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位妈妈向我谈起这件事的时候,孩子已经会写葫芦8了,而且小小年纪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问这位妈妈,“您当时是怎么对待孩子这种表现的?”她说,“我抱起孩子,擦了一下他的眼泪,说到‘不就是一个葫芦8么,我的飞飞今天晚上就会写。’然后,我就开始手把手地教他,接着,我和孩子自己一人一张纸,每人写了上百个葫芦8。终于,孩子紧张的小脸露出了笑容。自信又回到了他的身上。”多优秀的母亲!这样的母亲一定会有一个优秀的儿子。这位母亲本意是来向我讨教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她却无意中展示给我一个如何处理孩子受到挫折的典范:首先,孩子在受到挫折的时候也正是自尊心受到挑战的时候,在这一刻要认识到你的宝贝是要求上进的,虽然你的孩子并不具有你期待的承受能力。飞飞母亲抱孩子、给孩子擦眼泪的动作表现出了她对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充分的接纳性,而有的家长会对孩子很失望,会说“怎么回事
勤奋和独立精神是儿童优良的性格特征,也是儿童的良好习惯,它与儿童的身心发展关系十分密切,是儿童成才的重要条件。无数事实证明,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无不在儿童时期,开始养成勤奋和独立的精神。 儿童的勤奋和独立精神,必须与防止儿童懒惰同时实行。儿童的懒惰往往表现在经常地不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怕累、贪图舒服成为习性。有的儿童害怕困难,不愿动脑筋去了解事物,学习知识;有的儿童能接受成人给予的任务,可是完成过程中马马虎虎,随时放弃目标,没有责任心等。 儿童懒惰的习性都是由客观环境和成人不正确地对待而形成的。父母对儿童"过分的关怀"和"包办代替"是形成儿童懒惰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些家长将儿童自己能做的事,不分大小难易,一律包办代替,经常如此,孩子就会故意撒娇,对自己做事失去信心而懒得去做。 有的儿童懒于做用体力的事,有的则懒于做动脑筋思考的事,这也是受家
◎孩子该怎么管 1. 尊重孩子 在对孩子的管教上,我们家是我松妻子紧。有一次,我妻子打孩子,质问到:"到底是不是这样?"孩子就说:"你不相信我就算了,还问我干什么?"五岁的孩子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话。如果你不信任孩子,孩子也不信任你,要尊重孩子的需要。 2. 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 孩子天天与成人在一起,很容易失去孩童的天性,孩子小声地对我说:"爸爸,我想出去玩,去找西西。"我说:"去吧!""我怕妈妈骂!""去吧,爸爸给你撑腰,不会有事的。"他妈妈就说:"别去了,西西的爸爸要考博士呢。"我就说:"你就让孩子去吧,别让孩子与我们在一起了。"孩
妈妈并非完人,有时候也会因为常识欠缺或工作忙碌而忽视孩子的一些特别行为及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殊不知,小小的疏忽也常常会给宝宝智力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失误1 带孩子来到装修未完毕的住宅;就快搬新家,当然令人兴奋,但如果妈妈经常带孩子光顾自己尚未完工的新屋的话,很容易引发宝宝汞中毒,因为油漆中含有大量的汞。 尤其不能让宝宝用小手去接触油漆未干的墙壁或墙纸,以免他们习惯性地把满是油漆的手放入嘴中。汞中毒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瘫痪和智力障碍。 失误2 让宝宝尽情享受甜食;宝宝缺乏自控能力,面对自己喜欢的糖果、甜食,便会情不自禁地大吃特吃。妈妈的这种放任很容易使宝宝患上呼吸道和消化系统疾病,或是酮症酸中毒,造成脑细胞的损伤,影响智力。饮食:让宝宝更聪明的3大食物 失误3 说梦话的孩子;孩子常常说
我们的专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孩子做什麽事的时候,我能看出来他的心里其实挺着急的,但是行动上却慢的要命。不知道这是为什麽?该怎麽办?专家的回答是这样的:有许多孩子存在心里着急而行动上不急的问题,他们心里知道学习重要知道要学习,只有学习好才能实现理想。可是他一天到晚地学习,学习效率很低。没有实际行动。家长真是不清楚孩子到底是想学习还是不想学习。 专家特别指出:如果孩子面临考试时会表现出紧张情绪,焦虑、恐惧、心悸、失眠等症状,家长以为是情绪问题,其实是孩子的行为问题。首先是孩子平时复习量不够,考试时试题不会当然紧张。而平时做题少,又是因为动作慢,时间不够用。还有的孩子爱看书但不爱写字,就不能将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那么,我们首先要解决孩子的行为怎么才能紧张起来的问题。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时,家长和孩子都会非常着急,但家长只顾说孩子,反而使孩子产生厌烦情
