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学会穿衣的小孩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着装意识,于是,在做“今天穿什么衣服”的决定时,小孩子总会和妈妈有许多分歧,该怎样应付穿衣服已经有了主见的宝宝呢? 解答:如果妈妈想让孩子能尽量听从自己的意见,同时又不至于打击他独立决断的积极性,可以尝试这样的做法:拿两件自己认为合适的衣服,让他来挑选——在你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宝宝自己选择要穿的衣服;平时可以和宝宝玩一些穿衣打扮的游戏,教他如何穿衣服会更舒适、会让大家都认为比较好看;给孩子安排服饰的时候,多尝试一些花色和搭配,并且告诉他,“你穿这身衣服也特别好看!”教给他认识热爱各种颜色,培养一种健康的审美意识;在一些不伤及原则的情况下,妈妈完全可以依从宝宝的选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妈妈把握不好分寸,会养成孩子任性的坏脾气。 没有季节概念 难题:大夏天的,熙熙翻出了她那件带蕾丝花边的粉红长袖衬衣,她最喜
每个孩子都与他人不同,都有杰出的潜质,妈妈们要仔细观察,说不定现代的爱因斯坦与居里夫人就是你的孩子呢。海外学者通过对历史上各方面的俊杰的研究,总结出了杰出人物的童年所具备的心理特征,发现他们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中的90%以上的人都具有很高的智力,他们求知欲强,爱提出各方面的问题,爱出风头,喜欢标新立异。他们中的75%的人早熟,即在智力方面已超过智龄,他们的共同点是讲求道德,有批判观念,直爽诚实,严肃认真,善于说理,更善于阅读、写作和满足同学们的需要。他们中几乎90%的人具有顽强的性格,具有向往伟大成就的顽强毅力和志向。起码有75%的人是勤恳的劳动者,有扎实果断、善于独处的特点。他们热爱劳动,富于表达,开诚布公、擅长区别相似的事物,身体健康,朝气蓬勃,对亲人和同龄人体贴入微。他们兴趣广泛,并能在几个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他们喜欢寻求一些复
四五岁时,正是孩子们特别活泼好动的阶段,让他们学会静静地耐心等待,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毕竟活动是他们认知事物的主要方式。孩子们不会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的顽皮淘气,往往会“闯祸”,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危害。如何稳住家中的“小闹匠”,让他安静一会儿呢? 首先,不要过分地指责孩子,而是要在遵循孩子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尝试着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方面可以给他讲一些常识,比如,在饭店里吃饭点好菜后,要等厨师做,所以不可能太快;自己吃好后,要等大家都吃完了才能离席,这样做是起码的礼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奖励的办法,强化孩子学会自我控制,比如挑选一些他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品,与孩子约定,如果他能安静地做一会儿就奖励他一个小礼品,以资鼓励。 另外,针对孩子喜欢被重视的特点,大人谈话时,不妨加入一些有关孩子的内容或孩子们感
据英国《泰晤士报》近日报道,一个对羞怯进行研究的科研机构说,父母积极的培育和主流文化的影响是决定孩子是否成为害羞者的两个主要因素,但还有一个重要的第三因素:有迹象表明,害羞部分是由遗传带来的。 这个机构的研究报告说,同自信的人相比,害羞的人的大脑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当处于不熟悉的场合中时,“害羞的大脑”在额叶的右侧会出现更多的电流活动。它被解释成一种夸大的恐惧反应,并经常伴有恐惧的生理特征,例如脉搏加快和肌肉紧张。但羞怯不单纯是由基因决定的。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正确的培育方式可让孩子更自信。 印第安纳大学的伯纳多·卡尔杜奇说:害羞的3个重要特征为过分忸怩、过分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过分负面的自我为中心。这3个特征都同自我的感觉有关。他说,了解害羞的类型意味着你可以知道如何应对自己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一方面使现实生活中少了许多貌合神离的夫妻,另一方面也促成了许多不完整的单亲家庭。 其中,面对单亲妈妈和儿子组成的家庭,人们不免担心:单身母亲如何仅凭女性的温柔,培养出铁骨铮铮的男子汉来?缺少父爱的小男孩,将来会不会成为过分女性化的柔弱男子?传说中的“恋母情结”又会不会出现在这样的家庭里? 先要让自我调整 单亲妈妈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情感创伤:曾经是她们温暖所系的爱情失败了,曾经是她们心灵港湾的家庭破碎了??这些本已是很大的打击;接踵而至的实际生活的困难,从物质到情感,更需要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担负起一个家庭。 面对这样的生活巨变,很多单身妈妈不知所措,更不知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她们的委屈无处发泄,而与自己最为亲密的孩子往往
