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杰出人物的童年心理特征
    杰出人物的童年心理特征

    每个孩子都与他人不同,都有杰出的潜质,妈妈们要仔细观察,说不定现代的爱因斯坦与居里夫人就是你的孩子呢。海外学者通过对历史上各方面的俊杰的研究,总结出了杰出人物的童年所具备的心理特征,发现他们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中的90%以上的人都具有很高的智力,他们求知欲强,爱提出各方面的问题,爱出风头,喜欢标新立异。他们中的75%的人早熟,即在智力方面已超过智龄,他们的共同点是讲求道德,有批判观念,直爽诚实,严肃认真,善于说理,更善于阅读、写作和满足同学们的需要。他们中几乎90%的人具有顽强的性格,具有向往伟大成就的顽强毅力和志向。起码有75%的人是勤恳的劳动者,有扎实果断、善于独处的特点。他们热爱劳动,富于表达,开诚布公、擅长区别相似的事物,身体健康,朝气蓬勃,对亲人和同龄人体贴入微。他们兴趣广泛,并能在几个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他们喜欢寻求一些复

  • 谈谈恐怖症?
    谈谈恐怖症?

    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的一种神经症。青年期与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见。   恐怖症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有资料表明,患者的一级亲属中,20%的父母和10%的同胞患神经症。   患者病前性格偏于幼稚、胆小、含羞、依赖性强和内向。例如某人遇到车祸,就对乘车产生恐惧。这是因为在焦虑的背景下恰巧出现了某一情境,或在某一情景中发生急性焦虑而对之产生恐惧,并固定下来成为恐怖对象。对特殊物体的恐怖可能与父母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及亲身经历(如被狗咬过而怕狗)等有关。   恐怖症通常起病急,面对某一物体或处境而引发焦虑,患者明知这种恐怖是过分和不必要的,但不能克制,常伴有回避行为。恐怖对象可归纳为三类:一是处境恐怖,对街道、广场、公共场所、高处或密室等处境恐惧,因此不敢出门,回避这些场所。二是社交恐怖,对需要与人交往的处境感到恐怖而力求避免,如与人单独相处等。三是单纯

  • 孩子交流学说“魔语”
    孩子交流学说“魔语”

      什么是“魔语”?  比如红红在看一本书,小明也想看,那小明该怎么说呢?  “我可以跟你一起看书吗?”  “如果你这次给我看,我下次也会给你看的。”  “我的书很好看,我拿我的书跟你换。”  小明所说的这些很有策略的话,就是“魔语”。孩子之间的“魔语”就是能让别人开心,别人喜欢听的话;或是表达自己心情,向别人诉说情感的话;或是能够解决问题的话。  记者对幼儿园编排的一幕魔语情景剧《椅子风波》印象深刻,尤其是剧中孩子们解决争抢椅子问题时所说的“魔语”,更是令人回味——  “我们两个人都不坐,给别人坐!”  “好吧!我再去拿别的椅子吧!”  “我们两人一起坐吧!”  “我们石头、剪子、布,谁赢谁坐。”  据王芳园长介绍,幼儿园通过绘画、书写等方式,将魔语记录下来,并且在不同场景、活动中让孩子加深对“魔语”的感受和印象,并

  • 10种方法克服考试紧张
    10种方法克服考试紧张

      考试紧张直接影响知识水平的发挥,影响考试成绩,推荐克服考试紧张的10种方法,初三考生不妨一试。  深呼吸法:考前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站立,眼微闭,全身放松,深呼吸,同时默念“1、2、3……”,心想:放松、放松。这样可以使血液循环减慢,心神安定下来,全身有一种轻松感。  扮怪脸法:找一稍偏僻的地方扮怪脸,歪嘴扭唇,抬鼻斜眼,放松面部肌肉。如能面对小镜子看到自己的古怪神态,你一定会忍俊不禁地发出笑声,一切牵肠挂肚的念头便都消失了。  精神胜利法:心里想,我一定能成功,一定能发挥超常,考出好成绩。我考不好,别人也不怎么样。  临场活动法:由于正常的紧张情绪也会使体内产生大量的热能,所以可以在考试前稍稍活动活动,使热量散发。可走动、小跑、摇摆、踢腿;可双手握紧再放开,让全身肌肉缩紧再放松;可在考试过程中用力拧一下身体

  • 儿童心理健康12忌
    儿童心理健康12忌

    第一,忌娇惯溺爱。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忌袒护纵容。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第三,忌哄骗。有些家长图一时安宁,不惜编造假话欺骗孩子,这样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养成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第四,忌讽刺。对孩子讽刺挖苦,以为可以“激发”上进,结果适得其反。   第五,忌苛求。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凡事都要尽善尽美,稍有不顺便大加训斥,使子女无所适从,思想感到压抑和束缚,时间长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第六,忌放任。对孩子不加引导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为,不尽家长责任,后果难以预料。   第七,忌打骂