一天, 两岁半的淙淙发现了一个打火机。于是,他也学着自己扳弄打火机的小转轮,妈妈刚巧从厨房里出来看到了,吓得一下子抢过打火机。淙淙见好玩的东西被抢走了,就哇哇大哭起来。 本来下了班就着急买菜做饭、一大堆的事要做,孩子一哭,妈妈非常心烦,一脸为难。 “宝宝太小,还不懂事!这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可怎么办呢?” 同样的事情,勃勃的妈妈说:“就是揍,让他下次记着,再也不敢了!” 3岁以前,孩子真的“不懂事”吗?对待这个阶段的孩子,如何采用正确的方法拒绝,同时又避免对孩子造成情感上的伤害呢? 这就要求父母根据孩子的不同情绪来区分对待。让你的孩子了解某些特定的动作是你所能忍受的极限,这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的孩子有下列情况之一,就一定要明确地对孩子说“不”。 处境危险 孩子做某些危险事情的时候,必须阻止他——无论他玩得多么开心。 如果孩子没
大约在婴儿8周大的时候,一件奇迹似的事情发生了。小宝宝的视力开始进步了,第一次,他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并且直接和你做眼神的接触。这个初次的视觉经验在社交与感情能力的发展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加州大学教授舒尔指出,“母亲充满感情的脸,对婴儿是最强有力的刺激,而婴儿对母亲脸庞的强烈兴趣,特别是她的眼睛,带领他和母亲陷入一段相互的凝望。”其结果是:婴儿脑部的脑内啡(Endorphin)浓度上升,使他产生愉悦幸福的感觉。重点是,这样的幸福感来自于亲子的感情互动。 旧想法 母亲将资讯与感情灌注给孩子,而婴儿像个空的容器,被动地接受。 新想法 我们现在知道,宝宝的参与对于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对婴儿的深情凝望,将受到孩子回报以爱的眼神,造成双方脑内啡浓度的上升,如此完成了一个爱的循环,有如一个爱的环路。
问:我的儿子太淘气了,什么东西都想动动,什么也敢拿过来拆开看看,新买的玩具不一会儿就被“卸”的七零八落,想看看里面藏了什么。我真拿他没办法。 答:孩子什么都想拆开看看,表明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刚来到人世间不久的孩子几乎是一张白纸,而面对这样复杂的人类社会,处处感到新鲜,疑惑不解,因此孩子们有旺盛的好奇心,无穷无尽的求知欲,脑子中藏着无数个为什么。这些‘伪什么”,常常是他们接触到的新奇事物和费解的事物。这是年幼孩子动脑思考事物的具体表现,是智慧的火花,创造性的萌芽。 孩子们心中的这些疑虑,通常是以两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是没完没了的发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为什么?”天上地下,无奇不有;另一种就是行为上的。刚买来一辆小汽车会响,“咦,真好玩”!“怎么回事,里面的什么东西在响?”于是这里拆拆,那里掰掰,没多久,一辆小汽车就“报销
有些家长习惯以糖果或甜点作为对孩子的奖励,但上海市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赵法?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适当摄入糖分对身体是有益的,但食入过量,除了会导致营养不良、肥胖和龋齿外,还可能引发“甜食综合征”。 这是因为,蔗糖会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而葡萄糖在氧化分解的过程中需要含有维生素B1的酶来参与。儿童如果长期摄入糖分过量,消耗掉大量维生素B1,造成维生素B1不足,最终就会影响到葡萄糖的氧化,产生较多氧化不全的中产物,如丙酮酸、乳酸等。这类物质过多,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使孩子表现出精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爱哭闹、好发脾气等。所以,赵教授建议,对于那些偏爱甜食的孩子,家长平时应多给他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如糙米、豆类、动物肝脏等作为补充。 “当然,糖果和甜点也不是
