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们的楠楠今年5岁了。3岁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这孩子胆子较小,这可能与我们常常在她哭时,用老虎、狗熊等吓唬她有关系。我们注意这一点以后,就不敢这样吓唬她了,可不知怎的,这孩子胆子还是越来越小,还不如小的时候,现在自己连厨房,厕所都不敢去。您说,我们该怎么办呢? 答:确实经常有年轻的父母来问,孩子胆小怎么办?看得出来,他们特别着急。 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都跟小时候受惊吓有关。有的家长经常用一些刺激性语言吓唬孩子,给孩子讲“鬼怪”故事,本来是想让孩子听话、老实,没想到却生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所以,用恐吓代替教育是行不通的。 还有的家长虽然意识到了吓唬孩子不对,却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当孩子表现出胆小或正在害怕时,家长又表现出过分的关心和爱护,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千哄万哄,不离左右,为他忙前忙后,甚至把平
6岁以前是儿童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父母的重要任务。 小波不吃花菜,妈妈每天唠叨也无济于事。红红每每下楼梯前都要在楼梯上先玩半个多小时,妈妈再说有急事也白搭。碰上这样的孩子,成人要么举手投降,要么打骂训斥,总之一个字: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自有妙棋可以制胜。 实验:“主动猫”和“被动猫” 动物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两只刚会走路的小猫放在一个笼子内,笼子可以转动,一只猫坐着,另一个猫拉着它和笼子一起转动。这样,两只猫实际上是处于相同的视觉环境和食物条件下。若干时间后,这两只猫的行为习惯及其能力的差异却极为明显:坐着的猫放出笼子后,走路不稳,视觉和动作的协调变得非常困难。另一只猫则恰恰相反,活蹦乱跳。如果对两只猫的视网膜进行解剖,会发现它们的某些神经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
凡凡从小就是个可人疼的孩子,吃饭、睡觉从不用妈妈操心,甚至连哭闹都很少。因此,一直很受家人宠爱。可自从一个月前,凡凡被送进幼儿园,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每天只要妈妈一离开,就哭个不停。老师让他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搭积木,可凡凡理也不理,只是说:“凡凡不要上幼儿园,凡凡要妈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定医院心理科主任林涛、硕士李雅文:凡凡这是得了“分离性焦虑”。幼儿园是孩子进入花花世界的“第一步”。可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因此难免在心中出现感情的起伏。这时,宝宝已不再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他们会感觉失去了情感的依托,满眼都是不理解、不认识的事物,以致出现“分离性焦虑”。 宝宝在6—24个月间和妈妈的关系,决定了其是否会患上该病。宝宝刚出生时,和妈妈“不分你我”,6个月后,才会出现“
父母离婚,对末成年的子女是个严重的恶性心理刺激,造成精神创伤。有些儿童在父母离婚的心理刺激下,性情发生改变。有的变为粗暴、烦燥。有的儿童在消极情绪持续、强烈作用下,发生心理疾病。 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儿童研究中心主任阿尔勃特.索尔尼特认为:“离婚是威胁着八十年代儿童的最严重和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之一。”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尔克认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只有死了亲人才能比父母离婚更痛苦、更损伤身心。“离婚的创伤仅次于死亡。孩子们感受重大的损失,发觉他们突然遭到一些他们无法控制的力量的伤害。” 有的人对父母离婚给以子女心理影响进行持续的研究。美国加里福尼亚洲的几位学者在他们对父母离婚给以子女影响的报告中指出,他们调查的离婚家庭中的子女,其中37%的儿童在自己的父母离婚复婚5年之后,心理上的创伤尚末消失。这些孩子情绪低落,他们经常希望父母复婚。其中29%
婴儿来到了人间,从落地的最初一刻就开始接受人类社会的教育,慢慢的,他将从一个“生物人”逐渐变为“社会人”,他会产生作为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活动。 在宝宝逐步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应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从中发现和理解出他们各个时期的不同的心理需要,以便自己同宝宝进行思想的、感情的和生活体验方面的各种交流。孩子的身心能得到健康的成长,爸爸妈妈的情感关怀和心理关心就是阳光雨露。 0到3岁的宝宝除了在生理上满足吃好,睡好,生活有规律,环境清洁卫生以外,还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那么,这些年幼的宝宝在想些什么?他
