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晚一年入学,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答案和你想的不同。算数和识字都不行,以后的学习肯定会更加吃力,所以她不止一次想让孩子晚一年入学。 会带来一系列麻烦 关于晚上一年要走的程序,每个地区是不一样的。有些地方相对要求会比较简单,今年只要不网上报名,明年再报就可以。到时候只需要证明孩子没有上过小学,没有用过学位就行。 但是在有些地方是不可以自行延后上学的,否则明年报名会很麻烦,需要开很多证明,比如甲级医院开具的医学证明或鉴定证明。尤其是一些相对比较好的学区久更麻烦,到时候孩子基本上会被统筹分到到差的学校。 将来会遭到孩子的埋怨 有些家长认为让孩子晚入学一年,到时候学习能力各方面可能就会现在强。但其实不然,万一孩子就算晚入学依然没有开窍,但个子和年龄却比别人高,到时候很可能会被
如何拥有一个情商高的孩子?情商高的孩子都是怎么养出来的?都说带孩子容易,把孩子带好难,父母不仅要以身作则做好带头示范作用还要有颗超级强大的内心和容忍力!因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一张白纸,需要爸爸妈妈手把手地教他认识这个世界。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 不过很多家长却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情商教育。可当孩子慢慢长大,情商就开始对孩子的方方面面都产生影响,尤其是孩子踏入社会之后,情商的作用就要远远大于智商。不管是人际交往还是工作学习,情商都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往往情商欠佳的孩子,可能性格孤僻,叛逆。不容易交到朋友,长大后的婚姻关系,同事关系都处理不好。 所以,从小就得注意培养孩子情商,长大后可以让孩子少走许多弯路哦。家长常对孩子说这些话,将来孩子的情商会比同龄孩子高。 “安静下来告诉妈妈,你到底想做什么?” 宝宝一出生
为什么很多父母越吼孩子,孩子越不听话?吼孩子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式,相信不少家长都有类似的困惑:每次批评孩子都控制不住,说着说着就吼起来。吼完看见孩子委屈的小脸,又开始后悔。总是陷入这种循环,到底该怎么办? 说起吼孩子,不少家长都中枪,本来想心平气和地教孩子,无奈说着说着音量就上去了。 更无奈的是,老母亲说也说了,吼也吼了,孩子根本不走心,一点起色也没有。 今天给大家好好讲讲,孩子为啥干吼没用,家长又该怎么有效地批评孩子。 孩子为什么 越「吼」越不听话? 1. 从畏惧权威到正面宣战 当你因为孩子的「不配合」而情绪爆发时,真正表达的不是看法和观点,只是单纯的愤怒。 2~4 岁的孩子,发育不到位,还只能从自己角度看问题,不能理解家长愤怒的原因。 他们只会感到迷茫和害怕,只能乖乖听话,
用零食激励孩子可行吗?想要激励孩子,爸妈用什么方法比较好,用零食激励孩子好吗,下面4个原因告诉你不可行。 最近我带女儿Maria去上了第一节体操课,意料之中,她跟往常一样拒绝尝试新事物。体操老师不停地鼓励,但始终无济于事。我突然想到:是不是甜食才能诱惑她去做?然后我提出用食物来奖励孩子的办法,体操老师也很认同,于是我对Maria说:“你只有去上课才能吃到棒棒糖。” 话音刚落Maria就一溜烟地径直跑进了体操教室,开始练习侧手翻。练习的时候她很害怕,跟我说不想继续了,然后她的体操老师以一种唱歌一样好听的语调对她说:“那你就没有棒棒糖了哦。”Maria眨眨眼睛,看着我问:“妈妈,我还能吃棒棒糖吗?” “当然可以,我的宝贝。”继而体操老师难以置信地看着我,我只能解释说因为我是一个全面营养教练,所以不能用食物作为回报来奖励孩子,并为此道歉。