让孩子能明白地感受到父母的爱,不仅仅与情感有关,更关系到孩子智力与个性的发育。宝宝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爱的,“爱”同样需要有专门的教导,爸爸妈妈可说是担当这一“课程”的最好老师。作为成年人,我们当然知道不该在孩子面前做什么;但是对该在孩子面前做什么却缩手缩脚,生怕有什么地方做“过火”了,不当心成了“教唆犯”。其实您大可不必这样担心,“爱”是很广博的:爱社会、爱人类、爱动物、爱大自然。宝宝通过观察他们的父母,学会了与人交往。假如宝宝能够通过观察他们父母的行为,在幼年时获得这种爱与被爱的能力,那么说明父母首先带给了孩子“幸福的理念”。同样,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没有获得这种能力,那么他在长大成人后,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社会交往时矜持、不自然,工作时拘泥、难于创新,很难和同事、朋友相处等。 很多父母都说自己最最幸福和难忘的时刻,是感觉到怀里的小宝贝对自己充满了
宝宝的身体会说话“真有意思,我家宝宝今天对着我挤眼睛呢!”“我的宝宝这几天老爱嚷嚷,不知道他小脑袋瓜在想什么?”对于新妈妈来说,最大的欣喜就是看着宝宝每一天都有新变化,他会笑了,他会做鬼脸了,他又做出了一个新的动作。但这也是新妈妈最大的困惑:他哭了,是饿了困了还是病了?他怎么老爱打挺,会不会有什么毛病?他老做这种动作是什么意思?……别看宝宝还不会说话,其实,人家的小脑袋瓜真的没闲着,你看,他正挥舞着小胳膊小腿儿在跟你打招呼,他正用他生动的表情和你交流。新妈妈们可千万别忽略宝宝的这种肢体语言,这是你聪明的宝宝在用身体和你说话呢!读懂了他特殊的肢体语言,妈妈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回应——宝宝典型的7种体态语言:4个月的宝宝躺在床上自己咿咿呀呀地玩儿,突然,宝宝的动作停下来了,眼珠也不再四处乱看,而是只盯着一个地方,过了一会儿又恢复了正常。宝宝想表达的意思:我正
5岁的小男孩文文,有一次不小心把妈妈很喜欢的一个花瓶摔破了。当妈妈大惊失色地询问是谁摔坏了这只水晶花瓶的时候,文文立即应声是自己碰摔的。“不就是一个花瓶吗,家中有三四个呢?”可是妈妈却翻出了文文的“破坏史”,一直不停地唠叨,如果奶奶当时不在,那文文的屁股就遭殃了!虽然受到了警告,可是文文在不经意间,又把电视机的遥控器摔坏了。这次,当妈妈怀疑地询问他时,他却信誓旦旦地说“我没有碰过遥控器啊!” 咨询师的讲解 孩子并非生来就会撒谎,他们天性纯真、直率,他们不会隐瞒自己的意图,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不会控制自己的探索,他们是诚实的人。但当他发现自己的诚实引起了父母的不满甚至是责罚,他就开始学会了装假说谎。这类撒谎属于惧罚型撒谎。父母虽然很多的时候,理智上强调诚实的重要,可当具体到某一件事情时,情绪会战胜理智,于是出现了不满愤怒、责备,于是父母表现出更在乎
爸爸妈妈听见宝宝说第一句脏话时,多半会感到震惊:“从哪儿学来的?”在宝宝说第二句、第三句……之后,或是动辄教训,或是无可奈何。 找到宝宝说脏话的原因并对症下药,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非理解性习得原因 奇奇两岁半。奇奇妈说,他奶奶骂爷爷的时候,不仅自己骂,还教奇奇说:“奇奇,说爷爷戆度(懒鬼、乡下人、老头子)”。所以奇奇现在对着爷爷一套一套的,爷爷也不生气,高兴着呢。我真反感他们这样做。 分析:宝宝往往没有分辨是非善恶美
不同的家庭结构,会对儿童的情绪状态产生什么影响?不久前有关单位进行的一项联合量化调查,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据专家介绍,这项研究以9所小学五、六年级1912名学生为对象,采用自编情商测量表,设计了情绪稳定程度、情绪紧张程度、恐惧情绪程度、敌意情绪程度、羞怯情绪程度等10个问卷项目;同时对被测学生父母婚姻状况、家庭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并将家庭结构分为正常小家庭、正常大家庭、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四个类型。 调查显示,再婚家庭中40.5%的儿童情绪不稳定。这是因为前三类家庭的儿童从小就受父母、祖父母的一致性教育,他们对儿童的需求呵护是发自内心的。而再婚家庭的儿童因为有了继父或继母,内心难以接受或难以完全接受,在心理上会产生抵触情绪。当与亲生父母在一起时,表
上星期孩子还跟你玩儿不够呢,现在他就只想整天腻着爸爸。你有些尴尬,有些莫名其妙。究竟发生什么了? “今天一下午,我和我的2岁的齐齐玩儿得很开心。我们讲故事、搭积木。可是当他爸爸下班进门之后,我就好像成了上个星期的剩面包——齐齐嚷着、追着爸爸,让他喂饭、让他抱、只跟爸爸玩儿,我呢,就瞬间被‘出局’了!” “晚上我总希望能有一次机会哄桃桃睡觉,可几乎每个晚上,他都会跳出我的怀抱,奔向他妈妈,嘴里还喊着‘我要妈妈!’从吃饭到洗澡,几乎什么都是只有妈妈能接近他!我简直要疯了!我努力让自己平静,可他是我儿子,我觉得每次都特别没有面子!” 也许你也曾经或者正
