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作业从孩子的负担,变成了老师的负担,更变成了家长的负担。 昨天,我将布置的补充习题一道一道进行评讲,并把答案写在黑板上,要求孩子们比对答案,将错误的擦掉,把正确答案写在自己的补充习题上。 今天,我将补充习题进行了批阅,结果很尴尬。全班只有50名孩子,竟有25名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错误。 坐在办公室里,我也在反思问题所在。记得,我自己上学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一节课讲三四十道题。现在呢?10道题都讲不完。讲的题少了,每道题讲的时间长了,怎么孩子吸收的更差了? 布置课堂作业,一题一题评讲完,再把这些题目做到作业本上,每一次都有七、八个孩子不能及时完成。寻找原因,这些孩子要么是不愿做,要么是做不起来。 常常说:现在的孩子是一届不如一届。 问题是现在的孩子真的笨么?不见得,一个个聪明得很,为了不做作业或
最近这几年,如何富养孩子的话题议论纷纷,有人后台留言问到底应不应该富养孩子?我问,你的妻子得到富养了吗?要知道,被富养的女人,会对家庭有更大的回报,她会对你温柔体贴,会教出懂事的孩子,会给你一个平凡而又温馨的家。 -01- 今天坐地铁的时候,遇见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地铁到站的时候,我旁边空出来一个位置,有个大概三岁的小男孩蹭蹭蹭地跑过来,坐下,然后对着车门口说,妈妈快过来,这里有位置坐! 没多久上来了一对年轻的夫妻,妻子挽着丈夫的手,笑盈盈地和儿子说:“只有一个位置,你坐就好了,我和你爸爸站着。” 小男孩说:“我是男孩不用坐,妈妈你坐吧。” 熬不过小男孩的请求,妈妈坐下了,爸爸则奖励般地揉了揉儿子的小脑袋。 从他们的聊天中,大概明白了妈妈要带儿子出门玩,顺便送爸爸去上班。儿子一直嘟嘟嚷嚷地和爸爸说,能不能和妈妈一
总会有新手爸妈问:我的宝宝X个月(一岁以下)大了,买什么玩具可以提高宝宝的智商?上什么早教班对孩子最好?我想,有这么多家长将提高宝宝的智商寄希望在玩具和早教班等外界力量上,跟玩具生产商和早教机构的大力宣传和营销是分不开的。标榜了益智作用的各类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玩具,来自早教机构推销员“不上早教就会比别人孩子落后,大脑得不到开发”的恐吓,让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的父母难以保持淡定,很多时候大家都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给孩子买了很多被追捧的益智玩具,报了早教班,仅仅是为了不让孩子错过任何可能的发展机会,别人家孩子会的自己家的也要会。 悠悠妈非常理解为人父母的这种心情,我也希望尽量给悠悠最好的成长环境,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她探索、发展新能力。不过,好在我生活在国外,竞争不那么激烈,家长们养孩子也不爱攀比,玩具商和早教机构因为法律约束和社会制度的原因,在宣传上都比较
懂得了儿童心理,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能轻松跟宝宝沟通; 不至于对娃造成什么伤害; 还能利于亲子关系和谐; 处理起问题来,也能事半功倍。 今天我们来说6个心理学效应,并通过文章结合实际育儿问题加以说明,争取能让你省心育儿。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所以,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那怎样夸奖孩子才有效? 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
马上到了开学期,宝宝即将入园,家长们的焦虑并不比宝宝少,如何帮宝宝度过入园焦虑期,减少宝宝入园哭闹呢? @叶子妈:马上就要送孩子去幼儿园了,一想到就要把他送进幼儿园,心里就酸酸的想哭,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乐乐妈:孩子这是第二年上幼儿园了,回想刚上幼儿园那会,真的太痛苦了,孩子在学校哭,我在家里哭,放学后哭闹着再也不上学了,每天送去上学都特别费劲。 孩子第一次离开妈妈去上学,是他们人生路上很重要的一个转折。习惯了妈妈的悉心照料,第一次独立的去面对新的生活,有焦虑是正常的。帮孩子平稳度过入园焦虑期,快速适应幼儿园生活,这几点要做好。 1、掩藏家长的焦虑情绪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透露出太多的焦虑,哪怕自己再担心再不舍得,送走孩子后自己偷偷的流泪,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过多的担心。父母焦虑的情绪会传染
