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宝宝的耐心“指数”
    了解宝宝的耐心“指数”

      现在的孩子没有耐性是众所周知的,动不动就耍脾气,同小朋友们打架,缺乏耐性时,遇到很小的困难就会放弃。   测试一下你宝宝的耐性指数   1、做事不能有始有终。  2、任性。   3、经常容易哭。   4、情绪易激动,很难预测他们会干什么。   5、吃饭时爱动。   6、看电视时一会坐着,一会站着。   7、不能坚持玩一个玩具,而是拿拿这个,碰碰那个。   8、自私,只关心自己。   9、咬手指甲。   10、神经敏感、神经质或经常感到不安。   11、情绪不稳定,变化无常。   12、所做的事与年龄不相称。   13、经常争吵。   14、坐立不安,多动。  15、经常打碎朋友或家里的物品。   16、不能同朋友和谐相处。   17、经常打架。   18、冲动,做事前不思考。   19、饮食调节不好。   20、发火时骂人或说一些伤人的话。

  • 测测宝宝心理健康程度
    测测宝宝心理健康程度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对待未来的态度。    看看下面的15个问题,再对照一下自己的宝贝,然后回答两个答案:“是”或“否”。    1. 孩子能否轻易被逗笑?    2. 孩子是否经常耍脾气?    3. 孩子能否安定地躺下睡觉?    4. 孩子是否总把家人激怒?    5. 孩子是否挑食?    6. 孩子的饭量是否稳定?    7. 孩子吃饭时是否经常耍脾气?    8.孩子有没有要好的小朋友?    9.孩子是否经常失去自制力?    10.孩子是否总是需要

  • 9个参考项了解孩子个性
    9个参考项了解孩子个性

      你了解孩子吗?或许还只是对他一知半解,下面我们帮你列出一参考项,帮助你对孩子的个性有更好的理解。   活动量:他是一刻不停地奔跑还是会静静地停下来闻闻花香;   规律性:他每天都会在接近的时间里吃饭、睡觉,还是很少让你有规律可循;   趋避性:他十分乐于接受新鲜口味,还是对无论见过多少次的邻居依然躲躲闪闪;   适应能力:他到了奶奶家依旧能够平稳入睡还是只能适应自己的小床?   情绪:你每天上班后他都高高兴兴地迎接你还是一见你就会哭闹一通?   持久性:他可以长时间集中精神于你们的游戏,直到你说“我们该结束了”,还是很容易受到其他人和事物的影响。   反应强度:他对陌生人无论喜恶都反应强烈,还是即使受到轻微伤害依然保持微笑与安静?   敏感程度:他可以马上分辨出你更换了奶粉的品牌,还是即使尿裤已经厚厚地也没有什么不适?   注意

  • 关注幼儿孤独现象
    关注幼儿孤独现象

      孤独历来被认为是青少年和成人的专利,殊不知幼儿也有孤独问题。幼儿孤独是一个非常重要问题,它对儿童当下的及长远的生活都会产生消极后果。然而,只是到了最近才有了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干预关注幼儿孤独。许多幼儿能理解孤独的概念并感受到孤独,比如幼儿园和一年级儿童能对一系列有关什么是孤独(“悲伤和孤单”),孤独从哪里来(“没人一起玩”),如何克服孤独(“找一个朋友”)等问题做出正确回答。在儿童心理学家更近的一项研究中,可用一系列问题(比如:“你在学校孤独吗?”,“学校对你来说是一个孤独的地方吗?”,“你在学校悲伤和孤单吗?”)可靠地测得幼儿园孩子的孤独感。这些研究显示出孤独概念对幼儿是有意义的,并且和年长的儿童以及成人的孤独概念相似。   1.孤独的后果   感到孤独的儿童通常同伴关系不良,因此比有朋友的同伴表达出更多的孤独感受

