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新生儿护理新生儿疾病早产儿护理
  • 新生儿惊厥用药
    新生儿惊厥用药

    苯巴比妥钠(新生儿惊厥首选药物) 负荷量15~20mg/kg,首次量10~15mg/kg,如惊厥未控制,每隔10分钟加注5mg/kg,直至达到20mg/kg.惊厥控制后用5mg/(kg•d)维持。 苯妥英钠 当用苯巴比妥总量达20mg/kg惊厥仍未受到控制时,改用本药,负荷量为15~20mg/kg,分次给药。 首次剂量l0mg/kg静脉注射,如惊厥未停止,每隔10分钟静注5mg/kg,直至达到20mg/kg或惊厥停止,维持量5mg/(kg•d)。 安定 在用上述药物新生儿惊厥无效后选用,每次每公斤体重0.1~0.3mg,肌肉注射或静脉缓慢注射(1分钟不可超过1mg,最大量一般不超过10mg)。 副醛 新生儿惊厥用药:副醛5%制剂每次每公

  • 新生儿惊厥怎么办
    新生儿惊厥怎么办

    正确放置患儿 让宝宝侧卧或头偏向一侧,头稍后仰,不用枕头,这样的体位,舌根不会阻塞呼吸道,也不会引起分泌物无法排出,以致吸入气管;并将裤带和领口解开。 谨记不要随意搬动患儿,保持安静,而且最好有专人看护,以免发生意外; 切忌在惊厥发作时给婴儿灌药,否则有发生窒息和吸入的危险。 防舌咬伤 抽风时牙关紧闭,为防止婴儿舌咬伤,可在上、下牙齿之间放一布垫,也可用压舌板外包纱布。 注意不要强硬掰开宝宝的嘴巴。 保持呼吸道通畅 新生儿惊厥发作时不会咳嗽,不会吞咽,口中会产生分泌物,且无法做出呕吐、吞咽的动作,因此要保持患儿侧卧的姿势,以便患儿口中的分泌物自行流出。 如分泌物太多时,那家人必须用吸管将其分泌物吸出,以保证患儿呼吸道通畅,否则气管被猪致使呼吸不畅

  • 新生儿惊厥的症状
    新生儿惊厥的症状

    姿势的改变 正常的新生儿肢体常呈屈曲状态,但又非过分曲屈,腕、膝、肘、踝等关节的角度一般不小于90°,打开包被四肢常有不规则的舞动。如四肢各关节角度小于90°,说明肌张力增高,若四肢松软、伸直,全身成大字形,说明肌张力低下。 面色改变 新生儿出现严重惊厥时,常伴有短时间的面色发白或青紫,有时可同时伴有口吐白沫。这时一定要及时就医,把握好最佳就医时机。 眼神的改变 新生儿惊厥时,大部分会伴有短时间的意识丧失,表现为失神、瞪眼或斜视等。总之,新生儿惊厥时除肢体或肌肉抽动外,还会伴有神志、面色、肌张力等等的改变,爸妈只要仔细观察,不难识别。 五官变化 惊厥时婴儿表现头转向一侧,脖子往后背,两眼发直或两眼球往一边斜,眼球上窜,嘴吐沫,四肢伸直或抖动,两手握拳。可

  •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分类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分类

    隐晦(微小)型新生儿惊厥 最轻程度的发作,是新生儿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 没有身体呈大字型伸直或短暂性痉挛的现象,发作时抽搐微细,局限而隐晦。 表现: 1、面、口、舌的异常动作:眼皮颤动,反复眨眼,皱眉,面肌抽动,咀嚼,吸吮,撅嘴,伸舌,吞咽,打哈欠; 2、眼部异常运动:凝视,眼球上翻,眼球偏向一侧而固定,眼球震颤; 3、四肢异常运动:上肢划船样,击鼓样,游泳样动作,下肢踏步样,踏自行车样动作,肢体的旋转运动; 4、自主神经性发作:呼吸暂停、屏气、呼吸增强、鼾声、呼吸频率增快;血压升高、阵发性面红或苍白,流涎、出汗、瞳孔扩大或缩小;绝大部分隐晦型惊厥患儿临床发作不伴皮质异常放电,但脑电图常见背景波异常,表现为波幅低平和爆发抑制,常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颅内出血或感染患儿。

