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孩子也不例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的秘密发展的过程吧! 0~3岁:没有秘密 3岁之前,孩子一直活在与父母等抚养者依赖、共生的世界里,总是把自己与别人的想法、体验混在一起。他们尚未建立“自我”,因而也没有秘密可言。 3~4岁:秘密萌芽 在3岁左右,孩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我和客观世界的分离,逐渐学会用“我”来称呼自己。他能意识到有些事情自己很清楚,而其他人却并不知情,“这是只属于我的东西”,于是秘密出现了,这是一个全新的天地,是他的内心世界。当然,这时的孩子对于要保守秘密还是公开秘密毫无意识。 4~5岁:感受秘密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隐约感觉到秘密的含义,但依然不了解它真正的内涵和本质,所以,只能说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仅此而已。如果问一个5岁的孩子什么叫做秘密,他
原来挺活泼的孩子,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一副很沮丧的样子。像他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单纯快乐的啊。可是,为什么看不到他开心的笑脸呢? 专家分析与支招—— 一、受突然变化的事件影响 原来活泼的孩子突然变得不快乐,一定是有原因的,找出导致孩子不快乐的突发事情,就能把问题看得更清楚。如孩子在幼儿园、学校是不是受到什么挫折和伤害?在家里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让孩子有不良情绪?孩子的身体有没有什么不舒服和慢性的疾病? 怎么办? 用关心的态度与孩子好好地沟通,给予孩子支持和理解的力量。孩子得到鼓励会把心里话说出来。如果从语言的信息获取得不够,可以从细心观察孩子的情况,如睡眠、饮食等,看孩子有没有异常的情况出现。 二、受大人的情绪及家庭氛围的影响 孩子的情绪都来自于对养育者的模仿和
要让儿童经受一定的困难,学会克服困难从身心(性格和体格)两方面进行磨练。从小培养儿童独立的能力,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 第一、忌娇惯溺爱 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忌袒护纵容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第三、忌哄骗 有些家长图一时安宁,不惜编造假话欺骗孩子,这样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养成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第四、忌讽刺 对孩子讽刺挖苦,以为可以“激发”上进,结果适得其反。 第五、忌苛求 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凡事都要尽善尽
性教育应从多大开始?国内专家趋向一致的观点:等到青春期已经过晚,性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应从儿童期开始性教育。而我省民间性学研究第一人、河南省性健康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何峰提出:“性教育应从零岁开始,甚至在娘肚子里就应开始,0~3岁是非常关键的时期。” 对婴幼儿进行性教育,是不是过于夸张?实际上,成年人一说到性,就联想到性行为,这是非常狭隘的,对于婴幼儿的性教育,主要是性别角色的塑造和性心理行为模式的建立。 同性父母是宝宝的性别“样板” 一位年轻的白领妈妈,看到两岁的儿子模仿爸爸的样子用手捏着小鸡鸡站立撒尿,立即局促不安,斥责儿子行为粗鲁:“怎么能这样呢?”并要求儿子乖乖地蹲下撒尿。 何峰表示,这位妈妈没有顺应男孩的性别角色,“男人站着撒尿是天经地义,不然男厕所里也不会装立式
今年3月到珠海讲课,听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妈妈在送孩子到幼儿园后,对其他送孩子的家长讲起自己儿子的“趣事”:昨天晚上夫妻做爱时,被孩子发现了,因为今天孩子起床后对我说:“妈妈,昨天爸爸把尿尿在你的屁股里了”。这位妈妈讲这件事情时是以孩子的趣事来讲的,觉得孩子天真幼稚,不懂事,我觉得这个妈妈才是真正的不懂事啊! 关于孩子与爸爸妈妈分开睡觉的问题,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论孩子多大,那怕是刚出生的婴儿,夫妻做爱一定是要回避孩子的。问题是现在很多父母都不具备这样的常识了。 我认为,在1-2岁前,孩子小,为了方便夜间的喂奶和换尿布,孩子可以和父母睡在一个房间,孩子最好睡自己的小床,夫妻性生活时就到其他房间进行。2岁以后,就应该与孩子分房间了,这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孩子能够独立睡觉,在他的意识中会体验一种成
