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婴幼儿心理健康
    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婴幼儿心理健康

      情绪是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人们一般将喜悦、愉快等情绪称之为积极情绪或良好情绪,而将忿怒、哀伤、惊怕、恐惧等情绪称之为消极情绪或不良情绪。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喜悦、愉快的情绪能明显于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反之,恐惧、悲伤等情绪会危害其身体健康。情绪为什么会影响人的健康?许多心理学家对此作过不少研究。例如,有人对于情绪和消化功能的关系作实验,证明人在进餐时情绪愉快,能使胃液分泌增多,食欲增强。相反,进餐时情绪恐惧不安,会抑制胃液分泌,而使人不思进食。美国有位学者把同一窝生的两只羊羔,安排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喂养,唯一不同的是,一只羊羔身旁拴了一只狼。狼虽然碰不到羊羔,但羊羔随时可以看见狼。另一只羊羔的身旁没有拴狼。不久,前者由于情绪恐惧而不愿进食,日益消瘦而死亡,后者

  • 一个女童的“生气宣言
    一个女童的“生气宣言

    三五岁的孩童,也有嘟嘴生气的时候。可是,大人们会埋怨他们不乖,一顶顶大帽子不问情由地扣下来。但大人生气时,却没谁来说三道四。看来,生气是大人的专利。这对语言能力缺乏的幼孩来说,是不公平的。殊不知,大人们自己也常生气呵———只是,不会用镜子自照罢了。比如,他们的工作做得不好,达不到自己或别人的要求时,不也同样会发脾气,甚至找人吵架么?要知道,孩子“生气”不都是错的。且听听一个女童的“生气宣言”吧:   我要说,我不是BB了,我多么能干,我知道该怎样去做!   要是你对我说“不”,我就不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了……   那么,我就踢,就扔东西!   我不是想做坏孩子,我只是想让你知道,作为“我”,是多么的不简单!   我可以自己穿衣服,这样有趣多了!   穿好衣服我会跑会跳。   你知道,我很难让自己的手闲着———不抓东西不行的啦。   我喜

  • 发现孩子摩擦阴部家长莫慌
    发现孩子摩擦阴部家长莫慌

    幼儿偶有自己摩擦外生殖器,引起面红及眼神凝视或不自然的现象,这种情况大都在入睡或刚睡醒时进行,持续数分钟,甚至为避免大人的干涉而暗自进行。女孩有时两腿交叉上下移擦,年龄较大的儿童可在突出的家具角上或骑车、某种物体上活动身体进行摩擦。这种习惯有时是由于会阴部的疾病如湿疹、包茎、蛲虫病或衣裤太紧等引起局部痒感而引起,亦可由于偶然机会而形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常常非常顽固。    发现儿童有这种习惯后,家长不要流露出焦虑或紧张情绪,应加以诱导,转移其注意力,不可用惩罚、责骂、讥笑等手段,以免产生逆反心理。年龄较大的儿童有此习惯时,往往会受到周围人歧视而出现心理异常和严重顾虑,应适当地说服教育、诱导解释,使他们打消顾虑,并且鼓励、支持他们主动地有信心地克服这种不良习惯。一般无需药物治疗即可自愈。    此外,勿让儿童过早卧床,并在睡前

  •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护理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护理

      学龄前儿童,在心理护理上应注意心理特征。此时的儿童抽象思维已经产生,能够对抽象的数概念有所认 识;创造想象也已出现,个别儿童还能画出很新颖的画面,编出有情趣的小故事。因此,家庭生活环境和社会 生活环境都要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要让儿童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真善美的陶冶,通过耳濡目染,培 养儿童良好的品质,使其心理在一种健康、向上、友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在心理护理上,要十分注意方法, 对儿童切忌采用粗暴简单的训斥,这样容易使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也不能采用迁就、纵容的方法,这样就会使 儿童产生不辨是非,自以为是的心理,采用正面引导,循循善诱的方法,如通过劳动培养儿童勤劳、助人为乐 的品德,让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劳动后的愉快及帮助他人后的快乐。在儿童的心理护理上还应注意顺其自然, 要和儿童教育、儿童保健紧密地结合起来。

  • 儿童性早熟,花儿咋都开得这么早?
    儿童性早熟,花儿咋都开得这么早?

