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岁男孩做错作业竟打自己
    八岁男孩做错作业竟打自己

        “我儿子竞竞有一个怪行为,喜欢自己打自己,在做错作业后最喜欢用拳头使劲敲打自己的头,还说头痛,是不是脑袋里长什么东西了?”8岁男孩竞竞被妈妈带到第三军医大学重庆新桥医院儿科检查,妈妈怀疑孩子是不是神经出了毛病。经脑电图等检查一切都正常,排除神经出现病变的可能。专家认为,孩子这种行为应该是一种情绪障碍,与其生活环境有关系。    果然,经过医生询问,竞竞妈承认自己对孩子管教很严,如果孩子做错作业或做错事,他们夫妇就会给孩子打手板等责罚,竞竞说,与老师相比他更害怕父母。据了解,在夫妇俩严厉的管教下,竞竞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性格却越来越古怪。    儿科主任赵聪敏教授认为,由于父母平时对孩子管教得太严,要求过于完美,无形中给

  • 什么是“抚爱式”性教育
    什么是“抚爱式”性教育

    “抚爱式”教育是儿童性教育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儿童主要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理应承担对孩子的性启蒙职能。这个阶段的性教育主要通过接触、裸体、防止自慰行为几个方面进行母子间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传达的信息对于婴儿的身心发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个阶段给予的是一种“抚爱式”教育,包括母爱与父爱。新生儿主要通过皮肤接触感觉信息,以后随着视觉、听觉的发展逐渐认识世界。因此,婴幼儿满足性欲的方式与成年人不同。现代育婴提倡母乳哺养,婴儿吮吸母亲的乳头,得到丰富的乳汁,满足饮食本能的需要,母亲成了婴儿的营养来源。同时吮吸可能使婴儿产生快感,母亲的乳房也是婴儿快感的源泉,母亲成了婴儿第一个“爱的对象”。从母亲的爱护中,婴儿产生了信赖与感情心理。 母亲应多拥抱孩子,婴儿在母亲的怀抱中可以得到温暖,获取抚爱的体验。因为胎儿在子宫内受到母亲心

  • 室内光线太亮儿童易性早熟
    室内光线太亮儿童易性早熟

    强烈的照明灯光、长时间的电视、电脑显示屏光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这种说法听上去好似天方夜谭,却已被医学专家们所承认:光照过度是儿童性早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是由人体内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引起的,褪黑激素能抑制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可以防止性早熟。 当人在夜间进入睡眠状态时,松果体会分泌大量的褪黑激素,天亮时便停止分泌。人类的松果体一般在儿童中期发育至高峰,抑制性腺的过早发育;但从7—10岁起,松果体开始逐渐退化,性机能随之慢慢增强。儿童若受过多的光线照射,会通过减少松果体褪黑激素的分泌,导致性早熟或生殖器过度发育。   这种过度光照,既可来自阳光,也可来自灯光,尤其是人造灯光的广泛应用。北京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副主任医师刘莉则认为,非自然光的作用更大,如强照明光、长时间的电视、电脑显示屏光、高楼大厦的强装饰光等。她说,现在许

  • 怎样帮助孩子学习社交技能
    怎样帮助孩子学习社交技能

      孩子的社交技能是在实际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孩子可以在与同伴交往中通过同伴的反映(即同伴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受同伴欢迎的友好行为会得到加强,而不受欢迎的不友好行为会逐步减少。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所得到的同伴反馈,比亲子关系中的反馈更真实、更自然、更及时。一个孩子的友好行为,如微笑、分享,立即能引发另一个孩子的积极响应。而一个孩子的不友好行为,如咬人、抢夺等也立即会引发另一个孩子的反感或反击。孩子的同伴交往比亲子交往更富有社会性,更有助于孩子观察学习,更有利于孩子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努力为孩子提供实际的同伴交往环境,对于学习社交技能至关重要。      此外,要努力引导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的感情、感受,使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逐步解除自我中心。有经验的家长和教师会通过角色游戏使孩子设身处地

