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新生儿护理新生儿疾病早产儿护理
  • 母乳性黄疸是什么?
    母乳性黄疸是什么?

    有的宝宝刚出生时,皮肤的颜色红润,但喂母乳后不久,就发现皮肤变黄,而且久久不退。但宝宝能吃能睡,精神很好。经化验,胆红素多在每100毫升血20毫克以下。宝宝的肝脏和脾脏也不大,无贫血,白细胞数不高,肝功能正常。这就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为1-2%,甚至更高。为什么有些宝宝用母乳喂养后会出现黄疸呢?医生研究发现,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与新生儿小肠对胆红素的吸收有关。专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亲乳汁中含有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特别高,使胆红素在宝宝的小肠中被重复吸收,于是,宝宝便出现了黄疸并持续不退。 母乳性黄疸一般可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两种类型。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及达到高峰值的时间相似,即在出生后的2-3天出现,并于第4-6天最明显,然后在两周内消退。然而,从临床实践来看,母乳性黄疸的最高值要超过生理性黄疸。迟发型者出现的时间较晚,常紧接

  • 新生儿脐炎症状与预防要怎么办?
    新生儿脐炎症状与预防要怎么办?

    脐带是胎儿在母体内由母亲供给胎儿营养和胎儿排泄废物的通道。胎儿出生后,医务人员会将脐带结扎,切断。断脐后,脐带残端会逐渐干枯变细,慢慢变为黑色。 一般宝宝出生后3-7天脐带脱落。在断脐前后,如果消毒处理不严,护理不当的话,很容易造成细菌污染,引起脐部发炎。常见的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或混合细菌感染等。 新生儿脐炎的症状 脐带脱落后伤口不愈合,有渗液或脓性分泌物。 脐周皮肤红肿,深及皮下,重则蔓延形成蜂窝织炎或脐周脓肿,甚至继发腹膜炎。 发热,血白细胞数增加。 慢性脐炎时局形成脐部肉芽肿,为一小樱红色肿物突出、常常流粘性分泌物,经久不愈。 新生儿脐炎的治疗 注意保持脐带局部干燥,并防止尿液污染。可用3%双氧水冲洗局部2-3次后用碘酊消毒,或用脱碘酒精、龙胆

  • 新生宝宝肚脐的问题要怎么处理?
    新生宝宝肚脐的问题要怎么处理?

    新生儿肚脐的6个异常情况需诊治 脐带残端是一个开放的伤口,有丰富的血液,是病原菌生长的好地方,如果处理不当,病菌就会趁机而入,引起全身感染,导致发生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宝宝的脐带护理 胎儿通过脐静脉将营养物质传递给胎儿,又通过脐动脉将产生的废物传给母亲,由母亲代替排出体外。胎儿出生后,医生将脐带结扎,新生儿和母体正式“脱离关系”,成为独立的人。但是,残留在新生儿身上的脐带残端,在未愈合脱落前,对新生儿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脐带残端是一个开放的伤口,有丰富的血液,是病原菌生长的好地方,如果处理不当,病菌就会趁机而入,引起全身感染,导致发生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做好脐带护理工作,是护理新生儿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生宝宝每天都要检查脐部,保持脐部清洁干爽,免受尿便污染,并用75%的酒精棉棍擦拭脐根部。脐带脱落后,脐凹处可能会产生分泌物,或表面湿润

  • 6种不可不知的新生儿常见病
    6种不可不知的新生儿常见病

      1、新生儿窒息   表现为:新生儿出生后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仅有不规则、间歇性、表浅的微弱呼吸,由分娩过程中产程过长,引起严重缺氧所致,若胎儿心率每分钟超过160次或低于100次均为缺氧征象。轻者一般经清除呼吸道异物、拍打屁股、弹脚心,呼吸可很快恢复。严重者可致脑细胞坏死或于24小时内死亡。   2、头颅血肿和产瘤   新生儿出生数天内见头部出现一圆形肿物,若触之见边缘清楚,不超过骨缝,称为头颅血肿;若触之边缘不清楚,肿块超过骨缝,有波动感,称为头皮水肿,即产瘤。一般血肿可在1至4个月吸收,而水肿可在出生2至3天后消失,不需治疗,切勿按摩或穿刺抽吸。   3、新生儿颅内出血   由新生儿头颅内血管破裂出血引起。患颅内出血的病儿表现为烦躁不安,高声尖叫,呕吐、抽搐、前囟膨隆,头向后仰,两眼凝视,呼吸困难,不吃不喝,嗜睡,肌肉松弛,反射消失。这是一种危重症,抢救不及时易至死亡。