青少年原本属于他们的应该是五彩缤纷的花季,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更是家长心中的“太阳”,是教师眼里的“上帝”,现在青少年上网成瘾这一社会问题,变成了令老师和家长头疼的问题。 这股上网热潮的出现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分析:为何泡网青少年越来越多,越泡越久?青少年上网究竟在做什么?家长、社会各界怎样看待学生上网的问题?面对青少年上网我们能做些什么,这是当前学校、家庭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曾几何时家长们开始担心孩子们上网时的安全?今天我们再也不能漠视那些频频出现在网吧内的青少年了?笔者也曾到过几个网吧,看到的是一张张充满稚气、呈现一副憔悴的蜡黄面孔,看到那一个个悠悠然喷吐着串串烟圈的姿态,熟练地敲打着键盘在网上打打杀杀,偶而抬头显出不健康的少年老成。每次我刚
摘 要:面对着任性的孩子,父母们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劈头盖脑地一顿打骂,简单处理这令人尴尬的局面。但是过了几天,孩子的任性依然如故。那么,孩子任性该怎么办呢? 看看一下的场景,我们该怎么做: 任性之:喜欢唱反调 场景: 旺旺在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 错误的做法: 妈妈大声叫着旺旺把电视音量关小,在屡叫不听的情况下,一个箭步走到他身边,抢走遥控器自己强行关小音量,还顺手在地上吵闹的旺旺屁屁上重重地打了两下。 结果: 旺旺吵闹得更凶,撕心裂肺的哭叫,死拽着妈妈,一定要拿到遥控器。拗不过他的妈妈,只好把遥控器给他。 正确的做法: 如果孩子正在拨弄电视机音量,你千
孩子害怕闪电雷鸣,可能有以下两种原因: 1、孩子不明白雷电形成的科学道理。 2、成人在孩子缺乏知识时,用打闪响雷来吓唬他们。孩子怕电闪雷鸣,怎么办呢? 1、家长要给孩子讲解有关的知识。要解决孩子怕闪雷鸣的问题,其实只需让孩子弄明白产生电闪雷鸣这种自然现象的知识,即可消除孩子的惧怕感。家长要告诉孩子,电闪雷鸣是由于天空中有不同电荷的原因,互相靠近时而产生强烈的极电现象。在极电时产生了一对双胞胎,他们就是闪电和雷声。家长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在电闪雷鸣时,注意是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让孩子通过听、观察、比较后作肯定的回答:是闪电先到达地面。同时使孩子知道光的速度是声音速度的几倍,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2、编适当的童话故
本体感觉失调 表现多为喜欢他人用力推、挤、压。手脚喜欢用力挥动或用力做某些动作。动作模仿不到位,常望着手脚不知所措。俯卧地板时全身较软,把头、颈、脑提起特别困难。坐姿不够稳定,坐时会东倒西歪。力度控制较差,常会因太用力而损坏玩具或因力度太小抓不住东西。速度控制较差,跑起来难以按指示停止。对蹦跳的要求高,喜欢摔跌自己的身体,喜踮脚走。 前庭感觉失调 表现多为喜欢自转,而且转很久不觉头晕。喜欢看、玩转动的东西。经常喜欢爬高,边走边跳。平衡差,走路东倒西歪,经常碰撞东西。颈部挺直时间较同龄儿童短,常垂头。 视觉系统失调 即使常看到的东西都会让他害怕;喜欢看手发呆;对特定的颜色、形状、文字特别感兴趣甚至固执;喜欢将物品排队;喜欢斜眼看东西;喜欢躲在较阴暗的角落;喜欢看色彩鲜艳、画面变换较快的
在幼儿园门口,总能听到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对“接驾”的爸妈邀功请赏:“妈妈!今天我跑步得了第一名!”“今天老师夸奖我的被子叠得最整齐。”……总之,孩子们差不多把每个小游戏都当成一较高下的比赛。三四岁的孩子为什么喜欢和别人比赛呢? -3岁起竞争意识日益强大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结果:3岁到3岁半的时候,孩子的竞争意识就日益强大起来,这个年纪的竞争是本能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宝宝在竞争中受益匪浅:学会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学会与他人相处(竞争也是人类交流的一种方式);学会面对压力;学会自信;学会应付失败和成功;学会自我展现等。 当然如果事事竞争、时时竞争,就会过犹不及,压抑孩子的天性,导致偏执。 -不要阻止孩子的竞争 竞争标志着孩子的成长,以及衡量成长是否适龄,所以阻止孩子的竞争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学龄前儿童,在心理护理上应注意心理特征。此时的儿童抽象思维已经产生,能够对抽象的数概念有所认 识;创造想象也已出现,个别儿童还能画出很新颖的画面,编出有情趣的小故事。