看着别人家的宝宝面对妈妈的离开哭得生离死别似的,而你的宝宝却从来大大方方地任你来去自如,你千万别先偷着乐,因为,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3 岁的佳佳在小区里是有名的乖宝宝,和谁都挺好。但是,妈妈文慧却发现,每次上班之前和佳佳告别时,佳佳连头都不抬一下。下班回家想和佳佳亲热亲热,佳佳也表现得很冷淡。这孩子是不是不正常?佳佳妈妈心里开始不安了。 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因为她和孩子之间确实出现了问题:母女间没有建立起安全依恋关系,所以佳佳对她“不亲”。婴儿依恋的3个阶段第1阶段:出生~6周 &nbs
孩子的害怕心理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与大人思想交流并对外部世界进行认识、思考过程中出现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完全没有害怕心理、无所畏惧的人,只有初生婴儿才是这样。 孩子的害怕心理,往往容易形成胆怯、畏缩不前的性格,从而导致心理不健康。为此,对孩子的害怕心理,大人弄清原因,具体对待,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止。 一般说,孩子的害怕心理多半是被恐吓出来的。 孩子年幼无知,受到恐吓就会产生害怕心理。这种情况完全是大人,尤其是家长造成的。当孩子不听话或不顺从大人意志时,许多家长为图省事或无能为力,喜欢用恐吓的方法使孩子就范。例如:"再不睡鬼来了"、"不听话就关到黑屋子里去"、"不好好吃饭老虎就来抢了,"一次,我看以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无理取闹,父亲说:"你哭,狼来了。"孩子四处瞅瞅,虽然有些害怕,但还是哭。父亲又说:"你再哭,公安局来人抓你了!"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采用以教育和训练为主、药物为辅的办法。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有三个原则:①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②异常行为的改变和变更;③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训练应该以家庭为中心,同时注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办日间训练和教育机构,在对患儿训练的同时,也向家长传播有关知识,是目前孤独症教育和治疗的主要措施。 结构化教育 结构化教育是由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建立的一套专门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方法,是在欧美国家获得最高评价的孤独症训练课程。该方法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对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该课程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特点设计个体化的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包含儿童模仿、粗细运动、知觉能力、认知、手眼协调、语言理解和表达、生活自理、社交以及
幼儿园里,一位6岁小男孩由于看了网上不良信息,结果把同班一个5岁的小女孩生殖器抓伤;一位钢琴八级的小学生总怀疑家里的煤气阀没关好,看过心理医生后家长才明白,孩子过分追求安全感是因小时候每弹错一次钢琴,母亲就会打一巴掌,孩子的心一直笼罩在恐惧之中;一个和继父生活多年的12岁小女孩突然恋爱了,让家长不解的是在家里她是一个特别乖巧的孩子,心理专家揭开了谜底,由于担心继父不喜欢她,在继父面前她从不敢撒娇,但这种压抑使她从来没有感受到异性的关爱…… 青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副教授、青岛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王冠军指出,“问题儿童”人数的增多,外部因素是主导。社会、家庭、学校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三个主要因素。 王冠军说,儿童心理状况很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社会不良信息是造成儿童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诱因,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儿童每天花在电脑、
我儿子笑笑今年5岁多了,他聪明、健康、可爱。和所有这个年龄的孩子一样,他也有很强的好奇心,每天都有提不完的问题。而我和我先生每次都认真、耐心地给他解答,还及时肯定、表扬他的好奇心和想像力,从不敷衍了事。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注意到自己是个男孩子。有天他从幼儿园回来对我说:“妈妈,原来我们班上的佳佳蹲着尿尿是因为她没有小鸡鸡,站着尿尿会尿到外边,哈哈……”那神情,自豪极了。 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发现!我们也“紧跟形势”,积极配合,从一些小事上,注意让他感觉到男女有别。比如,3岁以后让他独立睡小床;和他爸爸一起洗澡;我换衣服时注意避开他;不带他进女厕所等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了。这不,他又重新对我提出了“我是从哪儿来的”问题,而且不满足于以前简单的回答了。于是,我和先生商量好了“说法”,我告诉他:“笑笑的爸爸、妈妈相爱了