  • 新生儿惊厥的原因
    新生儿惊厥的原因

    围产期窒息 围产期严重窒息可引起缺氧缺血性脑病,导致新生儿惊厥,主要见于足月儿。 表现:其临床特点是意识障碍、张力减低和惊厥; 新生儿惊厥多在生后12小时左右出现,开始为微小型发作,以后可出现强直性或多灶性阵挛性惊厥; 此时常有颅压增高,窒息更为严重的后果是颅内出血。 产伤性颅内出血 由于接生技术提高近年来已逐渐少见产伤性颅内出血。因难产或产程延长而致头部物理性损伤使小脑幕或大脑镰撕裂,引起大量硬脑膜下腔出血,导致新生儿惊厥,多见于体重较大的足月儿。 表现:通常在生后12~24小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生后第2~3天出现限局性或多灶性阵挛型惊厥。 缺氧缺血性脑病:占新生儿惊厥病因的60%—70%,新生儿惊厥多见于生后24小时内; 缺氧性及产伤性颅内出血:新生儿惊厥

  • 新生儿惊厥是什么
    新生儿惊厥是什么

    新生儿惊厥是什么 惊厥俗称“抽搐”、“抽风”,是由于新生儿大脑皮质功能的暂时紊乱引起脑细胞异常放电,是新生儿常见症状,尤以婴幼儿多见。6岁以下儿童期惊厥的发生率约为4%~6%,较成人高10~15倍,年龄愈小发生率愈高。 新生儿惊厥往往预示可能会发生危重疾病,一旦宝宝出现惊厥的现象,应迅速就医诊治。 诱发原因有原发性颅内病变如脑膜炎、脑血管意外、脑炎、颅内出血、肿瘤等,从而继发于缺血、缺氧、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钠等全身性或代谢性疾病, 新生儿惊厥发作持续时间较短,动作较小,又由于许多新生儿被包得严严实实,因此如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新生儿抽风的动作。 新生儿惊厥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面部小肌肉的抽动,表现为眼睛的斜视、眼睑和面部小肌肉的抽动,或表现为嘴部类似吸吮的动作; 也可以有一个肢体、一侧肢体或双侧肢体抽动。总

  • 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
    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

    新生儿硬肿症护理诊断 1、新生儿体温过低 :与早产、寒冷等因素有关。 2、新生儿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皮肤硬化、水肿,局部血液供应不良有关。 3、新生儿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吸吮无力、热量摄入不足有关。 4、新生儿硬肿症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5、新生儿硬肿症潜在并发症,肺出血 与严重微循环障碍有关。 6、新生儿硬肿症的知识缺乏(knowledge deficit) 与家长缺乏育儿知识有关。 复温-测量体温 ●如肛温在30~34oC,腋-肛温差为正值的轻、中度患儿,足月儿一般用温暖的镪褓,包裹臵于25~26oC室温环境中,并用热水袋保暖,早产儿臵于30oC的温箱中,体温往往较快升至正常,如体温低于正常,则调高温箱温度。 ●如肛温<30C,腋-肛温

    标签:硬肿症
  • 新生儿硬肿症的复温方法
    新生儿硬肿症的复温方法

    复温方法 复温是治疗小儿硬肿症的关键,复温原则是逐步复温,循序渐进。同时要供给充足的热量,合理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1、轻、中度: 肛温在30-34℃ ,腋一肛温差为正值,产热良好者,患儿置于30℃的暖箱内,通过暖箱的自控调温装置或人工调节暖箱30-34℃。 调节时应每小时提高箱温1℃,使患儿6-12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基层医疗单位可用热水袋、热炕、电热毯等保暖。 2、重度: 肛温<30℃,腋一肛温差为负值的重症患儿,先将患儿置于比体温高1-2℃的暖箱中开始复温,每小时监测肛温、腋温1次,并提高暖箱温度1℃,根据患儿胎龄及体温恢复情况,将箱温调至适中温度。 重症患儿体温于12-24小时恢复正常;如无条件者可采用母体怀抱复温或热水袋保暖。 3、重度硬肿症患儿: 重

