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培养宝宝的心理能力和性格特点,这对于以后宝宝的成长和做事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下面就为各位简单讲解一下。 1、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2、培养独立性:一是日常生活的独立性(如自己洗脸、穿衣、吃饭等);二是精神生活方面的独立性(如人际交往、自信心等)。 3、培养果断性:即在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面前,能明确而及时地做出决定。这须要有勇敢、沉着冷静的性格。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 4、培养坚持性:平时要培养儿童坚持完成作业,坚持为集体做事的性格。 5、培养自制力:要将其与培养自觉性联系起来,明确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养成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好习惯。 6、培养交往能力:培养小孩子和别人相处好,多照顾别人,要从小训练,认真去做。
孩子进入初中,也进入成长中的一个特殊时期——逆反期。不少家长反映,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听话了,跟父母的话少了,嫌弃父母唠叨了,甚至还会跟父母对着干。有些家长也来访或者电话咨询该怎样跟孩子相处。作为中学老师,我想给家长一条建议:多了解孩子,多理解孩子,陪孩子一起成长。其实,逆反期正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契机。 逆反期孩子的特点 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此话有一定的道理。12~15岁的孩子处于心理断乳期,被称为逆反期。逆反期的孩子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随着孩子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也在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当二者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如果家长还像对待小孩子那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就会令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反复出现类似的状况,孩子就会跟父母的交流越来越
孩子对待大人的态度不一样,有些情况应视为正常现象。比如,孩子对父母等亲人表示亲近与依恋,而对陌生的大人表示冷淡和疏远;再比如,与其他大人相比,孩子对老师表现得更为尊敬与顺从。孩子的这些表现受其情感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正常现象,父母不必为此忧虑。而另外一些情况,则必须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那就是孩子产生了“两面派”行为,对不同的大人态度不同,见风使舵,或察颜观色,从中取巧,这种不良性格一旦养成,对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是不利的。 要改变孩子这种不良的“两面派”态度,大人必须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以及一致性的教育措施。 1、父母教育应一致。严父慈母或严母慈父,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教育方法容易导致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不一样,要改变和预防孩子对父母态度不同,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 (1)父
人家说人小鬼大,很多宝宝在虽然年龄小,却有着很强的逆反心理,这让父母为之头疼。那么如何才能让宝宝乖乖听话呢?其实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根据自己宝宝的性格加以选择,相信家长很快就可以应付这些问题。 首先,宝宝出现逆反心理时,不要强制,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小幽默或新鲜事物,来增加他们的好奇心。例如很多宝宝在洗澡时,都会强烈“反抗”,连哭再闹。如果你强硬的将他抱进洗澡盆中,只会让他“痛哭流涕”,此时不妨说一些有关洗澡的小故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因为新鲜感而接受洗澡。 另外,可以有步骤的让他放松警惕。 很多宝宝对家长说的一些事情,总是说“不”。聪明的家长不会恼羞成怒,可以说一些可笑的选择,来引导他们想不同的时期,从而放松警惕,将注意力转移到可笑的事情上。从而你就可以让他们做你要求做的事了。 可以将任务
测测孩子的自控力 1、当孩子在饭桌上提出“想要一个游戏机”的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当下的反应是: A.、耍赖,哇哇大哭 B、翘起嘴巴,拒绝继续吃饭 C、平静地问原因,并表示等下再谈 2、家里来了一个陌生人,孩子正在客厅里玩玩具,他当下的反应是: A、不肯叫人,自顾自玩 B、赶紧躲回自己房间去 C、叫人,并配合回答客人的问题 3、孩子在幼儿园里做游戏的时候输给了别的小朋友,他当下的反应是: A、乱扔东西,恨赢