  • 幼儿拿别人的东西算偷吗
    幼儿拿别人的东西算偷吗

    问:我的孩子今年5岁,前几天,我从幼儿园接他回家,到家后发现孩子的小书包里装着一只玩具熊,是他背着老师偷偷从幼儿园里拿回来的。问他为什么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回答说喜欢小熊,想让小熊和自己一起回家。第二天,我把小熊交给老师,并向老师说明了情况。没想到,下午接孩子回来后,孩子哭个不停,说老师说他是个小偷,小朋友们也叫他小偷。看着孩子那难过的样子,我心里也不好受,您说,孩子的这种行为能算偷吗?  答:首先,我要对幼儿园老师的作法表示遗憾。她不分清红皂白就给孩子扣上一项“小偷”的帽子,这种作法所带来的伤害比孩子本身拿玩具回家要严重的多。这种践踏人格的指责,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对他今后性格的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  作为家长或老师,当你第一次发现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时,一定要弄清楚原因后再下结论。有的孩子有时会把误认为是自己的东西拿回家,比如一块有图案的手绢,玩

  • 能准确评价自我的儿童很少发生抑郁
    能准确评价自我的儿童很少发生抑郁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究表明:能准确评价同学对自己态度的儿童很少出现抑郁情绪,哪怕是不好的态度。心理学教授珍妮特发现,在3到5年级的儿童中,那些对自己的社交水平和接受程度有错误认识的同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出现抑郁情绪。这项“对同伴接受程度的偏差或准确评价与抑郁症状的关系预期”的研究发表在近期的《儿童异常心理学杂志》上。   珍妮特教授研究了667名儿童,在开学时要求他们在一份从1到5分的量表上填写对同学的喜欢程度和同学喜欢自己的程度,两者进行对照以便确定他们评价的准确程度。同时进行一份问卷,了解他们的抑郁症状情况,包括情绪悲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以上实验在6个月后重复进行。研究发现在8岁以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倾向于积极的、理想化的,随着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会通过相互比较来评价自己,以前的想象会让位于现

  • 不要错过孩子美丽童年
    不要错过孩子美丽童年

      “妈妈,我最亲爱的妈妈。我最爱我的妈妈,我的妈妈也爱我……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从幼儿园回来的路上,女儿又开始模仿《猫和老鼠》中那只把一心想吃它的猫当作自己妈妈的小鸭子。听女儿奶声奶气的模仿小鸭子倾诉心声的时候,我不禁笑着评论:“这只小鸭子真可爱!” “妈妈,你说那只小鸭子的妈妈干什么去了?她怎么不陪在小鸭子的身边呢?”女儿抬头看看我,若有所思地说,“对了,肯定是鸭妈妈太忙了,没时间带鸭宝宝,所以这只猫才把小鸭子给骗来了……”女儿的另类思考,令我心头一紧:她设身处地为小鸭子担心、鸣不平之后,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妈妈太忙,没有时间!  这瞬间的惊悸,让我对身边的女儿充满了歉意,往事如湖畔丝丝杨柳轻轻触动我心灵的湖面……痴迷陶醉于自己的工作当中,我把精心挑选的育儿经典托付给婆婆,而自己留

  • 样知道孩子需要什么
    样知道孩子需要什么

    孩子像个谜,深深地吸引着父母,同时也困惑着父母。他每一天都发生着变化,每一刻都在寻求刺激,每件事都令他感到好奇,任何例行事务都可能变成他的探究活动。他似乎有使不完的劲,似乎总有出人意料的举动……怎样才能了解孩子的需要?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该怎么做?  显然,语言不是孩子表达需要的主要手段,他们更多的是用行动,他们缺少语言这个人类主要的沟通手段,但好在孩子有着强烈的表达和实现内在需要的本能。他们从生命的第一刻起,就有能力用行动来表达自己。孩子竭尽所能地提供给成人与之沟通的信息。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并不缺少理解孩子需要的机会。我们的困难在于,我们常常容易武断地认为孩子的行为是无意义的、无价值的。所以,对成年人而言,首先要学会破译孩子的行为。如果一个孩子老爱在洗手间里玩水,把衣服玩得透湿,还感到其乐无穷;如果一个孩子宁可冒着被父母训斥的危险,乘人不备“冲”到雨中

