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情绪很低落:工作不如意,生活不顺心,无论什么事,好像都能给我一个不快乐的理由。奇怪的是,那几天平时叽叽喳喳的女儿也低眉顺目起来,做什么都小心翼翼的,晚上也不再缠着我讲故事,自己看会儿书,就轻手轻脚地去睡了。 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她胆子小,每天都要在我的陪伴下才能入睡。以前,我对她恩威并施,想改正她这个坏习惯,但效果并不大。见她现在如此乖巧,我还在心里感叹:孩子长大了!并没有过多地去想这一反常现象背后的原因。 一天,女儿睡后,我到她房间取东西,就在我转身离开时,
生活中,孩子们常常会有这样一些举动:有些男孩子经常用手玩弄阴茎;女孩子时常伸手摸外阴;有的孩子在突出的家具棱角上摩擦生殖部位;有的骑在某种物体上向前和左右扭动身体;有的将物品塞进裤子里等等。而心理学家这一切表现都称之为“儿童手淫”。 儿童手淫在6岁前各阶段的表现 ·婴儿期间:健康机灵的孩子总是怀着很大的好奇去触摸生殖部位,通过触摸很自然地体会到一种快感,但是这又不同于成人的性行为; ·3~6岁:这是手淫发生率比较高的时期,在手淫时他们往往面部充血,两眼圆睁,脸颊潮红或出汗,并常伴有轻声的哼哼和不规则的呼吸声,一般每次几秒至几分钟不等,父母事后观察会发现孩子外阴充血,分泌物明显增多。 孩子为何“手痒痒” 许多人认为只有进入青春期以后的少男少女和成人才可能发生手淫,那么小的孩子就会手淫简直不可意思!其实这种现象是有它的存在原因的。 ·经常逗弄孩子的敏感部位
科学家发现,在儿童发育过程中存在某些“敏感时期”,此时大脑特别地想接收和学习某种信息。在这些敏感时期,支持特殊活动的神经联系可以非常容易和有效地创造出来。换句话说,当大脑为诸如语言、运动和阅读等活动发育时,存在“机会的窗口”。机会的窗口是会关闭的。对于一小部分活动,一旦敏感
家里来了客人,孩子躲躲藏藏,生怕被客人发现,这是孩子认生的表现。一般来说,过了哺乳期的幼儿,几乎都认生,因为这时孩子已经开始辨认生人和熟人,属于发育的正常表现,过一段时间,自然会好的。 但是,如果孩子长到三岁或者再大一些,还有怕见生人的现象,就要找一找原因了。 孩子长到三岁以后,仍扭扭捏捏不大方,这是孩子性格内向的表现。性格内向的孩子,有一定的遗传影响,但主要还是由环境影响造成的,并且主要是受父母的影响造成的。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本身的性格,如不豁达开朗、不善于待人接物,孩子会在观察模仿中自觉不自觉地承袭下来,尤其女孩更为突出。俗话说“见其母知其女”,就是这个道理。同样的,父亲的性格内向,也可能导致孩子性格内向。 此外,母亲在客人面前,经常说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行,
原因一:家庭不完整,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 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觉得自己是被社会抛弃的孩子。当看到别的小朋友能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时,就更加伤心,感到很自卑。 解决方法:真诚面对孩子的问题 孩子是敏感的,会感受家庭的变化。所以,不要企图隐瞒发生了什么,那样会增加他的不安,失去对大人的信任。作为家庭的一员,他有权利知道家庭破裂的事实。这有助于他的勇敢面对。允许另一方探视,经常保持和孩子的联系,并享受亲子之情。 原因二:父母粗暴、专横的教育方式。 由于家长不能以理服人,常常对子女采取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解决方法:创造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家庭环境 &n
宝宝情绪波动期的表现 当宝宝处在情绪波动期时,他的表现会跟平时大相径庭,主要表现为: * 情绪不稳定,常常喜怒无常,让爸妈捉摸不定。 * 一点点小事就可能引发他的火爆脾气,并且难以控制,看起来像是在无理取闹。 * 故意和爸妈作对,爸妈不让做的事情,他偏要做,爸妈不让说的话,他偏要说。 * 在玩耍的时候过于兴奋,兴奋到难以控制自己的程度。不管爸妈如何安抚他,他都无法安静,直到
