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美国幼儿园写给孩子父母的备忘录,很多家长都会把它打印出来贴在冰箱上,随时提醒自己,孩子需要怎样的关爱和教育。虽然国情不同,但一些基本的东西是相通,感兴趣的家长不妨来看一看。 ○别溺爱我。我很清楚地知道,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只是在试探你。 ○别害怕对我保持公正的态度。它反倒让我有安全感。 ○别让我养成坏习惯。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来分辨它。 ○别让我觉得我比实际的我还要渺小。它只会让我愚蠢地装出超出我实际年龄的傻模样。 ○如果能够,请别在人前纠正我的错误。你私下的提醒,会让我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 ○别让我觉得我犯的错误是一种罪。它会降低我的人生价值观。 ○别过度地保护我,怕我无法接受一些“后果”。有的时候,我需要经由痛苦的方式来学习。 ○别在仓促或无意中做
今天,许多孩子的心理世界之所以由荒原成为沙漠,就是因为他们从未或者很少有过“我能行”的体验。我们的爸爸妈妈们因为各种“爱”的理由,而使孩子失去了很多体验的经历和机会。 家长们因为怕孩子弄脏衣服而不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和游戏,因为怕弄脏地板而从不让孩子做洗碗、摘菜的日常家务,因为怕孩子跌倒,游戏的时候受伤或感染细菌而阻止孩子栽花种草,挖虫子,踩水洼, 更有的年轻爸爸妈妈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淑女,绅士气质,而拒绝一切会带来污渍的活动。 全球污渍研究专家奥妙在澳大利亚的调查表明,现在澳大利亚的儿童花在户外活动上的时间不到闲暇时间的10%。其中5%的儿童从不参与
行为科学认为,幼儿年龄小,身体机能的发育尚不完善,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完善,因此,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都比较差。而幼儿园和家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幼儿已适应了家庭那种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进入幼儿园后,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伙伴和教师以及幼儿园的一套常规,孩子往往表现出无所适从。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亲人朝夕相处,一旦离开,孩子会因缺乏情感上的依恋和安全感缺失而产生焦虑。有的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到吃午饭、睡午觉的时候就会想家、想妈妈。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家园衔接工作,以尽快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 创造条件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 孩子入园前,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幼儿园玩,使他逐渐熟悉这个陌生的环境。家长事先可以去幼儿园了解
要点一:多对孩子说话 语言的早期教育对孩子很重要。从婴儿诞生起,你就要对他多说说话,这对孩子的情感、智力、脑功能的发育都有好处。 首先,让宝宝听不同的声调、语气,对耳膜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孩子来说也是适应和熟悉的过程。此外,爸爸妈妈对着孩子说话时的表情、眼神和动作也是对宝宝的视觉刺激,可以让宝宝慢慢学会对情境的领悟,能让孩子领会大人的爱,产生安全感。 对宝宝说话时,眼睛要注视着宝宝。可说的内容很多,你和宝宝正在做什么、看到什么就讲什么给宝宝听。例如,你可以把宝宝身边物品的名称一一教给他“宝宝看,这是花,是红颜色的花”;也可以亲亲宝宝,告诉他“爸爸妈妈好爱你”。 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这样就
1、早教特色:在济南出现比较早的传统早教主要采用蒙特梭利教学法,在音乐方面辅以妙事多幼儿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并且在教学中结合了感统训练。蒙特梭利有两个核心观点——— 一是意识到幼儿拥有极其敏锐的感觉,对一切事物充满活力和激情,并能自觉地依照感觉去学习;二是主张给幼儿“有益的自由”,鼓励幼儿利用环境中的教具自由钻研,即便犯错也可以自我修正,老师和家长在蒙氏教育法里只是观察者和协调者,而不是主导元素。 妈妈心得:孩子自信,会规划生活 妈妈:袁女士(公司经理) 宝宝:浩然(两岁) 最先吸引我的是蒙氏的教具,有好几十种,我自己摆弄起来都觉得很有意思,觉得儿子也应该挺愿意玩。“慢慢地,我发现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袁女士说,浩然变得比以前自
