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的小孩儿也会嫉妒?那当然!这些宝宝的父母们可是深有感触。如果妈妈递给别的孩子一个苹果,他都会扑上去把苹果夺过来,因为那是他妈妈的苹果,而妈妈是“他自己的”!会吃醋的宝宝的“自我”与“蛮横”里掺和着聪慧与可爱,往往让父母们自豪之余又难免困惑甚或尴尬。这些小不点儿为什么会嫉妒,而父母们又该如何招架他们的嫉妒呢? 君君的妈妈就有着这样的困扰。每当家人或者朋友很高兴地和君君4个月的小妹妹逗乐玩耍时,3岁的君君就会特别生气,伸手要去打小妹妹。妈妈耐心地告诉他:“那是你的小妹妹,你怎么可以打她呢?你不知道你有多幸运能有个妹妹。”但是,怎么跟他说都没有效果。 &nbs
日前,福建某大学四年级男生在手术刀下结束了男性身份,开始女性生活的第一步。一位整型外科医院性别重塑中心主任说,预约登记要求做变性手术的人已排5年之久。在性别重塑中心接受变性手术的有五类人:先天易性癖、阴阳畸形人、 后天易性癖(指定性别错误)、外伤导致性特征模糊和先天性别特征不明显人,其中有30%的变性人都是因为从小被性别错误指定所造成的。从小父母的错误引导是后天易性癖的主要根源。为此,特地请教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姜长青主任心理师。父母对孩子的社会角色的定位和培养是对孩子未来易性的关键。以前有的父母生几个孩子都是男孩,但总想个女孩,往往把最小的一个男孩打扮成女孩。为赢得大人称赞,这样的孩子就会更加维护自己女孩的形象。学会用女孩的眼泪、撒娇、腔调等手段来博得父母和他人的同情以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幼小的时候父母并不在意或根本意识
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从小尊重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自尊心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作为成年人,特别是爸爸妈妈应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并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1、不简单粗暴的对待,使孩子在愤恨中失去自尊,而应循循善诱,就事论理,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自尊。孩子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作为爸爸妈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向孩子讲清简单的道理,教育和培养孩子从他人的位置考虑问题的习惯,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觉得人与人是平等的,从而懂得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自己的道理。 2、讽刺、挖苦孩子,能使孩子产生自卑而失去自尊,应积极鼓励,适当赞扬或给予奖励,使孩子在自豪中建立自尊。孩子争强好胜,有上进心,并且希望得到成人的赞许,但由于年幼无知,难免出现过错或做事不如大人
儿童遇事不肯动脑子是一种常见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智力因素:有些儿童虽然看起来不象是傻孩子,但其智力确有问题。儿童的智力水平不象一般疾病那样具有无或有的概念,智力介于正常水平与低下之间有一个移行部位,心理学家称这部分儿童为智力的边缘状态儿童。而智力处于边缘状态的儿童,往往给人一种貌似聪明,但不爱动脑筋的印象,很容易发生学习困难以及其他学习问题和其他心理障碍。对这类儿童应尽早到医院进行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检查,尽早发现其智力问题。对这些儿童应积极引导他们发挥其非智力因素,并给予恰当的教育,防止学习困难的发生。②社会适应能力差:一些学习很好,社会交往能力差,遇事不爱动脑筋的儿童,在受溺爱的独生子中比较常见。这是由于父母过分溺爱,过分保护,一切替孩子包办代替,导
4岁的张倩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 有一次,老师让他们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彩纸叠三个纸青蛙。 回到家,张倩不敢和看报纸的爸爸说,也不敢和正在做饭的妈妈说,有几次,她鼓起勇气,想说却又咽了回去。吃过晚饭,要睡觉了,她却一直不肯回自己房间。 “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爸爸训斥她。张倩哭了:“老师说,要你们帮我做纸青蛙。”听了张倩的回答,爸爸愣了一下,看看墙上的钟:“现在到哪去买彩纸?明天再说。”张倩想争辩一下,说邻居张爷爷家有,却没敢说。就这样,张倩的纸工作业并没有完成,最后,还是妈妈答应,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幼儿园向老师解释,她才安心地睡了。 没想到,第二天妈妈单位临时安排她出差,她把张倩送到幼儿园门口,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上午10时左右,妈妈在出差的车上,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说张倩没到幼