  • 新生宝宝常见的生理变化
    新生宝宝常见的生理变化

      宝宝降生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生理变化,一些父母不了解,常以为孩子生了病。如果了解了这些变化,就不必忧虑了。新生儿常见的生理改变有:   生理性黄疸:约有50~70%的正常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3天,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第4~6天最重。足月儿在生后10~40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第3周才消退。发生生理性黄疸的原因主要是胆红素产生过多,肝脏酶系统发育不完善的缘故,毋需治疗。   假月经(阴道出血):有的女婴出生后,于第5~7天,可见阴道少量出血,持续1~2天自止。   乳腺肿大:男女婴儿皆可见,多在出生后3~5天出现。大小如蚕豆至鸽蛋,一般于生后2~3周消退。原因也是孕妇雌激素对胎儿影响中断所致。不可强力挤压,以免造成继发感染。   板牙:又称“马牙”,表现为新生儿上腭中线上和齿龈切缘出现黄白色小斑点,常在生后数周到数月内自行消失。发生

  • 宝宝睡眠的3个常见问题是什么呢?
    宝宝睡眠的3个常见问题是什么呢?

      问题1:睡觉翻白眼   蜜蜜妈:我宝宝睡觉的时候老是翻白眼,我看到都有一些害怕,有时候就帮他把眼睛弄下来,白天注意了一下,都挺正常的,请问宝宝睡觉总翻白眼是怎么回事?   小编解答:刚出生的宝宝睡觉有时眼睛向下看,感觉像是向下翻白眼,而且有时候睡觉的时候,眼睛半眯,偶尔也会有向上翻白眼的情况出现,出现一种似睡非睡的状态。基本都是在浅睡时翻白眼,只是翻白眼和抖动,面部其他部位没有什么异常的,一般情况下是正常的,妈妈们不需太过担心,等他大一点自然就好了。如果翻白眼出现的非常频繁,建议妈妈带着宝宝去医院检查一下。   问题2:睡不着觉   牛牛妈:宝宝才19天大,这两三天的晚上总是想睡睡不着,明明不停地打哈欠,但是就是睁着眼睛不睡。大人抱着还好一点儿,一放下几分钟就哭闹。好不容易睡着了,不到1个小时就不停挠头,吃手,踢脚,还挺腰,醒了就接着哭。   小编解答:宝宝刚出生的头几天,每

    标签:睡眠音乐
  • 如何防治新生儿鹅口疮呢?
    如何防治新生儿鹅口疮呢?

    新生儿口腔内长出象奶块一样的东西是什么? 正常新生儿口腔粘膜呈现红润透亮的健康颜色,平滑可爱。可是有些新生儿口腔粘膜会长出一些象奶块一样的东西,像是一些积存在粘膜上的稀粥残渣,不易擦掉,厉害时连成一片状,布满于口腔两侧、舌面、上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鹅口疮”了。 引起鹅口疮的病菌是霉菌。致病的重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新生儿的口腔粘膜娇嫩,抵抗力弱,如稍有擦损,就容易继发感染;二是使用的餐具被污染,尤其是母亲患有霉菌感染则是主要的传染源。 新生儿鹅口疮怎么防治? 新生儿口腔有鹅口疮,可用棉花千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开水中含20万单位制霉菌素)涂在口腔患处,或用1%龙胆紫涂口腔;或用2~3%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洗口腔;或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药物每天可涂3~4次。 吃奶后用1%龙胆紫溶液滴于新生儿的舌下,让其舌

  • 新生儿鹅口疮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鹅口疮是怎么回事?

    芸芸才4个月大,这两天给她喂奶的时候总是哭闹不止,不愿意吃奶。细心的妈妈发现芸芸的口腔两侧和舌头黏膜上有一些白色的斑点,妈妈以为是奶块凝结在口腔里,就用棉签去刮,谁知刮掉白色斑点以后,被刮的地方一片红色,芸芸哭得更厉害了,妈妈赶紧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妈妈,原来芸芸得了鹅口疮。 识别鹅口疮 出生不久的婴儿,常常会不明原因的哭闹、拒食。此时检查宝宝的口腔,往往可以发现舌头或颊部有成片的雪白色乳凝状的斑片,这在医学上称为“鹅口疮”,又叫雪口。 鹅口疮多见于周岁内的婴儿或新生儿。多发生在口腔内舌、颊和软腭处,主要表现为牙龈、颊黏膜或口唇内侧等处出现乳白色奶块样的膜样物,呈斑点状或斑片状分布。初起时常在舌面上出现白色斑膜,继而蔓延到牙龈和颊外,发病处有斑片白膜,周围黏膜充血。发病时口腔有灼热刺疼和干燥感,部分患儿伴有低烧的症状。严重时斑膜可波及咽喉、气

  • 新生儿肺炎要怎么预防才好呢?
    新生儿肺炎要怎么预防才好呢?