什么特征的妈妈养出的儿女都很有出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先天因素对于孩子的未来确实影响不小,但后天因素的影响更大,而所谓的后天因素,就是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育。 就好比同样的两块石材,受六刀者为阶梯,万人践踏足履;受千刀者为佛像,万人膜拜供养,这便是后天培养的重要性。 而母亲作为家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往往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要知道,一般来说,母亲陪伴子女的时间是父亲的三倍有余,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 人是有模仿的本能的,小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模仿母亲,包括但不限于言谈举止、行为习惯。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什么口头禅、生活习惯是和母亲一样的? 所以说,如果孩子的母亲性格好、习惯好、素质高,孩子就更容易受到正面的
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孩子往往越不听话,“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以来被正面推崇。但人们也往往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用,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有位家长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家长常发脾气。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 我让她举个孩子如何不听话的例子,她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 但再一次下楼时,孩子又那样,屡说屡犯,家长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 陈述完事情后,家长用
▼ 有一次在餐馆吃饭,一起吃饭的还有一个家长朋友和他的孩子(名叫豆豆,5岁左右),在吃饭的途中,豆豆看到隔壁桌的一个顾客吃饭吃的特别大声,满嘴发出啪啪的声音,豆豆特别敏感的看了几次,终于忍不住,凑近他的妈妈旁边并评论对方:“妈妈,那个叔叔吃饭太咂嘴了。” 于是我的这位家长朋友小声跟他说:“对啊,这样不优雅,习惯不太好,所以咱们不这样。” 然后豆豆又默默的吃起来,但还是会情不自禁看咂嘴的那个顾客,看了一次又一次。中间还借故管了他妈妈一次,对他妈妈偶尔走漏的一下咂嘴声(其实是被辣椒呛了一下),严厉提出:“请不要咂嘴巴,妈妈。”极力旁敲侧击,表情很是严肃认真的样子。 搞得我和这个家长朋友哭笑不得,小孩子认真起来比大人还严肃! 而豆豆似乎也是故意说给那个顾客听的,但不巧的是,那个顾客并没有对豆豆这指桑骂槐的言语所影响,
学讲话,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在学会讲话前,宝宝的第一次发声,只能用手势来表达。如何才能教会宝宝尽快掌握说话交流这一项技能?除了让他学叫“爸爸妈妈”之外,还有以下5种方式。 一起读书 陪伴孩子看绘本书,是帮助他建立起词汇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途径。为宝宝读书时,声音能够持续吸引他的注意力,让他对学习语言产生兴趣。 等宝宝稍微长大一些后,可以开始训练他的语言概括能力,假设绘本中其中一页的内容是:小狗隐藏……,这时家长列出一道简单的填空题,让孩子回答:小狗隐藏在 。通过学习描述书本的图画,孩子可以与现实生活取得联系和交流。 描述事物 当家长带孩子上街时,尽量把街上所见的事物,用简单的语言跟孩子描述一遍。例如:“看,有小鸟在飞”、“看,这是菠萝,很大的一个”。 当然,即使在家里做家务时,这项
语言是带情绪的,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串联起来,有可能给人带去温暖,但也可能带来伤害。 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至少伤痕是看的见的,而责骂带来的伤口则是无形的。 无从展示、无从倾诉、也就无人在意。 家,不仅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往往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 宋丹丹和巴图一起参加了一档综艺节目,本应该是难得的母子欢聚时光,但宋丹丹却在节目中不停地吐槽儿子巴图。 看到别人的孩子为大家做早餐,宋丹丹会说:“我生了一个废物,啥都不会干,你看看人家。” 当巴图为她手忙脚乱生火煮鸡蛋时,她却一边奚落儿子笨手笨脚,一边埋怨儿子扬起的烟灰弄脏了自己的脸。 她还将巴图小时候的糗事当笑料逗大家开心,看到巴图脚趾发炎了,竟然说:“不会是你自己啃的吧?你小时候就喜欢自
