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学习 旗旗妈 培养孩子的毅力应该从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如果大人把自己当作一个孩子,和孩子共同学习,相信孩子一定会非常喜欢! 旗旗刚开始喜欢画画的时候,总是在纸上乱涂一气,根本看不出是什么。我问他这是什么,他告诉我,是云,是小鸟等等。那我就会接下去问,那天上还有什么?他就会认真地想想,然后回答,还有飞机、气球、太阳、星星……有时,我也会在纸上画个圈,然后让他说出圆圆的东西,我再帮他画出来。 最近旗旗对汽车情有独钟,家里的汽车被他玩得只剩四个轮子了,还不舍得扔掉。有时,我会和他一起玩汽车的游戏,比如我们会模拟火灾现场,然后让他打电话119,然后救火车就开过来了,再让他打电话120,救护车就开过来了,再打电话110,警车就开过来了。对于这样的游戏,他总是乐此不疲,只要我有空,我们总是
早上吃饭时,妈妈看着窗台上的菊花说:“怎么还没开花呢?”笨笨听见了:“妈妈,如果菊花开出来,不是花是大树怎么办?”“怎么会是大树呢?”笨笨却不以为然,继续他的想象:“如果菊花开出的大树上,还结满了红苹果怎么办?”“那笨笨就可以摘苹果了!”笨笨高兴地大叫:“我第一个摘,妈妈第二个,爸爸第三个!” 某天晚上,爸爸给童童煮了他最喜欢吃的玉米棒,煮熟后爸爸把玉米棒捞出来,给童童插在筷子上,童童把玉米接过去时,很兴奋地说:“哈,棒棒糖,玉米棒棒糖!” 这些小小的事例,都证明了一件事情——孩子会想象了!这可是一个大大的进步呢。孩子两岁以后,他的想象力就迅速萌芽和发展,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最明显的表现是孩子开始玩“假装”的游戏了。他会抱起他的玩具史努比,在它屁股上做出打针的样子,一边打一边说:“不怕,不疼的。”孩子还会和妈妈一起玩卖糖果的游
生活自理,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把这项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专家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作为幼儿园,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关键。结合近几年的工作经验,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家长无条件 的包办代替,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
场景一 一时大意失荆州 下午多多妈来幼儿园接多多时,发现多多的衣服没整理好,肚脐眼都露在外面。冬季天气寒冷,如果敞着肚脐,很容易感冒。妈妈很生气,没搭理跟她问好的老师,拉起多多气冲冲走了。其实在这一整天里,不管是吃饭、喝水,还是玩游戏,老师都把多多照顾得很好。午睡时多多把小被子踢了,老师走过去轻轻帮他盖上;有小伙伴和多多争抢小汽车,老师又把他们叫过来,让两人商量着玩。可是到了离园时,这一点没有做好,留给家长一个坏印象,整天的辛苦都算白费了! 情景分析:也许是老师没有整理好多多的衣服,也许是老师整理好以后,多多上了厕所,他自己随便扎了扎裤子,就没有弄好。所以老师只能用“火眼金睛”四处搜寻,抓到一个整理一个。或者是把扎裤子的方法教给孩子,对那些大班的孩子来说,他们是能自己整理好的。
大人有个大人世界,小孩有个小孩世界。小孩喜欢神话、童话、鬼话、笑话,更喜欢不听话。在大人的故事里,会大量运用代表惊异的惊叹号和代表捉摸不定的问号,带着这些惊叹号和问号,让我们一起探一探这个绝对精彩的小孩世界。 宣言1:我喜欢动来动去! 小孩说:跑跑、跳跳、抓抓、翻翻……我每分钟都在动。“能不能不要一天到晚动来动去?”别着急,我长大就不会了。 解读:从整体上来说孩子的抑制机能要比成人的弱些,做动作的时候全身经常处于弥散性的紧张状态,动作控制常常不精确,当然控制住自己也不那么容易。 其实对孩子而言,这恰好是一个发展的机会。我们知道孩子早年是通过感觉动作来发展的,他要通过看着、摸着、动着……同时大脑转着,发展他的运动和思维。建议大人给他布置一个安全的环境,然后尽量让他多活动。
3岁的小孩就能认识500多个字,完全是好事吗?记者日前采访小学教师以及有关教育专家了解到,幼儿入学前识字,有利亦有弊。 前天吃过早饭后,家住万盛园的孙先生就把自己3岁的儿子从玩具前“哄”到书房识字。据他介绍,他很早就教儿子识字了,现在他儿子已经能认识500多个字,他颇为自豪。但是他也注意到,最近几周,儿子一看到他教识字就厌烦得不得了,学习过程中始终东张西望、手脚乱动,一上午下来也学不会几个字。孙先生为教孩子识字,也被折腾得不轻。 这样的情景在现在一些家庭中并不少见。据一项调查显示,90%的孩子在入学前都有一定识字量。很多家长都抱有这样的想法:让孩子在学前识字,提前打下一定的基础,这样上学后就能够比别的孩子更有优势。用他们的话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我市某
