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淘气好动,难免会犯错误惹大人不高兴,父母批评孩子没有错,但是如果用错了方式,只会让孩子犯错本身错上加错。父母批评孩子,3种错误方式不可取。 错误方式一:喋喋不休 当孩子犯错误时,有些父母往往会对孩子唠叨不休,特别是做妈妈的,唯恐孩子听不明白,不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要知道,这种喋喋不休地批评教育不能给孩子以记忆,反而是你说得越多,他们忘得越快。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最不愿意听的、最反感的就是父母的唠叨,长此下去,孩子只会明着暗着跟你对着干,你的唠叨只会让他们的错误有增无减。 给父母的建议:孩子犯错后,如果父母忍不住要唠叨的话,不妨换一个新方法,例如把唠叨变成提问题。把你想对孩子说的话变成问题提出来,听听孩子的回答,也许他们要比父母说得更好。提问题时,不要摆家长权威的架子,要诚恳、认真地倾听孩子回答。孩子如果说得不对时,父母也不要急于唠叨,可以巧妙地暗示他的错误所在,让孩子
孩子胆小,并不是天性。也许是父母的过于溺爱导致孩子胆小,没关系,胆小是可以通过方法来克服的,家长可以旁敲侧击的的引诱孩子,让孩子渐渐的跨出这个心理的防范,慢慢的你的孩子,就不再是个胆小鬼啦! 引诱法一:旁敲侧击 嘉嘉见外公在阳台做俯卧撑,睁着好奇的眼睛在旁边观望,双手紧握,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我见势便在一旁煽风点火:“嘉嘉,你看外公在做俯卧撑煅炼身体呢,这样就很少生病,不用吃药打针了。”经我这么说,她半信半疑地望着我。于是我便示范给她看,并旁敲侧击说:“妈妈也来煅炼身体,嘉嘉一起来吧!”就这样,她开始放开手脚,爬在地上很认真学起来。到2岁时,女儿的俯卧撑已经做得有模有样 了。 引诱法二:树立榜样 很早就给嘉嘉买了部三轮踏车,可她一直不愿意学,新车都快变旧车了,看着别的小朋友在小区内骑着三轮车飞奔,我心里着急啊!我家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在活动中,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性格要通过各种行为表现才能被认识到,如有的儿童喜欢做集体游戏,有的喜欢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玩,做一些安静的游戏;有的喜欢说话,热情、外向,有的说话少,安静、内向。 婴儿期儿童的性格特征刚刚显露,仅仅处于发展的萌芽状态。3岁左右的儿童由于独立生活的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自由跑动,会操纵一些简单的物体,懂得了不少事情,知识经验不断增加。因此,自以为什么都会做,对自己的力量估计较高,很有信心。他们常常想到什么就要做什么,不考虑后果,也不知道失败的危险,表现出不听话、执拗、顶撞。 从3岁左右到5岁左右的儿童,几乎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和特点,只不过表现的程度不同罢了。在正确教育影响下,幼儿能够逐渐学会分辨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不但能评价别人的
近日,田亮在微博上晒出女儿手拿话筒表演的照片,并透露,森碟的幼儿园组织冬季演出,老师让森碟当主持,不过她“一直在犹豫,担心做不好。”爸爸田亮鼓励森碟认真准备、别怕忘词,忘了就给大家唱首歌,“没什么的,妈妈唱功当年就这么练出来的……”最终演出很成功,“森碟一点没怯场”。粉丝们在微博里纷纷称赞Cindy好样的,还有拿田亮开涮的:“不zao急,咱们慢慢练。” 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但也有不少的孩子因性格等原因会有所抵触,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此类情况,作为家长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典型案例】 孩子从小自己玩 性格孤僻表现欲差 3岁的毛毛是个文静的小姑娘。从一出生,父母就十分宠爱她,奶奶更是视她为掌上明珠,生活中百般照顾。父母上班后,奶奶很少带毛
按理说,母亲十月怀胎,哪有不爱自己的宝宝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妈妈(尤其是职业女性)的心态极其微妙复杂,宝贝在与妈妈的交往过程中也产生了极其微妙复杂的心理和行为,有的是良性的,有的则是非良性的。 “心不在焉”的妈妈 黄女士说,做了妈妈以后确实有幸福感,但她常常并不快乐,甚至很无奈。黄女士曾在一家公司就职,工作业绩出色,颇受上司的赏识,但生了孩子以后,她的很多业务由别人承担了,这让她的自尊心很受打击,于是黄女士递交了辞职书,在家里做起了全职妈妈,还请了一个小保姆当助手。 虽然家里经济宽裕,丈夫也通情达理,黄女士却常常感到紧张、恐慌和焦虑,这种情绪影响了她哺乳和养育时的行为状态。当儿子醒着的时候,她有时会与他亲切地目光交流、温柔地拥抱抚摸、甜甜地喃喃低语。但也有很多时候,她在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时会心不在焉,她总觉得自己应该有新的目标并开始为之做准备;还有更多的