          走过去的都不是问题,还没走过去的就会有许多问题,对于现在的家长而言,家里7、8岁的女孩子男孩子出现早期性发育征兆时,都会忍不住焦虑相互问询:我的孩子这样发育正常吗?     ■ 什么是儿童的性早熟?     目前,青春期提前是世界性的趋势,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性发育普遍提前,性早熟的发病率也显著增多,已经成为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而女孩发生性早熟又较男孩多4~5倍。     那么,什么是性早熟呢?     医学专家认为,女孩8岁以前,男孩9岁以前,出现与年龄不相应的第二性征,如周期性阴道流血、乳房增大、阴毛腋毛生长等,并伴有体格发育,如身高、体重、骨骼的增长的现象,就叫性早熟。     正确认识性早熟: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     真性性早熟又叫完全性早熟,

  • 独立性差小心分离焦虑
    独立性差小心分离焦虑

          凡凡从小就是个可人疼的孩子,吃饭、睡觉从不用妈妈操心,甚至连哭闹都很少。因此,一直很受家人宠爱。可自从一个月前,凡凡被送进幼儿园,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每天只要妈妈一离开,就哭个不停。老师让他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搭积木,可凡凡理也不理,只是说:“凡凡不要上幼儿园,凡凡要妈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定医院心理科主任林涛、硕士李雅文:凡凡这是得了“分离性焦虑”。幼儿园是孩子进入花花世界的“第一步”。可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因此难免在心中出现感情的起伏。这时,宝宝已不再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他们会感觉失去了情感的依托,满眼都是不理解、不认识的事物,以致出现“分离性焦虑”。   宝宝在6—24个月间和妈妈的关系,决定了其是否会患上该病。宝宝刚出生时,和妈妈“不分你我”,6个月后,才会出现“

  • 用行动缓冲孩子心理余震
    用行动缓冲孩子心理余震

    突发的大地震,对所有心理的震撼是颠覆性的。最基本的生存感,各种社会身份,维系自我的物质,自救和互助的常识,在短短的时间里,突然被剥夺。身在安全地域的我们,除了调节自己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帮助那些更靠近灾难的人。灾难不可避免,唯有一步步的行动,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从阴影中走出来。   安全环境中   和灾区失去联系,各种可怕的想象,会主导我们的情绪。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程乐华老师解释说,心理上,我们急需一个完整的印象,但是没有足够的信息,于是,负面情绪占据了整个印象。   灾区外主要的心理困扰:   绝望。没有足够的信息。   焦急。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悲观想象。将过往的灾难事件串起来,害怕再次发生。   减少悲观的想象,首先明确自己的位置。心理所承受的震撼、焦虑和压力,从发生灾难的地方向外逐渐减弱,在安全的环境里,没有求生压力,我们更容易冷静。华侨医院精

  • 夜游症
    夜游症

    夜游症  夜游症过去之所以称“梦游症”,是因为以往认为,夜游发作时人正在做梦。其实不然,近年,夜游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夜游症不是发生在梦中,而是发生在非眼快动睡眠的第3-4期深睡阶段,此阶段集中于前半夜。故夜游症通常发生在入睡后的前2-3小时。  夜游症患儿可兼有夜惊或遗尿,这三者都是发生在非眼快动睡眠的第3-4期深睡阶段,可能具有类似的病理机制,但呈不同的临床表现。三者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而夜游症可能是在深睡状态中,大脑呈部分觉醒时所出现的一种运动。  夜游症对孩子的健康没有什么不利影响,一般无须特殊治疗。但家长必须注意加强保护,防止发生意外。如房间内不宜放置危险物品,不宜生火,门窗要加锁等。如发现夜游症发作的患儿已走出门外,家长可将孩子牵回家中,使其到床上,让他继续睡觉。不要强行叫醒夜游症发作的孩子,因为强行唤醒孩子可能会使孩子出现更炎

  • 家庭如何创造条件预防儿童多动症
    家庭如何创造条件预防儿童多动症

    家庭可以为子女创造一些条件以预防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具体可以从下两条入手: 1.为儿童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如果环境不安静,家里或者亲朋满座,高谈阔论,或者电视机声音开的很响,都会影响孩子,使之无法专心学习。因为儿童很容易分心,他们的被动注意力强于主动注意力,所以一旦外面有动静,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吸引。如果孩子一面看电视,一面做作业;或者一面背书,一面参与大人的谈话,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做事没有条理,思考问题也难有系统性,容易杂乱无章,没有头绪。这就是不良的家庭环境引起的儿童多动症状,而这一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安静的学习环境,对避免形成多动症状是十分重要的。 2.家长要引导孩子读书时注意劳逸结合。父母不要逼孩子死读书,如果在孩子学习时,不让他们适时休息,而是老是不停地做作业、背书,那么时间一长,大脑会产生保护性抑制

