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是班里比较内向文静的女孩,这学期她妈妈也到沿海城市打工去了,把欣欣留给爷爷奶奶照顾。 我时常把她揽在怀里问:“妈妈回来了吗?你想她了吗?”她总是摇头或者点头。我心里暗自“佩服”这个懂事的孩子。 然而,一个偶然的电话,让我感到震撼。一天上午,我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电话铃声响了,我“嘘”了一下,拿起话筒,是欣欣妈妈打来的。她想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也想和欣欣通个电话。我叫欣欣来接电话,又压低了嗓门继续给孩子们讲故事,只听到欣欣“嗯”、“好”的答应声。过了一会儿,听见欣欣说:“妈妈,你早点回来啊!”我扭头看了一下,欣欣离开了电话,泪流满面地向我走来,却没有哭出声。多么坚强的孩子啊!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赶紧接过话筒,对欣欣妈妈说:“孩子想你了,多回来看看她啊!”电话那头哽咽着,没有了声息。 我能做什么呢?一张泪流满面的孩子的脸庞,深深地印在了
老师对儿童的学习成绩的影响作用较大,有时甚至影响儿童的一生。儿童在学龄前,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是主要的,儿童对父母较为依恋,常常把爸爸、妈妈挂在口头上。儿童上学后,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往往超过了家庭,儿童常常把老师所讲的话当做自己的座右铭。许多老师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或献身精神,常会给学生以终身难忘的影响。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引导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浓厚的兴趣,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及卓有成就的社会学家,在回忆往事时,常会提起自己之所以对所从事的这门科学有兴趣、有成就,主要是在学生时期受到了某位老师“启蒙’’的影响。学生对老师产生好印象之后,不但对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有兴趣,甚至对他的日常行为特点也会进行模仿,老师对学生的才能如果认为有些苗头,也会有意无意的在这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并流露
本学期,我班推行了“值日生”制度,每天轮流选两个小朋友当值日生为大家服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体会到能为小朋友和老师做些事情,是很快乐的事情。能当上一名光荣的值日生,成了孩子们最期盼的事情。 这一天,阳阳当值日生。她带上红胸卡显得非常精神,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下午,我让阳阳给小朋友发桔子时,宇宇跑过来告状:“阳阳给苗苗和她自己发大桔子。”我正忙着给小朋友喂药,就随口说了一句:“什么大的小的,都能吃。” 宇宇没再说话。 过了一会儿,我正在给孩子们梳头,听到几个孩子私下议论:“阳阳给她自己和她的好朋友挑大桔子,郑老师也不管!”“下次轮到我当值日生时,我也给自己挑大的发……”看来,我对这件事的处理,引起了孩子们的不满。桔子的大小虽是小事,但我的处理方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却很大。仔细考虑之后,我组织孩子们
这个学期,我们班一下子增加了8名全托的孩子,其中有6名是从其他幼儿园转来的新生。面对全新的环境、全新的生活,孩子们的心理、情感、人际交往许多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种种不适。 幼儿的心理情绪反应最为强烈的是放学到晚睡这一段时间,看着身边的小伙伴一个个被家长接走,全托幼儿想家想爸爸、妈妈的情绪在那一刻被强烈勾起,有的扁着双唇想哭,有的撅着小嘴表示心里生气,有的一声不响,伤神失望,在他们要离开活动室到餐厅用晚餐时,有三名幼儿每天必哭。 看着泪眼迷蒙的小眼睛,我不能够哄骗孩子或趁他们不注意就下班走开,那只会增加他们对新环境、新老师的不信任,变得更紧张、焦虑。我要让他们接受、愿意亲近值夜班的郑老师和陈老师。 “郑老师和陈老师在这里陪着你们吃饭,吃完饭还带你们做好玩的游戏,我现在去给你们买东西。” “老师,你一定不要骗我,买了东西一定要回来看我。”
人的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开始的。在学前儿童个性形成中,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或别人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对成人的评价,有一种不加考虑的轻信态度。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是(我不是)好孩子,是因为“老师说我是(或不是)好孩子”。到学前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渐对成人的评价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儿童的评价不客观、正确,儿童往往会提出疑问,申辩,甚至表示反感。二、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一般只能评价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评价内心状态和道德品质等。如他“为什么说你自己是好孩子?”4岁儿童回答“我不打架”或“我不抢玩具”,而6岁的儿童则可以说到一些比较抽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