儿童在发育过程中,会对某些事物感到恐惧,如怕动物,怕水,怕火,怕黑暗,怕陌生人,甚至对代表某些事物的词语也会发生恐惧。不少孩子看见医生或接受注射时,也会产生恐惧反应。恐惧反应可表现为惊慌、惊叫,退缩、痛苦、求救,甚至逃避或对抗,这在孩子接受医疗时(如注射药物)表现最为典型。儿童恐惧时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呼吸加快,心跳增速,表情紧张,瞳孔扩大,手抖,严重者可呈现紧张惊恐状态,面色苍白,肢体软瘫,甚至一时性大小便失禁或精神抑制等。儿童恐惧若经常发生,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严重者可导致心身疾病或者精神疾病。 儿童恐惧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恰当地运用儿童的恐惧心理,可以实施对儿童的教育和激励。例如,运用儿童对做错事的恐惧心理,引导儿童行为规范化;老师利用学生对坏成绩、不及格的恐惧心理,引导、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做好学生;利用孩子对爬高或其它危险情境的恐惧心理,指导孩子选择安全、健康的游
在当代教育中,有一个词叫“被动成长”。被动成长的孩子凡事都听父母的安排,缺乏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孩子会形成一种心理障碍。 丽丽在上小学的时候,是很好学的,也很喜欢上课,认为老师讲的课很有趣,课本也是很好的。父母也比较关心孩子,咨询一下父母的意见,并总结一些教育经验去教育丽丽。让孩子养成了写作业的好习惯。每当孩子放学回到家,妈妈就会问孩子老师有没有布置作业,并叮嘱孩子回家后要先做作业。有一次孩子就学错了一个拼音,父母就立刻要求孩子改正。丽丽到了初中后,就变得不爱与父母说话,父母问她,他也爱理不理的,并有厌学的情绪,有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想去完成。 专家分析:孩子是在被动中成长的,当孩子想要玩耍的时候,就被父母抱在床上,孩子只能够安静的躺着,但是父母想让孩子去练习爬行的时候,孩子去想休息一番。父母的问题处于教育方法上,父母是在以打断孩子原有兴趣及关注点为
要如何了解宝贝的天生气质呢?要以一般同年纪的儿童区分男女性别来比较,而且要考量生活习惯或是相关活动,不能以单一情境、单一观察来论断。 技巧1/固定生活规律型态 孩子日常生活作息和生理机能变化,像是睡觉、起床、肚子饿、上厕所、洗澡的时间等。规律性高的孩子,父母亲比较能掌握孩子的生活型态;规律性低的孩子则捉摸不定较难照顾。一般来说,让孩子有较为固定的生活规律,是比较恰当的。 技巧2/动作大小vs.活动量 孩子的动作快慢,与平时活动量大小有关係,有些孩子不太爱动,比较喜欢静静地坐在一旁;有些孩子喜欢跑来跑去,爬上爬下,坐不久。有些孩子动作慢吞吞;有些孩子动作迅速。通常「慢活」的孩子喜欢静态活动,也喜欢较慢的生活步调;对于活动量大、动作快的孩子来说,运动、户外活动、球类玩具等,比较适合他们。 技巧3/面对新刺激的态度
小学一至二年级 心理特征: 此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沟通方法: 此阶段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怎样愉快地学习。家长可以从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使用高效引导语入手,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要多鼓励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小学三至四年级 心理特征: 这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沟通方法: 此阶段孩子的学习知识
我家孩子一直是个急脾气还特别倔强的娃,两岁的时候,刚上幼儿园,接她回来的路上,她像一只欢撒的小鹿扔下我就跑,天啊,这是大马路啊,车来车往啊,人行道又不能走,被各种车与东西塞满了,我脸都白了赶紧追上她硬拉着她的手,跟她讲这样太危险了在马路上是不能跑,但是,她哪里听啊,看甩不掉我便大哭大闹在地上翻滚,我火大了,在她手臂上打了两巴掌还是闹,旁人看着我,还以为我在虐童或者是人贩子,那一刻,我真的想扔下她就走,走了几步看她哭得更急了,怕我扔下她,一个路人说,你把她抱起来吧。 于是我抱起她走了一会,再放她下来,这会,牵着她走时没有再执意一个人跑,但是还是一直哭,这一路上,我都怒火难忍啊,一直跟她讲一些难听的话,最坏的后果都讲出来给她听,她也渐渐没哭了,开始听着,到家的时候,看我这么生气的样子,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我一次一次地问她,下次你还要在马路上乱跑吗?她就低低地说,不了,不跑
