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年仅9岁的女童,因为腹痛数月余,伴腹胀、食欲不振,来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就诊,经胃镜检查发现胃部充满毛发状物,胃幽门内塞满头发,部分呈发球并转移至肠道。经过胃镜室医生4个多小时的努力,借助胃镜用异物钳从胃中摘除发球,终于取出一束长约10公分的头发与30~40根头发的发球。术后情况良好,现已康复出院。 经女孩母亲回忆,孩子从小与父母分住,由奶奶带大,父母每隔1~2个月看看孩子,当孩子4岁时,发现孩子长期不自主地拔自己的头发吃,当时未引起父母的注意,时隔4年余,孩子诉说腹痛,父母才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这个女孩得的是一种病,叫“异食癖”。异食癖是指进食通常不能当作食物的东西,如有的儿童吃自己的鼻涕痂,有的吃纸、破布、树叶、毛发等。由于吞食的异物不同,造成的后果也不一样,如吞食污物可发生肠寄生虫病;大量吞食灰土、泥沙可造成铅中毒;吞食不能被机体消化的
如果安全型依恋预示着婴儿今后有社会能力,那么依恋被剥夺将是怎样呢?哈洛把刚生下来的小猴与猴群隔绝开,由人工母猴(用厚绒布包装并在胸部装有奶瓶的“母猴”)哺养,结果发现,长大后这样的猴子缺乏与其他猴子相处的能力;到了性成熟年龄,它们大多无法
有人问,孩子自私是天生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而父母便是涂抹这张白纸的画笔,做好孩子的生活榜样,对每一个父母采说,都非常重要。所以说,孩子自私多半源于父母自私。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自私自利在很大原因上是父母溺爱的结果。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在现代的很多家庭中,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都尽量满足,唯恐孩子有一点委屈,更害怕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长此下去,孩子会很自然地忽略父母的需要,而把自身的需要放在首位,他认为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爱护他,把他作为优先考虑对象,稍有不如意,便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委屈,从内心埋怨父母。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兄长伴他玩耍,没有弟妹要他照顾,好吃的食物,爸爸妈妈让着他,图书,玩具,也是他个人所有。在这种环境下,如果爸爸妈妈不想办法补救,加以引导,只能使他们独占的意识膨胀,自我中心意识加
每个妈妈都想自己的宝宝乐观面对人生,那么如何培养乐观宝宝呢?亲亲宝贝小编告诉你培养乐观宝宝的5大技巧,让宝宝乐观起来。 让孩子尽情地倾诉问题,宣泄情绪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对朋友或家人发牢骚时,对方回应“别说了”,你一定会有刺痛或者堵得慌的感觉。那么,当你对孩子不耐烦或者轻视他的问题时,他的感受也是一样。孩子只有在感觉非常安全并被人无条件接受的时候,才会更加快乐和自信。所以当他倾诉问题时,你不要做出好坏的判断,只需要让他感觉到你的倾听和重视就行。比如,你女儿一推开家门就向你抱怨幼儿园里那个总爱嘲笑她的女孩,你也许会说:“别不停地抱怨,这可不好。”这么说或许会让孩子平静下来,但副作用是不好的情绪被压制在孩子心里。所以,也许你可以换个说法:“哦,看来她那样做确实让你不高兴了。”如果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理解他
没有指南针,你无法走出沙漠,没有灯塔,你无法离开浓雾的大海。没有完美宝宝的形象,你不可能教育出完美的宝宝。 完美宝宝应该是勇敢自信的,他不害怕黑暗,也不害怕鬼怪。他不害怕陌生的人也不害怕陌生的环境。父母只需要给宝宝爱,让宝宝感觉到自己的可爱,被父母接受认可,宝宝就会变得勇敢而自信。完美宝宝应该是勤劳善良的。他会在你回家以后给你拿来拖鞋,也会在你劳累时,帮你按摩太阳穴。 父母只需要向宝宝开口请求帮助,相信他是会很乐意帮忙的。在宝宝帮忙后,给宝宝肯定与认可,让宝宝增添无限动力。宝宝就变得勤劳而善良了。宝宝四岁时就可以学会做饭,五岁时可以学会炒菜,家长可以试试。完美的宝宝要够独立,会自己玩,自己吃饭,自己管好自己的玩具。如果吃饭还要家长催,无法对自己负责的人是没有未来的。