  • 灾后儿童六大心理考验
    灾后儿童六大心理考验

    毋庸置疑,这次巨大的震灾,不是汶川的灾难,是所有中国人的灾难。随着死伤人员数字的攀升,灾情更多披露,救援工作的艰难行进,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我感觉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一切变得都不那么紧要,唯一紧要的是,自己能为灾区做些什么,在他们最最需要的时候。   在生命抢险过后,很快面临全方位的救援,经济、医药、公共交通、房屋重建、电力、通讯,同时也必然包括心理救援、教育救援。就此,我发表以下个人浅见:   灾后儿童心理面临的最突出的考验:   安全感   猝不及防、地裂山摇、无处可逃的震灾,让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会陷入巨大的恐惧,儿童更是如此。在生命的巨大威胁面前,安全感成为人们第一需求。   无助感   在巨大的自然灾难面前,人类有诸多无奈之处。当大人们都处于无措,孩子会更加感到无助。   归属感   家园的丧失,亲人或者师友的死去,尤其是父母双亡的孩子,会严

  • 怎样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怎样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儿童知识经验增长、个性和独立性发展的必然表现,每个儿童都不同程度、 不同方式地表现出逆反心理。对于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应持冷静、民主的态度。以下几种教育方法,您不妨一试。? 一、实践体验法?  夏季的一天晚饭后,我们到街上散步,孩子见到西瓜摊的西瓜很大,兴奋地叫我买。我解释说,天气这么热,回家还有两站路,抱个大西瓜太累人了,不买。孩子先是说这说那,弯眉撇嘴,后来怨气连天地说:"我最喜欢吃西瓜,你们不买。你们最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认真学。"我想,我硬压孩子也没用,不如让他体验一下,以后他就不会这样犟了。于是 ,我说:"买瓜可以,你要负责拿回家。"孩子同意了,抱着瓜就走。一会儿就满身大汗累 得抱不动了。一路歇了好几次才把大西瓜抱回家。孩子深有体会地说:"吃这个瓜太不划算了!"?  二、顺水推舟法  一个星期天,我们计划在家做家务,搞大扫除,孩子

  • 性教育怎样做宜被接受
    性教育怎样做宜被接受

      那时桐宝还未出生,一天,酒足饭饱的“准”桐爸同志仰在沙发上“晾”肚皮,由于桐爸的体型很有特色——中间部分较为突出,饭后尤为明显,外甥丁丁被吸引了,对着这疑似“大鼓”的东东使劲儿敲打起来,桐爸明显吃力不住,便混说什么“不能敲、不能敲,舅舅怀孕了,肚子里有个小宝宝”,见丁丁不甚相信,还解释说“我怀一个宝宝,舅妈怀一个宝宝,这就叫做双胞胎”的鬼话,丁丁终于相信了,同时也吓坏了,转身飞奔着去找他的妈妈……   应对宝宝性问题   随着桐宝年龄的增长,“勤学好问”的本性逐渐显露出来,“妈妈,我从哪里来?”被越来越多次地问及。当然,八?后的桐妈是绝对不会用什么“拣来的”或“买来的”等不靠谱的答案来搪塞宝宝的,经过深思熟虑,桐妈决定有选择地将部分“真相”告诉他——   对策一: 关于出生的童话   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来说,过于复杂的生理知识很难使他们

  • 父亲如何给孩子以积极影响
    父亲如何给孩子以积极影响

      在美国1998年6月的《parents》杂志中,父亲被认为对孩子的一生有下列影响——   1.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   2.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   3.父亲对孩子的推动作用更大;   4.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   5.父亲对孩子的约束更多;   6.父亲使孩子更社会化,为他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   7.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   8.父亲支持妻子;   9.父亲更会帮助孩子发挥潜能。   那么父亲是如何在生活中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呢?   1 父亲是孩子游戏的重要伙伴   在家庭交往中,相对于把更多时间花费在照料孩子生活上的母亲,父亲更多的是与孩子一起游戏。父亲用触觉、肢体运动的游戏把孩子举得高高的,来回悠,或往下扔。这些大动作、激烈的身体游戏使孩子快乐地咯咯大笑。   孩子在头3年内与父母形成不同的关系类

  • 梦魇
    梦魇

    梦魇 梦魇在儿童中很常见,最多见于3-7岁的儿童,“梦魇”是指从恶梦中惊醒醒过之后,能生动地回忆起恶梦的内容。这些梦境,总是非常可怕,使做梦的孩子处于极度焦虑之中,或为妖魔鬼怪所玩弄,或被坏人猛兽所追赶,或是自己及亲人陷入某种灾难的边缘等,当时想咕咕不出,想逃逃不了,往往是无可奈何和透不过气来。在将醒未醒之际,常感到身躯和四肢难以动弹,如同被什么东西压住了似的,须几经挣扎,才可完全清醒。 梦魇发生在有梦的眼快动睡眠阶段。因为眼快动睡眠在后半夜的睡眠中占的比例较高,所以梦魇在后半夜发生的机会更多,做恶梦的当时,心跳和呼吸可能会增快,但是不会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反应。儿童从梦魇中醒来,常常会哭,会说害怕,家长的安慰能使他安静下来继续入睡。 心理学家分析,孩子做恶梦前大多有过心理矛盾,情绪焦虑,或因看了恐怖电视,听了吓人的故事加上睡眠时姿势不舒适,如鼻子被毯子盖住,胸口受被子压迫等。有些

