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懒床么办?如果您是孩子的母亲,希望孩子每天快乐生活的话,请从告别宝宝懒床开始努力吧! 宝宝每天都哭着起床,情绪很糟糕,起床后闹着不肯吃早餐,好不容易吃完了又嚷嚷着不上幼儿园,晚上回来后还一个劲地哀求:“妈妈,我明天不上幼儿园好不好?”我说尽了好话也不见效,宝宝依然讨厌早起、吃早餐并且讨厌上幼儿园。 那天,无意中从电视少儿频道看到一个小朋友正在朗诵朱自清的散文:“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我豁然开朗,宝宝因为每天被逼起床,而起床的目的又是为了上幼儿园,自然,上幼儿园于他来讲就变成了一种压力,变成了一件极不愉快的事。所以要想改变宝宝不爱上幼儿园的习惯,就必须得让他养成快乐起床的好习惯。 为此,我每天清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贴在宝宝的耳朵旁,轻轻地唤着他的乳名并提醒他:天亮了,太阳公公晒屁股了,宝宝该起
“妈妈,你别走,我不想进去。”3岁的高原(化名)哭着拽着妈妈的衣角,死活不肯走进幼儿园大门。终于,在妈妈连哄带劝下,小高原脸上挂着泪珠,三步一回头地走进了幼儿园。这是一天早上,记者在海淀区某幼儿园门口看到的景象。 同一时间,这一幕可能在很多幼儿园门口上演着。这看似平常的场景是否隐藏着某些被我们忽略的信号?童年时打下的烙印会给孩子将来的性格造成哪些影响? 近半数人有“幼儿园阴影” 本报调查显示,在17—28岁的受访者中,超过2/3的人认为幼儿园经历对成年后的心理有影响;40%的人认为“幼儿园简直是童年阴影”,60%的人称,自己或身边的孩子受到过体罚。一位25岁的网友留言称,“幼儿园教会了我闭嘴与沉默。顶撞老师的话不能说,尿了裤子不能说……3年的幼儿园经历,让现在的我无力反抗一切不合理现象。”北京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郑毅认
亲吻技巧解读 不同时间、部位、场合的“吻”,其含义和功用也各有不同呢! 巧用亲吻的时机 ◎问候吻:早晨时,给刚睡醒的宝宝一个香吻,仿佛在说:“早上好,我的宝贝!欢迎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 ◎告别吻:睡觉时,轻柔地抚摸孩子的肚子、手臂和腿,然后用唇轻吻宝贝,其中的语言是:“明天见,宝贝,妈妈一直在你身边呢。” ◎想念吻:短暂的分离后给宝宝一个深情的亲吻:“宝贝,妈妈一直都想着你呢!” ◎欣赏吻:经常亲吻宝宝的小肚子、小手和小脚丫,告诉宝宝:“你的身体是那么可爱、完美!” ◎快乐之吻:对着宝宝一边唱歌、说话时,一边亲吻他,就像在说:“妈妈和你在一起真高兴啊!”