要让宝宝变得独立,父母要给宝宝足够多的信任,也要给宝宝足够多的权利,让宝宝自己支配玩具,并承担自己行为及决定的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专家最近披露一项研究资料:爱笑的宝宝长大后多较聪明。这是他们在系统地研究了年龄与智慧之间的关系后得出的结论。他们发现,聪明儿童对外界事物发笑的年龄比一般儿童林早,笑的次数也更多。 从宝宝的发育进程看,一般长到3个月左右出现发笑反应,只要醒着,一看到家人熟悉的面孔或新奇的画片与玩具时,就会高兴地笑起来,嘴里呵呵地叫,又抡胳膊又蹬腿,可谓手舞足蹈。另外,当他吃饱睡足,精神状态良好时,尽管无外界刺激,也会自动发出微笑。前一种笑被称为“天真快乐效应”,后一种则称为&ldq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健康”新概念: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儿童时期是培养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时期,心理卫生已越来越受到人们高度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 儿童的心理健康表现在6个方面: 一是智能发育正常,智力商数在70以上(包括130以上的超常儿童)都属于此列; 二是有积极乐观的情绪,热爱学习和工作,对生活充满信心; 三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乐于帮助
让孩子早睡 儿童身高除了与遗传、营养、体育锻炼诸因素有关外,还与生长激素的分泌有重要关系。生长激素是人下丘脑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它能促进骨骼、肌肉、结缔组织和内脏的生长发育。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势必会造成身材矮小。而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其特定的节律,即人在睡着后才能产生生长激素,深睡一小时以后逐渐进入高峰,一般在22时至凌晨1时为分泌的高峰期。如果睡得太晚,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儿童来说,身高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孩子睡觉最迟不能超过21时,一般以20时前睡觉最为适宜。这样,就不会错过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期。 让
孩子自卑的心理,不是与生俱来的,这跟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息息相关。自卑的孩子,其实需要更多的关心与尊重,父母要正确引导自卑的孩子,让孩子早日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1、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不能苛求孩子。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与孩子实际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孩子取得成绩,家长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于平时学习成绩差、考试总不及格的孩子,家长应以关心和安慰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给孩子以耐心的指导,一步步地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逐渐树立自信心。 2、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 生活中,经常会发现当好多孩子在一起交谈时,有的孩子讲得津津有味、绘声绘色,有的孩子却只在一旁听着,一言不发。孩子之间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主要是孩子的知识面不同,有的孩子见
孩子早期“索爱”很关键 0-6岁这个阶段,是孩子索取爱的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父母给予孩子足够多的爱,