案例背景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指导下,我能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努力为幼儿创设条件,支持幼儿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小班教学以来,我十分注重对幼儿情感、交往、合作等方面的培养,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形成健康、积极的态度,促使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 案例描述 1、老师,快来帮帮我 午睡起床。小朋友都忙着穿衣穿裤,忙着排队请老师帮忙整理服装,只有可可半眯着眼睛躺在床上。尽管小朋友在一旁催她,老师也不断鼓励她赶快起床,但她还是没有要起床的迹象。 小朋友都梳洗完毕,要吃点心了,可可还没穿衣服,只是呆呆地坐在床上。我走到可可的床边,自言自语地讲起小蜗牛因动作慢总误事的故事,最后,我问可可:“可可,你喜欢这只慢动作的小蜗牛吗?”她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不
进入幼儿园近半月,可孩子还是啼哭不止。年轻的妈妈焦急不已:再这样哭下去,还能上幼儿园吗? 专家说,父母应把孩子入园看作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一旦让孩子察觉出家长的“不舍”,孩子的依赖感会更加强烈。放学后或周末,父母可带孩子熟悉幼儿园环境,鼓励孩子交小伙伴,消除孤独感。
“现在孩子缺什么”,相信这个问题会让许多家长好好思考一番。是啊,不愁吃,不愁穿,各种玩具一大堆,大人围着孩子转,还缺什么呢? 孩子真的是啥都不缺了吗? 其实不然,孩子不知不觉中,却多了很多的坏脾气和坏毛病,比如自私、暴躁、挑食、不爱学习、说脏话、爱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话、爱打架等等不好的习惯和性格。许多孩子缺乏责任心、独立性、自信心、分享和爱心。 教育专家认为,现在的孩子最缺乏的是情商教育。 当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往往重视智力的投资和开发,却忽视了情商对孩子的影响。如今的孩子智商普遍提高了,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一代比一代更聪明的同时,孩子的情感和社会技能却在急剧下降。造成大多数孩子缺乏责任感、自信心、独立性、分享和爱心等
小班孩子刚入园的时间不常,我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家长见到孩子以后几乎都是抱着离开幼儿园的。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能逐步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作为幼儿教师的我给家长朋友提几点建议。 ◆要坚持让孩子自己走回家 孩子离开家人一天,当见到亲人时一定会“撒娇”。这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温暖的拥抱,但要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 ◆不要给孩子带零食 孩子在园没有机会吃到家里的那些小吃,家长便利用接幼儿离园的机会“讨好”孩子,殊不知,您这样做却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不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 有的孩子一见到家长便提出了很多要求,例如:“妈妈带我去麦当劳。”“爷爷给我买奥特曼。”您不能觉得孩子在幼儿园一天了,好像受了多大的委屈,就心软,满足孩子的要求,因为这样会养成孩子见东西必要的坏习惯。 北京市顺义区义宾幼儿园
面对新入园孩子的哭闹,我们老师的原则是能让孩子少哭一会就少哭一会,我们一方面会用把孩子拥入怀抱等情感满足的方法,另一方面用“转移注意法”。 ◆用好吃的“诱惑” 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老师说,她的口袋里经常装着孩子们爱吃的小食品和糖果,当孩子情绪不好或者做了好事的时候,她会随时用这些好吃的来奖励孩子。开学前,我们班里会为孩子准备他们爱吃的小动物饼干、雪饼、糖块、薯条等,同时考虑到孩子会因为情绪不好而食欲不佳、上火,准备了能充饥的蛋黄派、奶制品,还有能下火的冰糖、果汁、秋梨膏等,孩子不但不会饿着、缺水,也不会太上火,更重要的是这些好吃的还能抵挡孩子的哭闹。 ◆用老师的表演吸引孩子 在孩子们面前我们老师很像演员,故事里有什么我们就表演什么,游戏里需要什么我们就扮演什么。形象生动、富于变化的表演经常把孩子们都得咯咯咯的笑,孩子们在笑声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日常工作中,我总是按照学前班的自我服务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如每天都要把脱下的衣服叠放整齐后再放到衣柜里。但我发现像叠衣服等一些简单的事情常常是被有些妈妈们包办了。