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电视片播出的凶杀场面,让许多孩子产生了心理障碍,到安定医院儿科就诊的患者也突然增多。小病人们说,他们无论干什么眼前都有那些恐怖镜头。7岁的小奇原先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想像力丰富。他刚入院时,总说眼前有魔鬼,而且抽搐发抖,自己打自己耳光。据医生介绍,这种疾病就是现在愈演愈烈的儿童现代病的一种,此外,还有电脑颈椎病、肥胖症、高血压等以往出现在成人身上的疾病。 谁把恐怖带给孩子 在北京市安定医院,有一群很可怜的小病人,有的孩子整天处在恐惧中,有的孩子总是在和侠客比武。医生说,这些孩子都是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 安定医院的贾军朴大夫告诉记者,专家研究发现,近十年儿童发生精神分裂症的比例明显增高,患者也是年龄越来越小,这种情况和现在社会上鬼怪片、恐怖电影、武侠小说流行有很大的关系。不过,即使稍大的孩子也缺乏心理承受力,贾大夫曾收治一个18岁的女孩
很多研究专家把混沌未开的宝宝与学富五车的大科学家们相提并论,曾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其实,还真是这么回事,探索欲望促使我“发现”和获得知识的过程,确实与科学家是一样的。 每次洗完澡后,妈妈都用一条雪白的浴巾包裹轩轩。有一天换了干净衣服,妈妈没来得及把浴巾晾起来。轩轩在屋里走动,不小心踩在浴巾上,发现浴巾上留下了黑印。这是什么?她又踩了一脚,又一个黑印。干脆两只脚都试试,果然两个黑印。哇!太奇妙了!她接着踩、踩、踩……一会儿,妈妈过来了很生气:“谁把雪白的浴巾变成了大花脸?”轩轩听了妈妈的话却高兴地“咯咯”笑个不停。 研究发现,婴幼儿的知识并不是父母耳提面命传授的直接结果,而是自己积极主动建构的成果。这就是说,任何外来的知识宝宝都不“认可”,只有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与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对上号”了才会“认可”外界教给他的知识。 所以,孩子天生都有探
家庭可以为子女创造一些条件以预防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具体可以从下两条入手: 1.为儿童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如果环境不安静,家里或者亲朋满座,高谈阔论,或者电视机声音开的很响,都会影响孩子,使之无法专心学习。因为儿童很容易分心,他们的被动注意力强于主动注意力,所以一旦外面有动静,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吸引。如果孩子一面看电视,一面做作业;或者一面背书,一面参与大人的谈话,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做事没有条理,思考问题也难有系统性,容易杂乱无章,没有头绪。这就是不良的家庭环境引起的儿童多动症状,而这一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安静的学习环境,对避免形成多动症状是十分重要的。 2.家长要引导孩子读书时注意劳逸结合。父母不要逼孩子死读书,如果在孩子学习时,不让他们适时休息,而是老是不停地做作业、背书,那么时间一长,大脑会产生保护性抑制
许多父母常误以为孩子的性教育,仅限于性器官的教育,又觉得进行性教育,可能会“污染”他小小的心灵。殊不知性教育涵盖的层面极广,而且也非青少年的专利,在学龄前可以进行的部分包括:了解家庭的功能,认识及保护自己身体、认识男女构造的不同、隐私权的观念、体会生命的奥妙,男女性别认同及差异等等,反而是性器官的部分,对三岁以前,或幼稚园的小朋友而言,除为身体的一部分外,不具太大意义,家长自己并不用想得太过复杂! 大多数家长一谈到“性”,便直觉认为和色情或跟性欲有关,而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概况。举例说明,出生l、2个礼拜的孩子就会勃起,但原因可能出自于局部充血,或洗完澡后血液循环变快、穿尿布时候受到摩擦等,那样的勃起皆属于正常的现象,完全没有性的味道。 而家长若将它视之为“生”,还是一种身体反