      新生儿肺炎是可以预防的。羊水或胎粪吸入性肺炎,预防的关键是防止胎儿发生宫内缺氧。母亲在怀孕期间定期做产前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怀孕末期,可以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缺氧的问题,产科医生会采取相应的监护和治疗措施,以尽量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及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对于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肺炎,从母亲怀孕期间就应该开始预防。怀孕的母亲要做好孕期保健,保持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更要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孩子出生后,要给孩子布置一个洁净舒适的生活空间,孩子所用的衣被、尿布应柔软、干净,哺乳用的用具应消毒。父母和其他接触孩子的亲属在护理新生儿时注意洗手。   特别要强调的是,患感冒的成人要尽量避免接触新生儿,若母亲感冒,应戴口罩照顾孩子和喂奶。对来探访新生儿的客人,要婉言谢绝。发现孩子有脐炎或皮肤感染等情况时,立即去医院治疗,防止病菌扩散。

  • 新生儿发热家长要怎么处理?
    新生儿发热家长要怎么处理?

    正常新生儿的肛温在36.2度-37.8度之间,腋下温度在36度-37度之间;新生儿肛温超过37.8度,腋温超过37度,即为发热。新生儿体温超过40度,可以引起惊厥发作,甚至造成脑损伤,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汗腺组织发育也不完善,特别是早产儿和出生10天以内的新生儿,对热的耐受程度和反应强度均较成人差许多,因此,在保暖过度、包裹过多、或在夏季室内温度过高(大于30度)时,即可引起新生儿体温上升;有些出生2-3天的新生儿,由于母亲乳汁不足,又未给孩子饮水或喂其他乳制品,而环境温度又较高或包裹较多,孩子就会出现体温升高、脱水、体重下降、尿少、烦躁不安等表现,称为“新生儿脱水热”;最危险的是,在冬春寒冷季节,有些家长怕孩子着凉,给孩子穿衣捂被过多,甚至把头面部也紧紧包裹捂盖,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可使孩子体温一直上升大于40度,引起惊厥(或称抽搐)

  • 家长喂养宝宝需要注意什么?
    家长喂养宝宝需要注意什么?

    新生儿体重低下,护理宝宝的爸爸妈妈要更用心的照顾宝宝。 (1)喂养指导:必须强调母奶喂养。对吸吮力弱的小儿,可将母亲的奶汁挤在杯中,用滴管喂养。逐步增加喂奶次数,观察体重的增长。 (2)保温指导 l)定期测体温,每小、-6小时测一次,作好记录(每日体温正常应波动在36~37oC之间)。 2)室温度保持在24~26℃。在换尿布时,注意先将尿布用暖水袋加温。 3)新生儿保温可采用热水袋或用装热水的密封瓶,将其放在两被之间,以婴儿手足温和为适宜。 4)无上述条件者,可将小儿直接贴近成人身体保温。 5)体重大于2000g的小儿,脐带脱落后每日可洗澡,室温最好在28oC左右,盆浴水温在38~40oC为宜,一切浴巾、衣服应预热后使用。 (3)护理指导 1)观察新生儿吃奶、精神、面色、呼吸

  • 天气反复无常谨防宝宝腹泻
    天气反复无常谨防宝宝腹泻

      秋意渐浓,小儿秋季腹泻可能向你宝宝袭击来而,各种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妈妈们可能奇怪为何这个季节才是秋季腹泻等疾病的高发期?要对付秋季腹泻这个宝宝健康的头号敌人,首先要就明白为何宝宝容易受秋季腹泻的侵扰。   秋季腹泻的发病季节一般是10月中旬到11月是高峰,用疫苗之后一到两周产生抗体,现在到九月中旬甚至十一之前用都还是有效果的。秋季腹泻疫苗是只管一年,除了疫苗预防之外健康护理是很重要的。   (1)不要让孩子受凉或者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不要出现,人处在一些病毒和细菌的包围之内,如果抵抗力降低什么病都可能得,护理好了之后孩子抵抗力不降低是很好的。   (2)注意饮食卫生是很重要的。家长给孩子准备各种食物、衣物等等护理的时候一定要洗净自己的手,食具特别干净,不要吃冰箱里面超过四个小时的食物,如果吃一定要热了以后给孩子吃,这些手段对于保护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秋季腹泻的预防,首

  • 宝宝遭遇腹泻是什么意思?
    宝宝遭遇腹泻是什么意思?