孩子最害怕大人做的事情,一不小心就会毁了娃! 1.把孩子的错误当笑话讲出去 家里孩子尿床了、打破东西了等,经常可以看到有妈妈把这些事和邻居“分享”出去。大人觉得小孩子嘛,不会往心里去,可孩子会觉得自己的隐私被所有人都知道了,别人都在嘲笑自己。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正常性格发育,还会造成自闭及逆反心理。 2.常常指责孩子的失败 孩子成绩不好,或者做错一小事,家长就会很严厉的大声责骂。其实孩子本身已经很难过了,此时再去批评他,会让他变得自卑、内向,对自己缺乏信心。正确的做法是先去安慰他,然后再和他一起分析错误出在哪里,告诉你你相信他的能力。 3.孩子一闹就满足他的要求 商场里经常可见,孩子满地打滚要买玩具,不好家长处于心疼,就顺着孩子将玩具买下。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更加得寸进尺,让他
我宝宝(3岁半)在院子里玩时,玩具被别的小孩抢走了,我看她很淡定,只是跟对方讲道理,可是对方不听。这样的事还总是发生。我很疑惑,要不要教孩子抢回来?怎样做是合适的? 对幼儿来讲,平时最常遇到的冲突,恐怕就是争抢玩具了。如远古时候族群争抢地盘和食物一样,孩子争抢玩具也是“争夺物权”的一种原始形态,原因在于幼儿尚不具备换位思考的意识和理性谈判的能力。 1、面对冲突,人类的原始反应是什么? 面对冲突,孩子最可能的反应是两种: 第一种是你抢我的,于是我就抢回来; 第二种是我不跟你玩了,我向妈妈求助。 第一种反应叫做“对抗”(又称“战”),第二种反应叫做“逃避”(又称“逃”)。 研究发现,没有经过社交训练和家庭引导的孩子,会更倾向于用原始反应来应对冲突,要么对抗、要么逃避。 而如今的人类之所以文明,
有的家长说7-9个月这个时期自家的宝宝会不断的把给他的玩具扔出去,或者说吃饭的时候把勺子扔了,捡起来又扔,有的家长说捡2-3次还好,可是最多的时候10次以上那是常事呀!让家长疲惫不堪,最后只要一看到拿起勺子就立马把勺子从宝宝的手里拿走。 很多家长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宝宝其实不只是在吃饭的时候扔东西,还会玩玩具的时候不断的拿起、放下。只是说吃饭扔东西的时候家长注意到了而已。许多家长看到宝宝做重复性的动作就会去阻止,其实这样对宝宝的专注力、认知、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其实做些重复性动作,是宝宝的正常生长阶段该有的表现。这说明宝宝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兴趣,想要通过不断的接触和尝试来了解新鲜事物,是宝宝不断的体验和理解的过程。 宝宝做重复性动作有什么样的意义? 1.提高宝宝的认知、理解能力。重复性的行为可以加深宝
很多家长想“孩子被惯得毛病多,等上幼儿园就好了?”真的是这样的吗?幼儿园确实可以让宝宝养成很多好习惯,但是家庭教育更重要。宝爸妈了解了幼儿园都教宝宝哪些东西,然后针对性地帮助宝宝。 良好的睡眠习惯 对孩子来说,睡眠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只有保证充足的睡眠,孩子才有充沛的精力去做其他事情。 孩子早早地起床去幼儿园,一天的活动中旺盛的精力得到释放,晚上回家自然会萌生困意,早早地上床休息。 幼儿园每天都有午睡时间,孩子的三餐和休息都很规律,帮助孩子慢慢地形成良好的生活作息。 宝爸妈需要配合老师保证孩子的出勤率,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要让孩子刚刚建立的生活作息轻易被打破。 周末不去幼儿园的时候,宝爸妈也尽量让孩子早睡早起,保证午睡时间,睡眠充足的孩子抵抗力也会变好,减少生病的几率。 宝爸妈可以通过一些小奖励来