死亡,似乎是一个很遥远的话题。那么,父母该如何和孩子讨论死亡呢?这不是一个小问题,一起来看看早教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好像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偶然或必然地遭遇死亡问题,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往大处说,对此问题的观照与讨论就是死亡教育,也是生命教育(两者实为一体两面,可称“生死教育”)。从学理上讲,生死教育范围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内容包括日常教育、亲友等死亡事件发生,以及儿童面对自己的死亡事件等方面。然而,当下学校生命教育开展并不普遍,同时由于教育理念之中西差异,社会教育的资源不均衡等,大部分孩子也得不到应有的生命教育。用资深童书编辑猿渡静子的话说:“中国对于儿童死亡认知的教育还几乎为零。”因此,就死亡一事,目前,最可能也最应该展开讨论的场所确实是在家庭,从学者的研究中也可看出此点。台湾学者萧秋娟即指出:“幼
宝宝总是用哭声去代表心情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婴儿在“撒娇”、“生气”、“饥饿”、“困倦”、“难过”等不同心情状态下,所发出的哭声是不同的。声音的高低(频率变化)及其变化模式、强弱(音量变化)及其变化模式、速度等都是不同的。 我们收集了婴儿“撒娇”、“生气”、“饥饿”、“困倦”、“难过”等不同心情状态下的哭声,并根据这些哭声的特征,研发出可以自动判别婴儿哭泣理由的程序。这一程序的准确率为66%(是盲目判断的准确率的3倍),基本上可以判读婴儿哭泣时的心情。目前,我们正准备将其应用在育儿和临床领域。 为了
一位妈妈加了我的微信,留言说:“我家孩子情商特别低怎么办?听说你是心理咨询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我问:“您怎么这么确定孩子就是情商低呢?” 这位妈妈说:“我朋友家的那些孩子,都很机灵,小嘴也是叭叭儿的,每次有什么聚会、活动啦,人家孩子都跟活宝似得,逗得大家哈哈笑。但是我家这个吧,整天木木的,不张嘴,在学校里跟人吵架了也说不过人家……这难道还不是情商低吗?” 看完这位妈妈的留言,我忽然想到,最近这些年来,家长们已经比较少聊什么“智商”了。因为几乎每个家长都知道,除了先天的目光呆滞、生活无法自理,孩子们之间的智商差距其实不太大。 现在最流行的概念,应该就是“情商”,很多辅导机构也用“情商训练营”的噱头来吸引家长。 到底怎样才算是情商高呢?其实很多家长也没有明确的认识,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能说会道”“嘴皮子溜”“吃得开”就算是
在小学,一些高年级学生因为觉得妈妈管教太严,形容妈妈是“恶人”。 湖北省钟家村小学在一次调查中发现:随着升学压力的加大,家长对步入高年级的孩子要求更多、更严格。并且,现在的孩子多是由母亲来教育,但母子间感情的交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却越来越少,有的孩子不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于是,才会出现高年级学生形容妈妈是“恶人”的现象。 为此,该校决定定期举办“妈妈学堂”,共同探讨正确的家教方法。 在最近的一次“妈妈课堂”上,有老师对孩子提出话题“我想对妈妈说的话”。没想到,学生的话语多是“妈妈对我要求很苛刻,我一不小心犯错误就要挨她的批评”、“妈妈恨不得我天天都坐在书桌前学习,一听到我想出去玩就板
*让宝宝结交尽可能多的朋友。赢得友谊本身便可激励宝宝克服失落或沮丧。 *帮助宝宝克服困难实现梦想。对五岁孩子来说,要自行制作一架模型飞机确实很难。但父母还是积极为孩子准备材料和图片,帮助他实现梦想。孩子从此对自己的才干更是信心十足。 *不妨面对孩子如实承认自己的过失,如骑车撞上了树等,让孩子知晓:人人都可能犯错误。这样在他自己有过失时便不会陷入自暴自弃的泥坑难以自拔了。 *严禁体罚。因为打骂可以对孩子的自尊、
父母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很深远吗?家长的情绪对孩子的成长会造成不利影响吗?接下来看看下文具体了解一下吧。 有朋友告诉我,她和老公结婚6年,有一个4岁的宝宝,没事总喜欢吵架,一点小事意见不合就会争吵半天,宝宝小的时候,没想太多,现在宝宝大了就开始担心,他们经常吵,会不会给宝宝带来不好的影响。 我想说,答案是肯定的。不管孩子多大,家庭关系的好坏,一定会给孩子带来影响的。 孩子需要父母很快乐,千万不要把与孩子无关的坏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无辜的。 妈妈们一定要控制自己说话的方式,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丈夫。 我们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如果连我们也看不起孩子,经常指责、讽刺、批评或要挟孩子,不断地刺伤孩子的痛处,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孩子内心一定会很受伤害,而,这个伤害,来自于Ta最亲近的人。 我们家经常分享开心的事情