宝宝高情商的特征表现有哪些方面?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好奇,孩子情商高都会有哪些表现呢?情商高的孩子未来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且人缘关系都比较好,这样孩子受大人喜欢,如果有这几种特征的孩子家长可以放心,孩子以后情商会很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孩子们的世界是越来越丰富多彩了,很多我们小时候连见都没有见过的东西,在孩子们的眼里早就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了。 现在的孩子还没有长大,就已经见多识广了,无论是玩的东西还是用的东西都十分先进,很多时候连我们这些做大人的,都不能搞明白孩子们所玩的高科技产品。 朋友圈里很多家长都在感叹,现在孩子的脑袋转得比大人还要快,很多时候都会感觉自己还没有一个孩子聪明。 其实现在的孩子不只是智商高,情商也不低,当你的孩子有这几种特征的时候情商比你还要高,根本就不用担心孩子长大之后会在人际关系上吃不开。
也许你觉得有些言过其实,可年少时真正经历过这些的人们一定会有同样的感受和体会。把这些写出来无心宣扬任何负能量,而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提醒和我一样为人父母的那些人们: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请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1性格存在缺陷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有些人自卑、敏感,有些人怯懦、胆小,还有些人容易暴躁,甚至有暴力倾向。有个大男孩说,小时候父母吵架,他一直都是隐忍着;再后来,父母吵的时候,他会朝他们怒吼;而现在,他觉得自己的暴脾气已经不受控制了,看着有不顺心的事就忍不住想要发泄出来。 2对人生充满悲观 不少人都表示,由于家庭的影响,导致自己长大后成了一个十足的悲观主义者。有人说,同样一件事情,别人看到的也许都是积极、正能量的那一面,而自己却总能发现很多负面的东西。 3不自信 容易和爱人发生争吵的父母,大多数对待自己
父母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不同的教育态度导致不同的性格特征。下面是常见的六种教育态度及其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溺爱、娇惯型 独生子女是很容易受父母溺爱的,其结果是使孩子容易养成依赖性,难于离开父母,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力,日后也难于适应社会。溺爱还容易养成娇惯蛮横,过分欲求,放肆任性,为我中心等消极性格。 放任型 有的父母借口工作忙,或认为孩子很乖而不加管束,这类孩子常常独自玩耍,想干啥就干啥,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目无他人的消极性格,又由于孩子缺乏社会经验,一旦遇到坏人引诱,很容易上当受骗,走上犯罪道路。 严厉粗暴型 有的家长信奉“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封建教育,对孩子实行苛刻的手
家庭是孩子生活、学习的场所,家庭教育与孩子的个性形成有很大的关联,并且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个人成长。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其家庭教育问题也倍受关注,可以概括为过度教育、过度保护和过度照顾,总而言之就是溺爱和迁就。这些教育方式必然会娇宠孩子,造成孩子任性、不尊重他人、不懂礼貌的个性。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让孩子体会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要放开手,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正确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重要性和有关知识;同时要注意发挥父母的表帅作用,做到对孩子既爱护又严格教育,既宽容又不放任,在树立父母的教育责任心的同时,运用适当的技巧,培养孩子良好的适应能力,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 1、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和榜样,父母的所做所为会在孩子心里
有一阵子了,发现家里八岁的孩子就是这样,不管什么事情如果没有按着他希望的样子完成,他就会很不开心。不开心就各种发脾气,甚至到了我无法接受的程度,孩子越来越大,每天遇到的人和事也越来越多,不顺心的事情也天天都有,我们不可能时时在他们身边安慰,我希望他可以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我自己试着教他这些道理,好像效果并不明显,于是我想求专家帮助会好一点。 这里有很多心理课程,给大人给孩子的都有,并不便宜,但因为我自己听过这样的课程,觉得其实还是有一定用处的。所以就带着小三去了解了一下,一节课下来,我对长期以来的,我们所认定的不认输式教育产生了新的看法。 打个比方:有一个什么调查说:这个社会里,有钱人的孩子比没有钱人家的孩子看心理医生的比例更高、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孩子更容易得心理问题……这个问题吧其实不是很好笑吗?我想知道这样的统计是不是只是按着去看心理医生的人群