上周末我带OK去表哥家玩,起初OK和表哥的儿子远远玩得挺嗨,没想之后因为“夜光小恐龙”引发了两人的“小摩擦”。OK想拿过来摸摸,远远却一把夺过,大喊这是“我”的……见两人既没有肢体大碰撞,也没有哭闹的,我和表哥都没有介入。表哥怕我介意他怎么不劝劝大的让让小的,主人让让客人,安慰我,小孩子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处理,你别太担心。我压根儿没放心上,是的,哥哥不肯,也没办法,就看看OK有没有啥办法了 没想这么一说,表哥突然打开了话匣子,“我和你讲,小时候你来我家做客,当时我妈一定要让我把一辆会开的小汽车送给你,我内心是很不愿意的,但我妈死活一定要我送,后来我就特别怕你来我家,我也恨了我妈好久。所以,我很理解儿子的世界……” 我的天哪,我早已不记得这个事了,却没想到已经40好几的表哥至今都“刻骨铭心”,我着实有点意外。表哥说后来的很长时间一段时间,他都不信任他爸妈,到现在想
小编今日要分享的是0-3岁孩子行为背后的规律,宝妈们看懂了吗?宝宝为什么爱吃手?为什么喜欢用手抠细微的东西?宝宝这些行为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为什么他们喜欢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他们还会再扔掉?他们为什么爱打人?这些行为的答案可以用一个幼儿教育领域的新概念——敏感期来解释。 ■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 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会造成他们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顺应孩子的敏感期,更有助于他们的成长。以下总结了孩子0-3岁10个重要的敏感期和对家长的建议,一起来看吧: 视觉敏感期(0-3个月) 对家长的建议
悠悠妈带孩子越久,越觉得育儿是由贯穿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一言一行拼成的。我一直反对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对待幼儿,而提倡用生活完成教育——这句话听起来相当宽泛,其实里面包含了无数的生活细节。今天我希望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大家分享几个我生活中带孩子的实例。 1. 适时“示弱”,给孩子担当的机会 我们知道,孩子到了大约1岁半到两岁时,会经历自我意识觉醒的阶段。他们不再满足于事事被大人包办,而希望自己亲自去尝试,他们会强烈要求自己穿鞋子,自己开门,自己按电梯等等。 孩子出现这样的自我意识是好事,也是儿童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我们顺着孩子的意愿顺水推舟,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变得越来越独立,能力也在一次次练习中得到发展;而如果我们频繁打压孩子的尝试意愿,因为各种为了自己方便的理由,不给孩子尝试的自由,他们则可能会对自己的生活渐渐失去掌控感,依赖大人为自己做主,不敢表
从小自卑的孩子,大多有这些表现,哪怕占一个,家长也要重视!却被家长误以为是腼腆害羞,特别是老一辈的人,让孩子吃了不少亏。 由于家境贫困,于是父母出工作,就由奶奶带着。她从小说话声音特别小,我们经常要尖着耳朵去听她说什么。有次开班会,老师让每个人准备一个节目,准备唱歌,可是做足了准备。开班会那天,轮到上台时,同学还在鼓掌,她当时就非常紧张了,而当她准备开口时,就脑子一片空白,别说准备的节目,连话都说不出口。 老师以为没准备节目,就罚她放学后打扫卫生。后来大学毕业后,就在一家公司上班,但经常受到同事的排挤,大概工作了都快十年了,还是一个基层员工,而那些比她后进来的员工,有几个已经是主管级了。 在面对工作显然有了恒心,却缺失了自信心,可见性格是决定命运的重要因素。在孩子小的时候,有这些表现,就已经说明很自卑了,家长再不管,孩子将来容易吃亏。