  • 儿童孤独症的行为特征
    儿童孤独症的行为特征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与儿童感知、语言和思维、情感、动作以及社交等多个领域的心理活动有关,属于发育障碍。很多国家对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进行调查,加拿大为万分之十,美国为万分之四,日本为万分之七。我国尚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从有关临床病例的统计中发现: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比例大约为4:1左右。   近二十年来,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在全世界都呈上升的趋势,早已引起了各国流行病学专家的重视。人们发现,在孪生子女中,单卵孪生子中若有一个患孤独症,另一个的患病率高达36%左右,而双卵孪生子中却没有这种现象。这说明孤独症的发生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最新医学研究发现,儿童患者脑中鸦片素含量过多,故常出现孤独、麻木症状和感情交流障碍等,所以推断,孤独症患者的大脑神经递质存在问题。到目前为止当前有多种病因学说,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儿童孤独症,至今尚未有明确的定论。

  • 怎样让孩子更有自信心?
    怎样让孩子更有自信心?

    许多父母说自己孩子没有自信心,性格胆小不爱说话,其实这些都是在孩子小时候培养影响出来的,那么怎样让孩子更有自信心呢? 法国作家拉劳士福古曾说过,“我们对自己抱有的信心,将使别人对我们萌生信心的绿芽。”自信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失掉自信,将是人生最大的损失。 关于自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很多家长朋友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经常会有一些家长非常焦虑地询问:我家孩子没自信怎么办啊?关于培养孩子的自信问题,这一节我想和大家探讨的是从何时开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从几岁开始 我们先来说一说自我意识的概念,它是指主体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与内心活动,并能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以及动作行为,由此形成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信心、自尊心等性格特征。由此可见,自信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

  • 双性化教育使孩子刚柔相济
    双性化教育使孩子刚柔相济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两千余名儿童作过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智商、情商均较低。     具体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偏科现象严重),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难以灵活自如地应付环境。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往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成年后,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更能占据优势地位。   这个发现印证了今日美国的一个崭新的教育思路——双性化教育。“双性化教育”是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研究者认为,在教育幼儿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

  • 儿童遗粪症
    儿童遗粪症

    儿童遗粪症 遗粪症是指4岁以后的儿童仍不能自行控制大便,但无明显器质性病因的一种疾病。本症发病率比遗尿症低得多。国外报道占1-3%,男:女=3.4:1。 患遗粪症的儿童常常不由自主地在当地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所不允许的场合下拉大便。往往是拉在裤子里,且呈反复发作,轻者1月几次,重者1日几次,且无器质性原因,也无腹泻,大便检查正常。 这类患儿平素胆小、害羞、敏感、不活泼。有的儿童自幼无良好排便习惯,有的病前有明显的精神创伤,或者病前曾生过其他重病,有的是由于母子关系不良或家庭不和睦,关系紧张所致。 在治疗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寻找诱因 对于因明显心理因素致病的儿童,应积极寻

  • 输掉比赛后的沮丧
    输掉比赛后的沮丧

    很多孩子输掉比赛后非常沮丧,他重重地跺脚、发牢骚、埋怨别人。思考:?  生活中总会有不顺心的事情,谁都会遇到困难,经历失败。教孩子勇敢地面对挫折,这将使他终生受益。??解决方法:?  1. 观察孩子比赛失利后的言行,千万不要说“输的人是废物”之类的话,这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虽然他不是胜者,但是爸爸妈妈一样爱他、重视他。?  2. 家长和孩子比赛的时候,不要故意让孩子赢,因为在真正的赛场上没有人会让着他。?  3. 理解孩子的感受——没有人愿意输。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总结比赛中的经验,制定接下来的目标,从而尽快走出失败的阴影。肯定孩子在比赛中的闪光点也会有所帮助,“你今天在队里表现得很好,那几个传球真是棒极了!”?  4. 家长不要总拿自己孩子的失误和其

  • 孩子交不良朋友怎么办?
    孩子交不良朋友怎么办?