美国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在出生后第一年里从父母那里获得充分智力刺激的婴儿日后出现行为问题的可能性较小。 据路透社报道,芝加哥大学本杰明·莱希博士带领的研究小组跟踪研究了近1900名儿童,从其婴儿期追踪至13岁。 研究发现,在出生后第一年里获得父母充分智力刺激的婴儿日后出现严重行为问题的可能性较小。智力刺激包括为孩子朗读,和他们说话以及带他们走出家门。 研究人员说:“目前研究结果与假设一致,即父母在孩子出生后第一年里采取干预抚养方式对预防孩子未来的行为问题大有裨益。” 研究人员解释说,与孩子互动反映父母关心和疼爱孩子。另外,婴儿期智力刺激还有助于促进语言能力开发,使孩子更容易进行交流。
大多年轻父母期盼宝宝能早日告别尿布,但是宝宝“尿布——内裤——独立上厕所”的过程可能比想象的更长。那么什么时候开始训练宝宝最理想呢?儿科医生会说:小宝宝准备就绪就可以开始训练了,如果孩子没有准备好,就迫不及待地将他(她)推进卫生间,只会导致失败。可宝宝怎样的表现是“准备就绪”了,年轻妈妈又该怎么办呢? 一、十个信号:宝宝准备就绪 大多数宝宝在18-24个月大的时候,如厕必要的行为和认知能力已基本发育成熟。但是很多宝宝在情绪上尚未准备好,所以一直到三、四岁的时候才愿意自己上厕所。当你发觉下列信号的时候,你可知道宝宝已经准备好了: 1、宝宝明确表示乐意与你去卫生间看看究竟怎样上厕所,也许还会煞有介事地在马桶上坐坐。 2、宝宝理解厕所是干啥用的,了解尿布湿了或脏了意味着什么。如果宝宝还有以下表现则更好,如,裤子湿了,就烦躁不安;自己
老师,太阳为什么要落到山那边?星星为什么总是不停的眨眼?风是从哪跑来的?所有我们不去关注的问题在孩子们的世界里都是神奇而充满幻想的,他们相信踩死的蚂蚁会复活,相信自己会像奥特曼勇士一样发挥能量,张开双臂就可以飞翔。孩子们的心灵是纯洁的一方沃土,当我们走进这方沃土才会欣然体会他们的欢乐、幸福、悲伤、难过。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经常会被孩子们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问的哑口无言,而面对孩子们“复杂”的思维常常不知如何“下手”。这个工作就要求我们必须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努力总结经验,为每一位儿童的幸福成长创设有益的环境,用心去温暖每一个孩子。 一次户外活动,一群孩子为了看一只“臭大姐”而放弃了我精心安排的体育游戏,“臭大姐”的吸引力有那么大吗?我生气极了,走进孩子听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津津有味,“老师你看,一
对于今天的10岁孩子们来说,每天花几个小时看电视或玩电脑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但是,他们知道爬树、建沙堡或是在草地上打滚的乐趣吗? 英国国际游戏协会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在如今孩子的生活中,很多曾经带给他们父母童年无限美好回忆的传统游戏已经消失了。为此,专家们制定出一个10岁以下儿童游戏清单,列出了他们应该做的32件事。 1. 草地上打滚 2. 做泥饼 3. 玩面团 4. 找蝌蚪 5. 用花瓣做香水 6. 做纸面具 7.&
孩子好模仿的特点,常常与好奇心有关,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事物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积累,孩子开始模仿电影、电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成人对孩子好的模仿行为应当支持,并给予表扬和奖励,使之强化;对于孩子的不良模仿行为,成人应当制止,因为这种模仿只能导致孩子正确模仿作用的丧失,不良模仿和破坏性行为的出现,进而产生不良的心理。 那么,成人应当怎样对待孩子的不良模仿呢? 1、应该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可模仿的正确榜样。 2、要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学习正确的东西,摒弃错误的东西。孩子的辨别能力差,成人一定要让孩子有选择地模仿。 3、成人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研究电影、电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正确引导孩子分析人物。分析时不停留于表面情节和人物的直观形象,要教育孩子学习英雄人物的勇敢顽强,憎恨
母亲为儿子来咨询。儿子今年10岁,读小学三年级,有许多毛病,家长和老师都拿他没办法。我让母亲举例说明。 有一天,儿子想带奥特曼去学校。母亲说不行,他就不吃饭。母亲怎么哄他都没用,最后忍无可忍,骂了他几句。结果,他把桌子掀了,躲到卫生间里不出来。眼看上学要迟到了,母亲只好同意他带奥特曼。 我问母亲:“为什么开始的时候不让他带奥特曼?” 母亲说:“带奥特曼去上课,他就听不进去了。再说,学校不许带玩具。” “后来为什么又让他带了?” 母亲说:“不让他带,他就不去上学。” “原来如此,你认为不去上学比上课不认真更严重,是吗?” 母亲说:“那当然??! “如果他明天还要带奥特曼去学校,你怎么办?” 母亲说:“我还是不让他带。” “他如果不去上学怎么