男孩在父母的心里,是调皮捣蛋的,是猜不透心思的,与养育女孩相比,养育男孩带给父母的挑战要大得多。科学上也确实有验证,男性荷尔蒙从出生时就影响着男孩的身体发育,帮助决定他们的智力和情感形式,也自然会影响父母对他们的教养方式。所以,了解男孩具备的特点,才能对他们的抚养和培养有进一步的帮助。男孩所具备的特点 1、男孩发育较晚 男孩通常在发育方面比女孩要稍晚些,例如说话和走路,但是父母也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放弃对孩子的引导,学说话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2、男孩粗放顽强 男孩在游戏和活动方面喜欢蹦蹦跳跳的、喜欢粗放的,这对其成长有明显的好处,他们能从中学会坚强和坚持,学会勇敢不鲁莽。 3、男孩不易倾诉 一般女孩子生气或是有烦恼了,可能会跟妈妈哭诉、会跟爸爸撒娇,把心中的不快倾诉出来。但男孩子往往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愿意显得太&ldquo
父母如何注意儿童的身心健康 一个健康的身心,对孩子的未来的非常重要,一点点心理障碍都会给儿童带来无数次痛苦的回忆。父母如何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让孩子开心的度过童年。 健康心理要从小培养 儿童心理健康是儿童长大后心理健康的基础,科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出现心理疾患多数是因抚养教育不当引起的。因此父母必须特别重视改善儿童的心理卫生条件,促进其心理健康。丰富的营养、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儿童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而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供养关系,父母的相亲相爱,对家庭的眷恋,以及对父母健康和情绪的关切,这是一种情感的“反馈”。所有这些构成义母与子女情感联系和交流的闭合系统。这种联系和交流十分有利于情感的升华,逐步培养儿童的同情感、责任感、道德感、荣誉感、幸福感和理智感,这就为儿童日后良好性格的发展、健康的人际交往、愉快的情绪、健全的行为等打下坚
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孩子当然也不会例外,也有自尊心。在生活中,伤害孩子自尊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在家里,父母不正当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如当着同学的面数落孩子“没有人家聪明”,“脑子笨”;凭借父母的权威,强迫孩子按成人的意图行事,使自己的孩子在众人面前尴尬“丢面子”,甚至打骂孩子。 父母自认为这是对孩子严格要求,让孩子吸收教训,却不知这是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做法,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永久的难以抹去的痕迹,成为许多心理问题的诱发因子。如自卑和偏执心理的产生,孩子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缺乏良好的心理感受和积极进取的态度;固执己见
孩子上学后,家长很关心他的分数,这祥做好不好? 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无疑是很必要的。通过这样的检查式询问的确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但是经常问这种问题,甚至每天必问,形成家长与子女之间交谈的固定模式,有的还因为得知孩子成绩不理想而横加指责、训斥。对孩子身心发育都会影响的。 您不妨问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问:“今天你最满意和得到最大快乐的是哪位老师讲的课?” 孩子会说出教师、科目、上课内容。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等学者认为,在抚养孩子方面,人类与动物并无二样。所谓父亲抚育孩子的观点纯属是人类缔造出来的。若真如此,为什么许多没有父亲的人,或者与父亲在感情上疏离的人极其渴望父爱呢? 如果你也有这种渴望,你就和许多家庭研究者一样,也在思考同样
孩子喜欢拿东西,无论是熟人的还是陌生人的,他们的意识里没有归属的概念,更没有偷的概念,这是一种“拿来主义”。这种拿来主义应该在后天得到纠正,那么孩子的“拿来主义”要如何纠正呢? 【案例】 一次,我在帮4岁儿子清理玩具箱时,意外地发现多了24色蜡笔和超人奥克曼玩具,于是找来儿子问明原因,儿子天真、坦率地说:“这都是我从幼儿 园拿的。”我追问:“你经过老师允许了吗?”儿子摇摇脑袋,说:“没有,老师都不知道。”看来,儿子所谓的“拿”,其实是一种偷的行为。我急了,呵斥道: “你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就开始偷东西了!”儿子委屈地看着我:“妈妈为什么生气?什么叫偷东西?”听到儿子幼稚的回答,我哭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