1、昨天是姥爷的生日,一大家人聚在一起给老人庆贺。小姨家的表妹佳佳刚刚参加完高考,席间,我问她:“准备报考哪里的大学啊?” 佳佳说:“报省外的学校,哪里都好,离家越远越好。” 听到这个答案我很吃惊,在我的印象里,佳佳一直是个乖巧懂事的女孩,不知道她为什么会有这样“偏激”的想法。 佳佳告诉我,爸爸妈妈总是喜欢奚落、斥责她,很少对她给予赞扬和肯定。 小时候每次成绩不理想,爸妈就会说:“你看看谁谁谁多么聪明,成绩多么好,你要是能有他的十分之一我就烧高香了。” 等我卯足了劲,终于名列前茅时,他们又不以为然地说:“你才取得这么一点成绩有什么可开心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空落落的…… 第一次尝试做饭,虽然搞得厨房乱七八糟,但我很有成就感,可父母却浇了我一头凉水:“毛手毛脚的,啥都不会干,我真是生了一个废物啊。”现在,我连厨房
女儿将升小六,是深受老师赞赏的模范生,喜爱阅读、吃东西。最近她爱看言情小说,但被我禁止。前阵子检查她零用钱少了一百八十元,问她钱呢?她说不知道。昨天我捡到发票,才发现她拿去买小说、奶茶和热狗!而且不是第一次了,真让人心痛!请问我该如何处理? 杏语心灵诊所资深治疗师简绫凡回复: 接近青春期的孩子,有时确实会开始跟父母过去所认识的“小时候”有点不同,亲子间也常常因为这个“不同”而爆发冲突。从你的情绪中最可以感受到的,是对于孩子说谎的生气;至于孩子为什么要说谎?也许她知道,她想要做的事情,父母可能不会认同。 身为一位模范生,不知道她心中是否有些不为人知的压力?过去可能因为“模范生”的光环,让她受到老师、同侪还有父母的喜爱及认同;然而,随着年纪渐长,似乎愈来愈多自己原以为“正确的”,却开始慢慢的跟周围同学不一样了,像是看言情小说。周围的同学可能都沉迷于
父母带孩子去串门,这几件事若没提前教好孩子,还是少去的好,惹人烦,还显得孩子很没教养。 蹭吃蹭喝 带孩子去串门,赶上邻居家吃饭,主人没有提前做好招待客人的准备,提前带孩子离开是教养。生活中总少不了一些这样的人,喜欢去别人家蹭吃蹭喝,主人已经明显的暗示人家该吃饭了,还带着孩子赖着不走,一副专业“蹭吃蹭喝”的样子,或者别人家一到开饭的点,她就带着孩子去串门,成人间的这些小心思,别人都能清楚的看出来,惹人烦不说,孩子都给教毁了。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也无形中学会父母的样子,时间久了孩子也学会了“蹭吃蹭喝”万人嫌的性格,慢慢被朋友疏远了。 穿着鞋爬别人家的沙发,床 有些孩子,走到别人家,一点拘束感没有,鞋不换不说,穿着鞋子就上别人家的沙发,穿着鞋子还爬别人家的床,更气人的是还尿到别人床上。当孩子有这些行
孩子整天抱着iPad不撒手,宝妈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和爸爸妈妈们聊聊,对待孩子玩儿游戏这个问题,咱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权衡和把控? 一群家长围在一起,甚至设立一个朋友圈的群,主题是专治儿童沉迷电子产品和游戏。你一句我一句,讨论该如何对付孩子玩平板电脑,该如何让孩子主动放下,自觉学习。 这样的场景你一定不陌生,但如果我们尝试换一个主题,大家来体会一下:一群孩子围在一起,甚至设立一个朋友圈的群,主题是专治家长沉迷手机,沉迷微信、微博。你一句我一句,讨论该如何对付家长玩手机,该如何让家长主动放下手机,多陪孩子。 拒绝“实用主义”育儿 家长很容易将“有用”或“没用”作为标准,来决定是否让孩子接触一样东西。对孩子学习是有用就留,没用就禁。比如玩游戏,很可能导致分心,耽误学习,所以它就是无用甚至是害人的,就该被禁止。但往往家长的禁令,反