老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宝宝渐渐长大,有了个性和脾气,让大人觉得越来越难管束。除了夸奖和鼓励,适度的惩罚也不可或缺。但怎样罚得有效,又不伤宝宝的心和自尊自信,那就是门大学问。这里有10种宝宝犯错时的惩罚办法,有针对性,又切实可行。 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孩子得到反省和警惕,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呢? 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
“宝宝上幼儿园以来总生病,多是发烧后腹泻,每次病好了之后隔个三四天又发作,真让人上火!我最害怕接老师的电话,唉,一定是宝宝又生病了……”为什么刚入幼儿园的宝宝总是容易生病?有什么办法能让宝宝安然度过这段适应期?来听听儿科医生的建议。 大多数孩子在初上幼儿园时,都会经历一段恼人的生病期。这段生病期,有长有短,甚至反复出现,因人而异。怎样应对这种情况,使孩子感染的机会降到最低限度呢? 心情好生病几率小 离开熟悉的环境和家人,来到陌生的幼儿园,免不了害怕和焦虑。这种心理上的焦虑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生理功能,导致抵抗力下降。所以,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这是父母首先要做的。我孩子所在的幼儿园规定,每天早操时间是对外开放时间。我时常会看到一位老奶奶带着她才2岁的孙子在里面玩耍,她说,要让
孩子到了3岁左右,随着思维和动作的发展,产生“自己动手”的愿望,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锻炼孩子的手指灵巧程度,开发孩子的智力。 撕纸 拿五颜六色的纸,让孩子自由地撕成条、块,并可以根据撕出的形状想像地称为面条、饼干、头发等等。如果家里有缝纫机,妈妈可以在比较硬的纸张上用缝纫机踏出针孔组成的各色图形,让孩子撕下来玩。 折手帕、纸巾 手帕、纸巾都是柔软的,可以随便折成各种图形,教给孩子怎样折出角、边,折成纸船、纸鹤、花朵、扇子等等。 穿珠子、纽扣 让孩子用线、塑料绳把各种色彩、形状的珠子、纽扣穿起来。随着孩子动
在最近20年,美国的幼儿园里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本来,幼儿园只是个孩子们玩耍的地方,没有任何书本的因素。但不知不觉中,幼儿园出现了小学化的大趋势,这种“死读书、读到死”的应试化教育与欧美从19世纪以来遵循的以游戏为主的有效的学前教育主流大相径庭。这场发生在美国幼儿园的无声战争,到底说明了什么? 最近,一位美国母亲在网上发飙:“我上幼儿园的女儿每天拿回来需要1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家庭作业!她还不会读,怎么写?怎么可能回答卷子上那些问题?她的作业自然成了当妈的作业。我每天5点下班才回家,孩子也是差不多那时候回来。我先要忙着做饭,等晚饭吃完,就要给孩子的学校忙1个小时的家庭作业。这实在太不合理了!”网友们纷纷回应:“老师总说是15分钟的作业。可是,孩子本来精神就难以集中,作业又那么难,怎么也要1个小时。” 如今,幼儿园不仅教读书、写字、算术,
学龄前儿童是挑战父母耐性的高手,父母在训导他们的同时,是否能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学龄前儿童是充满好奇心的小忙人,急切想了解周围的一切,甚至想独立去探险。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开始不断挑战父母的忍耐极限。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惩罚他们吗?不能!我们应该训导,而不是惩罚。训导不等于惩罚,有助于教导孩子分辨是非,并学会尊重他人。 训导并非惩罚 小孩犯错、淘气的原因有很多
尽管以前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女孩在语言学习上比男孩更有优势,但是这种现象一直没有得到生理学上的证据。 男孩&女孩的语言发展特点 ·男孩——语言加工更为具体感性。 男孩在接受视觉语言任务时,大脑的视觉中枢变得活跃,接受听觉语言任务时,大脑的听觉中枢变得活跃,这与女孩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这种大脑语言加工的性别差异在进入成年后就消失了。 ·女孩——语言加工更为抽象理性。 研究发现,无论呈现的是视觉语言任务还是听觉语言任务,女孩的大脑语言中枢都比男孩的大脑语言中枢更活跃,信息被准确传导到女孩的语言中枢,即靠近大脑抽象思维中枢的部位。 科学家的2种推测: 1.对上述现象的发生,科学家们的推测是,男孩的感觉加工过程存在着瓶颈,使得视