谈到儿童的性心理与性教育,有的父母否定儿童有性心理问题,有的父母承认儿童有性心理问题,但拒绝应该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认为孩子长大之后自然而然就知道了;有的父母不清楚儿童性心理到底包括哪些方面,也就无法持明确的态度。许多父母认为性教育就是性活动方面的教育。对儿童性问题持闭口不谈、听之任之态度的父母占绝大多数。 那么儿童究竟有什么样的性感受呢? 现代性心理学研究和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幼儿诞生后便具有肉体的快感。虽然幼儿获得肉体和官能快感的方式和途径与成年人不同,但却带有天生的性的特点,性感觉不是某一天突然降临到我们身上的。心理学家认为,幼儿乐于被人抚摸、搔痒、搂抱、亲吻等,这其中有相当成分带有本能的性的色彩。 孩子到
多方沟通及时了解 应做到多方沟通。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学习成绩变化引起的行为变化;多与孩子的同学沟通,了解孩子处理同学关系时遇到的问题;多与孩子本人沟通,了解孩子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困惑。 多对孩子“望闻问切” 家长在平时要善于对孩子进行“望闻问切”:一是多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是否出现异常,二是平时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所思所想,三是多进行“校访”,听听老师对孩子表现的评价。 从和孩子做朋友开始 从父母的角度来讲,要主动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走近孩子,把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讲给孩子听,对孩子各种行为的看法也是平等地探讨。这样,孩子就能把自身最真实的想法告诉父母。 关注孩子的生活细节 孩子的心理偏差往往会通过一些生
1、哭泣。通常孩子哭泣是由于饥饿或疲劳,但哭泣也是减轻压力的一种自然方式。当孩子受到太强的刺激不知如何放松时,他们就垮了下来,然后大声啼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眼泪仍然是他们在情绪激动时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所以家长不要忽视他们的哭泣,应该充满爱意,心平气和地对待。 2、不安的睡眠。夜晚对孩子来讲是很难度过的。在想象力丰富的学龄儿童脑子里,壁橱可能是妖魔鬼怪的藏身之所。如果说你的孩子长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扰着他们。在睡觉前和你的孩子聊聊天,给他们一个机会说出心理话,这有可能会改善他的睡眠不佳。 3、疾病反复。如果孩子叫嚷肚子疼或头疼,但又没有任何外在的症状,那么他可能就是精神紧张。作为父母,即使你怀疑孩子在装病,也应该带他去看医生。应首先治疗儿童的情绪和心理,而不是身体。 4、攻击性行为。一位心理学家说,语言能力有限的儿童减轻压力
英国专家指出,遗传基因可能是导致儿童孤独症的主要原因。 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真正搞清引发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人们怀疑一种叫MMR的疫苗可能是致病原因,但英国一些专家指出,遗传基因可能是导致儿童孤独症的主要原因。 英国儿童精神病专家安东尼奥·巴利博士说:“多数专家认为,儿童孤独症可能不是由一个而是由数个遗传基因共同引起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因。” 统计数字表明,全世界每1000个儿童中就有1~2名患有儿童孤独症,其中大多数为男孩。 巴利博士坚信,基因研究将是解开导致儿童孤独症谜团的钥匙,人类肯定能在将来的某一天找到治愈孤独症的良方。
勤奋和独立精神是儿童优良的性格特征,也是儿童的良好习惯,它与儿童的身心发展关系十分密切,是儿童成才的重要条件。无数事实证明,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无不在儿童时期,开始养成勤奋和独立的精神。 儿童的勤奋和独立精神,必须与防止儿童懒惰同时实行。儿童的懒惰往往表现在经常地不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怕累、贪图舒服成为习性。有的儿童害怕困难,不愿动脑筋去了解事物,学习知识;有的儿童能接受成人给予的任务,可是完成过程中马马虎虎,随时放弃目标,没有责任心等。 儿童懒惰的习性都是由客观环境和成人不正确地对待而形成的。父母对儿童"过分的关怀"和"包办代替"是形成儿童懒惰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些家长将儿童自己能做的事,不分大小难易,一律包办代替,经常如此,孩子就会故意撒娇,对自己做事失去信心而懒得去做。 有的儿童懒于做用体力的事,有的则懒于做动脑筋思考的事,这也是受家