      周明今年12岁,小学5年级,过去,他一直是人见人夸的好孩子,听话、诚实、有责任心。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他却经常与几个有名的调皮鬼在一起,当父母禁止他与他们来往时,他居然公开反抗,说自己有选择朋友的自由。父母又生气又纳闷,以前的乖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父母该怎么解决这场纠纷呢?   首先,周明的父母应该意识到,12岁的孩子,已开始进入青春期,此时,他们正处于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上的"断乳期",自我意识迅速增长,一方面,强烈地渴望脱离父母的束缚,另一方面,面对外面的世界,又有一些彷徨和犹豫。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内心又充满了矛盾,是人生的"第一危机"阶段。   作为父母,首先,要知道自己不能再象以前那样时时都保护着孩子了,而应该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去尝试,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孩子才知道哪些行为正确,哪些是错误的,才会

  • 三岁小儿问题多
    三岁小儿问题多

    孩子往往以模仿成人的行为试验着他们内心的想法。小男孩往往试着模仿爸爸刮胡子,小女孩也会尝试仿效爸爸站着小便。 关于学习和性认知之间的关系,也许有的父母早就知道了。假如孩子从父母的训练态度中接收到性是“脏”的信息时,必然会影响他性心理的发展。 不可否认,父母在孩子学龄前时多半会感到烦恼,因为他们发现,孩子经常互脱衣服,相互观察生殖器,甚或“扮医生”。以成人的标准来看,这一类的行为近乎性骚扰。但是我们却忘了,孩子对这类行为的解释与成人大相径庭。学龄前儿童对于自己,以至于别人的身体都好奇

  • 保护孩子的表现欲
    保护孩子的表现欲

    孩子在日常学习中,不管看到了什么新的事物,或者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让人知道,以获得别人的评析、赞赏,求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表现欲"是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增强而发展。表现欲是儿童的一种情感因素,儿童越是高兴,表现欲就越是强烈。 ??儿童的表现欲受好奇心的驱使,具有求奇、求变的创新倾向。如果父母能认真地看看孩子画的画,对孩子给予肯定和表扬,哪怕是一个赞许的微笑,都会使孩子感到满足,受到鼓励,从而增强孩子的表现创造能力和思想欲望,为有效的学习知识和发展创造能力奠定情感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表现欲与性格特点有关。性格外向的儿童胆子大,表现外显;性格内向的儿童胆子小,表现内隐。家长必须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他们的表现欲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外向型的儿童,不可任其表现欲无限度膨胀,以致热衷于自我表现,滋生虚荣心;对内向型的儿童,则应激发其发

  • 让宝宝学会不再害怕失败
    让宝宝学会不再害怕失败

      身边的故事  佳佳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小男孩,凡事总想当第一,但只要碰到一点困难,又非常容易退缩。  佳佳和妈妈在院子里比赛拍皮球,看谁拍的次数多。有时妈妈故意让着佳佳,佳佳就 非常高兴,可只要让他输几次,他就不高兴了,“我老输,你老赢,不玩儿了!”几乎成为佳佳的口头禅。和爸爸下跳棋也总是爸爸让着他,如果输了,佳佳就会把棋子一扔:“又输了,不玩儿了。”  在外面和小朋友玩游戏,佳佳也总想比别人好,想着赢,一旦输了就不高兴:“不玩儿了,不玩儿了!”  佳佳这么脆弱,妈妈真担心佳佳长大后成为不经风雨的孩子。  专家诊断  幼儿大都有争强好胜之心,如何帮助幼儿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是家长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  √ 由于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值较高,或幼儿不愿落后于同伴,独生子女受到家庭过多的迁就等原因,使幼儿在面对失败时表现出脆

  • 得体的性教育
    得体的性教育

    对学生是否进行“性”的教育,有许多争论。存在决定意识。儿童的性已逐渐成熟,这是事实。越是遮遮掩掩,越是神神秘秘,就越会误事,想回避是回避不了的。不要认为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会使他们性早熟甚至导致性失态。相反,儿童认识了自己性发育特点,就会快乐而自信地从“闷葫芦”中解脱出来。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里,女教师要给女学生讲性和生理卫生保健知识,讲如何处理与异性的正常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女学生身体健康发育,同时,也有益于她们以正确态度与异性同学交往。女教师亲切而细腻的现身说法对女孩子最有说服力。男教师对男学生进行性教育,可以使男生明白,自己不再是个小男孩了,现在快成为“男子汉”了。这个时期的男女生都要加强体格锻炼,讲究卫生,修养人格,树立责任心,从“闷葫芦”中走出来,从而正确认识自身变化,并调试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性”教育也可在家庭中进行,由母亲