    标签:硬肿症
  • 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
    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

    复温 复温是治疗新生儿硬肿症低体温的重要措施,目前多主张快速复温法。 ①轻度患儿:可用缓慢复温法,将宝宝用温暖褓包裹置在24—25℃室温中使其自然复温。等到体温上升至35℃。 ②轻、中度(体温>30℃)患儿:置于预热至30℃的暖箱内,调节箱温为30—34℃,通过减少患儿散热使体温升高,争取6—12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③重度(体温<30℃)患儿:以高于患儿体温1—2℃的暖箱温度开始复温,每小时提高箱温0.5—1℃(不超过34℃),于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并保持暖箱在适中温度。 ④恒温水浴法:将患儿置于39—42℃的恒温水浴箱内(室温在24℃或稍高),脐部用消毒纱布覆盖,上面用橡皮膏固定,防水侵入,头露出水面,四肢、躯干浸入水中,每次15分钟,每口2次,直至硬肿消失。 复温时的监护:包括血压、心

  • 新生儿硬肿症的症状
    新生儿硬肿症的症状

    体温不升 体温过低是主要表现,全身或肢端凉、体温常在摄氏35度以下,严重者可在30度以下。 1、产热良好患儿:腋温>肛温,腋温减肛温差为正值(在0-0.9度之间),大多病程短,硬肿面积小,属于轻型。 2、产热衰竭患儿:腋温 <肛温,腋温减肛温差为负值,多为病程长,硬肿面积大,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属于重型。 皮肤硬肿 1、皮脂硬化:皮肤变硬,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提起。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 2、水肿:指压呈凹陷性。 3、硬肿时,多为对称性,好发于下肢、臀、面颊、上肢、背、腹、胸等。 4、皮肤呈暗红色或苍黄色,严重循环不良者可呈苍灰色或青紫色。 5、有时只硬不肿,皮肤颜色苍白,犹如橡皮,只影响大腿和臀部,常为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硬肿症。

    标签:硬肿症
  • 新生儿硬肿症的病因
    新生儿硬肿症的病因

    新生儿发育不完善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新生儿体温调节差,代谢功能不成熟,导致新生儿的体温易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体表面积大,散热多,而糖原及棕色脂肪储备少,产热不足。 新生儿皮下脂肪薄且软脂酸多 新生儿皮下脂肪含软脂酸较多,在低温时容易凝固变硬,为发病的内在因素。再加上新生儿皮下脂肪较薄、皮肤毛细血管丰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较容易散热。 天气寒冷导致受寒 受寒、环境温度过低、且无适当保暖,末梢血管收缩,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棕色脂肪分解。如寒冷刺激时间持续,将导致一系列生化和生理功能改变。但天热也偶有发生。换尿布、洗澡时,均易受低温影响。 新生儿能量储备少 新生儿糖原及棕色脂肪贮备少,应激状态下贮备消耗过度,如不及时补充将因

    标签:硬肿症
  • 新生儿硬肿症面积计算方法
    新生儿硬肿症面积计算方法

    新生儿硬肿症面积计算方法 身体各部面积百分比的估计:头颈部20%,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上肢18%,双下肢26%。 皮肤硬肿面积诊断 轻度:硬肿范围小于30%。 中度:硬肿范围在30%~50%。 重度:硬肿范围大于50%。 硬肿症病情诊断分度 轻度:硬肿范围<20%,肛-腋温差正值,器官功能改变无或轻度功能低下。 中度:硬肿范围20~50%,体温<35℃,肛-腋温差0或正值,器官功能损害明显。 重度:硬肿范围>50%,体温<30℃,肛-腋温差负值,器官功能衰竭、DIC、肺出血。 硬肿症皮下脂肪韧度诊断分度 Ⅰ度:皮下脂肪稍硬,肤色轻度发红。 Ⅱ度