一位九岁女孩,见到漂亮的成年女性,就会说“我恨你”。为了弄清原因,父亲带她去找了心理医生。经过诱导,女孩说出了原因。原来有一天她看到父亲在和一个漂亮阿姨亲嘴,顿时又气又羞。女孩知道,妈妈晓得后会生气,于是保持沉默。但从此见到漂亮阿姨就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女孩的父亲解开这个谜底之后,惭愧不已。他没想到自己的一段外遇会被女儿瞅见,并且会对她造成这么大的影响。这个苦涩的故事,不仅给女孩的父亲留下了教训,也带给我们思考。 审视许多“问题孩子”,几乎都可以发现来自家长的影响。心理疾患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大的隐患,甚至会使孩子的一生都蒙上阴影。专家指出,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要从大人身上找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那么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又是如何潜移默化着他们的呢—— 孩子做了好事,兴冲冲告诉家长,有的家长会劈头一顿训斥:你
林林下午放学后对妈妈说:“我再也不去幼儿园了,我的手工做得好,老师却把涛涛的手工放在柜子里展览,他做的一点也不好。”当老师表扬其他小朋友时,林林总会闷闷不乐,而且经常故意攻击受表扬的小朋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根源是嫉妒心在作怪。 嫉妒心理在孩子中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向着自己,好东西都应该是自己的。再加上心理调节能力差、社会经验不足,以及羡慕别人,渴望受到师长重视等原因,都是造成嫉妒心理的因素。 孩子的嫉妒行为在大人眼里可能很孩子气,认为无关紧要,但是如果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下去,当孩子长大后会形成性格缺陷,变得心胸狭窄而且对别人的成绩十分仇视,最终结果是被周围人挤出局外。 作为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战胜嫉妒心理,首先要肯定
看着别人家的宝宝面对妈妈的离开哭得生离死别似的,而你的宝宝却从来大大方方地任你来去自如,你千万别先偷着乐,因为,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3 岁的佳佳在小区里是有名的乖宝宝,和谁都挺好。但是,妈妈文慧却发现,每次上班之前和佳佳告别时,佳佳连头都不抬一下。下班回家想和佳佳亲热亲热,佳佳也表现得很冷淡。这孩子是不是不正常?佳佳妈妈心里开始不安了。 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因为她和孩子之间确实出现了问题:母女间没有建立起安全依恋关系,所以佳佳对她“不亲”。婴儿依恋的3个阶段第1阶段:出生~6周 &nbs
处于花季的少年儿童应该充满欢笑与喜悦,但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心理压力过早地降临到他们的身上。他们要面对过重的学业负担、升学的巨大压力,以至于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各种心理偏差或疾病的发生。但许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认为孩子身体强壮没有什么疾病就是健康,即便学习上出现什么问题也与身体状况无关。 其实,孩子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只有同时具备了健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才能称得上是健康。所以,即便孩子看上去身强体壮,如果连续6个月以上出现下列情况,家长则要及时为孩子进行心理咨询: 一、虽然智力正常,但存在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行为异常(如说谎、逃学、小偷小摸)等特征,则有可能属于多动症。这种情况以男孩子居多,一般约为女孩子的4~9倍。 二、对学校过分恐惧,想方设法找各种借口逃学,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如何理解儿童的心理?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是什么?这是家长必须了解的。下面就这些问题作一些阐述。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他们对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儿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体说来,他们在生活、学习、劳动以及与人相处等方面,应有如下表现: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
有些宝宝害怕陌生人,在生人面前不敢说话,甚至连看都不看。一般来说,宝宝在生人面前拘谨、不说话也不是大毛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但是如果家长能在教育上早加注意,就能克服宝宝的这种毛病。 那么,怎样帮助可克服宝宝的这种怕陌生人的毛病呢?最主要的要给宝宝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接触,经常抱孩子在外面走走,使他习惯于看见外人的面孔。如果发现宝宝已又怕陌生人的缺点,要逐步创造条件帮助克服,不要用威胁和斥责的方式去校正。