在某一个时刻,妈妈们可能会发现:宝宝突然变得十分粘人了,炒菜要抱着、吃饭要看着、有时候上厕所都要跟着,一看不到妈妈就开始嚎啕大哭,甭管家里人怎么哄都没用。只要看到妈妈,就会不断往怀里扑,孩子这是怎么了?看着这哭天抢地的样子,以后还怎么出门呢? 孩子多大会出现分离焦虑? 在小宝宝刚出生的时候,他的独立意识还没有建立,对每天负责陪伴照顾的我们也是无法辨认的。宝宝从2个月长大到6个月,他慢慢开始认识妈妈并和妈妈逐渐建立起了亲密关系,在平常生活中,他也倾向于长时间地和我们待在一起。 在宝宝和妈妈已经建立了亲密关系后,哪怕你只离开几分钟,宝宝也会表现得伤心欲绝。因为他们懂得“看不见”,却还不明白时间的概念,于是回回母婴分离都容易搞得跟生离死别一样。 根据《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分离焦虑通常开始于宝宝6个月开始学爬的阶段,在12-18个月的学步期会
3~7岁宝宝的家长常常为管教孩子效果不佳而束手无策,不管你是喋喋不休地说服还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孩子全然不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该换一种教育方式了?如果经常对做错事的孩子高声斥责,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 心理学家对表达哪些事情该用怎样的声调进行了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这是因为: 1、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2、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 3、低声调可以赶走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暴
父母过度的溺爱 被长期溺爱的孩子,总是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能听顺耳话,不能听逆耳话,于是也就更容不得批评的话了。加之,因为长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孩子脱离家庭这一特定生活环境时,他会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深感挫败,自卑感也顿然而生。这样既自卑又自我的孩子,会越来越敏感,越敏感就越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并且更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好;害怕的极端就是逃避,就是容不得别人批评、见不得别人好。正所谓:越自卑的人,自尊心越强。自尊心特别强的孩子,也是如此。 父母信仰打击教育 在信仰打击式教育的家庭里,父母一直在等孩子的一句感谢,而孩子却一直在等父母的道歉。父母之所以相信能等来孩子的感谢,是因为他们内心的确是爱孩子的,他们希望孩子快速成长、强大,拥有更多应对社会现实与险恶的本领。实际上,打击就是打击,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深远的。在
很多宝宝在玩游戏或者看电视的时候,无论家长怎么叫他他都当做听不见。还有些家长和别人说着话,宝宝便会打断他们,并且发表言论。这些习惯其实对宝宝的未来发展都非常不好,那么怎样才能让宝宝认真聆听别人说话呢。 首先,如果宝宝在玩游戏或看电视的时候,你叫他他不理你时,家长绝对不能不以为然。要认真地额走过去,并蹲下来和宝宝在同一水平线上,看着宝宝的眼睛告诉他你想说的话。这时容易让宝宝觉得应该去听。另外对待宝宝,不能高高在上用命令的口气去跟他说话。可以把宝宝当成自己的朋友,在为宝宝做事情的时候,争取一下宝宝的意见。这样宝宝会觉得自己被重视,并且如果自己参与进去便会有选择权。 家长跟宝宝说的话要简洁明了,有说服性。很多家长喜欢啰嗦唠叨,这很容易让宝宝造成逆反心理更加不听大人的话。干净利索的表达你的意思,能够让宝宝知道很简单的知道你的意图,容易让宝宝更听话。 还有一定,就是对宝宝也要信
学龄前儿童对于学校生活既向往又紧张,如何才能自然地面对不同于家庭或者幼儿园的陌生环境呢?家长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他们在陌生的环境获得友好的信任喔。 学校的常规往往不同于幼儿园,大多数5岁的孩子入学时还没有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或较稳定的情绪,形成这一切需要时间和训练。如果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就有机会培养相关的个性品质的话,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就会大大增强。教育工作者总结了学前儿童需要培养的个性品质。 自信──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再做努力。 独立──孩子应该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动力──要培养学习动力,增强孩子的求知欲。 好奇心──必须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从所有的学习机会中获得乐趣。 毅力──使孩子学会做事善始善终。 合作──孩子一定要能够与他人