宝宝不专注是怎么回事?什么原因引起孩子不专注?不少父母都发愁自己的孩子做事不专心,可是,孩子的不专心是天生的吗?孩子的专注力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一个月的孩子也能专注地用脚踢床上的小吊铃好一会儿,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专注力也会增长。很多孩子玩沙玩水的时间能够持续1个小时,甚至更长。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的专注力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被保护出来的。那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内驱力所引发的冲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家长不干预,大部分孩子都会是一个安静而专心的孩子。 但是,如果成人缺乏耐心,不能让孩子做主,如果不能细心观察分辨孩子的状态,你就会在有意无意中影响孩子的专注力。 看看,也许这样的小误区就发生在你旁边。 不分时机的关心 嘻嘻在地上快乐地搭着积木,玩得正兴高采烈的时候,奶奶拿了杯
两岁宝宝惹不起,爸妈该怎么办?为什么很多宝妈吐槽两岁宝宝惹不起?下面看看什么是可怕的两岁? 每个养娃的家长,看着宝宝一天一天的成长,心里也是美滋滋的,也会越来越有成就感。但是,看到自家孩子各种奇葩行为的时候,父母就直呼:这孩子是来讨债的吧! 先说说我家的两岁奇葩侄子吧! 关于吃饭: 吃米饭的时候,小侄不喜欢米饭里放菜,必须分开吃。而且还要每个人都和他的一样,否则就不吃了或者就开始闹,谁也别想吃饭。 关于睡觉: 睡觉的时候,必须让我哥给他唱歌,否则拒绝睡觉。而且,必须让爸爸妈妈牵着他的左右手,在左右脸颊亲一下才愿意入睡。 关于游戏: 和大人玩游戏的时候,谁输了必须贴纸条,不贴不行。刚开始也觉得好玩就愿意陪他玩,但是没想到,每次游戏都是这种玩法,说有一种更好的惩罚方法,就是不愿意用。
"一、二、三,你还不快点!" 父母对孩子的"计时威逼"该停止了。用"一、二、三"的"计时威逼"来让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虽然这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是这种方式是孩子不愿意接受的。 什么是父母对孩子的"计时威逼" 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父母在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上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而这种导向,在孩子眼里可能就被重新定义为"教管"。因此父母在孩子的眼中还是具有一定威严的,在父母看来,也就是孩子有点怕自己,对自己有一份敬畏之心或自己能主导孩子的行为。 "计时威逼"往往是在孩子的需求和父母的要求产生冲突或矛盾时,父母为了孩子能满足自己的要求而采取的一种具有警告性、命令性、强迫性和无商量的教育方式,父母是发号施令者,孩子是执行者。 从广义上讲,父母对孩子的"计时威逼"是特指在某种具体的环境中,孩子有具体的行为,当孩子的行为不满足父母的愿
当孩子开始进入学步期,会有一段期间踮脚尖走路,这是属于正常现象,医学上认为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孩子提升平衡能力以及加强脚部的肌肉力量,这大约会持续半年到一年的期间。虽然属于正常现象,但是我们仍建议家长不要掉以轻心,虽然是因为发展需要而踮脚尖走路,但是随着时间的累积,孩子可能将踮脚尖走路养成习惯,然而当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应该正常走路后,孩子却会因为习惯而继续踮脚尖走路,这就容易造成关节与肌肉的伤害。 当孩子刚开始学习走路而踮脚尖,爸爸妈妈可以利用穿不穿鞋做为区别,当孩子在家中光脚游戏时,可以允许他踮脚尖,但是只要穿上鞋子,我们就应该随时提醒孩子要把脚“踩下去”,甚至可以将双手放在孩子肩膀上,轻轻往下压,让整个鞋底能贴在地面,孩子也会知道我们要她做的是什么。 另一种孩子踮脚尖也属于正常现象的状况是,因为家中的摆设都是以大人的角度来设计的,因此当孩子开始走路时,她开始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