家有小尾巴 焦虑状况 1 只要没看见妈妈(或主要照顾者)就开始大哭,即使爸爸抱着也不行,有时连妈妈上厕所都不准关门。 2 妈妈走到哪儿,孩子就跟到哪儿,几乎一直要妈妈抱着,只要一放下来就大哭,最后导致妈妈出现严重的手部肌肉劳损。 3 当家里有客人来访时,宝宝拚命躲在妈妈身后,客人多看宝宝几眼或出手要抱他时,立刻就嚎啕大哭。 4 睡觉时要妈妈陪伴,妈妈一起身就没办法安心入眠。 5 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可能会把爸爸视为敌人,无法接受爸爸和妈妈太 亲近,认为妈妈是专属于他的。 克服方法 1 经常带孩子出门 从孩子五六个月大开始,妈妈就应该经常带宝宝去接触外面的人群,例如去公园、去亲友家,让宝宝认为很多人都会对他友好,逐渐减少怕生的问题。 2&nb
一两岁的宝宝仿佛有一种破坏书本的天性,所有到手的书报画刊,只要没大人看管,顿时被撕成片片“雪花”。家长在心疼书本之余,不免有些担心,这样乱撕书会不会养成他们毁坏东西的坏习惯?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因为这是宝宝成长发育的必经阶段。 一岁左右的宝宝,手部动作渐趋精细,手眼协调能力也基本具备。当他们发现通过自己小手的动作可以改变纸的形状,并创造出撕纸声响时,和纸对抗的感觉和耳朵捕捉到的“嘶嘶”声,都会使他们兴奋。于是,他们就会乐此不疲地把“坏事”做下去。 但实际上,这并非坏事,还有助于培养宝宝对书本的兴趣。因为与书和纸张打交道的经验,会使宝宝对书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他们的记忆中,撕书的事最终会被遗忘,但一触碰到书和纸张的兴奋感却留下了。 所以,父母不但不要阻止宝宝撕纸,相反,还要鼓励。为避免书本受到连累,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买些布质或
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目前,有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下,再接受一项或几项特长教育,以便于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于是,以培养孩子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教育应运而生,诸如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等等,应有尽
你发现了吗?如今的孩子越来越胆小了,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更是如此。此话怎讲?请看以下这些真实的事例:1岁多的君君看到家里来了陌生客人就哭着躲在父母背后;6岁的孩子原本兴高采烈地和家长到儿童公园玩,可是看着公园里的机动游戏却因为害怕一项也不敢上去玩;记者还曾经在三亚某个度假村的自助餐厅看到一个五六岁的香港小男孩,爸爸妈妈只是暂时离开他去餐厅的自助吧台拿东西吃,他转身不见爸妈便放声大哭……像这样的情况的确并不少见,对此,不少家长们心烦不已:孩子这么胆小,以后该怎么办啊? 现象实录: 城市的孩子多“胆小”  
吓唬对那些2岁左右的孩子是会奏效的,但这样恐吓的后果父母们却很少思考,若孩子经常被恐惧感占住心灵,精神就容易受创伤,发展下去,还可能会引起口吃、遗尿、失眠、智力发育迟缓,甚至患精神官能症,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的孩子长大后则会表现出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缺乏独立性。 1-2岁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的生活体验,不知道外界有些事物是会对自己造成伤害的,其实,当这个年龄的孩子出现不听话或是对抗时,父母应该采取诱导的方式,因为他们十分相信父母,一般情况下是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劝导的。 对于因恐吓已经造成恐惧感的孩子,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害怕什么,设法从心理上去消除他的恐惧感,克服紧张情绪。如孩子怕黑暗不易入睡时,可以告诉他,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可怕的。平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关了灯看电视、听音乐,在黑房间做游戏,使他将害
培养宝宝的社交智能 方法:经常抱宝宝出去玩,让宝宝多接触生人,有助于宝宝社交智能的发展,而且还能减缓宝宝即将出现的怕生现象。无论给宝宝做什么,一定要与他多说话,尤其当宝宝主动向你发出“咿咿啊啊”的声音时,一定要给以回答。当你和别人在聊天时,不妨,也让宝宝参与进来,要知道,宝宝会试着用各种新的方法与你交流,简直变成了你家的单人乐团,并且对自己很满意。比如宝宝微笑的很频繁,甚至假装咳嗽来引起你的注意,并且从宝宝闪亮热切的眼神中,你也应该读明白宝宝尤其想与你们交流,此时,应该积极的回应宝宝。否则,宝宝马上就会让你明白你的冷落会使他的情绪不好,会表现出眼睛无光;用小手遮住脸或转过头,他也开始学习提抗议,必要时他会生气的大哭。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宝宝可是你观注的重心,要注意与宝宝交流哦! 训练目标:提升宝宝的社交能力,培养他良好情绪,使宝宝愉快的成长