国外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住高层的孩子比较稳重、动作较慢,常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而住低层的孩子爱活动、动作敏捷,常是积极的参与者。证明了孩子性格的形成与居住环境有关。例如,楼房周围发生了什么事,住低层的孩子,很容易去现场观察,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爱参与的性格。而住在高层的孩子可以不出屋通过窗口就能看到事情的全过程,没有必要去现场,再说,去现场需要下很高的楼梯,他们常常以旁观者的角色出现。 这项研究还给予家长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住高层的孩子因缺少群体生活,不利于学习与人相处的经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住高层的家长们应该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为使孩子有一个好性格,家长们要积极创造孩子过群体生活的机会。
孩子毁坏东西的原因很多。 活泼冲动的孩子:他们毁坏东西往往是无心的,这些孩子往往精力过剩。 好奇的孩子:他们很想弄清楚某件东西的工作原理,还想看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他们把它拆开来,并不想损坏它,但是不知道怎么再弄好。 不能控制情绪的孩子:他们还不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的孩子,往往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习惯。 不爱惜东西的孩子:孩子得到东西太容易了,就会觉得无所谓。 有报复心理的孩子:少数孩子故意毁坏东西,是想让别人知道他的厉害。有这种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可能是存在更严重心理问题的迹象。 你要根据孩子的行
说起事不关己的事情,我们都能有根有据、有理论、有分寸,可一旦面对自己的宝宝,我们就跃跃欲试、手忙脚乱、爱心一发而不可收拾。其实,过犹不及! 我们就此咨询了一些儿童教育专家,他们提出了一些案例、观点,说明妈妈的哪些担心是合情合理的,而哪些是多此一举、自寻烦恼。 “冷面巡捕”妈咪 有的冷面巡捕是非典时期培养出来的,有的则与生(宝宝的出生)俱来。妈妈定期进行巡逻杀菌,疏而不漏,堵截任何可能的病源,彻底消灭任何使孩子感冒或者发病的微生物。如果这样的妈妈在你身边,你总得提心吊胆,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千万别打喷嚏或者咳嗽,恐惧细菌的妈妈会立刻露出紧张的神情——“别传染给我的孩子。” 分析 事实上,每个孩子平均每年感冒6次,这样算来,幼儿园里大约总有5%~10%的小朋友可能把感冒传染给别人。而且你也无法确定散播细菌的罪魁祸首在哪里,因
儿童就未必没有心理问题。据美国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5年内咨询过儿科心理医生的孩子因社会环境的影响而造成心理疾病的比率从6.8%上升到18.7%,同时发现孩子们受长期压力的影响而出现的症状已与成年人一模一样,他们也会出现心动过速、失眠、忧郁和焦躁不安。 一位妈妈诉苦道:“当我每天奔波在外,在充满竞争的环境里打拼的时候,有时,压力简直让我喘不过气来。可我没想到的是,女儿那么小,也会有压力。” 小孩子为啥会有压力 现在充满竞争和快节奏的社会已迫使孩子们不得不过早地承受压力和紧迫感。同时,因为自己太忙,所以父母总是每天都催促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比如赶紧穿衣服或吃饭。如今,轻松地和孩子们一起交谈和娱乐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是非常稀少的,父母们已经没有时间能够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了。 同时,身处信
对3-4岁的孩子来说,再没有比听到“你很特别”这句话更重要的事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敏感,他会从成人的话语中听出“我在他的眼里价值多少”,更重要的是,孩子也会用成人看他的眼光来评价自己。对孩子来说,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这就是最好的培育;当我们相信孩子的能力,提供孩子动手的机会,这就是鼓励孩子的最好方法。当我们用正向的态度与孩子一起参与活动,孩子会得到极大的鼓舞,同时也会建立起孩子的自尊。 3-4岁的孩子是主动又勤劳的。因为肢体比以前更令他有随心所欲之感,对周遭事物总是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心情。父母应当把握时机,鼓励孩子畅所欲为,为孩子创造归属感。这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的好方法。当孩子提问题时,要安静地听他说,了解他的思考脉络、看法与观点,不要对孩子的答案做任何评价,可与他好好的对谈。当孩子作一些肢体上
入园入托
教育
性格心理
智力开发
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