  • 儿童情绪不稳与饮食有关
    儿童情绪不稳与饮食有关

    最新研究证明,儿童情绪不稳与饮食有关。    饮食中含钙量少钙有抑制脑神经兴奋的作用,脑神经有充足的钙,容易保持情绪稳定,缺钙则会情绪不安,易激怒、周身无力。   饮食糖分过量食甜点、饮料,使体内血糖升高,为了降低血糖,胰脏必须分泌大量胰岛素,引起副肾素分泌过剩,从而引起烦躁、发怒、情绪不稳。   B族维生素缺乏糖分摄入过多,要变成热量,必须消耗B族维生素。如果饮食B族维生素缺乏,就会造成精神亢奋,情绪失控。   维生素C缺乏精神经常紧张要消耗维生素C,饮食维生素C不足,脑神经机能就会降低,也会产生情绪不稳。

  • 别在孩子前夸别家小孩
    别在孩子前夸别家小孩

    爸爸妈妈总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更谈不上什么自尊心,其实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十分珍视自我。众人皆知,国人以谦虚为美德,有些年轻父母总是喜欢在自己孩子面前随随便便夸奖别人家的孩子。   邻居一位年轻妈妈一次随随便便地说:“啊!你家小妹妹真可爱,真乖,不像我家乐乐吵吵闹闹,只会淘气,让人心烦。”在一旁的乐乐瞪大了眼睛怯声声地说:“妈妈我乖”,不料妈妈却大声说:“乖什么乖,就知道淘气烦人,一边去!”过了几天,人们发现乐乐变了,天真活泼的乐乐看到妈妈回来,躲在椅子后面不敢往前去。妈妈说:“乐乐过来亲亲妈妈!”乐乐小心翼翼地亲亲妈妈后竟然冒出一句:“妈妈我乖,你别心烦。”所有在场的人听了都大吃一惊。   小东的爸爸请几位哥们儿来家吃饭,几杯酒下肚几个人夸起谁家儿子如何如何,谁家女儿如何如何。这位爸爸不在意地说:“我特喜欢儿子,我家小东要变成儿子,我就乐得跳楼

  • 青少年抑郁的六种表现
    青少年抑郁的六种表现

       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近年趋升,但人们对此病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笔者曾对62位15-23岁“末诊”于心理专科的患者作过调查,结果显示,患者自身识别率几乎为0,学校、家庭、社会对本病的识别率平均不足1%,一些综合医院的识别率仅为15%左右。    青少年抑郁症的种种表现,在非专科人士的眼里,与思想品德,个性问题相混淆,或误诊为脑供血不足、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等疾病。但对专科医生来说,这些症状恰恰是青少年抑郁症的特异性表现,为诊断与鉴别提供了重要依据。    62例患者的症状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表现:    一、坦途无悦。面对达到的目标

  • 幼儿喜欢告状是怎么回事
    幼儿喜欢告状是怎么回事

    问:我们幼儿园有些小朋友特别爱告状,有时两个小朋友发生纠纷,两个人都向老师诉说对方的不是。请问,孩子们为什么爱告状?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告状呢?  答:幼儿爱告状,有的家长和老师为此发愁,是不是孩子思想品德不好?其实幼儿的告状和我们大人所讲意义上的告状是有区别的,更没有“告发”的意思。  孩子既然找老师告状,说明他们缺乏道德评价的独立能力,也说明是对教师的一种信赖。案件“如何”“裁决”,基本上是依老师的评价为转移的,老师如果是表扬或批评了他,他也能够欣然接受;老师如果是表扬或批评了别人,他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正因为这样,教师对“告”上来的事情或是对“告状”双方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的“判决”应该是严肃、认真、客观、准确的。如果教师应付了事或各打五十大板,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性。在大人眼里的一桩小事,却有可能在孩子