艾莉森·高普妮克 TED演讲:婴儿在想什么?孩子的日常行为会透露他的想法,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直接决定父母们下一步要如何做。但是,你会不会正好误解了他的想法,而导致对他执行了错误的教导呢?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当我们从成人的视角去看待孩子时,可能正好错过了孩子真正的想法。 以下是隐藏在《魔法岁月》这本书中孩子心里的小秘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在孩子眼中真正的图景是怎样的。 场景一 妈妈给4周大的小乔伊喂奶有些迟了,当妈妈走进小乔伊的房间时,她看到小乔伊双拳紧握,大哭不止,似乎在抗议妈妈的迟到。 小秘密 他没有冲母亲发脾气,尽管他见过母亲无数次,但他在4周大的时候对人脸的记忆还很差,妈妈所看到的,只是一种由饥饿引起的本能反应,他没有能力冲母亲发火。 心理分析 在婴儿出生之
如何杜绝孩子说脏话 1. 告诉孩子哪些词是不可以说的。 这一点需要所有家庭成员了解并遵守,包括你自己,如果你偶尔会说,那么就别指望孩子不说。 2. 扩大影响。 号召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成为合格的长辈,不说脏话,告诉他们孩子说脏话的坏习惯,请他们帮忙在与孩子交流时帮他指出他说脏话了,并教孩子怎么说才合适,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他们。如果你有多个孩子,可以号召老大去引导弟弟妹妹,你会发现老大很乐意,因为他和你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3. 2~4 岁的孩子说脏话,忽略它。 小孩子总是喜欢尝试和探索,不断试探底
父亲角色缺失,是很多家庭面临的问题,然而我们不难发现,缺少父爱的孩子,性格孤僻自卑感强烈,研究表明,爸爸的爱让孩子更聪明更健康! 美国有位叫乔治曼斯尔的海员,在儿子刚出生不久便出海远航。3年后,他回到家里时吃惊地看到儿子举止古怪,性格孤僻,自卑感很强,看不到一点天真活泼的孩童形象,这是由于婴幼儿长期缺少父爱所表现的特有症状。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哭闹、易惊、烦躁、抑郁、多愁善感等症状。有人称这些症状为“缺乏父爱综合征”。 研究表明,与母爱相比,父爱对孩子智力影响更大,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生活独立感、学习自信心方面占优势。而那些长期生活在女性群中的儿童,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很容易出现偏差,例如易担惊受怕、烦躁不安、精神抑郁、多愁善感,久而久之,男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女性化,缺乏应有的男子气。 那么,获得父爱对女孩会有什么影响呢?前苏联心理
家庭教育中,有些话是不能轻易对孩子说的,否则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伤害了孩子。 禁语1 “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 说话分析:很多父母以为这样说,就可以解决孩子之间的纷争。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回想自己的童年,好象从小就是接受这样的教育,以为做哥哥姐姐的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就算大的一方心里有什么不满,也只能逆来顺受。 其实解决孩子纷争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年纪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则。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爱护弟弟妹妹的责任,而不是一味没有原则地让步。 深远影响:若父母长期以这种口吻教育孩子,只会让大的一方对弟妹怀恨在心,渐渐成为手足间的芥蒂;而弟妹则会仗着自己年纪小,认为别人让他们是理所当然的,日后会不断犯错。 禁语2 “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 说话分
宽容是一种非常高贵的品格,拥有宽容性格的人受更多人喜欢,而且拥有宽容可以让人的事业更成功,生活更幸福。 宽容的人可以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可以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宽容就是求同存异。世界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所以人们之间存在不同是一个客观的现实,6个月大的宝宝就可以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种族和性别上的差异。 3岁的孩子就会把不同的人进行分类,并且可以判断出哪一类人更好一点。这也是有些小孩子表现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因所在。好在宝宝的宽容品格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实现的。 方法一:让宝宝意识到外表虽然不同,但内在是一样的。拿一些桔子让宝宝挑出一个最好的,然后让宝宝先摸摸闻闻,做个标记。之后让宝宝把这个桔子在地上滚。然后把其他的桔子也弄脏,让宝宝来挑出他刚选的那一个。因为宝宝做过标记一下就找出来,先表扬鼓励一下他。然后再把这些桔子皮都剥掉,再让宝宝找出他刚刚