而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就在家长好心的包办下,悄悄地流失了。这应该引起我们深思。 我们让孩子学会劳动,掌握一些劳动技能,不仅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还能提高幼儿做事的能力。这对幼儿的成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因此,家长不要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如要求孩子玩完玩具自己负责收拾,放在固定的地方。如果孩子没有管理好自己的玩具,想玩某种玩具找不到时,我们不要轻易替他们寻找,而要借此机会进行教育:“玩具玩完应该自己收的。想一想,你把这个玩具放在哪里了?”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还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另外,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承担简单的家务劳动。孩
以前孩子入园都是大人们在忙活,缺少孩子的参与。现在我们应强调,孩子、家长、教师一方也不能少地参与孩子入园的准备工作。 以我从教三十年的经验,我还想请家长朋友尝试让孩子为自己入园做准备,它包括: 1、建立孩子入园的企盼感 孩子入园要做些准备。如带孩子去商场挑选一个孩子自己喜欢的小背包(入园时放备用衣裤);让孩子挑选一件平时最喜欢的衣服入园第一天穿;带孩子去商场选购幼儿园要求准备的某种玩具(如大皮球)或用具(如彩色油棒);如果可能的话,带孩子一起选购符合幼儿园规定的规格、孩子喜欢的被面,并让孩子参与被子的缝制工作(主要是让孩子观察缝制过程);最后把所有入园准备的东西(包括幼儿园老师送给孩子的小标志),一件一件地与孩子一起整理并摆放好。此外,家长应有意识地翻开挂历,把幼儿园的亲子活动日(包括孩子入园的日子)用红笔勾画出来。孩子入园的企盼感就在参
新学期开始了,有些学校和幼儿园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了调整。很多家长反映换了老师后,孩子有情绪,不适应,学习状态很不好,这让家长们担忧不已。为此笔者采访了龅牙兔儿童情商乐园洪家楼园的王园长。 从幼儿园到大学,每个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的老师,每个老师的特质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教学风格也存在差异。这其中必然有自己喜欢的,也有不被自己接受的。作为成人能够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但孩子做不到,如果因为不喜欢而影响学习那么就太可惜了。如果遇到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心理,作为家长我们可以这样做: 1、耐心倾听,尊重孩子的看法 孩子产生情绪必然有他的原因,家长不能简单粗暴去对待孩子或流露出厌烦的情绪。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适当地发泄对心态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同时,在孩子的倾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孩子不能接受老师
带过小班的老师都知道,在接手新班时总会遇上这样的问题——怎样让新入园的孩子尽快地适应这陌生的环境呢。我经过了反复思考、实践,并参考了一些教师的先进经验,对新生入园工作又产生一些新的想法。 一、入园前的家访工作 新生入园前老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家访是肯定的必不可少的,以前,我们家访工作通常是与家长交谈为主,向家长了解一些孩子的情况,而忽略了利用这个时机亲近孩子,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可亲的形象,刚接手新班时,我在家访前设计了一套家长问卷,用问卷的方法来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性格、喜好等,在家访中当家长填写问卷时,我们就把孩子拉在身边,搂在怀里或和孩子交谈,甚至于做游戏,直接接触孩子、了解孩子,以使孩子在入园前就和他们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而在家访结束后,我们将家长问卷汇总、整理、统计,很容易就能找到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与幼儿的个体差异,这样也为制订