  • 小脑袋瓜的秘密
    小脑袋瓜的秘密

      两三岁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是那个俯首帖耳的乖宝宝。此时,他们的小脑袋瓜儿里到底都装了些什么?父母如何理解他们的一些与前不同的举止呢?   你的“俯首帖耳”的小宝宝,现在长成了开始满地乱窜的小“危险分子”,随着身体一同生长的,还有一些让你觉得莫名其妙的需求,愿望和能力。这一切使得喜欢把一切事物都控制得有条不紊的父母们开始觉得有莫名的失败感。   不过你们也用不着急,在下有拙见一二,尽管不能改变孩子的“现场”表现,但是却可以改变你如何看待他们的“异”举,这里有十二条让你更了解两三岁的孩子的行为举止和心理的“秘诀”。   1、玩儿,宝宝的“圣经”   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以为生活是由无穷无尽的游游荡荡、糖果和玩具、拥抱和喜爱构成的。他们习惯去体会非常简单的快乐;出去玩,第一次骑旋转木马,第一次去踏青。有时你追着一个两岁的孩子满地跑的时候,他

  • 破解幼儿情感“天气预报”
    破解幼儿情感“天气预报”

      浙师附幼专家用心理学诠释幼儿情感  情商与智商,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  现代科学已经越来越多地证明:情商在人一生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但在目前的幼儿教育中,人们似乎更重视智力发展,而忽视孩子情绪情感发展的进程。  那么,教师和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提高“情商”?  浙师附幼与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合作,申请了一项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幼儿情绪情感能力培养研究”。  目前,这项课题已经取得研究成果。据浙师附幼园长王芳介绍,参与课题研究的专家和教师们突破了传统教育学的范畴,从心理学的视角诠释幼儿情绪情感能力的发展。通过研究发现,孩子可以在家长或老师的辅助下,理解和识别自己或同伴的情绪,掌握一些基本的调节能力和策略,从而帮助孩子们正确地表达自我情绪。因此,孩子的“情商”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破

  • 儿童任性的心理治疗
    儿童任性的心理治疗

            儿童任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        一般说来,儿童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都有点任性。但是,孩子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如有的家长说,“我们孩子有一次闹脾气,偏要我和丈夫都陪在他身边,不让我们离开一步。到做饭的时候,也不让我们做饭,总之是不让我们做任何事。直到他情绪好了,才允许我们干家务。”这个儿童就可以被认为有任性心理症结。     &nbs

  • 得体的性教育
    得体的性教育

    对学生是否进行“性”的教育,有许多争论。存在决定意识。儿童的性已逐渐成熟,这是事实。越是遮遮掩掩,越是神神秘秘,就越会误事,想回避是回避不了的。不要认为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会使他们性早熟甚至导致性失态。相反,儿童认识了自己性发育特点,就会快乐而自信地从“闷葫芦”中解脱出来。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里,女教师要给女学生讲性和生理卫生保健知识,讲如何处理与异性的正常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女学生身体健康发育,同时,也有益于她们以正确态度与异性同学交往。女教师亲切而细腻的现身说法对女孩子最有说服力。男教师对男学生进行性教育,可以使男生明白,自己不再是个小男孩了,现在快成为“男子汉”了。这个时期的男女生都要加强体格锻炼,讲究卫生,修养人格,树立责任心,从“闷葫芦”中走出来,从而正确认识自身变化,并调试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性”教育也可在家庭中进行,由母亲

  • 幼儿心理我心目中的幼儿教师
    幼儿心理我心目中的幼儿教师

    “今日幼儿——明日栋梁”。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占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  我心目中的幼儿教师并不需要很伟大,但她一定要具备一样东西:“爱”!“爱国、爱岗、爱幼儿”。  1、爱国主义是师德之魂。教师的爱国主义集中体现在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体现在用满腔热情和辛勤汗水浇灌可爱的幼苗,让他们茁壮成长中;体现在教学中把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在各个环节,点燃幼儿的爱国思想火花。  2、爱岗敬业是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具体而集中的体现。教师要爱幼儿园,爱自己的岗位,做到认真负责、精心施教,贯彻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  3、爱幼儿,教师热爱幼儿就经常会用热情、激励、平等的态度与幼儿进行交往。在教学中、日常生活中要就会极为细心、极有耐心,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  