孩子注意力分散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孩子睡眠不足或感到疲劳,天热、口渴、生病或某种原因引起的情绪不安等都会影响注意力的集中。 2、孩子不善于转移注意力。如:孩子在听完一个有趣的故事后,可能受其中某些情节的影响而忽视了妈妈的提问,出现分心现象。 3、外界干扰引起的。如:环境繁杂、喧闹等使孩子的注意力不易集中。 4、教育内容、方法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太深,孩子不能理解,或太浅缺乏新鲜感,都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另外,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不注意动静搭配,或活动要求不够明确等都会影响孩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个家长都该做到的,究竟心理健康的宝宝是什么样的,本文列出5个特征供妈妈参考。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助他们做一个优秀的人。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他们对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儿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具体说来,他们在生活、学习、劳动以及与人相处等方面,应有如下表现: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
很多宝宝性格急躁,甚至有些多动,一会看看这个,一会看看那个,而且遇到事情一旦不能完成,不是哭闹就是放弃。其实这些习惯都不利于宝宝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宝宝改掉这些坏习惯,培养耐心和坚持呢。 很多宝宝在刚上托儿所时,性格都会有所变化,有些宝宝做事没有耐心和韧性,遇到不会做的事不是大发脾气就是放弃,而且在平时做活动时也容易急躁,不能坚持到最后。例如给宝宝一瓶牛奶,宝宝半天打不开,就会扔到地上,并且哭着说打不开。这些坏习惯家长都应该帮助改掉。 家长在帮助宝宝纠正这些坏习惯的时候,首先自己不能急躁要表现出耐心。例如让宝宝做一件事情,宝宝做不到有些家长就会非常生气并且朝宝宝发脾气。其实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如何来要求孩子呢?因此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耐心。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家长的很多习惯都会被孩子模仿学习,耳濡目染的让孩子性格和自己一样了。因此,家长在和宝宝一起的时候
父母不仅给予了孩子生命,同时时也参与了孩子从嗷嗷待哺到成长为独立社会人的每个环节。然而,孩子的的每个环节。孩子的成长虽然离不开父母的关照,但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 从出生起,他就是有自我,但对于孩子的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引是引导,不是主宰而是配合;父母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主角,而是配角。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扮演的是陪伴者、老师、朋友、长辈、伯乐,想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父母需要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 1.做孩子的陪伴者,给孩子安全感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并不只是时间上的概念,而是质的要求。也就是说,父母不仅每天要花出一一些时间陪着孩子,也需要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是有质量的。即便父母每周只能有一天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但这一天如果能关手机、不工作,心无旁骛地陪他们玩耍,让他们感到父母的心是与他们在一起的,便能够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三岁以上的宝宝哭闹时,如果能够排除生病的可能,家长不要急于立即采取行动,而是应该先了解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来采取不同的对策进行处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原因之一:跌倒、磕磕碰碰导致身体疼痛。 对策:先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告诉他“宝宝真勇敢,宝宝是勇敢的孩子,摔倒不哭”。如果宝宝真的很痛,父母可以继续称赞他们的勇敢,然后朝受伤部位吹一口气,也可以对宝宝稍加拥抱,安慰他。重点是要保证自己不大题小作,而是要用乐观坚强的笑容驱走宝宝的伤痛和依赖心理,尽快让宝宝的情绪从谷底爬升上来。 2、原因之二:通过哭闹达到实现自己愿望的目的。 蒙蒙是个4岁的女孩,特能哭闹,蒙蒙的父母小时候总是姑息迁就她,结果她以哭为武器,眼泪说来就来。蒙蒙的父母逐渐感觉到不能长此以往,便下定了决心教育女