我的孩子比你的孩子能数两倍以上的数:但那就意味着她真的理解更多的数学吗?说实在的,她只是记得一些按次序的数而已。除非孩子们知道如何数数,因数数是数学的一个方面。 在孩子成长时候他们自己开始数数,他们从每天的经历中学习长度、质量、时间、温度、钱币和更多的东西。通过手工操作,孩子们扩大了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大人应该认识到按次序分类和排放物体的游戏实际上是孩子在数学上的早期经验,即使他们看上去不太喜欢几何! 这里是每天给孩子们开始思考数字的机会: 都是关于我:孩子们为知道他们自己的地址和电话号码而感到自豪。很早的时候,孩子们就能确定他们的年龄。他们想知道他们的高度:多少尺多少英寸。把一个孩子放在称上,就有机会让孩子比较英镑与盎司,重与轻。孩子们可以学会他们穿多大号码的衣服,并且能判断那
装病不愿去幼儿园 Case 我家宝宝2岁多,最近为了不去幼儿园,就说自己生病了,我该怎么做呢? 对一个2岁的小朋友来说,不愿去幼儿园很正常。他可能早上赖在床上不肯穿衣服;在路上大哭大吵;在幼儿园门口抱住你,甚至装病……会想各种办法。 很明显,宝宝很需要来自大人的关注,和妈妈的分离对他来说很痛苦。他这样做很可能为的是多多和妈妈在一起,而不是不想去幼儿园。天天在家里陪着他当然不可行,让宝宝以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他不想去就不用去幼儿园也不好。所以一旦确认宝宝并没有真的生病,就照常把他送到幼儿园。 妈妈也要想一想是不是这段时间和宝宝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是不是可以早点起床,这样一来就有比较多的时间和宝宝依偎在一起,陪他看会儿书,做个小游戏什么的,宝宝说不定就会好过些,不再抗拒去幼儿园。 除了上面的原因,妈妈也可以想想,宝宝不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而,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各种各样,但大多数是父母溺爱,即使有的父母稍一管严一点,则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立刻出来干预。真是捧在手中怕碎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睡觉怕他着惊,吃饭怕他噎着,走路怕他跌倒,吃饭追着一口一口哄着喂,晚上几次起来给他盖被,出门玩跟随做“保镖”,擦鼻涕、整衣服成了“保姆”…… 。 父母对待孩子过分的宠爱、过分的保护和过多的照顾,常会使孩子的身心发展受到不良影响。这些家长往往在孩子周围制造了一个虚构的环境:孩子要啥给啥,想啥有啥,无所不从;孩子遇到困难,总是有人“助”上一臂之力,让他们一切顺顺利利。什么都顺着孩子,怕他哭,怕他闹。饱受这种生活
学会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感受自己独立做事的快乐与满足,体验自尊自信,是小班社会领域教育目标。 此目标对幼儿快乐与发展的意义 小班孩子由于年龄小,需要成人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所以,成人往往容易忽略为他们学会自己做事提供机会。对3岁的幼儿来说,用小勺吃饭、用杯子喝水、穿脱衣服、把玩具放回原处等都是要学习的内容,也正是这些在成人看来不如替他们包揽更省事、省心的生活琐事,如果给幼儿自己学习的时间、空间与支持,就会让幼儿开始萌发的“我自己”的自我意识得到保护,并在他们尝试“我自己”的不断努力中感受到“我能行”,从而体验自尊,增强自信。而自尊、自信正是幼儿保留学习兴趣,激励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切不可疏忽这些生活小事对幼儿当前与长远发展的巨大教育价值。 在幼儿园里怎样培养? 在幼儿园,教师会随着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幼儿提出
在幼儿园里经常会有一些家长向老师请教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在工作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其中的学问,那就是,对家长的指导要因人而异。 ◆根据家长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指导 对爱表达自己见解的家长我们采取言语沟通,对不善言谈和没有时间与教师面谈的家长,我们常用便条、家园联系册书写的方法与家长沟通。如:我们班的欣欣家长,特别不爱言表,平日很少和老师交谈,偶尔几句谈话也往往是弄得满脸通红。于是,针对孩子做事拖拉的缺点,我用小本子和家长进行着有效的沟通,家长拿到本子后,按照老师的做法试验,真是立竿见影。欣欣妈妈写到:老师,用了您说的方法,孩子现在可真变了样。您的方法真好,谢谢! ◆根据家长的文化素养不同给予不同指导 一般情况下,家长的文化素质高,能使孩子生活在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中。但有时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总用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