比如,如果这孩子一直这么瞎闹腾,那以后一点儿心眼没有,怎么混…… 比如,如果这孩子一直这么安静,内向,那以后被人欺负了连声都不敢吭,可怎么整? 一副大人不拯救孩子,孩子将来就很可能混不下去的姿态。 然而,一个尚未定型的小小孩,你如何能仅从孩子当下的一个表现,看到孩子的未来呢? 如果你真有这样预测未来的本领,那我还真想学一学。 但细究起来,这其实都是父母们的主观判定,“现在的内向或外向”,跟未来是否有出息,毫无因果关系可言。 说到底,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很大一部分,来自我们自己的需要。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该分清是我需要还是孩子需要? 我就见过一个自己有些社交障碍的妈妈,每次都非常发愁自己的孩子不会打招呼,不够有礼貌,不会主动讨人喜欢。 说到底,她是把自己在社交中的无力感和焦虑感
做家务主要目的,在于“服务家庭生活,使每个人日常活动能具有次序性和流畅性”。因此,首先就应该建立正确观念:家务并非苦差事,而是一件值得全家人参与的愉悦之事! “家务,意指家庭之事,多半为环境清洁事务为主”。康宁大学婴幼儿保育系讲师杨琳表示,透过上述对于家务的定义,可了解到家务并非只是父母需承担的部分,而是身为家庭每一分子,都有责任参与和协助。 家务 亲子互动时刻 除了最基础的定义外,家务女巫林素芬更加入新的观点来说明“何谓”家务。她认为,“‘做家务’是亲子间很重要的相处时间”;藉由这段时间,进行亲子间的交流、磨合、互动,进而建立更深厚的关系。 别当成无趣例行公事 早期人与人之间相处比较直接,面对面的方式居多。然而,随着时代演变,电子生活用品盛行,时至今日,就算两人共桌用餐,却往往只是低头盯着手机荧幕,仅透过传送
很多父母都希望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可以为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作为父母,你在选择让孩子帮忙的时候,你是否懂得这是一个好的教育机会呢?看看这个聪明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吧。 从孩子蹒跚学步开始,妈妈就教育孩子要帮忙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到帮妈妈拿一张小纸巾,甚至是帮妈妈扫一次地板。慢慢的长大了,孩子可以帮助妈妈做一碗面了,甚至在下雨可以拿着雨伞去单位接妈妈了,而对于妈妈而言,孩子的每一次帮忙,妈妈当然要感谢孩子了,所以妈妈都会给孩子存一块钱。 孩子慢慢的长大了,可以帮助妈妈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但是对于妈妈而言,每次的孩子的付出,妈妈都不忘记为孩子存一块钱,这样的感恩教育无形中在影响着孩子,成为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 等到孩子18岁的时候,妈妈把每一次存的一块钱准备送给孩子当成人礼物,而清点了一下竟然有97121元,也就是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给了
小编家的宝宝一岁半,今天分享一个与他有关的故事:孩子爸爸最近晚上总是加班,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爸爸正常下班,孩子会乖乖八点半睡觉,这是他一直以来的生物钟。 但爸爸加班过了这个时间没回家,宝宝便会一直等。他会拿着自己的鞋趴在阳台上,看外面过往的车辆,嘴巴里低估着还不够清晰的:爸爸 爸爸...... 有时候会等到近十二点,小眼睛熬红了,还在坚持等着。 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父母的地位都是无可取代的,小小的他们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但对于上班族的我们来说,陪伴孩子的时间是受限的。于是“我实在太忙了,没时间陪孩子!”便成为很多家长不能陪伴孩子的“正当”理由。 小编想说: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陪伴的质量远胜于数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高效陪伴宝宝?是每个上班族父母都要关注的问题。 1、向孩子示爱 受传统
生命中最痛苦的事不是输,而是我本可以,却没有去尝试。我的同学唐小安论相貌,不算出众;论学历,不算顶尖;平时,也没听她跟领导走得多近,但她总能得到器重,升职加薪也都赶上趟了。原因就是和其他同事相比,她身上多了一股不怕输的拼劲儿。 有一次,客户无意间说最近正忙着跟人谈一个合作项目,小安不失时机的追问:已经签合同了吗?有没有可能让我们公司来做呢? 对方有点尴尬的说:不好意思,我们已经有意向单位,都谈得差不多了。一般人到这儿也就止步了,但小安没有,她连夜写了一份计划案,第二天一大早给人家送了过去。 客户看了方案,有点为难的说:还是有点问题啊……小安坚定的接过话茬:没关系,你只要告诉我什么问题,我来改。即使我们没合作也没关系,至少我努力过了啊。 就这样,小安愣是把这个不可能的单子变成了囊中物。 小安告诉我:她今天的拼劲很大程度是受小时