分离焦虑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而这种不适应行为或情绪,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父母大可不必为此烦恼,但是一定要善待宝宝的分离焦虑,如果父母与宝宝没有处理好分离焦虑,宝宝就会不自信,不善于探索,很难适应新环境。 一、降低宝宝对父母的依恋感 父母是宝宝安全的港湾,所有的事情都依赖于父母完成,所以与宝宝分开时会导致其焦虑情绪的产生。作为父母,可以降低宝宝对自己的依恋感,学会适当地放手,让宝宝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 二、让宝宝对分离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在父母要离开前,把这件事告诉宝宝,并承诺会在说好的时间里回来,也可以给宝宝一些鼓励。不要选择不打招呼就离开,这样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 三、对宝宝的良好行为进行表扬 如果父母离开时,宝宝表现得很好,父母要及时地给予表扬,让宝宝为自己而自豪,并会努力每次都做到。 四、父母给宝宝正确的心理暗示
一个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我只能说要多大,有多大,难以估量的大。毫不夸张的说,家庭就是浓缩的一个小社会,孩子从出生起就是再与这个小社会接触,而父母又是这个社会的领导者。 可以说,孩子的性格形成就是一个家庭环境的直接影响。 以下这些家庭问题并不少见,有多少父母可以拍着胸脯说,这些不好的因素,从来没在我家出现过。 一、家庭关系不好 这个家庭不仅仅是指自己一家人,更是指自己一家与远亲近邻的关系。我上大学时的一个舍友青青,她告诉我们她只选择去外省上大学就是想离家远远的,逃避那些家长里短的矛盾,眼不见心为净。 她说在家总会因为一点小事,亲戚之间就各种矛盾,争执不休。明明大家都是一家人却总是弄得像仇人一样。她很反感这样的家庭关系,也很逃避那些所谓的人际交往。 二、家庭有暴力
当宝宝还没有学会如何用语言与家长交流时,就会用哭声来吸引家长的注意,表达自己的需求。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宝宝用意所在。 宝宝在碰到以下情况时会哭: 1.当宝宝饿了时,宝宝的嘴巴会吸吮发出“啧啧”声,当吸吮没有结果时,就会哭。然后你就可以听到边哭边吸吮的声音。妈妈听到了,就快点给宝宝喂奶吧。 2.当宝宝困了,又不想睡的时侯就会闹觉。他会边打呵欠边哭,发生“啊、呜”的声音,家长听到了,可以哄哄他,唱摇篮曲给宝宝听,很快就能入睡了。 3.宝宝伤心时,会低沉的哭,他在想“怎么就没有人来抱抱我呢?”伤心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大声的叫哭。这时宝宝是纯粹要想引起你的注意,让他抱他,所以较少发现他的眼泪。家长若在宝宝还没有爆发前就会抱宝宝,宝宝会很开心的。 4.当宝宝疼痛时,会尖声大哭
很多时候,父母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伤害了宝宝的心,下面为大家介绍父母伤孩子心的6句牢骚话,这些话,你有没有经常说呢?如果有请改正吧! 父母牢骚话一:“不准......” 结果:父母按自己的意愿命令宝宝,让宝宝也许会了野蛮 “不准吃饭时说话。”“不准抱着玩具睡觉”……太多的“不准”容易限制宝宝个性的发展。或许,许多妈妈会说,她们这样做是为了宝宝好。的确,哪有那么狠心的妈妈呢?可妈妈们想过没有,对于同样的问题,如果换种解决方式,是不是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哭,还哭,不许哭。”“叫你不要玩电脑,还要玩,马上停止,睡觉去。”妈妈烦了后,就希望宝宝立即能够达到自己的意愿,这时往往出言比较凶,有的妈妈甚至
妈妈对宝宝一向溺爱,这周我回去告诉我,宝宝很淘气,不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床,要帮她穿好衣服,刷牙,洗脸,可孩子一点都不配合,硬要自己重新来,为了更多的节省时间,妈妈只好"投降"顺应她。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抚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件小事,在我与家长们的接触中,发现不少父母只重视孩子的生理和智力开发,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即人格教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却不重视。有的家长对孩子是无原则的爱,事事越俎代庖,造成子女只知接受"爱",而不知"爱人"的心理缺陷。他们讲吃讲穿,不爱劳动;任性固执,爱发脾气;惟我独尊,娇气十足;意志脆弱,怕苦怕累。毋庸置疑,如果不能从小培养良好的健全人格,自立更生的独立意识,即使有了知识将来在复杂社会中也难以有所作为,甚至会由于心理、精神上的重负而半途而废。孩子吵闹往往是要挟大人的手段,为了防止这种尴尬的场面,平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