尊重孩子特点,顺其自然疏导 有的宝贝生来就是慢性格,爸爸妈妈也要尊重宝贝的自身特点,进行顺其自然的疏导与培养。要认识到宝贝的慢性格也有慢的优势,比如观察事情更仔细、做事更专注、不宜冲动等。不要轻易全盘否定宝贝的个性特征,否则宝贝容易产生自卑感。 制定时间计划 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从10开始倒数,也可以从3开始倒数。比如“睡觉倒计时开始了,你现在只有三秒的时间,3,2,1”。倒数能给宝贝留出过渡时间,让他们有所准备,无论从心理上还是行动上,更容易被宝贝所接受。如果宝贝对时间有了一些概念,最好是事先让他知道接下来的时间安排,这样他会有更多心理上的准备。 多给予鼓励 宝贝做事情磨蹭的时候,很多爸爸妈妈不断催促,结果感觉是越催促,宝贝动作越慢,爸爸妈妈就更生气。我们应该换一个思路:发现宝贝做事快时,
引起儿童恐惧心理的原因 1、学习压力 沉迷网络游戏、学习压力过大是引发孩子恐惧情绪的主要原因。在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中,儿童恐惧症出现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来自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生活学习中太多的压力。 2、教养方式 虽然新近的研究着眼于社交恐惧症,但无论哪一类恐惧症,都与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教养方式有关。比如:过分严厉和教条化的教育,会使人的心理成长过程单一,使其社会理解和适应能力相对较低,难以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过分粗暴或压抑的环境,也会使人的正常心理发育受到扭曲,对外界事物做出错判或误判。 3、受他人恐惧的影响 他人在遭受威胁的情形下惊恐万状的样子会对儿童造成严重的影响。即使自己原本对这件事物没有恐惧,也会慢慢受其影响而害怕该事物。如母亲害怕狗,每当狗吠叫都惊恐不已,天长日久这种恐惧会影响儿童,使他也害怕狗
不同性格的孩子应该怎样不同对待吗?面对自家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性格不同,作为家长该如何对待?谁家父母不希望孩子们越来越好呢? 可偏偏就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性格视乎存在偏差。 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开朗、活泼,把一些胆小孩子的父母急坏了。 其实,面对不同性格的孩子,父母的教育眼光别只盯住别的好孩子身上,应多进行自我的理念评估和对自家孩子的了解及准确评价。 1.胆小敏感的孩子,是让父母头痛的一类宝宝,他们对于外界的评价等都很敏感,哪怕是一丝一点的异常和变化,都会让他们产生严重的不安感。别说让他们和邻居打招呼,就连自己去捡去自己丢出去的皮球,都需要父母的鼓励。 对于,这样的小孩子,父母千万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动不动就“你看人家谁谁”。 更不要打骂、急躁。 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多给孩子自我挑战
喂饭的时候,他转过头去拒绝;穿衣的时候,他左顾右盼,假装没看见;或者直接说“不”!他反对所有我们的建议:出去散散步,或者洗个澡,去外婆家看看,甚至一些平日喜爱的事情他也要故作姿态地拒绝。 到底怎么了? 到目前为止,孩子只做父母对他说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现在,他开始发现:你们不做他想做的事情。进一步的发现,甚至父母在竭力和他对着干。他没权利碰那些漂亮的花瓶,不能吃那些眼花缭乱的食品,不能跑快了不能穿少了不能……在1岁和18个月之间,孩子们从父母的嘴里发现了“不”这个词——简单但是神奇的,带有权利的词汇。不,是对自我的强烈确认,不,是对自我意愿的深刻表达。我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孩子的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了。 如何渡过这个时期 他的第一个“不”还是比较