    踏入秋季,宝宝最容易受到小儿腹泻的侵扰,而有些宝宝病情加重的原因主要是妈妈忽略了秋季腹泻的初期症状。小儿秋季腹泻的症状主要包括有5大方面,下面小编给你逐一指出,新手妈妈可以参考参考。 小儿秋季腹泻的五大症状 秋季腹泻是受到轮状病毒感染后,引起肠道粘膜的损伤,导致肠道粘膜上皮大量的水分,水分不能吸收,时间长了就会腹泻。而且秋季腹泻的大便稀水样粘液样,像蛋花汤,严重的时候出现脓血便,这是秋季腹泻的主要特征。 1.如厕次数多,每日10次左右,大于3次就应考虑秋季腹泻,大便呈白色、黄色或绿色蛋花汤样,带少许粘液或脓血,无腥臭味。 2.小儿秋季腹泻的的症状有哪些?秋季腹泻起病急,初期常伴有感冒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半数患儿还会发热(常见于病程初期),一般为低热,很少高热。 3.小儿秋季腹泻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如口渴明显,尿量减少

  • 宝宝腹泻是怎么回事?
    宝宝腹泻是怎么回事?

    宝宝经常会无缘无故的腹泻,小儿秋季腹泻也最让父母头疼,作为父母就要好好的找一下原因,通常是从常见的入手。 换奶不当:孩子会由于不适应而有腹泻情况发生,一般发生在给孩子换奶的时候。包括:母乳和奶粉之间、不同品牌的奶粉之间、和同一品牌不同阶段之间换奶。正确的换奶方法是:将两种奶粉掺起来喂,用新奶粉逐步取代旧奶粉; 冲奶方法不当:冲奶浓度和温度不当,会引起孩子的腹泻,正确的冲调方  法在产品的包装上有说明:将水烧开后凉至40~60度,按照《食用量推荐表》加入适量的奶粉,摇匀; 着凉:孩子在玩耍的时候吸进冷空气,或者喝奶、进食的食物温度过凉,刺激胃肠会引起腹泻。此时应求诊,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和调整饮食; 孩子受惊:婴儿室突然有大的响声发生,孩子受惊,也会有腹泻表现,往往受惊腹泻大便同时会有发绿现象;这种情况不用采取什么措施,宝宝会自己慢

  • 宝宝腹泻的原因有哪些?
    宝宝腹泻的原因有哪些?

    宝宝有时会重型腹泻:每天十次以上,多达数十次,水样便,呕吐,发热、面色发灰,烦躁不安,甚则昏迷、惊厥,并有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对于新生儿腹泻,家长要慎用口服补充液体疗法。在家庭治疗过程中,若孩子出现腹泻次数与量增加、不能正常进食、频繁呕吐、明显口渴、超过38℃的发热中的任意一项,即应到医院看医生。医生可根据小儿情况考虑是否需要静脉输液,纠正脱水。 1、注意孩子的腹部保暖。小儿腹部容易受寒,而患有腹泻的儿童,肠蠕动本已增快,如腹部再受凉则肠蠕动更快,从而加重病情。 2、注意保护好孩子的臀部。由于排便次数增多,肛门周围的皮肤及黏膜必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护理中要特别注意肛门部位,轻擦轻洗,洗净后可涂些油脂类的药膏,以防红臀,并要及时更换尿布,避免粪便尿液浸渍的尿布与皮肤摩擦而发生皮肤溃破。 3、加强口腔护理。患腹泻的孩子常

  • 宝宝患肝炎要怎么治疗?
    宝宝患肝炎要怎么治疗?

    小儿肝炎是儿童常见病之一,除了要药物治疗外,更重要的还是从营养方面下手。由于黄疸期小儿食欲差,除了用一些酶类消化剂外,饮食方面应吃些易消化的半流食,比如鸡蛋、肉松、猪肝粥等。 注意点一: 一般来说,患儿每日4顿饭,每天要吃50克糖果,还可加250克左右水果。食欲不振约2~8天,过后会处于恢复期,此时由于肝细胞的恢复,黄疸消退,胃肠道恢复分泌消化液的功能,会出现食欲亢进的现象,这时应限制患儿的进食量,防止肝脏、胃肠道负担过重,每天可增加1个鸡蛋,进食量增加1/3即可。应注意的是,整个患病期间都要少吃脂肪性饮食,不吃肥肉,也不宜过食糖果。许多家长认为吃糖可以保肝,于是对肝炎患儿吃什么都加糖,甚至要求给孩子输葡萄糖或喝葡萄糖。这种做法是不对的。糖供给充足,可保证肝糖原的合成,从而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对肝细胞的恢复有益。但进糖过多,反而会诱发糖尿病及脂肪肝的发生。在

  • 如何预防宝宝感冒并发症?
    如何预防宝宝感冒并发症?