平时我们都可以观察到很多宝宝有咬手指、吮手指,但是很多家长都认为是正常的。其实宝宝做这个动作反应了他们内心的变化,家长应该用科学的心态去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的表现反应了什么? 1.几乎是整天将手指放在嘴里吮,只要手里没有东西,就将手放到嘴里去。 2.上课时吮,睡觉时也吮,有的不吮就睡不着。 吮咬手指是儿童期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心理运动功能障碍。美国一位儿童心理学家经调查发现,在6-12岁的儿童中,“经常”和“几乎整天”吮手指的儿童发病率为12%,而咬指甲的儿童的发病率则高达44%。 有统计表明,90%的正常婴儿都有吮手指的行为,特别是儿童在长牙的时候,这是正常现象。一般而言,儿童到2-3岁后,这种吮手指的现象就会自然消失,但如果过了这一年龄阶段,还仍然经常吮手指,则属于不正常现象了。 咬手指可在儿童期任一阶段
乐天宝宝非常的活泼可爱.他们非常的聪明而且很有自信,他们的生活态度是无拘无束,悠闲自在.能有一个乐天的宝宝,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不过乐天宝宝也不是永远都那么活泼,在陌生的人与环境面前,他会保持一份距离感,这让乐天宝宝在开始的时候不太容易融入集体的生活.乐天宝宝在做事的时候会没有耐心,有时候做事还会非常的冲动. 为了让乐天宝宝更容易融入陌生的人与环境,家长要一步步的打开宝宝与人交际的范围,多参加种种亲戚的聚会,让宝宝与更多的人接触.在集体生活方面,多制造宝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回家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与小朋友一起玩的乐趣.让他结交到更多的朋友.这样他们就会爱上集体活动.这些集体的活动可以让乐天宝宝学到很多与人相处的知识,积累与人相处的经验,让他长大后与人相处时,不会过于冲动而意气用事. 乐天宝宝做事没有耐心,这时家长要在宝宝不耐烦的时候去鼓励宝宝&rdquo
人们常把做事拖泥带水的人形容为“婆婆妈妈”,但是安林的婆婆却是一个干练无比的妈妈。她运动员出身,做事从来风风火火、脚不沾地,矮小的身材却有着无穷的精力,从没听她说过一个“累”字。婆婆退休后,就一心一意地帮助安林带孩子,虽然是教育孙女,但婆婆却没有溺爱,一直是从严管理,安林也从婆婆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 安林把教育女儿咪咪的事托付给婆婆后,婆婆深感责任重大,对咪咪的一直严格管教。每天早晨婆婆很早就带咪咪去锻炼身体,社区的活动站每天都组织老年人跳健身操,咪咪跟着婆婆也似模似样地学了几手,回来后表演给大家看,把安林逗得十分开心。 早饭过后,婆婆坚持让她坐在便盆上清理了肠胃再去幼儿园。咪咪曾在幼儿园里拉过几次裤子,她因此十分害怕老师的批评,为了让咪咪没有后顾之忧,婆婆就把她的“每日大事”调整在早晨这个时间段里了。
当今社会情商不一定比知识不重要,培养一个情商高尚的孩子,会让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如鱼得水,怎么培养孩子的情商德育?下面从四个方面为大家讲解。 一、孩童是最敏锐的观察者 道德智商不只是从背诵条规得来,而主要是从学习怎么跟人相处,怎么对待他人时,而成人道德行为如何,小孩子是最敏锐的觉察者。要小孩子说出他们如何看待成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们确实也是我们的观察者。当我们想教育小孩时,其实有时我们也可以向他们学习。 二、从第一天就开始传达信号给孩子 譬如有的六七个月的孩子爱淘气,喜欢喝完牛奶就扔奶瓶,听奶瓶摔在地上的声音。对这种现象,是随他去,帮他收拾。还是申斥打骂他?正确的方法是,当孩子喝完最后一口牛奶就拿走奶瓶,并一边跟他说话或洗脸。就这样渐渐地,孩子就没有兴趣丢奶瓶了。也就是说,从事情发生的第一天起,就要开始教育孩子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这也让我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