看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有多大呢?看电视会让儿童变得社会交往能力变差,性格变得很孤独,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很容易让孩子患上电视孤僻症。 指导专家:李志厚(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兼任广东省比较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曾细花(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公关卫生学院心理学系讲师) 日前,德国两个儿童心理学家皮特·温特斯坦及罗伯特·J·琼维斯,以一种显而易见又无可反驳的方式,展示了电视对儿童创造力的伤害。此研究成果经媒体披露之后,迅速在中国各大论坛及微博扩散,不少父母看后惊呼:电视制造脑残,把电视砸了吧!凭什么说电视制造脑残?本周父母课堂,两位广州本土权威专家将对此进行深入解读。 有图有真相 日前,德国两个儿童心理学家皮特·温特斯坦及罗伯特·J·琼维斯以无可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小天使,内向孩子也许就是一个默默奉献的小天使,面对内向的孩子,需要家长老师更多的夸奖与鼓励。多多表扬内向的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真正融入到班级中,融入到孩子们中间,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班里的一份子! 慧萱是我班一个内向的孩子,平时不爱说话,老师跟她讲话的时候她紧张的肩膀耸起来,动作也很慢.很少有小朋友主动和她玩.一次户外活动的时候我们出去玩跳跳球,她能连续跳很多,是在班里跳的很好的孩子.看到她认真的样子,我组织孩子们玩看谁跳得多的比赛,平时不认真练的小朋友一会就坚持不下来了,慧萱和两个小朋友坚持到了最后.借此我抓紧时间表扬了慧萱,其他孩子们也向她投向羡慕的目光.我注意到慧萱此时的表情,淡淡的笑了(平时可不爱笑)。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跟小朋友说,今天慧萱跳跳跳球很厉害,第一份饭给慧萱.说完又看到她淡淡的笑了. 我请孩子们主动和慧萱一
别看宝宝个子不大,但是发起脾气来也是相当有气势的。大吵大闹不仅让父母心情烦躁,也使周围的邻居痛苦不堪。怎么做才会让生气的宝宝冷静下来呢? 可能你已经掌握了一个哄宝宝安静下来的办法,但是你会发现这招术有时有用,有时没有用。这是因为宝宝需求是多方面的,光掌握一招半式是不够的。宝宝生气的原因很多,有时可能因为物质方面需求得不到满足,宝宝会大吵大闹以证明自己需求的合理性,这种情绪的发泄是正常的,为了保护孩子不伤害到自己,家长可以准备一些柔软的物品如枕头,交给宝宝,让宝宝打个够,扔个够,踢个够,把情绪先释放出来。 面对生气时的宝宝,家长不要被宝宝的情绪感染,如果你情绪都无法稳定,小宝宝又怎么可以安静下来呢,在宝宝非常生气时,父母也可以先晾一下宝宝,让他自行处理。当宝宝冷静,家长可以亲亲宝宝,让宝宝知道你没有满足他的需求,并不代表你不爱他。 当宝宝因为受了委屈而发脾气时,家长就应
提高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 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会说爱说,为他们与人交往打下必要的基础。 平时对孩子要多表扬和鼓励 不要指责孩子太老实、没出息 ,不要当着外人面说孩子不大方、见不得人等。 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疼爱,总怕孩子和别人在一起吃亏受委屈。这种情绪感染到孩子,使他们总是怀疑别人,因此不敢和别人交往。这类家长应调整自己平时的言行,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制定合理目标: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其制定短期和长期两种目标,短期目标要具体明确,让他明白只要努力,一定会达到。而长期目标要定得高、远,最好有具体榜样,这样对于孩子来说,更易理解接受,以促使他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