  • 用爱心为幼儿编织有利于发展的心理环境
    用爱心为幼儿编织有利于发展的心理环境

      物理环境只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前提,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最大的还是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能使幼儿积极向上;相反,不良的心理环境,只能使幼儿情绪低落,养成消极的思想方法和行为习惯。  二战后的德国,有两所设备和食品质量都完全相同的幼儿园。但是,两所幼儿园的幼儿健康状况却大相径庭。甲园的幼儿身心都很健康,情绪也很愉快,而乙园的幼儿却身心健康状况较差。不同的结果使调查人员十分困惑,经过认真的调查分析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甲园管理幼儿吃饭的保育员态度和蔼,富有爱心,在幼儿吃饭时总是以微笑、鼓励对待和帮助幼儿;而乙园的保育员则对幼儿缺乏耐心与爱心,每逢进食就训斥幼儿,致使幼儿一到进食时就害怕、流泪,甚至小便失禁,进餐时情绪低落,严重地影响了幼儿的食欲及消化吸收,最终对幼儿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个故事告诉我

  • 心灵施虐 家庭教养的偏向
    心灵施虐 家庭教养的偏向

    心灵施虐是现代社会中并不少见而又不易被人们重视的一种家庭教养偏向。我们稍加注意便可发现,不少父母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习,却无视孩子的感情需要,悖逆孩子的天性,限制孩子的游戏、交友、爱好等活动,有的甚至迫使孩子绝对服从父母的意愿。当孩子有过错或未能达到父母预期目标时,不是对孩子给予鼓励和帮助,而是任意贬斥,有的还用侮辱性的语言任意辱骂。因此,有心理学家认为,“心灵施虐”起源于父母本身的“心理发展障碍”(即情绪失调)。如有的母亲因为丈夫的过失而把希望全部倾注在儿子身上,把烦恼全部向女儿发泄。还有更多的父母则是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转而寄托在儿女们“成龙、成凤”的希望上。    国外研究认为,心灵施虐是“看不见的灾难”,这是因为其恶果一般要经过较长时间才反映出来,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调查表明,长期受到父母心灵施虐的孩子,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在父母面前荡然无存,

  • 幼儿为何抗拒“早期教育”
    幼儿为何抗拒“早期教育”

    问:我的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听人讲孩子的智力越早开发,孩子长大了就越聪明。因此,我们也给孩子报了好几个辅导班。平时在家里,我们轮换着教孩子识字、数数,大人虽然很累,但一想到孩子的将来也就咬着牙坚持。可是,孩子一点也不配合。刚开始时,还有点热情,时间一长,教什么都不愿学。我很发愁,如果早期教育跟不上,将来怎么办?  答:早期教育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已被许多家庭所共识。早期的一些训练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中外名人大多受过良好的早期影响。对于智力落后儿童,越小训练越有效,这些都是我们的实践证明了的。  但是,许多家长把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早期智力教育混为一谈,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提早期教育就认为是给孩子上几个辅导班,上学之前能识多少个字,会背多少个儿歌。把孩子时间都占得满满的,连一点游戏,嬉闹的

  • 儿时虐待动物易人格偏离
    儿时虐待动物易人格偏离

       动物一直深受大家的喜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因此很多人都会亲切地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养。可是,生活中虐待小动物如虐猫、虐狗、虐熊等现象却时有发生,其中除了不谙世事的儿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成人所为,这不仅让人有些费解——为什么这些人的心理变得如此残忍,喜欢从血淋淋的虐待中得到快乐?   案例 一些儿童以虐待小动物为乐   杨女士为了让自己经常一个人在家的五岁的女儿排遣寂寞,给她买了一只可爱的小狗。一开始,女儿和小狗玩得很开心,可是慢慢地她发现,女儿经常虐待小狗,不是把小狗的腿打断了就是烧小狗的毛,而且以此为乐。杨女士非常担心,怕女儿长大后会变得性格凶残。   无独有偶。韩先生在一家私企工作,平时工作很忙,而他妻子是医生,两人平时都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可是,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夫妻俩却经常指责孩子不争气

  • 你知道婴儿也有心理问题吗
    你知道婴儿也有心理问题吗

    出生几十天的婴儿也会患心理病,你信吗?日前,一对年轻夫妇抱着出生仅49天的婴儿来到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抱怨自己孩子喂饱后总是哭闹不止,不知如何是好。结果医生的诊断让这对父母大吃一惊:孩子已有患心理病。    婴儿也有心理病   原来这位年轻母亲为了尽快恢复产前体型,孩子未满月就为她找了个小保姆照料,自己什么也不管,连晚上睡觉也是让孩子跟着小保姆。孩子得不到母爱、人之初的情感交流和依偎父母怀中的乐趣,因而以哭闹"抗议"。医生忠告,父母对婴儿的情感需要熟视无睹,孩子是很容易引发心理疾患的。    时下,因父母无视关爱和教育不当等原因,引发学龄前儿童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