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知不觉地会给孩子们一些暗示,而这些暗示在培养孩子的性格、学习和生活习惯、品质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中,对孩子的“暗示”可以分:“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 ”。 积极的暗示: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 消极的暗示:是孩子心灵的腐蚀剂,让孩子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和自弃心理。 而许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不同程度的犯有"消极暗示"的错误。那什么样的暗示,是“积极暗示”呢?父母该如何应用? “暗示”法一:使孩子积极做功课 1. 母亲确信孩子的功课一定会很好, 是培养孩子功课进步的第一步。 2. 对待孩子就好像对待优等生一样, 逐渐地孩子就会变成优等生。 3. 让孩子具体想象做功课会得到的好处。 4.&nb
入园,是宝宝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他有那么多需要适应的问题:没有爸爸妈妈,没有亲人,只有陌生的老师和同龄的小朋友;没人整天围着自己转,相反,吃点心、玩玩具都得等待和排队…… 小小孩儿天天要应对陌生情境对自己的挑战和冲击,真的让人心疼和担忧啊。可是,这个适应期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爸爸妈妈绝不能因为心疼和担忧而让孩子当了逃兵。让我们跟随老师们一起来看看宝宝在哭潮之后怎么适应接下来的幼儿园生活—— 吃饭:需要讲规矩 宝宝在家里吃饭就像打一场“持久战”,一个追着喂一个逃着吃,一顿饭下来,双方都筋疲力尽。不过老师总能让宝宝乖乖吃饭。 李主任(白云区方圆第一幼儿园小班班主任):每个幼儿园都是定时定点开饭。宝宝的吃饭时间通常控制在4
执拗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大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可爱顺从的小宝宝逐渐变得执拗起来,不太听话了;有时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带有一种故意性。基于此,家长们采取了打、罚、哄、物质引诱等方法,但效果也只体现在一时一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出现了副作用。那么运用哪种行为规范、采取何种沟通方式,才能处理好此类问题呢?对此需要认识以下几点: 儿童心理分析: 我们知道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人的意识就是人脑对特定物质生活环境的反映。孩子从婴儿到幼儿,大脑开始有一个大的运动过程,换言之,孩子开始用自己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去看待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童心、童趣。成人认为孩子执拗,相反,在孩子眼中家长倒有可能是执拗的,这关键是个理解、沟通、引导的问题。家长和孩子需以平等的地位相处,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其明是非、知曲直。 举例来说,让一个4岁的孩
孩子眼睛好、听觉灵敏,观察力就一定很强?不一定。观察力并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其实,它是在综合了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触觉和嗅觉能力、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图形辨别能力、认识时间能力等多种能力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它也是形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和智力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这项能力非常重要,一般父母可按照以下七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从保护感觉器官开始 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视觉、听觉输入大脑的。