因此,家庭生活环境和社会 生活环境都要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要让儿童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真善美的陶冶,通过耳濡目染,培 养儿童良好的品质,使其心理在一种健康、向上、友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在心理护理上,要十分注意方法, 对儿童切忌采用粗暴简单的训斥,这样容易使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也不能采用迁就、纵容的方法,这样就会使 儿童产生不辨是非,自以为是的心理,采用正面引导,循循善诱的方法,如通过劳动培养儿童勤劳、助人为乐 的品德,让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劳动后的愉快及帮助他人后的快乐。在儿童的心理护理上还应注意顺其自然, 要和儿童教育、儿童保健紧密地结合起来。
儿童精神性叹息症是近几年儿科门诊日渐增多的一种心理发育障碍,其病因多为精神过度焦虑和紧张所致,应当引起父母的关注。患儿发作时多诉心慌、胸闷,表现心神不宁,喜作叹息样呼吸,即深呼吸后,不自觉地屏住气息,然后又一次深呼吸。 儿童精神性叹息症的发病年龄范围较广,从3岁至13岁的儿童,都有可能发生,特别是7-8岁的小儿,说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活的阶段,学校的约束、老师的训导、家长的规矩、同学间的竞争,都会使孩子产生紧张感,当稚嫩的心灵难以承受这种种压力的时候,孩子就会出现叹息样呼吸。心理治疗是治疗儿童精神性叹息症的主要方法,一旦确定诊断,便可及时进行暗示治疗。
太多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众多的学习项目,音乐、绘画、舞蹈、外语……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以下10点是家长教育孩子过程容易做错的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如果不对这些行为加以避免,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1.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太多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众多的学习项目,音乐、绘画、舞蹈、外语……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
宁宁的妈妈满面愁容,因为,宁宁所在的那所私立幼儿园的老师多次找她反映宁宁的情况。宁宁同班小朋友的家长经常到幼儿园告状,说“宁宁老是打人,照这样下去,我的孩子可不能在这个幼儿园待了!”。这样的反映一直不断。迫于别的家长要退园的压力,园长只好委婉地向宁宁的家长提出,是否可以给宁宁换一所幼儿园。殊不知,宁宁已是第三次换幼儿园了!妈妈情急之下,带宁宁去医院检查,结果,经医师诊断,宁宁患有“多动症”。 “多动症”的界定 目前,关于多动症的认识和观点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从广义来说,凡各种有实质性损害的大脑疾病、先天性脑发育不全,以及精神病、贫血、铅中毒等表现的多动、注意障碍、冲动任性、认知能力或协调动作障碍等症状统称为“多动综合征”。它是继发性的,也是一个多病因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另一种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认为多动症儿
学校恐怖症 学校恐怖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12岁的小学生。由于存在各种不良心理因素,使学生害怕上上学,害怕学习,具有恐怖心理,故又称“恐学症”。 学校恐怖症的三个特征 1.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 2.发病期间,如果父母强迫患儿去上学,会使其焦虑加重,倘若父母同意暂时不去上学,则孩子焦虑马上缓解。 3.焦虑的症状表现为:心神不安,惶惶不安,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甚至有呕吐、腹疼、尿频、便急等。 学校恐怖症的病因 1.内因。这类孩子均有以下的性格特点:胆小、仔细、敏感、多疑特别爱面子,经不起批评。&nbs
健康的宝宝有时难免会有病痛,而年幼的宝宝往往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不适,家长怎样才能及时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呢?儿保专家表示,可以通过以下五大征兆了解宝宝病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1、多汗 生理性的小儿多汗常见于天气炎热,室温过高,穿衣、盖被过厚等,还有的在吃饭或吃奶时全身出汗或额头冒汗,这些都属正常现象。且小儿代谢旺盛、活泼好动,出汗也比成人多。 而病理性出汗往往出现在小儿安静或睡眠状态下,如:平卧或睡眠时,也可能大汗淋漓或出汗不止。病理性多汗除多汗外,往往还伴有其他的疾病症状,如营养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身体虚弱的小儿在白天过度活动,晚上入睡后往往多汗,但深睡后汗逐渐消退,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患儿多见于此类多汗;而空腹多汗应该警惕低血糖。 专家提示:给孩子勤洗澡、勤换内衣和被褥,以保证皮肤的清