冬天是儿童咳嗽的高发季节,很多小朋友一咳起来甚至整个冬天都反复发作。西安7岁的帅帅就是这样,不过和其他小朋友都去呼吸科就诊不一样,帅帅最终是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心身科治好的病。 帅帅的肺炎持续了几个月后,他的背都咳驼了,爸爸妈妈带着他跑了很多大医院,就是不见好。后来在一位医生朋友的建议下来到了心身科。 经过观察和几项身体检查,帅帅被判断得的是心理疾病。因为帅帅从会说话就开始背唐诗,然后学钢琴、吹萨克斯、学绘画、学舞蹈、学英文…样样学得还不错,总是受到周围人的夸奖。 帅帅得肺炎后父母忙着带他看病,他忽然发现可以不学习还有快乐,所以不想好,慢慢就形成了功能性的情绪障碍。 据专家介绍:4~10岁是儿童情绪障碍的高发年龄,现在儿童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应引起家长注意。 儿童情绪障碍常常是混合性的,比如同时有抑郁、焦虑、恐惧等
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一定会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一点也不符合自己的要求,于是进行干涉,试图帮他们改正“错误”。其实啊,孩子的行为和我们要求的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逻辑。下面我们为爸爸妈妈举两个例子,展示一下孩子们的逻辑—— 例一:两岁的阳阳正在玩一个大的正方形木块,这个木块上有许多不同形状的洞,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圆形,这些洞还被漆上了不同颜色,红的、绿的。大木块旁边有一些小木块,也有各种形状和颜色,阳阳要做的事就是把小木块放到对应的洞里。他拿起红色的三角形小木块,往绿色的三角形洞里放,放好后,很满意地看了看。这时,妈妈发现阳阳错了,赶快把红色小木块拿出来,教阳阳:“你这样不对,红色木块该放在红色的洞里……”阳阳无聊地看了看:“妈妈,我不想玩了!” 逻辑在哪里? 两
昨天,东莞庄先生带着孩子来到医院,他的孩子上课时经常无缘无故地大叫,品行怪异,经心理医生诊断,孩子患有品行障碍,而罪魁祸首正是“冷暴力”。 “冷暴力”对孩子潜在的危害,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据统计,今年以来,多位孩子家长到医院求诊,他们的孩子遭遇“冷暴力”,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 医生表示,到医院接受治疗的,都受到较严重的“冷暴力”伤害,“现在体罚孩子的行为确实少了,但在教育过程中,一些老师和家长却采取不理睬、疏远、隔离等‘冷暴力’对待方式,给孩子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 主角:11岁学生 行为:上课乱叫 昨天,庄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过去一直很正常,但是最近,老师却告诉家长,孩子经常在上课时“哦、哇!”乱叫,导致学校课堂无法正常教学。 庄先生回忆
1、所有的儿童,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就得到了结论:“我不行??你行”。这个结论是他们在童年环境中的依赖地位的产物,并永久的刻印在心里。在出生的头五年,许许多多事情夹杂着强烈的情感,被印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并且在以后,随时可能再现。如果现在我们发现自己正处于一种依赖的情形中,我们就又回到了“小孩”,并体会到与幼年时同样的情感。或许我们又感到“我不行??你行”。在毕生的时间中,我们都把时间用来抛弃、战胜、证实或者推翻这个幼年得出的结论。 2、当我们长大后,就忘了儿时眼中的世界,忘了我们是多么软弱无能,甚至忘了“我不行,你行”这个结论。但这个结论一旦得出,就被永远的印记下来,即使这种结论对自己、对他人都不愉快,却很有生命力。 3、但为什么有的儿童一开始就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样快乐呢?难道他们不认为“我不行??你行”吗?事实上,只有父母
每个妈妈都有给自己孩子读故事的经历,临睡前的故事是许多孩子长大后对童年的美好记忆之一。可如今的儿童故事读物,内容丰富却也流品不一。家长该如何选择呢? 我的女儿妙妙今年4岁,活泼、热情。幼儿园老师们都反映,她的词汇量明显大于其它同龄孩子,语言表达顺畅得体。我自己也有同感。仔细想想,除了我们家庭气氛和谐,从小就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给了她有益的影响外,我们在她很小的时候,就选择童话原著作为她的晚安故事,也功不可没。 最初选择读童话原著给妙妙是不得已而为之。妙妙出生不久,我和先生就去了欧洲学习,留下她在奶奶家。那时妙妙还不能发音讲话。直到我们回国,妙妙已快3岁了,见到我们的第一声招呼是胶东口音很重的“爸、妈”。给她玩具时,我问她喜欢么。她含笑点头:“喜。” 对于孩子过重的口音,我们有些着急,为此采取的行动是选购童话故事书,每天睡前用普通话