我们的专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孩子做什麽事的时候,我能看出来他的心里其实挺着急的,但是行动上却慢的要命。不知道这是为什麽?该怎麽办?专家的回答是这样的:有许多孩子存在心里着急而行动上不急的问题,他们心里知道学习重要知道要学习,只有学习好才能实现理想。可是他一天到晚地学习,学习效率很低。没有实际行动。家长真是不清楚孩子到底是想学习还是不想学习。 专家特别指出:如果孩子面临考试时会表现出紧张情绪,焦虑、恐惧、心悸、失眠等症状,家长以为是情绪问题,其实是孩子的行为问题。首先是孩子平时复习量不够,考试时试题不会当然紧张。而平时做题少,又是因为动作慢,时间不够用。还有的孩子爱看书但不爱写字,就不能将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那么,我们首先要解决孩子的行为怎么才能紧张起来的问题。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时,家长和孩子都会非常着急,但家长只顾说孩子,反而使孩子产生厌烦情
问:我的儿子太淘气了,什么东西都想动动,什么也敢拿过来拆开看看,新买的玩具不一会儿就被“卸”的七零八落,想看看里面藏了什么。我真拿他没办法。 答:孩子什么都想拆开看看,表明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刚来到人世间不久的孩子几乎是一张白纸,而面对这样复杂的人类社会,处处感到新鲜,疑惑不解,因此孩子们有旺盛的好奇心,无穷无尽的求知欲,脑子中藏着无数个为什么。这些‘伪什么”,常常是他们接触到的新奇事物和费解的事物。这是年幼孩子动脑思考事物的具体表现,是智慧的火花,创造性的萌芽。 孩子们心中的这些疑虑,通常是以两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是没完没了的发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为什么?”天上地下,无奇不有;另一种就是行为上的。刚买来一辆小汽车会响,“咦,真好玩”!“怎么回事,里面的什么东西在响?”于是这里拆拆,那里掰掰,没多久,一辆小汽车就“报销
5岁的小男孩文文,有一次不小心把妈妈很喜欢的一个花瓶摔破了。当妈妈大惊失色地询问是谁摔坏了这只水晶花瓶的时候,文文立即应声是自己碰摔的。“不就是一个花瓶吗,家中有三四个呢?”可是妈妈却翻出了文文的“破坏史”,一直不停地唠叨,如果奶奶当时不在,那文文的屁股就遭殃了!虽然受到了警告,可是文文在不经意间,又把电视机的遥控器摔坏了。这次,当妈妈怀疑地询问他时,他却信誓旦旦地说“我没有碰过遥控器啊!” 咨询师的讲解 孩子并非生来就会撒谎,他们天性纯真、直率,他们不会隐瞒自己的意图,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不会控制自己的探索,他们是诚实的人。但当他发现自己的诚实引起了父母的不满甚至是责罚,他就开始学会了装假说谎。这类撒谎属于惧罚型撒谎。父母虽然很多的时候,理智上强调诚实的重要,可当具体到某一件事情时,情绪会战胜理智,于是出现了不满愤怒、责备,于是父母表现出更在乎
不同的家庭结构,会对儿童的情绪状态产生什么影响?不久前有关单位进行的一项联合量化调查,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据专家介绍,这项研究以9所小学五、六年级1912名学生为对象,采用自编情商测量表,设计了情绪稳定程度、情绪紧张程度、恐惧情绪程度、敌意情绪程度、羞怯情绪程度等10个问卷项目;同时对被测学生父母婚姻状况、家庭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并将家庭结构分为正常小家庭、正常大家庭、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四个类型。 调查显示,再婚家庭中40.5%的儿童情绪不稳定。这是因为前三类家庭的儿童从小就受父母、祖父母的一致性教育,他们对儿童的需求呵护是发自内心的。而再婚家庭的儿童因为有了继父或继母,内心难以接受或难以完全接受,在心理上会产生抵触情绪。当与亲生父母在一起时,表
上星期孩子还跟你玩儿不够呢,现在他就只想整天腻着爸爸。你有些尴尬,有些莫名其妙。究竟发生什么了? “今天一下午,我和我的2岁的齐齐玩儿得很开心。我们讲故事、搭积木。可是当他爸爸下班进门之后,我就好像成了上个星期的剩面包——齐齐嚷着、追着爸爸,让他喂饭、让他抱、只跟爸爸玩儿,我呢,就瞬间被‘出局’了!” “晚上我总希望能有一次机会哄桃桃睡觉,可几乎每个晚上,他都会跳出我的怀抱,奔向他妈妈,嘴里还喊着‘我要妈妈!’从吃饭到洗澡,几乎什么都是只有妈妈能接近他!我简直要疯了!我努力让自己平静,可他是我儿子,我觉得每次都特别没有面子!” 也许你也曾经或者正