实例:晓晓是个不到4岁的男孩,最近晓晓妈妈发现他特别喜欢动画片奥特曼,可是让妈妈担心的是奥特曼动画片中充满了暴力情节,尤其是奥特曼和各种大怪兽打斗时的场面残忍得让大人都不敢目睹,可孩子却看得如痴如醉。妈妈有这样的疑问:看多了这种充斥暴力情节的动画片,孩子是不是会有暴力倾向? 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富有想象力。他们觉得奥特曼是为了保护人类才和怪兽作战的,所以把他看做是正义的象征。模仿他的打斗动作,尤其是遇到孩子认为的危险或逆境时,他们会把自己想象成奥特曼去惩奸除恶,以获得内心的满足。孩子天性纯洁,模仿能力强,但他们在幼儿期尚未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什么都跟着学,因此,这种不成熟的天性为幼儿间的相互模仿提供了心理条件。针对“奥特曼现象”,老师和家长应正面理解孩子好奇心理的需要,树立正确的导向性,适时引导。当孩子喜欢暴力而怪异的形象和情节
“春天,百亩林里有很多的三叶草,小熊和小猪想找四片叶子的三叶草,找了好久也没发现,小熊有点烦了,他对小猪说:我的肚子咕咕叫了,我们还是先吃点蜂蜜吧。小猪说:好吧。他俩就坐下来吃蜂蜜了……”恬恬妈妈走进女儿房间时,恬恬手里拿着一本《小熊维尼画册》,背对着房门自言自语,但她讲的绝不是书里的内容,而是根据书中的人物,自己编的故事,她很擅长于此。听到妈妈进来,恬恬戛然而止,不好意思地说:“妈妈你别听!” 其实,妈妈经常鼓励恬恬自己讲故事,可她为什么不愿意让别人听呢?不仅如此,幼儿园老师也不止一次地说,恬恬在班里也不肯主动举手发言,老师越是用目光暗示,她越是把头埋得更低。万不得以非说不可的时候,一定是面红耳赤、结结巴巴、虎头蛇尾般地草草结束赶紧落座,其实那些简单的问题她知道得一清二楚。 专家建议恬恬妈妈,最好回想一下,自己过去
亲吻技巧解读 不同时间、部位、场合的“吻”,其含义和功用也各有不同呢! 巧用亲吻的时机 ◎问候吻:早晨时,给刚睡醒的宝宝一个香吻,仿佛在说:“早上好,我的宝贝!欢迎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 ◎告别吻:睡觉时,轻柔地抚摸孩子的肚子、手臂和腿,然后用唇轻吻宝贝,其中的语言是:“明天见,宝贝,妈妈一直在你身边呢。” ◎想念吻:短暂的分离后给宝宝一个深情的亲吻:“宝贝,妈妈一直都想着你呢!” ◎欣赏吻:经常亲吻宝宝的小肚子、小手和小脚丫,告诉宝宝:“你的身体是那么可爱、完美!” ◎快乐之吻:对着宝宝一边唱歌、说话时,一边亲吻他,就像在说:“妈妈和你在一起真高兴啊!”
家有小尾巴 焦虑状况 1 只要没看见妈妈(或主要照顾者)就开始大哭,即使爸爸抱着也不行,有时连妈妈上厕所都不准关门。 2 妈妈走到哪儿,孩子就跟到哪儿,几乎一直要妈妈抱着,只要一放下来就大哭,最后导致妈妈出现严重的手部肌肉劳损。 3 当家里有客人来访时,宝宝拚命躲在妈妈身后,客人多看宝宝几眼或出手要抱他时,立刻就嚎啕大哭。 4 睡觉时要妈妈陪伴,妈妈一起身就没办法安心入眠。 5 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可能会把爸爸视为敌人,无法接受爸爸和妈妈太 亲近,认为妈妈是专属于他的。 克服方法 1 经常带孩子出门 从孩子五六个月大开始,妈妈就应该经常带宝宝去接触外面的人群,例如去公园、去亲友家,让宝宝认为很多人都会对他友好,逐渐减少怕生的问题。 2&nb
性问题是许多父母与孩子间的敏感话题,有的家长和学校不敢捅破这层窗户纸。 尽管青春期性教育对21世纪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已逐步为人接受,但是对于教育方式则是众说纷纭,也许我们可以放开眼光,借鉴一下世界各国的性教育。 马来西亚:4岁小孩也要学性知识 一份由妇女、家庭与社会发展部、教育部、非政府组织以及教育家等联手拟定,名为全国性教育的建议书提交给了内阁,并获得通过,性教育可在两年内成为学校的科目之一,让小至4岁的孩童也学习性知识。学生将可在性教育科目中,学习到人文发展、两性关系、婚姻与家庭、沟通技巧,以及安全的性行为。 一位马来西亚的华人这样讲述:“在马来西亚,父
对今年才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军来说,很多“为什么”萦绕在他的脑海,特别是一些男女性别问题,他总想弄个明白。前天,他的妈妈为了彻底解答儿子的问题,在自己洗澡时,把儿子叫进浴室,看着妈妈的身体,对儿子进行“现身”说法。为此,孩子的爸爸王先生感到不可思议,夫妻俩还吵了一架。 王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很聪明。平时,总喜欢问一些奇怪的问题。他认为,8岁的孩子了解生理方面的问题,实在早了点。即使要教,应该由他这个父亲负责。可是,因为自己经常出差,教育孩子的事情,大都落在了搞教育而且有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妻子身上。儿子在学校听高年级的同学说,四年级的女生有人发育了,他就来问什么叫发育?而且追问,男女生发育有什么区别? 平时喜欢“启发式教育”的