  • 幼儿嘴笨是什么原因
    幼儿嘴笨是什么原因

    问:我的孩子快满三岁了,可平时连整句话也说不清楚,更别提朗诵诗歌了,我怀疑是不是在语言发育方面有问题,眼看别人家的孩子语言表达那么好,我们心里真着急。  答:幼儿出现语言障碍,的确是不能忽视的问题。众所周知,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孩子从呀呀学语开始,他们的知识视野,思考能力的发展,常常是通过与成人或小伙伴的语言交流逐渐提高的。如果语言不能及时发展起来,思想感情的交流就会受限制,别人的语言他听不懂,自己的思想感情又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由于语言没有及时的发展起来,有时一件事半天也说不明白,家长如果再训斥说;“行了行了,你算笨到家了,连句整话都说不明白。”这样多次粗暴地制止孩子说话的机会,孩子就不再愿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问题也不愿提了;别人说话时傻呆呆地听着,多次听不懂之后,干脆就不听了,从此沉默寡言,像个小哑巴只好把精力用到淘气上面去,俗称“

  • 孩子惧怕老师是天生的吗?
    孩子惧怕老师是天生的吗?

      上了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父母们发现孩子还是很怕老师,照理说,刚入幼儿园,一切对孩子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怕老师还情有可原,可是过了这么久,孩子怎么还是怕老师呢?难道,这也是孩子的天性释然。   一、孩子惧怕老师的原因   原因可能包括两方面:   ·一般,孩子惧怕老师是因为不能忍受老师对自己冷淡的态度,或不能接受老师对自己的批评而与老师产生的一种抵触情绪;   ·目前,许多老师都不能够常常以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和鼓励的言语对待学生,而是常常用否定的态度、挑剔的眼光和批评的言语对待学生,因此造成孩子对老师的惧怕,产生抵触情绪。   但能肯定的是,孩子的惧怕是种负面的情绪,它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需要引起老师和父母的关注。   二、帮助孩子克服惧怕心理的方法   ·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境   当父母发现孩子对老师有抵触情绪

  • 宝宝为什么爱玩自己的声音学前教育儿童心理
    宝宝为什么爱玩自己的声音学前教育儿童心理

    当婴儿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发现利用舌头、牙齿可以制造出各种奇怪的“音响效果”,他们对玩这个“新玩具”乐此不疲。  四个月大的宝宝,已会拼凑出类似说话的声音,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奇特的、将来不会在他的母语中出现的发音与音调。  到七八个月大时,宝宝的兴趣会从单纯地玩自己的声音转而模仿自外界听到的声音,宝宝会使用自己母语范围内的音素来表现,所以虽是模仿动物的叫声或玩具所发出的声音,也不会模仿得一模一样。不过,到了这个阶段,宝宝很少会发出自己生活中不存在的语言或声音了。  爸爸妈妈所说的话语,是宝宝最爱模仿的,这种模仿是宝宝学习语言的基础。因为宝宝还不能正确地发音,所以会学大人说话的节奏、韵律或整体感觉,用自己容易说出的语音不断的重复。  宝宝接近一岁时,由于听觉机能的进步,嘴、颚、舌头的动作也更灵活,呼吸、发声构造也较成熟,于是他发出的音节就更准确了。但不同

  • 幼儿贪玩好不好
    幼儿贪玩好不好

    问:我的孩子今年5岁了,平时根本坐不住,教他点东西也不学。我们给他报了一个少儿英语班,可他根本不专心听讲,总坐不住,动动这儿摸摸那儿。说他也不听,他脾气变得十分烦躁。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一个班又一个班地学,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呢?小孩子太贪玩可怎么办呢?  答:不少父母为孩子好玩所困扰,或苦口婆心,或惩罚责骂,或棍棒相向。“文韬武略”用尽,仍难尽人意。现在又都是一个孩子家长盼子成“龙”心切,碰上这样的孩子真是伤神。  但是,家长们应该知道,好玩是人的天性。日本学者用超声图像观察发现,人在母腹中就有了最初的玩耍行为,而且花样还不少,诸如挥手踢腿,玩弄脐带,吸吮手指,伸臂眨眼做怪相。即使成年人,好玩的天性也未泯灭,8小时之外的打牌、下棋,养鸟栽花,不都是这种天性的流露吗?玩也是孩子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一种“学习”。  我们知