国外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住高层的孩子比较稳重、动作较慢,常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而住低层的孩子爱活动、动作敏捷,常是积极的参与者。证明了孩子性格的形成与居住环境有关。例如,楼房周围发生了什么事,住低层的孩子,很容易去现场观察,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爱参与的性格。而住在高层的孩子可以不出屋通过窗口就能看到事情的全过程,没有必要去现场,再说,去现场需要下很高的楼梯,他们常常以旁观者的角色出现。 这项研究还给予家长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住高层的孩子因缺少群体生活,不利于学习与人相处的经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住高层的家长们应该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为使孩子有一个好性格,家长们要积极创造孩子过群体生活的机会。
对3-4岁的孩子来说,再没有比听到“你很特别”这句话更重要的事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敏感,他会从成人的话语中听出“我在他的眼里价值多少”,更重要的是,孩子也会用成人看他的眼光来评价自己。对孩子来说,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这就是最好的培育;当我们相信孩子的能力,提供孩子动手的机会,这就是鼓励孩子的最好方法。当我们用正向的态度与孩子一起参与活动,孩子会得到极大的鼓舞,同时也会建立起孩子的自尊。 3-4岁的孩子是主动又勤劳的。因为肢体比以前更令他有随心所欲之感,对周遭事物总是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心情。父母应当把握时机,鼓励孩子畅所欲为,为孩子创造归属感。这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的好方法。当孩子提问题时,要安静地听他说,了解他的思考脉络、看法与观点,不要对孩子的答案做任何评价,可与他好好的对谈。当孩子作一些肢体上
儿童退缩行为 一般来讲,大多数孩子与其他小朋友能蠹洽相处,一起玩耍,但是有些孩子,孤僻、胆小、退缩,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一起玩耍,更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宁愿一个人呆在家里玩,这种现象称之为“儿童退缩行为”多见于5-7岁的儿童。 一个正常儿童,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或遇到了惊吓、恐怖的情景,出现少动、发呆、退缩等行为表现,这是正常的,是儿童正常的适应性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会对所处的环境逐渐适应,并在做游戏等活动中,主动发展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是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却很难适应新环境。童年时代的退缩行为如果不注意防治,不仅有可能延续至成年,而且,有可能持久地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社交能力、职业选择及教育子女方式等。 儿童产生退缩行为的原因  
在你的眼里,宝宝永远是那么可爱、漂亮,恨不得每看一眼就想咬上一口。可你想过没有:在他的眼里你是什么样?这个世界又是什么样?还是让我们来问问宝宝,他都看见了什么吧! 你们问我都看见了什么,让我告知天下?那可不行,这是个秘密! 不过既然你问,我就悄悄地告诉你,但只告诉你!你要替我保守秘密——因为他们谁也不知道,虽然现在的我是火眼金睛,连个小飞虫都逃不过我的法眼,但我那双水灵灵滴溜溜的眼睛可不是一生下来就是这样的啊! 这个嘛,说来话长…… 0~3个月 雾里看花,妈妈是我最大的“眼前利益”! 还记得那会儿我刚从妈妈温暖的肚子里出来,又冷又饿又亮又吵,就听见周围一群嗡嗡说话的人中有一个我特别熟悉的声音让我一下有了精神:是妈妈!我真是好不容易,我迫不及待,终于可以见到妈妈了!我睁开双眼——天哪,这肚子外的世界居然是一团浆糊!我只能模模糊糊、迷迷蒙
1.享受“不受限制”的快乐 为了让孩子们能应付挑战,家长常常用各种各样的活动控制他们自己的时间表。但孩子需要带着想象力尽情地玩耍,需要时间去抓昆虫、打雪仗、看蚂蚁搬家等。按照孩子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动,更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2.具体地表扬孩子 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或掌握了一种技能的时候,家长不要总是简单地说“做得不错”,而要具体地指出他们的成功,比如,“今天你给奶奶捶了背,真让妈妈高兴。”具体的表扬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满足。 3.和孩子一起运动 和孩子一起骑车、一起打球……这些活动不但能增进孩子的健康,更能让孩子笑口常开。好的身体状况有利于让儿童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观。 4.高兴就大声笑出来 笑出来,对家长和孩子的健康都有好处,这丝毫不会让家长丧失威信。让家中充满笑声,并经常给孩子一个拥抱,这些都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