生,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严重者可导致心身疾病或者精神疾病。 儿童恐惧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恰当地运用儿童的恐惧心理,可以实施对儿童的教育和激励。例如,运用儿童对做错事的恐惧心理,引导儿童行为规范化;老师利用学生对坏成绩、不及格的恐惧心理,引导、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做好学生;利用孩子对爬高或其它危险情
近来,未成年少女生孩子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广东一初一女孩产下一男婴,北京一13岁女孩生下一足月婴儿。在她们怀孕的9个月中,老师和家长乃至她们自己都没有察觉。 在我国,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达3亿以上,每年有2000万人进入性成熟期,在近年被关注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性犯罪案件占18%-25%,并呈持续上升态势。 而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有影响、最为亲密的成年人,他们对性知识的掌握却不尽如人意,更别说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了。如何关心孩子的性健康,是摆在家长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妈妈,这叫相亲相爱” 王女士上幼儿园的儿子一天问她:妈妈,为什么男女小朋友撒尿不一样?王女士愣了一下,轻描淡写地说:男女有别,长大就知道了。过了一段时间,儿子非常神秘地告诉她:妈妈,我发现一个秘密,男女小朋友长得不一样,为什么呀?
结合西方心理学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学者总结出了比较适合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 智力发育正常 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 正确认识自己 青少年自尊、自爱、自重,他们既能客观评价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把握自己。 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 稳定、协调的个性心理 健康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协调一致的个性系统。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
明明是一家幼儿园的宝宝,已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虽然他只有4岁半。 一天,明明在他的课桌下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蓝色塑料物品,他很好奇也很喜欢,就一直拿在手里玩。这时,一个叫阿植的小朋友跑到明明面前,一边抢一边喊:“这是我的,这是我的。”明明坚决不松手,也不停地喊:“这是我捡到的,这是我捡到的。”阿植抢不过明明,就大哭起来。 老师先分别安慰了两个宝宝,然后问阿植:“你的这个瓶盖是哪里得来的?”阿植说:“这是我家里饮水机上的,爸爸给我的。”老师又问明明:“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明明说:“不知道,我是在课桌底下捡到的。”老师知道这确实是饮水桶上的瓶盖,阿植说的应该是真的,就对明明说:“这个瓶盖确实是阿植的,但是阿植没有保管好,弄丢了,被明明捡到了,那现在请明明把瓶盖还给阿植好不好?”明明坚决不同意,还反问老师:“你怎
“我们是一家人,还会相互不了解吗?”可是,有些父母往往忙于家务和工作,而忽略了对自己和孩子感情的联系。下面这些建议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在-起 有一次,我问我儿子,你对家里人最美好的记忆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那天晚上回家的路上,你停下车来帮我捉萤火虫。”那件我简直想不起来的事,却是他最美好的记忆。那是个夏天的晚上,我接儿子从外婆家回来,途中儿子看见了一只萤火虫,便叫我帮他捉。尽管当时我急着赶回家有事,但还是满足了儿子的要求。儿子当时也知道我很忙,以为我不会停车,而我停下车就等于说:“我爱你!” 最近,我去看望一对朋友,他们有个上小学的孩子。在朋友家的厨房墙上,我发现贴了一张大日历,每个星期天的晚上,他们在日历上记下下一周的活动——工作、学习、开会、体育比赛……然后在大家都有空的时间上打个
英国专家指出,遗传基因可能是导致儿童孤独症的主要原因。 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真正搞清引发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人们怀疑一种叫MMR的疫苗可能是致病原因,但英国一些专家指出,遗传基因可能是导致儿童孤独症的主要原因。 英国儿童精神病专家安东尼奥·巴利博士说:“多数专家认为,儿童孤独症可能不是由一个而是由数个遗传基因共同引起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因。” 统计数字表明,全世界每1000个儿童中就有1~2名患有儿童孤独症,其中大多数为男孩。 巴利博士坚信,基因研究将是解开导致儿童孤独症谜团的钥匙,人类肯定能在将来的某一天找到治愈孤独症的良方。
勤奋和独立精神是儿童优良的性格特征,也是儿童的良好习惯,它与儿童的身心发展关系十分密切,是儿童成才的重要条件。无数事实证明,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无不在儿童时期,开始养成勤奋和独立的精神。 儿童的勤奋和独立精神,必须与防止儿童懒惰同时实行。儿童的懒惰往往表现在经常地不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怕累、贪图舒服成为习性。有的儿童害怕困难,不愿动脑筋去了解事物,学习知识;有的儿童能接受成人给予的任务,可是完成过程中马马虎虎,随时放弃目标,没有责任心等。 儿童懒惰的习性都是由客观环境和成人不正确地对待而形成的。父母对儿童"过分的关怀"和"包办代替"是形成儿童懒惰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些家长将儿童自己能做的事,不分大小难易,一律包办代替,经常如此,孩子就会故意撒娇,对自己做事失去信心而懒得去做。 有的儿童懒于做用体力的事,有的则懒于做动脑筋思考的事,这也是受家