被誉为“中国亲子关系第一人”的董进宇博士在成都树德中学光华校区,为该校1000余名学生家长举办“怎样培养优秀孩子”的家庭教育讲座。“孩子有问题,100%都是家长有问题,”这是董进宇著名的论断。 董进宇说:“优秀学生与父母的亲子关系是正常的: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理解、体贴,家长无条件爱孩子,孩子也懂得感恩、信任;相反,如果亲子关系是扭曲的,父母对孩子居高临下、随意打骂、不交流、不信任,那家长越努力管孩子,孩子的毛病越多。”“孩子就像一棵树:树冠好比孩子的知识和技能;树干好比孩子的身体;树根则是孩子的心灵。”董进宇指出,知识和技能是需要专业的老师们去培育的,树干则是靠孩子自身发育成长;家长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树根的工作,就是要培养孩子健全、健康的心灵和品质,比如爱心、勇敢、善良、感恩、责任等
手淫是人类性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目前国内外都已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正常的、健康的行为。根据弗洛依德人格发展理论,人类性感区域的变化可分为几个期,在性器期(3-7岁),性器官成为儿童获得满足的主要来源,表现为玩弄、抚摸外生殖器。因此,从发育的角度看,这是正常的暂时现象。 生殖器自摸在小学低年级期间可能开始变得更为蓄意,也或许不可能。你对此或许也不能做太多的什么。我的一个女友说,她的第一次性高潮大约在6岁或7岁。我的一个同事告诉我她6岁女儿的故事:很小的时候,她女儿就常常趴在家具上或用洋娃娃摩擦她的阴部,他们告诉她这种行为应该在她自己的房间私下里做。在她的女儿大约6岁的时候,一天晚上妈妈进到她的房间去吻她并道晚安。从女儿的动静中妈妈意识到她在手淫。她6岁的女儿说:“妈妈,你能出去吗?我正在摩擦,我就快要到那特别舒服的时候了。”很清楚,
寻找可教时刻:性教育专家认为利用生活中的“可教时刻”和“黄金机会”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做法,远胜于等着对孩子进行一次“严肃的性谈话”所起的作用。你可以寻找那些很容易提出问题的机会。 如果你带3岁的孩子在公园或商店看到一位怀孕的妇女时,你可以告诉他:“那位阿姨怀孕了,肚子里有一个小宝宝,正在她身体内的一个叫子宫的地方成长。” 理解孩子的需求 找出孩子在各个发展阶段真正要问你的是什么问题,这非常重要,另外,澄清孩子的问题也很重要。父母与孩子在交流中所出现的理解偏差问题常有发生,要使用适合你孩子发展水平的词汇和概念。孩子是具体思维者,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要到青少年的某个时期才能得到发展。&nbs
儿童的成长包括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成长的儿童在各年龄阶段身心都有较大变化。儿童期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其特点如下: (1) 婴儿期(0~3岁):孩子日长夜大,身体的各种器官、系统也逐渐发育成熟。第一年脑发育较快,脑重可达100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5%。心理活动也有相应发展,如简单的语言发展,至3岁时词汇量可达成1000个左右;认知能力发展,3岁时能分辩基本颜色,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儿歌及简短故事;情绪和个性的发展,易哭易笑,喜怒无常,对母依恋,一旦分离,则出现焦虑哭闹。应将焦虑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孩子感到舒适安全。婴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人格培养要从小抓起。 (2)幼儿期(3~6岁):六七岁时脑重量接近成人水平。言语发展很快,六岁时词汇量可达4000个;思维和想像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能重述故事内容
在许多人看来,新生儿除吃、睡、哭之外,没有其他的行为能力和心理活动。但现代医学证明,新生儿有令人惊奇的行为能力,并有神秘多变的心灵世界,需要进行心理护理。 1、多与婴儿对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婴儿大脑有上千亿的神经细胞渴望着从“窗户”进入信息。 被母亲多加关注的孩子安静、易笑,易形成良好的性格。 2、多与婴儿说话:耳朵是婴儿的第二个心灵窗户。当婴儿清醒时,可轻轻呼唤宝宝的名字,并温柔地与其说话,经常听到妈妈亲切的声音会使婴儿感到安全、宁静。 3、多给婴儿温柔的抚摸:皮肤是婴儿第三个心灵窗户。温柔的抚摸会使关爱的暖流通过爸爸妈妈的手默默地传递到孩子的身体、大脑和心里,对婴儿智力及健康的心理发育起催化作用。 4、周到的日常护理,如按需哺乳等,可以使婴儿获得生理上最大限