因此,训练孩子的观察力,要从保护感觉器官开始,尤其以眼睛的保护最为重要。如果任由宝宝在电视机前一连呆上几个小时,对眼睛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步:感觉训练全方位展开 视觉 1、带宝宝到大自然中多看美丽的风景 2、把房间布置得色彩柔和而又漂亮。 1、让宝宝多听些动人的音乐 2、每天父母和宝宝对话多一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社会性交往越来越频繁,经常会出现一些争执、对抗、冲突等纠纷现象,不少家长和老师担心它会严重阻碍幼儿的正常交往,其实,“孩子打架”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只要引导得好,可以助其成长…… 据媒体报道,每年幼儿园都有不少幼儿间出现纠纷而导致意外事故的新闻,轻的则皮外伤,重的则致残,好胜心强的孩子“手下不留情”,直至伤害对方。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和家长都有相应的责任。 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基本是集体活动,幼儿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于是演变成争执、吵闹甚至打架。从个体特点而言,出现纠纷,除了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和道德知识贫乏,心智不成熟外,还有以下的原因:一、逞
宝宝自出生起就开始了探索世界的过程。有的宝宝胆子大,调皮好动;而另一类则依赖性强,缺乏自信,胆小…怎样帮宝宝独立起来?让我们先从了解他们的心理开始。 表现1、害羞 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来,女儿点点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她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 儿童心理分析: 由于孩子的天生气质决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属于内向型的孩子,比较不爱动,胆小害羞,而且适应性差,对于新事物或陌生人,
0-1岁 0-1岁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早期的经历对儿童发展有重要意义,所有婴儿生来就具备多种感觉,就能够学习。 味觉 关键时期:4-12个月 宝宝的情况 宝宝在出生第2天就有味觉能力,1个月以内能辨别香、甜,柠檬汁和奎宁等不同味道。当把甜的液体放到宝宝嘴里时,他们表现出很轻松愉快的表情,并满意地吸吮起来,但对咸、酸或苦味液体则作出皱鼻子、撅嘴和不规则的呼吸等拒绝性的反应。4-5个月的宝宝对味道的微小改变已很敏感。宝宝在6个月至1岁这一阶段味觉发展最灵敏。 好孕妈咪建议 ① 母乳喂养期忌糖水:虽然刚出生的宝宝较喜欢甜的味道,但并不是说宝宝出生后应加糖水,恰恰相反,宝宝生后应早吃母乳、多吃母乳,而不要在开奶前或每次吃母乳前先吃糖水,以免妨碍母乳喂养及养成嗜甜的习惯。 ② 忌按父母的口味喜好:宝宝的味
你给孩子的行为 A.注意孩子的礼仪修养,要求孩子时时注意不能有破坏环境、影响他人或不安全的行为,但只要在这个界限内,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B.经常跟孩子后面念叨、阻止,怕孩子出差错,或养成不好的习惯。 C.很注意孩子的礼仪行为,要求孩子不能行差踏错,常常跟在孩子后唠叨、训斥,孩子对此很是埋怨。 说明: 如果你的选择基本为A,那么你给孩子的自由既充分又合适; 如果你的选择基本为B,那么你给孩子的自由还是太少了,要提醒自己,尽量多给孩子自由; 如果你的选择基本为C,那么,你的孩子很可怜,你要小心有一天把他培养成一个胆小怯弱缺少主见或叛逆心超强的人,你和他之间的关系也许会冲突多多,你要深刻地检讨一下了!
早期教育是指在宝宝生命的初始阶段(通常指0~6岁),利用大脑半球急剧增长、分化的有利时机,挖掘潜能,使之早慧,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归纳来说,有15个早教区域,这15个方面都要涉及到,但不是平均进行,而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同时培养宝宝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1。训练感觉器官 视觉:新生儿所在的房间要宽敞明亮,视力所及处要有鲜艳的物品。 听觉:不要避开人的声音,而且要有音乐存在。 嗅觉:让宝宝闻各种各样的气味。 味觉:让宝宝品尝酸甜苦辣的滋味。 触觉:经常抱宝宝,并有意识地用软、硬等不同材质的东西触碰宝宝,让他能够有所感受。
入园入托
教育
性格心理
智力开发
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