  • 隔代抚养易致儿童心理疾病
    隔代抚养易致儿童心理疾病

    据调查,目前我国约20%的独生子女是由其祖辈抚养着的。而祖、父、子同住,孩子主要由祖辈抚养的在我国则更普遍。孩子由祖辈抚养有多种好处,但隔代抚养也有不利之处。 1.隔代抚养较之父母抚养,更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老人的心都比较慈善,加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迁就孩子。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上述不良性格。 2.隔代抚养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整天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将自己全部感情投到孩子身上,也是无法取代父母之爱的。孩子缺少血肉相连的父母之爱,极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乏而产生情感

  • 不可忽视幼儿的情感依附心理
    不可忽视幼儿的情感依附心理

    不可忽视幼儿的情感依附心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缺乏父母照顾的婴幼儿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孩子中有许多人有明显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他们易激动、过敏,睡觉时常会惊醒或者难以自然入睡,体重都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统计数据显示,这样的孩子不但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而且因病死亡的危险也极大。 对儿童,尤其是对婴幼儿来说,情感性依附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孩子需要与父母沟通感情;在探索环境中的陌生东西时,他们需要父母提供安全的保障;他们害怕时,需要来自长者的保护。孩子需要注意他人,也需要为他人所注意。 如果剥夺了儿童依附的基础,即儿童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与保护时,直接的后果就是他们无法应付环境的各种刺激。这种无法适应,就意味着失调,就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育。甚至削弱他们机体的防病能力。

  • 孩子的心病与家长有关
    孩子的心病与家长有关

     孩子的有些表现家长难以控制,例如拼命哭闹、不停地动,或者坐在那里不理人。这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活动产生了变化,甚至已经形成了心理障碍——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懂什么?如果是处于青春期,可能心理活动会复杂些,但孩子还没上学,每天吃饱穿暖,身体无病无痛,哪里会有什么心理障碍?很多家长都是这样认为的。 儿童心理专家研究认为,孩子的心理障碍与孩子的出生经历及早期教育有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胎教的影响 胎教很受家长们的重视,在孩子没出生的时候,就给胎儿听胎教磁带、听儿童甚至古典乐曲,生怕孩子落后于人。然而,当孩子出生后,往往发现,由于在胎儿期听觉刺激不适当,造成了失聪或者其他负面影响。胎儿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生长环境,不应该受到无端的打扰。   没有经过爬行训练的影响 现在2/3的城市儿童

  • 课堂不爱发言的几种心态
    课堂不爱发言的几种心态

    1.垄断心态  这类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对老师的提问能作出迅速、积极的反应,发言质量高,好胜心亦特别强,总想借助发言来表现自己,达到“垄断”课堂发言的程度,如自己未能被指名发言,常常颇有情绪。   2.畏惧心态   畏惧者,害怕也。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情愿做一个“南郭先生”,他们把老师对自己的提问 当作“苦差事”;而一些对口头语言表达缺少自信的学生,也因自己无法正确、清晰、如愿以偿地表达自己的 见解而害怕发言,从而也使自己的发言能力愈加得不到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3.依赖心态   有些学生基础不好,却不愿让老师从发言上看出自己学习上存在的缺陷,极想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有些学 生则缺乏自信。这些学生发言时往往表现得磨磨蹭蹭、遮遮掩掩,他们并不急于思考答案,而是依赖别人,希 望从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提示中取得现成的答案。   4.应付心态   这

  • 引发儿童多动症的病因有哪些
    引发儿童多动症的病因有哪些

    (1)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 脑内神经递质浓度降低,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从而使孩子动作过多。(2)脑组织器质性损害 大约85%的患儿是由于额前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包括:孕期疾病如高血压、贫血、先兆流产等;分娩过程异常,如早产、钳产、室息,颅内出血等;1-2岁,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及外伤。(3)遗传因素 大约40%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或其他亲属在其童年也患此症,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密切相关。(4)其它因素 家长教育方式失当;过多食用人工色素,防腐剂,保鲜剂等;环境污染导致的铅、铝及化工合物中毒等。

  • 哪些儿童需要心理咨询
    哪些儿童需要心理咨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健康概念的进一步认识,儿童心理行为疾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心理咨询的儿童很多,下面主要介绍6岁以下儿童的几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吮吸手指,在婴儿时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为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这种儿童常伴随睡眠不安、抽动。屏气发作,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强直,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0.5~1分钟,长则2~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小儿。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儿童在5岁前发生。言语发育延迟,是指儿童