敏感的孩子有很多优点,比如他们体贴人,富有同情心,乖巧可爱,但这样的孩子,因为善于观察,感受也比别人多,情感丰富,心理脆弱,就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家长们就得有加倍的耐心。 很早以前我就发现,桐这孩子心思细腻,会察言观色,有时我们还没有说话,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就明白你要干什么。这样的孩子,往往自尊心特强,如果对他打骂,可能会让他严重受挫,进而引起不良的心理反应。 上周日带桐在金宝贝上音乐课,原本好好的,他突然哭了,抱出来哄一会儿再带他进去,又好了。当时我非常生气,心想这孩子咋这样啊,别人都在好好上课,他为什么莫名地哭,搞得我这么难堪。 回家,过了一段时间,看他玩得比较高兴的时候,我问他,上音乐课时为什么哭啊,桐说:“宝宝睡觉了,我不想睡觉,一下就哭了。”明白了,原来是那天中午为了让他睡觉,外婆态度凶了一点,上课时,老
随着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父母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给他们。但是在养育孩子的路上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独生子女的环境容易使孩子产生哪些“通病”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独我”行为 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里的一切都理所当然是我的,好像从来没有感受到别人的需要。我的小床、我的电子琴、我的玩具、我的食品,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不是我的。一个第一次随爸爸出远门的孩子看到火车茶桌上别人的食品拿起来就吃,就是一种典型的“独我”行为。 2、窝囊好哭 整天只与父母打交道,一切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失去了动手能力,也没有与小同伴竞争玩耍的机会,变得胆小窝囊、害怕困难,一遇到挫折、痛苦就会哭。这是由过度的保护形成的过分懦弱。 3、心理早熟 早
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每个孩子都会遇到不少的困惑,除去学业的压力,种种这样那样的“小问题”也会始终缠绕在他们的心头,由于这些问题总是那样的难以启齿,孩子们往往不知所措,于是自己看书、私底下问同学等便开始悄然蔓延…… 专家指出性教育可分为幼童阶段(0—6岁)、童年阶段(7—10岁)和少年阶段(11—14岁)。应该来说,孩子到了3岁时应该对自己的性别有明确的认识,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3—7岁是性角色意识的重要培养阶段,孩子会从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进一步加深对性别、性角色的认识。7岁之前的性教育,父母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启蒙教师。因此,一旦孩子无法从父母处得到帮助,便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幼童阶段(0—6岁)  
孩子笑得越早,聪明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这不是完全可信的迹象,但它是个象征。很早就开始笑的婴儿常常会成为聪明活泼的儿童。 非常聪明的儿童在出生时常常大一些、重一些,但也不尽然。理由是:大一些的健康的婴儿更有可能是由那些怀孕时得到良好营养和关照的母亲生的。这些母亲也更可能在家中给予她们的宝宝最好的教育和帮助,这在后来的智力测验中会表现出来。较重的婴儿也可能在生活中有心理上的优势,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因而有理由比其他孩子更快活。例如,他们每次可以吃更多的食物,因而不需频繁地喂养,可以把精力转向更多的智力活动方面。此外,父母因不必忙于给孩子喂食和清洗,会认为孩子可能是社会型的人,于是就可以对他采取不同的做法。因此,从一出生起,与较轻的孩子相比,较重、较吸引人的孩子可能会发现他