  • 纠正孩子的嫉妒心理
    纠正孩子的嫉妒心理

    一、孩子的嫉妒,不仅在家有,在幼儿园里也有 大约从一岁半到两岁起,人的嫉妒心理就开始有了明显而具体的表现。起初,孩子的嫉妒大多与母亲有关。如果自己的母亲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孩子身上时,孩子就会以攻击的形式对别的孩子发泄嫉妒。例如,当母亲去抱别家的孩子时,孩子就会很快地跑过去,叩叩他的头,或抓他的脚,想把那个孩子支开,甚至骑在他的身上,等等。这是幼儿在家里常出现的嫉妒。在幼儿园,幼儿之间相互比较的机会相对地增加了,嫉妒的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在幼儿园里,她常常偷偷地把老师喜欢的那些孩子的东西藏起来或搞坏。又如在幼儿园上课时,如果老师夸奖别的孩子,他便会大声喊叫:“我也会啊!”……,这样的例子在幼儿园可真不少。 二、孩子的嫉妒具有明显的外露性,有时还具有攻击性,破坏性 幼儿的嫉妒具有外露性。幼儿嫉妒与大人嫉妒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不能有效地控制

  • 应对胆小害羞的宝宝
    应对胆小害羞的宝宝

            害羞的个性是天生的,受遗传基因影响。或许我们多少能记得自己在童年时期是多么胆小怕羞的。当我们抱怨宝贝不肯上幼儿园的时候,祖父母有没有提醒我们自己当初躲学的事呢?长大成人以后,我们中间又有多少人能自信地在众人面前演讲呢?本文将介绍给爸妈几个有效的对策,来应对自家胆小害羞的宝宝。        恰逢幼儿园家长开放日,乐乐的妈妈看到小班里其他小朋友都在操场上尽情地玩耍,而乐乐却站在身旁,小手拉着妈妈的衣角,尽管妈妈再三鼓励,她还是不肯跟大家一起游戏,她更喜欢在一旁静静观看。在家里,乐乐倒是爱唱爱跳,滔滔不绝的,拿起一本图画书,可以一个人编一段很长的故事。     

  • 儿童遗尿症
    儿童遗尿症

    儿童遗尿症    儿童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显裤子的现象。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据统计,4岁半时有尿床现象者占儿童的10-20%,9岁时约占5%,而15岁仍尿床者只占2%。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比例约为2:1。6-7岁的孩子发病率最高。遗尿症的患儿,多数能在发病数年后自愈女孩自愈率更高,但也有部分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儿童遗尿症的病因    引起遗尿的原因,有些是由于泌尿生殖器官的局部刺激,如包茎、包皮过长、外阴炎、先天性尿道畸形、尿路感染等引起,其次与脊柱裂、癫痫、糖尿病、尿崩症等全身疾病有关。但是绝大多数儿童遗尿的出现与疾病无关,是出于心理因素或其他各种因素造成的。   

  • 谈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谈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幼儿园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内容,然而这方面研究还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当前,许多幼儿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如:怯懦、任性、自卑、自负、嫉妒、过分敏感、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因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急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有效途径对幼儿心理素质培养呢?      帮助幼儿确立自我,促进自己适应环境。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自我意识水平低,不能正确估计和评价自己。帮助幼儿确立自我意识,使其正确地估计自己和别人,恰当地认识和处理自己和周围人之间的关系,相信自己,增强自信心。特别是要保持个人和环境的心理平衡,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幼儿能顺利地步入心理健

  • 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孩子
    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孩子

    “妈妈,下午第一个来接我!”每天早晨,孩子们总是这样叮嘱家长。但是,每天下午都有一个或几个孩子滞留在教室里,很晚才被接走。看着小伙伴们一个个离开,他们或是在教室里东张西望,或是焦躁地走来走去,像一只受伤的小兽。有时候,晚接孩子无可避免。但是,晚接对孩子带来的伤害可以避免。              情景:    暗自流泪——豆豆是小班小朋友,她是个内向而敏感的孩子,所以,每天妈妈都早早来接她回家。可有一天,全班小朋友都被接走了,妈妈还没有来,豆豆就坐在座位上流眼泪,扁着嘴巴,也不哭出声,可怜的样子让人心酸。后来才知道,妈妈因为逛街忘记接豆豆了……     趴在窗上看——冬冬爸妈是个体户,妈妈常常很晚才来接他。冬冬总是默默看着小伙伴被接走,自己就趴在窗户上往外看。快7点时,妈妈终于来了,非常内疚地道歉:“宝贝,对不起,妈妈来晚了……”冬冬哇一声哭起来,

  •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什么病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什么病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有以下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