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个视频,视频中的小女孩儿,自己剪了头发,于是爸爸跟她有了这段对话。爸爸的谈话很好,虽然有些笑场,但做到了: 有倾听,给孩子机会陈述自己想法; 有说理,用问句引导孩子明白道理; 有明确的要求,并且让孩子确认; 有谈话结束时的连接“我爱你”; 做到了简短清晰,有严肃的氛围,但是没有严厉到让孩子不敢表达沟通。 短短的一段谈话,效果很好。 这种状态,基本就是“权威型家长”,不难做。但很多时候,我们家长要么做成了贴身保姆,要么是暴君。小女孩表现出的有清晰的表达和情绪控制,还有很强的推理、思考能力,最可贵的,是她渴望做得更好、对未来充满信心,是她眼神里表现出的坚定意志。一段对做
宝宝0-2岁这个时期是处于一个模仿学习坐、爬、行走和跑的过程,常常会摔倒,很多家长觉得需要扶起来哄哄;也有的家长认为摔倒了让宝宝自己爬起来,那么宝宝摔倒后应该怎么处理最合适呢? 其实宝宝摔倒以后家长采取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将直接影响宝宝的性格,这样做更有利于宝宝成长 1.要注意对宝宝第一次摔倒的反应,需要从一开始就给宝宝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有的父母过分担心宝宝的安全,一看宝宝摔倒了,赶紧跑过去扶起来安慰,这种过分的安慰反而会让宝宝产生了恐惧心理,所以第一次摔倒后尽量让宝宝自己爬起来,这可以增强宝宝的独立性 2.有的家长总不敢放手,使孩子产生一种依赖感,路虽然很平,孩子本身也完全有能力走过去,但由于紧张和不安全感使孩子很早就张着手臂,身体前倾,顾不得看着脚下以致摔倒,家长也做出随时准备孩子摔倒的姿势,最终使宝宝形成依赖和胆
安全感没有,一切都白搭 要让宝宝更聪明,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点是给足安全感,如果安全感没有,就什么都没有。大脑首先是为安全存在的,没有安全感,它根本没办法执行其他功能。 所谓的安全感,就是一种依恋,年幼的孩子在面临危险、紧张和有压力时的一种本能,向大人求助。如果这种“需要和帮助”的关系建立得很良好,那么宝宝就在一次次实践中建立起安全感。如果这种“需要和帮助”产生的依恋关系被我们忽视掉了,那就会导致之后很多学习和行为上的问题。 儿科神经学奠基人Erikson曾提出:儿童出生的第一年叫基本信任期。这个信任期是通过妈妈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时反应而建立的。 举个例子:孩子饿了,就会产生一种紧张感,这种紧张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孩子会以哭闹的形式吸引我们的注意。我们就会给孩子喂奶,孩子的紧张感也会随之消失。这样一次一次的过程就可以形成一张固定的喂养时间表
孩子一放学回家,你就急着问他,“你作业写完没”“没写完赶紧去写”......殊不知这句话背后,透露出多少你不知道的秘密。请全天下的父母记住一句话:“孩子不怕累,不怕苦,怕的是不被理解,不被真爱!” 不是“作业”出了问题,而是“爱”出了问题 很多父母一回到家,看到孩子第一句话是:“作业写完了吗?”这句话折射出中国多少父母爱的苍白,爱的能力的缺失。 孩子在内心中呐喊:“你们爱的是我还是我的作业?”孩子们无法理性表达内心的意识,只能用行为和父母对抗:顶嘴、磨蹭、坐不住、沉默不语、惹是生非…… 有爱的能力的父母,一回到家,看到孩子,首先会和孩子打招呼:“宝贝,妈妈回来了,妈妈挺想你的,今天你累不累啊?别那么着急写作业,玩一会再写吧。” 孩子往往因为父母理解自己而努力,“妈妈,我写完作业再玩,我不累”。 孩子
如何培养一个好脾气的宝宝?父母的性格很容易影响孩子的成长,小邱是一个很文静的女孩,我和她多年前就认识了,认识这么多年,我就没有见小邱和任何一个人红过脸,拌过嘴。我心里暗暗佩服小邱的好脾气,因为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我的身上,对于急性子的我而言,那简直就是不敢想象的。 一日,我和小邱约了一次饭局。饭桌上,我先是兜着圈子说了下好脾气对于维护一段友情和处理一些棘手事情的重要性,然后,话锋一转,我趁机向小邱讨要培养好脾气的秘籍。小邱低头想了一会儿“这和我的童年经历分不开”看着一脸疑惑的我。小邱接着说“其实小时候我也是个急性子,经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在家里大吵大闹。我的母亲性格也不好,估计小时候,我性格像她多一些”。 小邱无奈的笑笑。“我小时候性格很急躁,而我母亲有些神经质,她经常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儿,就可以冲我发半天脾气,声色俱厉得训我半天。刚开始,我还会和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