一天去幼儿园接女儿月月,看见她们幼儿园的李佳浩和王雪卫在拥抱,这时,只听见坐在旁边的月月叫起来:“两个男的是不可以拥抱的,应该是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才可以拥抱。”我看了看月月,月月更起劲了:“我是在人家结婚时看见的。”两个男孩也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是好朋友,为什么不可以呢?”于是,三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希望我有个公正的说法。 其实,三个孩子的说法都是有“依据”的,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而已。于是我说,月月说的是大人中表达男女相爱的方式,而李佳浩和王雪卫说的是小朋友间的友好表示方式,都没有错。我表示赞成用拥抱的方式来表达小朋友间的友谊。李佳浩和王雪卫高兴得又一次拥抱起来。 现在的孩子受到多方面影响,在感情表达上,学会了比较外露的表达方式——拥抱。我觉得这没有违背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只要孩子双方都理解、都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相同的问题: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我是你生的,爸爸是用来干什么的? 为什么我和他(她)长的不一样? 我为什么是男的?我为什么是女的? 中国教育模式下的家长总给孩子不同的的答案: 你是被妈妈捡来的 你是一朵花儿开放了,里头有个小宝贝就是你(拇指姑娘的故事) 一个种子埋在土地里头,就长出一个宝宝来 妈妈的肚子切开了,就拿出一个宝宝来 80后的孩子们的对于性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基本依赖于市场上非法兜售粗制滥造的情色片,一直到读初中高中还不明白婴儿是如何产生的同学还大有人在,青春发育期的无知的孩子做着彼此伤害的事情,还浑然不知……孩子们的性教育其实对于整个成长的过程来说很重要,对于我们家宝宝的性教育,我一直没有逃避过,当她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我
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是靠尊严支撑的。所以我们培养孩子从小要有骨气、有尊严。 尊严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一个乞丐跪在地铁通道摆着铅笔摊乞讨。来了一个商人,丢下一美金,匆匆离去。一会儿,这位商人又跑回来,认真地对乞丐说:“咱们都是商人,都是卖东西的,我刚才付给了你一元钱,没拿东西,现在我要拿走。”说着,蹲下来,挑了几支铅笔走了。 商人的话,让乞丐大为震动。他第一次听到有人称他“商人”,第一次听到有人说他“卖东西”,他一下子找到了做人的尊严。他迅速站起来,掸掸身上的土,开始认真经营起他的铅笔摊。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商人。一次,他去参加一个商界聚会,在那里,他见到了那位商人。他毕恭毕敬地走过去,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谢谢,先生!是你让我找回了尊严!” 尊严竟有如此大的力量。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生顾盼,
孩子爱心的生长既是自然天性的,也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学习的。“六一”将至,让孩子从小知道祖国最重要,懂得要有同情心,可能是父母给孩子的一份最好的节日礼物。 案例:上周一,我去幼儿园接女儿,喇叭里放着一曲《爱的奉献》,门口有个红色捐款箱,我不由得想到灾区的孩子们,在这鲜花盛开的五月,还没来得及再看一眼,就这样走了。心里不禁一阵酸楚,忍不住又掏出钱包,捐了200元。当我接女儿下楼时,发现她眼睛红红的,我奇怪地问:“依依,你怎么哭了?”“今天我们看电视,有好多小朋友在地震中死了,还有叔叔阿姨也死了,有好多人没有房子住,没有东西吃,妈妈,我们去帮帮他们吧!”“那你想怎么帮?”“我六一节不要新衣服了!”依依很坚决。“我想把买衣服的钱都捐给那里的小哥哥小姐姐,好吗!”依依说。我看着依依一脸的认真,想着只有五岁的女儿那么有爱心,我欣喜无比,赶忙取出200元,让她
同事的女儿楚楚,现在读小学四年级,从上小学到三年级,楚楚一直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成绩很优秀。一次,楚楚数学考试考了95分,排在班上第三名。可是回家后,妈妈却很生气,恶狠狠地说:“你们班那个李小萌,考了99分哪……你太让我失望了。”面对妈妈的数落,楚楚憋着一肚子委屈,眼泪汪汪的,却不敢顶嘴。 在妈妈过高的期许之下,楚楚在学习上丝毫不敢怠慢。可是渐渐地,不知道为什么,楚楚的学习成绩竟明显下降,对学习产生了很深的畏惧心理和厌倦情绪。妈妈对此惊愕不已,怀疑孩子是否脑子出了什么问题。 点评:过高的期望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祸首 孩子学习好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一些家长因为没有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导致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问题出在哪里呢? 一、无视孩子的感受 孩子取得这样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