游戏,表面上看是在跟孩子各种玩,但每个游戏的背后却是对宝宝动作、技能和认知等方面都能得到锻炼的一种有趣的形式,除了有良好的亲子互动,还可以观察孩子哪个方面的能力强一些,哪些能力弱一些。 比如喆,从小大动作发育超前,10个月就会走路,和喜欢运动的爸爸一起,这方面的能力更是得到了强化,但精细动作却要落后于同龄小朋友。 记得8个月的时候上早教课,有一节课程是让小朋友抠开附在冰格上面的保鲜膜,抠开的就可以吃到冰格里的小零食,很多小朋友都可以伸出食指,一个手指头抠了,但他还是处于满手运作的状态。 所以呢,在游戏中,我就可以侧重和他多和他玩一些锻炼精细动作的游戏。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家宝宝的状态,来搭配游戏。或者可以做一个日程表,把每天打算进行的游戏记下来。 大动作发育 1、障碍攀爬 1岁的宝宝爬得已经很利索了,
研究发现,宝宝的注意力随着视力的逐渐形成而产生, 宝宝最初的注意力只有7秒钟。专注的宝宝在长大后往往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宝宝满月以后,就可以逐渐开始对他进行专注训练。母亲是训练新生儿注意力的最佳人选,因为比起别人,宝宝更爱看妈妈的脸、听妈妈的声音。一般来说,宝宝在吃饱后1小时左右会有10-20分钟的清醒时间,这时是训练新生儿注意力的最佳时期。 导致宝宝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竟然来自家长? 培养宝宝的专注力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帮助宝宝很好地去学习。那么,导致宝宝注意力不集中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主观地去打搅,而这件事情却常常被我们忽视。当宝宝很认真地独自的愣神、思考的时候,当你打扰到了他,都是对他注意力造成严重破坏的行为。 爸爸妈妈们要记住,无论宝宝在干什么,当他的注意力很集中的时候尽量不要去打扰他,一定要让他独自把这件事先完成了。哪怕他
“乐乐又在地上打滚发脾气吗?” “是啊,这次更严重了,还拍自己的脑袋,这孩子脾气怎么这么大?”乐乐妈妈焦虑地说。 乐乐是一个不到3岁的小伙子,很活跃,也非常聪明。平时家里都对他百依百顺的,不管乐乐提什么不合理要求,家人都会千方百计地满足。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乐乐的脾气变大了。脾气一来的时候,就像发疯似的,想干什么或想要什么,都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他就大哭大闹,躺在地上打滚。家人管,他反而闹得更厉害。 家有一个大脾气宝贝,想想心就很累! 多种原因,催发宝宝“暴脾气” 3岁以内的孩子脾气大比较常见。在受到挫折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会出现剧烈的情绪变化,如哭闹、打滚、扔东西。严重的时候呢,还会拍打脑袋、撕扯自己的头发和衣服。他们的行为无法通过劝说而停止,这正是孩子发脾气的表现。 01、受家庭教育不
世上只有两种孩子:一种喜欢运动,一种还不知道自己喜欢运动。苏女士的奶奶是日本遗孤,因此她全家1999年就搬到了日本东京。刚到日本的时候,她和弟弟要报读学校。校长问:你们是不是中国来的? 苏女士很惊讶。我们还没提交材料呢,校长怎么知道是中国来的? 后来校长告诉她,他是从他们胳膊的粗细看出来的。 因为她和弟弟的胳膊细白嫩幼,像豆芽一样,一看就知道很少体育锻炼,而日本的学生,由于锻炼很多,胳膊都结实有力。 这些话让苏女士恍然一惊。 后来她在日本坐地铁时留心观察了一下日本的孩子,无论高矮肥瘦,看上去都很壮实。 这让苏女士很惭愧,但更值得中国人惭愧的是:十几年来,中国孩子的体质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更差了。 近年来,中国学生军训可以猝死、长跑可以猝死、体测可以猝死、打篮球也可以猝死,不是过重就是过瘦,近视率接近90%,201
大多数孩子为什么是“外婆带”?外婆带孩子和奶奶带孩子有何区别?一般来说,一对小夫妻结婚后都会和老公的家人一起生活,毕竟“儿子养老”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认可的。而正因如此,当家庭中的第三代出生后,最早接触到的往往也正是自己的爷爷奶奶。 当孩子的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原因无暇照顾孩子时,带娃的任务自然而然地就交给了孩子的爷爷奶奶。 但如今,这种情况却有了改变,带外孙子、外孙女的外婆外公日渐增多。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外婆带”?和奶奶相比,外婆究竟哪里好? 1、孩子妈妈更支持 在中国家庭中,往往奉行“男主外女主内”,带孩子之类的事多半都是妈妈们在张罗,爸爸没什么发言权,自己也不是很愿意参与。 “孩子由爷爷奶奶来带还是由外公外婆来带”,显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内政”,孩子妈妈的意见更为重要。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