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必须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孩子感兴趣的事,做起来必然有积极性,反之,影响积极性发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以亲切、活泼、愉快的言语激发孩子。要注意的是,父母的态度极其重要,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理解孩子的语气,肯定孩子的成绩,继而提出新的要求,这样便会很自然地激发出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来。 2、引导孩子积极活动。孩子在活动或游戏时,父母积极参与,同样也能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通过父母的参与,可以使孩子从中得到快乐,获得满足,从而为“下一次”打好基础。 3、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同样可以促进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家长必须鼓励孩子做事,即使事情做得不令人满意,也应以鼓励的话语首先肯定孩子的成绩。 父母的鼓励,不仅会使孩子受到鼓励,并能使孩
问:由于居住、工作等原因,孩子不到1岁,我就将他送到外地爷爷、奶奶处。前不久接回来,我发现孩子添了个坏毛病,爱吃独食。买回好吃的,不许别人碰,全抱在怀里。我觉得这样下去,孩子会变得自私,只想到自己不顾别人,可又不知怎样纠正这个毛病。 答:有的家长很疼爱孩子,尤其是隔辈人,为让孩子吃好,常常要单独做些或买些孩子爱吃的东西,还特意让他知道:“这是特地为你做(买)的。”久而久之,形成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好像好吃的只能由他自己独享。有的孩子自己吃独食惯了,未经他许可,别人吃了一点,就哭闹着不依不饶。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到别人家做客,也将爱吃的东西拿到自己跟前独享。这种无礼的行为常使家人十分尴尬。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许多家长会感到不解。其实,从人的发展来看,婴儿期是自我中心主义者。这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生存本能的反应。2-5岁的儿童正在发展从多种角度
孩子小时候心理经历各种刺激或事情心理上会变得没有安全感。那么怎样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前两天的一个早上,小宝从梦中醒来,用前所未有的忧伤口气,给我说:“妈妈,我昨天晚上做了个梦!” 我感受到他的不一样,一边轻轻地抱着他,一边示意着给他穿外套。 小宝伸着小小的胳膊,紧紧地搂着我,继续说:“我梦见你们带着哥哥姐姐出去玩,谁都不管我!还梦见姥姥姥爷也回自己家了,也不管我了!” “我爱你啊,宝贝!”我停下自己手中的动作,静静的看着小宝,“怎么会不带你呢?” 小宝摇摇头,还未讲话,就听到大宝在外面哈哈的笑着说:“真香!弟弟做噩梦了!” 小宝立即嗷嗷叫着,冲到哥哥身边,两兄弟瞬间又闹作一团;不过,小宝的忧伤倒是被哥哥的行为冲散了许多,两个孩子就这样的嘻嘻哈哈,也不是一件坏事。 诚然,小宝的安全感,远远没有当初大宝的
幼儿园的人际关系、活动及生活的气氛,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中的重要部分。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随着家庭住宅的现代化,在高楼林立、装饰现代的家庭里,孩子缺少的是自然的空间。孩子们的生活环境随着住宅面积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封闭、狭小,在“老死不相往来”的商品房里,孩子们孤独地与电视、电脑、成人为伴。他们迫切需要与人沟通,与人交流。因此,幼儿园应为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创立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平等、民主、宽容、支持的气氛,会使幼儿感受到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感受到师生及同伴之间的关爱、重视、接纳和理解,这样,幼儿才会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见解,乐于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尝试和表现。 创造温馨和谐的幼儿园气氛,幼儿教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针对刚入园不适应新环境的生活或者胆小不愿开口说话的幼儿,幼儿教师需要有母亲般敏锐的眼睛,能够迅速地捕捉孩子的情绪,针
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双亲俱在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条件。缺父或缺母的家庭,对儿童身心发展往往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儿童心灵遭受创伤,严重的会使儿童精神偏异,危害终生。因此,家长和教师都要重视缺损家庭儿童的心理卫生,要了解缺损家庭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能与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地成长。 缺损家庭与父母双全的家庭不同。缺损家庭的儿童同父母双全家庭的儿童相比,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育缺损家庭的儿童,除了用一般的教育方法之外,还应该采用一些特殊的措施和方法。教育缺损家庭儿童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给儿童充分的爱抚。家庭的亲人与幼儿园老师都要给缺损家庭的儿童更多的爱护,以补偿孩子失去的爱,使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得以愈合,使他们身心健康。父母给孩子的爱是真挚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