    感冒虽是个常见的小毛病,但若没有及时治疗也会引起一些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因此要及时治疗感冒,有了不舒服及时用药,及时看医生,即使感染向其它器官蔓延了也可以很快治愈。 警惕:儿童感冒后常深呼吸 心肌炎的确诊有难度,最准确的确诊方法是做心肌活检,但创伤大一般不采用,主要靠医生的临床诊断。因此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后7~10天,出现胸闷、心悸、极度乏力、易出汗等症状,此时,如做心电图,发现有早搏等心率失常和心肌损害表现。就要高度怀疑为心肌炎了。 “由于孩子免疫功能还不完善,容易受到病毒入侵,因此是病毒性心肌炎的高发人群。”医生提醒家长,如果孩子感冒后,出现常常深呼吸、叫累、乏力的情况,就可能是病毒性感冒导致了心肌炎,要到医院请医生判断。 防治关键:充分休息 无论是预防心肌炎还是治疗心肌炎,充分的休息都是关键。根据研究,在病毒性感冒或

  • 宝宝糠病是怎么回事?
    宝宝糠病是怎么回事?

    研究显示,目前在英国国内被确诊患上糖尿病的儿童人数骤增。在1985年到2004年间,英国国内5岁以下儿童患1型糖尿病的人数增加了5倍,与此同时,15岁以下儿童患1型糖尿病的人数也增加了1倍。研究人员说:“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对抗感染源,但由于现在的儿童接触到感染源很少,免疫系统容易收到错误的信号而得病。” 此外,这些因素也会引发儿童糖尿病 1.肥胖: 不少儿童的饮食中高脂肪、高热量的成分大增,直接造成身体脂肪的过度堆积,成为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诱因。 2.缺乏必要的锻炼:现在儿童户外活动与锻炼的机会大大减少,而运动不仅是良好的减肥手段,也是抵御糖尿病侵袭的有效方法,因为运动除本身可以消耗糖,使血糖降低外,还有利于胰岛素受体的增加。 3.遗传因素:糖尿病患者中带病生存者增多,造成群体基因库的变化,进而使儿童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增加。此外,研

  • 六种情况不是宝宝生病的哦
    六种情况不是宝宝生病的哦

      ■流口水:口水实际上是由唾液腺分泌的唾液。   一般6个月~3岁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是正常现象。新生儿流口水是很少见的。因为新生儿的唾液腺不发达,唾液分泌很少,3~4个月开始唾液分泌增多,6个月后由于饮食转变,刺激神经引起唾液分泌增加,才开始发生流口水现象。且婴儿口腔浅,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液体,因而就发生流口水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婴幼儿逐渐学会以吞咽来凋节过多的唾液,这种流口水现象就逐渐消失。以上流口水是正常现象。但有的小儿流口水同时哭闹不安,拒食,进食时哭闹加重,或伴有发热现象,这时应仔细检查一下口腔粘膜即舌尖部,颊部、唇部有无溃疡。   溃疡可引起疼痛及唾液分泌增加以致流口水,应抓紧治疗。有的流口水是由脑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及呆小病而致调节唾液分泌功能、吞咽功能失调引起的,则应去医院明确诊断进行治疗。唾液不仅具有湿润口腔、溶解食物和便于吞咽的作用,而且

  • 新生儿打嗝的原因有哪些?
    新生儿打嗝的原因有哪些?

    护理不当 由于护理不当,外感风寒,寒热之气逆而不顺,俗话说是“喝了冷风”而诱发打嗝。 乳食不当 由于乳食不当,若乳食不节制,或过食生冷奶水或过服寒凉药物则气滞不行,脾胃功能减弱、气机升降失常而使胃气上逆动膈而诱发打嗝。 进食方式不当 由于进食过急或惊哭之后进食,一时哽噎也可诱发打嗝。 受凉 平素若无其他疾病而突然打嗝,嗝声高亢有力而连续,一般是受寒凉所致,可给其喝点热水,同时胸腹部覆盖棉暖衣被,冬季还可在衣被外置一热水袋保温,有时即可不治而愈。若发作时间较长或发作频繁,亦可在开水中泡少量桔皮(桔皮有疏畅气机、化胃浊、理脾气的作用),待水温适宜时饮用,寒凉适宜则嗝自止。 乳食停滞不化 若由于乳食停滞不化或不思乳食,打

新生儿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