专家指出,太过严格的家教会对孩子性格产生不良影响,这些孩子普遍患有亚健康的症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比如,有些孩子的家庭环境很不错,父母都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对孩子的希望很高,因此实施了严格的家教,由于家庭教育的影响,这些孩子也对自己有着较高的要求。但问题是,一旦孩子们经历了一些挫折就容易出现不能接受事实的情况,从而逐渐出现了强迫思维等症状。 因此,专家建议:在生活中,父母应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教育孩子要有战胜自我的信心,而不要因为孩子们达不到父母的高要求总是打击他们。
随着孩子的长大,对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充满了好奇心。那么如果孩子问你一些关于性方面的问题,你要怎么回答呢?要觉得尴尬吗?看看以下十三个问题的回答,是否能够解决你的困惑? 1.孩子指着父母的生殖器官问那是什么时,该怎么说? 答:这样的问题往往令很多父母不知所措,在回答与不回答之间发生一场严肃的心理战争。但请你无论如何都别忘了,孩子此刻仍用期待的眼神,等候着你的答案。若你的小孩只是个学龄前的小朋友,你只要简单易懂地告诉他那叫阴茎即可。爸爸的尿会从那个地方流出来。 2.可不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澡? 答:当然可以,和学龄前的小孩一起洗澡,也是一种性教育,因为通过亲子共浴,你可以教给孩子很多有关人体的知识。孩子长大到他不想和你一起洗澡,或者开始有些低触时,就是停止亲子共浴的时候了。 3.我该将裸女画拿下来吗? 答:如果你把那一幅
吮吸手指 在婴幼儿时期,吮吸手指是一种很常见的不良行为,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大大减少,但是有一部分儿童在饥饿、寂寞无聊、焦虑不安、疼痛或身体不大舒服的时候,仍然会吮吸手指。如果偶然发现这种行为,或持续时间不长,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但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依然吮吸手指玩乐,说明孩子出现了行为上的偏移。如果孩子这种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那么,这种不良行为就会固定下来,而形成顽固性的习惯。 儿童吮吸手指行为的纠正 1.对于已养成吮吸手指的不良卫生习惯的孩子,应弄清楚造成这一不良习惯的原因,如果属于喂养方法不当,首先应纠正错误的喂养方法,克服不良的哺喂习惯。要培养孩子有规律的进食习惯,做到定时定量,饥饱有节。 2.家长要耐
“越是对学习高度重视,家长越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成长。”昨日,心理辅导老师对家长们的疏忽敲响警钟。 大多数家长承认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很少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成长,更不知道很多问题其实是心理问题在作怪。面对辅导老师的询问,有些家长甚至表示:心理?小孩子懂什么?学习好了夸奖两句,成绩差了就骂两句。热线辅导老师对此感触很深:大多数家长都是在孩子学习成绩突然下滑时才慌了神,但又束手无策。因忽视心理教育产生的问题比比皆是,比如孩子身上常见的自卑、焦虑、抑郁、恐怖、强迫等情绪,这些问题又常伴着各种躯体的不适,如头痛、抽搐、呕吐、腹痛以及睡眠障碍等。孩子被心理问题困扰,父母又疏于疏导,孩子必然出现成绩下滑、厌学、逃学、打架、撒谎、偷窃、口吃、迷恋网络
宝宝在生病期间,食欲下降,选些宝宝爱吃的、好消化的食物,是很自然的。但是,并不等于病好了就可以挑食、偏食。 生病,需要卧床休息,但是随着体力逐渐恢复,应该让孩子自理生活,不能养成懒散、依赖的毛病。 过分的呵护、放纵,在孩子身体康复以后,就可能落下许多心理上的"后遗症"。比如,心理年龄倒退,孩子变得比以前幼稚、脆弱、胆怯、无能。于是就出现这位年轻父亲所说的:"三岁了,喝水非用奶瓶才肯喝;腿不软了,非让抱着;平时去幼儿园高高兴兴,现在为达到呆在家里的目的,在幼儿园不吃不喝"。"因为孩子觉着呆在家里能想干什么干什么,全依着他",后面的话是我接着说的。 过分的呵护,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