  • 宝宝的牢骚
    宝宝的牢骚

     问题:      无论让他做什么,我的孩子都会满腹牢骚。他会按照要求去做,但是他也会告诉我,他对此是多么不开心。思考:?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有些事情即使我们很不愿意做,但如果是必须要做的,我们就必须要去做。这也是成熟的一个过程。即使是最成熟的那些人,也会不时地发出一些抱怨。将我们的想法用一种合适的方法表达出来,也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巧。??解决方法:?1、你可以纠正你听到的抱怨。如果孩子说:“啊!讨厌!我讨厌这个绿色的东西!”你可以回应道:“我希望你说:‘爸爸,我不想要菠菜。’”? 2、让孩子知道你不会理睬他的抱怨——并且就这么做。当你让孩子去做某件事情,而他用抱怨作为回应的时候,你只要重复你的要求,然后离开房间就可以了。?3、不停地用没有感情的声音来重复你的要

  • 宝宝为什么怕黑
    宝宝为什么怕黑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极为重视。然而某些家长由于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方法,致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比如对黑暗的恐惧心理在儿童中就较为常见。        国外的研究人员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的孩子都有其特别害怕的事物,半岁至两岁的宝宝害怕陌生人,怕与父母分离;3-5岁的宝宝害怕黑暗、独处、狗及想象中的怪物等;6-12岁则担心闪电、蛇、昆虫、医生等。专家认为,上述恐惧情形是人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通常会在短时期内自行消失。        那么儿童对黑暗的恐惧心理是从何而来呢?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得先了解一下俄国著

  • 孩子交不良朋友怎么办?
    孩子交不良朋友怎么办?

      周明今年12岁,小学5年级,过去,他一直是人见人夸的好孩子,听话、诚实、有责任心。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他却经常与几个有名的调皮鬼在一起,当父母禁止他与他们来往时,他居然公开反抗,说自己有选择朋友的自由。父母又生气又纳闷,以前的乖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父母该怎么解决这场纠纷呢?   首先,周明的父母应该意识到,12岁的孩子,已开始进入青春期,此时,他们正处于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上的"断乳期",自我意识迅速增长,一方面,强烈地渴望脱离父母的束缚,另一方面,面对外面的世界,又有一些彷徨和犹豫。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内心又充满了矛盾,是人生的"第一危机"阶段。   作为父母,首先,要知道自己不能再象以前那样时时都保护着孩子了,而应该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去尝试,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孩子才知道哪些行为正确,哪些是错误的,才会

  • 一块糖引起的思索
    一块糖引起的思索

    那天幼儿园开放日,在孙老师组织语言教育活动前,佳佳小朋友拿着一块糖,走到孙老师面前:“老师,这块糖给你!”孙老师瞟了佳佳一眼,不耐烦地说:“留着自己吃吧。以后不要这样了!”佳佳点点头,一脸受委屈的样子,走回了座位。整个语言教育活动时间,佳佳都是闷闷不乐,一言不发。 佳佳的举动被曹老师注意到了。活动一结束,曹老师就把佳佳叫到身边,一边抚摸佳佳的头,一边赞赏地说:“佳佳今天穿得真漂亮!”佳佳的脸上绽开了笑容,并从衣袋里摸出那块糖,递给了曹老师。曹老师爽快地接受了。 接下来,是曹老师教音乐游戏。佳佳表现得很活跃,扮演角色时也很投入,与语言教育活动时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到活动结束时,曹老师又把佳佳叫到跟前,说佳佳“真是一个好孩子”,随后就把那块糖还给了佳佳:“佳佳扮演的角色真棒,这块糖就奖给你吃吧!”佳佳愉快地收下了这块糖,蹦蹦跳跳地出了活动室

  • 家庭不和睦孩子易早熟
    家庭不和睦孩子易早熟

    每个人都知道,家庭不睦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可是据美国广播公司近日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家庭不和对女孩的身体健康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这项结论是在对227名女孩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后得出的。从入学前到步入中学,研究人员每年都要对这些女孩的青春期发育状况进行记录,结果发现,相比较幸福家庭中的女孩,不够和睦的家庭中,女孩的身体会更早地进入青春期。   研究人员分析说,女性的身体发育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也比较敏感。在不幸福的家庭中,孩子得到的关爱较少,这会让女孩过早承受压力,如果再加上家庭收入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就迫使女孩需要更早适应复杂的环境,于是出现身体上的过早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