  • 儿童撒谎的心理治疗
    儿童撒谎的心理治疗

      很多家长对孩子有撒谎的现象感到生气和苦恼,特别是对明显的说谎和死不承认的说谎尤其恼火。  孩子为什么说谎?──他们说谎有时是由于不让他们说真话。有些家长常以打、骂等惩罚手段来对待孩子的错误。一个孩子打破了一个花瓶,妈妈回家后,就原原本本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妈妈,可妈妈一听珍爱的花瓶被打破了,很恼火,把孩子狠狠地训斥了一通。从此,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为了逃避惩罚,就采取说谎来保护自己。  想让孩子避免说谎,父母不但要听得进孩子令人高心的真心话,也听得进令人伤心的真心话。  孩子的感情体验无论是积极的、消极的,或是矛盾的,都不应该鼓励他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说,而应该按照孩子自己的体验去说。例如,孩子生病时,不想服药,家长骗他说药不苦;不想打针,家长骗他说打针不痛。这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什么印象呢?那就是可以用说谎的方法欺骗别

  • 儿童忧郁症
    儿童忧郁症

    儿童忧郁症        儿童忧郁症通常可分为急性忧郁、慢性忧郁、隐匿性忧郁三种。急性忧郁    这一类儿童发病前常有明显的精神诱因,如父母突然死亡,遭受意外灾害,或因病住院而离开父母等。这类儿童病前精神正常,发病时忧郁症状明显,如整天流泪、动作迟缓、声音低、食欲不振、乏力、失眠、恶梦、日渐消瘦,常常独进独出,不与其他儿童交往,有时可流露出绝望感。 慢性忧郁    这一类儿童过去常有与父母多次分离的经历,或有其他的精神创伤的病史,但并无重大的突然的诱因。病前适应能力差,忧郁症状呈逐渐加重,表现为胆小、害差异、容易受惊、不合群、学习成绩下降,睡眠少而浅。检查时可发现其行为退缩、表情淡漠,并有厌世观念和自杀企图等。 隐匿性

  • 幼儿缠人撒赖怎么办
    幼儿缠人撒赖怎么办

    问:我最怕带孩子上商场了。只要一进商店的门,孩子是看见什么要什么,哪怕家里有的,也非缠着大人买,不买就蹲在地上又哭又嚷,赖着不走,我真拿他没办法。  答:我们在一些商店或公共场合,常看见这样的现象,孩子非向大人要这要那、不管大人如何哄劝,就是不听,严重点的干脆躺在地上打滚。某些家长束手无策,只好满足孩子的要求,结果是恶性循环,幼儿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不近情理。  要求提得不合理,这是幼儿的一般特点。由于幼儿年龄小,智力低,他们只能从自己当时的兴趣,爱好愿望出发提出要求,而不能考虑自己的要求是否合情合理,这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独生子女中,爱提无理要求的现象尤其突出。  这种现象的原因实际上跟父母平时对孩子纵容,娇惯有关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有许多孩子平时在家里养成了说一不二的毛病,家长不及时引导,教育孩子,而是一味地满足,迁就,让孩子

  • 学前教育应更理性
    学前教育应更理性

      晨报记者李芹报道 日前举行的“2006上海教育论坛上”,市教委主任沈晓明以其儿科医生和教育界人士的双重身份提出了一条条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赢得国内外早教工作者的一致认同。  普通门诊每天接到二三十个“孤独症”患儿,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多动症”。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孩子很多是由早教机构教师带来的。沈晓明称,从医学角度而言,孤独症是一个具有较高难度的诊断病例,发病率一般为万分之二到万分之三。一个孩子喜欢缩在墙角,或比较少言,并不意味着患上了孤独症。对这种会给孩子带来异类感的病症,沈晓明建议,无论是早教工作者还是家长,都要慎之又慎,不妄下结论。  沈晓明还谈到儿科护士因给幼儿打针或喂药而遭遇的一些极端对抗。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似乎打针不哭不闹反而是“异类”。究其原因,现在的孩子缺乏勇敢精神的教育。他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