二三岁的孩子一般都要经过一般都要经过一个“反抗期”。本来温顺听话的孩子,一到这个时期就会变得调皮、不听话。比如天气凉了,妈妈让孩子穿外套,孩子硬是不穿;客人来了,妈妈让他有礼貌地招呼客人,他就是不理不睬。这些孩子常常固执地坚持自己的主张,这样一来,成人就会生气,以致于可能打他一顿。 其实,从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反抗期”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幼儿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孩子心理变化急剧,特别是孩子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成人往往还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因而引起孩子的种种反抗行为。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如果孩子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反倒会影响他今后的成
如今,儿童性早熟已成了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性早熟的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身高将比同龄伙伴矮约10~15厘米。近年来儿童性早熟现象越来越普遍,年龄也越来越提前。导致儿童“性早熟”的缘由除了视听产品中“儿童不宜”的情爱镜头,以及整个社会的“泛情爱化”资讯外,就是不当的喂养方式。父母在有意识地切断视听传播途径外,更要注意后者,让宝宝远离可导致“性早熟”的食品。 ?? 可入药的大补类食品包括冬虫夏草、人参、桂圆干、荔枝干、黄芪、沙参等。中医指出,越是大补类的药膳,越易改变孩子正常的内分泌环境,造成其身心发展不平衡。 ?? 禽肉,特别是禽颈,现今市场上出售的家禽,绝大部分是用拌有快速生长剂的饲料喂养的,禽肉中的“促熟剂”残余主要集中在家禽头颈部分的腺体中,因此,吃鸡、鸭、鹅的颈部,就成为“促早熟”的高危行为。 ?? 反季节蔬菜和水果,冬季的
孩子过度自责会极大地压抑他们的发展能力,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扑灭他们天真的天性,降低自尊和自信,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心理上长期的不平衡状态可能会造成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伤害。 发现孩子过度自责,家长应该立即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立即中止各种偏激的、有背情理的"高标准、严要求"。目前有太多的家长把自己童年期的失落和成年期的失意,转化成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孩子来负责弥补父母的不足,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应该的。 为了不使孩子过度自责,家长还应该学会通过评价过程来肯定孩子的努力,肯定孩子在学习或活动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进步。对于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孩子来讲,努力的过程比努力的结果更重要,因为结果的好坏受到很
据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儿科学》周刊电子版上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肥胖的儿童容易出现自信心不足,同正常体重同龄者相比,较早学会抽烟和饮酒。 新泽西医学和口腔大学的理查德·斯特劳斯博士对1520名儿童进行了研究,重点观察了他们9—10岁和13—14岁之间的体重和一系列其它因素。约17%的实验对象是肥胖者,肥胖儿童的比例根据性别和种族明显不同,其中白人男孩占14%,黑人女孩占23%。 斯特劳斯博士发现9—10岁之间的肥胖和正常体重儿童在自信心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然而到了13—14岁时,肥胖儿童的自信心开始变得越来越差。这种变化在白种女孩和西班牙女孩中尤为明显,占69%。而正常体重女孩只占43%。另外,各种族中的肥胖男孩与非肥胖男孩相比,其自信心减少更加严重。 研究期间自信心变差的肥胖儿童大都出现了极度悲伤、孤独和紧张。自尊心变差的情况在肥胖和非肥胖
心理面对面 撒谎,或者是因为无知,或者是因为害怕,或者是因为逃脱责任,都会引起父母的恐慌:“孩子撒谎是品质问题,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反思自身,对症下药,对父母,对孩子都是最有帮助的措施。 案例1 --幻想型撒谎 童童,4岁的小姑娘,一直能言善语,倍受父母宠爱。当童童暑假从外婆家回来之后,父母迫不及待得和小童童亲热,想知道小童童的所见所闻。于是童童开始说:“我在外婆家看见过一只大灰狼,这只大灰狼吃了一个小朋友,后来小朋友的爸爸用刀把大灰狼的肚皮切开才把小朋友救了出来----”童童惟妙惟肖的描述,使父母听傻了:“乖乖女儿怎么变得撒谎不脸红了呢?”父母对童童的“能言善语”产生了怀疑。 咨询师的讲解 学龄前儿童无法分清想象与现实,常常会把想像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在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和表现力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