由于今年小学入学严格录取“2003年8月31日以前出生”的满6周岁的孩子,致使许多九、十月份出生的幼儿园大班生不得不复读一年。 出生于2003年9月8日的妮妮两岁半就被送进了幼儿园,今年正好读完大班。前两天,妈妈去附近的小学办理入学手续,却被拒之门外,学校的理由是:与要求的入学年龄差十来天。想想好朋友们就要背起小书包上学,自己却要成为幼儿园里的“复读生”,原本活泼的妮妮情绪非常低落,每天回家都问妈妈:“为什么我不能上学,是因为我不听话吗?” 像妮妮这样因为出生月份小而被入学门槛儿拦在外的孩子,各大幼儿园或多或少都有,仅北京第一幼儿园就有10个,丰台实验幼儿园约有5个,分司厅幼儿园有1个。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大多数幼儿园不会像小学入学那样对孩子的入园年龄严格限制,特别是对于这些9月份以后出生的“小月份孩子”,只要家长有意愿、孩子也具
面对孩子不愿上幼儿园,建议家长尝试以下办法: 1.要消除潜意识中“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意念,想办法化解因入园带来的焦虑。孩子入园是走入社会的第一步,由于环境的转变,孩子或多或少有些不适应,因此一想到孩子入园,家长就会产生焦虑,潜意识地担心,这些都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中,对孩子产生影响,使孩子通过家长的言谈、情绪,用家长对自己关爱、心疼的情感,达到不上幼儿园的目的。因此,家长要有意识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孩子,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 2.了解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原因,寻找策略,对症下药。一般来说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是有原因的。有的孩子不会与同伴交往,没有玩伴感到孤独;有的性格内向,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有的孩子偶尔受了小朋友的欺负;也有的是新入园因不适应产生的分离焦虑。家长要找出自己孩子不愿
学会于困境中自护自救本领 仅跟孩子讲述一些自护自救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他当时可能记住了,过后一会儿就忘记。唯一能使孩子掌握的途径是通过角色游戏和演练。经过多次演练就能逐渐掌握要领。在家庭游戏中,爸爸可设计多种可能发生的情境,向孩子提出问题,测试他们的反应能力。同时还要演练父母和孩子之间如何保持通讯联络的内容。
家庭中的方方面面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其人格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把培植健全人格当作家庭教育的中心,重视和加强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戒除掉家庭教育中的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建构儿童的健全人格。下面就列举了家庭教育中的“十戒”,为保证孩子能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下成长,家长们不可不看呦! 1.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 这样的方式只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不自信,产生自卑情绪,对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有极其不好的影响。 2.不要恐吓孩子
幼儿升入大班后,我们将为他们入小学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孩子进入小学后,在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及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孩子一生之中的一个转折,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小幼衔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我们在幼儿园大班开设《离园倒计时》主题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参观,初步使幼儿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使用的学具及基本的常规,有期待入小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习惯。 在幼儿园里我们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往往停留在自己吃饭、穿衣、叠被、洗手帕上。从小幼衔接教育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服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入小学,鞋带开了要自己系、下雨要自己用伞和收伞、自己削铅笔、自己手势书包、天热了自己知道脱衣服、尤其是春秋季节,下学时,要把书包,衣服都带回家。常看到有的学生只顾背上书包,而很好的毛衣却不知丢在那里了。更有甚者,连书包
入园入托
教育
性格心理
智力开发
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