孤僻、逆反……青春期孩子的种种问题困扰着父母。但是许多父母根本无法想到,孩子这些不和谐的改变竟然是在幼儿期埋下的。 心理问题专家刘华清教授表示:父母,尤其是母亲要避免以各种原因疏远7岁之前的孩子,因为孩子7岁前和母亲的关系建立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心理和人格的成长,孩子在青春期就会爆发出种种与人与事不和谐的问题。 刘教授认为:很多妈妈出差或出国时,把孩子交给老人“全权处理”,这会使孩子的潜在心理中形成“我不重要”、“妈妈不喜欢我”等想法,孩子的人格成长中应有的自信和融洽的元素就会缺失,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显出无法应付外面世界、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缺陷。 孩子和妈妈在一起得到的亲密感和安全感是自幼儿期就形成的,在两岁之前,孩子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需要有两个:吃和抱。如果孩子饿了马上就给吃,而不是按书上说的“两个小时”或多长时间吃
13岁的小军第一次遗精了,因为害羞,他没告诉父母。偷偷查阅资料后他意识到,自己真的成了“男子汉”,于是心中暗暗对班上女生多了几分留意。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不久后他无意中看到了妈妈换衣服的赤裸背影,竟不可扼制地萌发了性冲动。为此,他陷入了深深的罪恶感中,觉得自己对不起妈妈。 “这实际上是一种拼命压抑性冲动后产生的反应。”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治医师顾君告诉记者,在这件事上,做母亲的有责任。 顾大夫指出,现在不少年轻的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孩子还小,他们不会存在性的困惑。 实际上,3岁左右的孩子就有了性别意识,十岁左右开始性的觉醒。这时候如果父母仍然毫无顾忌地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身体,“尤其让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如此近距离地面对一个女性的身体,自然会让他产生性冲动。” 这种性冲动会给男孩子带来怎样的生理和心理危害?顾医
胎儿的神经细胞从第3个月开始迅速增长,每分钟超过25万个。人类新生儿是在脑发育未成熟的状态下出生的,出生后还要继续生长发育,完善大脑的功能。到一岁时脑的重量已达到成人的1/2。0~3岁是人的一生中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应该完成的功能就应该完成,错过了就可能终生难以弥补。 婴幼儿脑组织的发育离不开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和给予婴幼儿各种刺激及教育、训练机会。大脑缺乏早期生活经验的熏陶和训练将受到永久性的损害。在关键期内,越早给孩子进行教育和训练,孩子的大脑就越聪明,灵活。例如:孩子4~6个月是吞咽咀嚼关键期;8~9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7~10个月是爬的关键期;10~12个月是站走的关键期;2~3岁是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期;2.5岁-3岁是立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性格的关键期。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女关系的好坏与女儿进入青春期的早晚相关。父女关系好的,女儿进入青春期较晚;父女关系差的或缺失的,女儿进入青春期较早。因为青春期基本上是一种生理现象,通常不受主观意志控制,所以这个研究结果引起人们很大的关注。这个结果提示了被忽视的两个现象:1.女孩子的生理规律和父女关系相关;2.父女关系对女儿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超过母女关系。 父女关系糟糕,女孩想远离家庭 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是绝大多数女性离开父母后必需的。而父女的亲密关系主要是情感联结,而非肉体的联结。因此,青春期的到来是一个分水岭,其投射的象征意义很明显:父女关系糟糕或缺失的女孩想要早点离开父母去寻找另外一个男人,而父女关系良好的女孩则不急着离开自己温暖的父母家庭去面对不测的外部世界。 青春期提前的女孩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