    标签:硬肿症
  • 新生儿硬肿症是什么
    新生儿硬肿症是什么

    新生儿硬肿症是什么 新生儿硬肿症(neonatal scleredema),亦称新生儿皮脂硬化症,大部分由寒冷引起,故又称寒冷损伤综合征,但也可因其他因素如感染而在夏季发病,故又有称为感染硬肿症或夏季硬肿症。 此症为新生儿严重疾病之一,多见于出生后第1-2周的早产儿或有感染窒息、先天畸形新生儿,多发生在寒冷季节,由感染因素引起的可见于夏季,病儿出现全身冰冷,皮肤及皮下脂肪变硬及水肿,触摸有“冷猪肉”的感觉,严重者可引起肺出血、DIC、急性肾功能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本病发生率仅次于肺炎,近年来其病死率仍高达20-50%。 但随着医疗技术、医疗条件的好转,此病的治愈率逐年提高。 有报道体重在1.5公斤以下患硬肿症的早产儿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治愈出院。 新生儿硬肿症发生条件 时间:本

    标签:硬肿症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

    积极做好筛查工作 高危因素早产儿:体重< 2200 g, 胎龄< 34 周,这个阶段的宝宝应该到医院及时检查,做好筛查预防工作。 早产儿严格限制用氧 对早儿严格限制用氧,是唯一的有效预防措施。 严格掌握氧疗指征、方法、浓度、时间,同时监测血气,使PaO2在4.9~7.8kPa(37~60mmHg)。 除非因发绀而有生命危险时,才可以给以40%浓度的氧,时间亦不宜太长。 早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 此外,维生素早期大剂量应用也可能有一定预防作用,及早发现,及时施行冷凝或激光光凝,有阻止病变进一步恶化的成功报导。 预防继发性青光眼 另外,为了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后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活动期重症病例,必须经常予以散瞳,以免虹膜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

    冷凝治疗(手术治疗) 优点:对阈值ROP进行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的连续冷凝治疗,可使50%病例免于发展到黄斑部皱襞,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等严重影响视力的后果,冷凝治疗通常在局麻下进行,亦可在全麻下操作,全麻可能发生心动过缓,呼吸暂停,发绀等, 弊端:冷凝的并发症有球结膜水肿,出血,撕裂,玻璃体积血,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出血等,目前,ROP冷凝治疗的短期疗效已得到肯定,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激光光凝治疗(手术治疗) 近年,随着间接检眼镜输出激光装置的问世,光凝治疗早用ROP取得良好效果,与冷凝治疗相比,光凝对Ⅰ区ROP疗效更好,对Ⅱ区病变疗效相似,且操作更精确,可减少玻璃体积血,术后球结膜水肿和眼内炎症, 优点:目前认为对阈值ROP首选光凝治疗,国外多主张用二极管激光治疗,二极管激光属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

    冷凝治疗(手术治疗) 优点:对阈值ROP进行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的连续冷凝治疗,可使50%病例免于发展到黄斑部皱襞,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等严重影响视力的后果。 冷凝治疗通常在局麻下进行,亦可在全麻下操作,全麻可能发生心动过缓,呼吸暂停,发绀等。 弊端:冷凝的并发症有球结膜水肿,出血,撕裂,玻璃体积血,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出血等。 目前,ROP冷凝治疗的短期疗效已得到肯定,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激光光凝治疗(手术治疗) 近年,随着间接检眼镜输出激光装置的问世,光凝治疗早用ROP取得良好效果。 优点:与冷凝治疗相比,光凝对Ⅰ区ROP疗效更好,对Ⅱ区病变疗效相似,且操作更精确,可减少玻璃体积血,术后球结膜水肿和眼内炎症。 目前认为对阈值ROP首选光凝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指由于某些因素导致视网膜发生纤维血管瘤增生、收缩,然后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失明的一种早产儿疾病。这种疾病常发生在早产儿身上,很多家长都担心宝宝会落下病根,那么,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其实早产儿视网膜病一般是能治好的。 因为早产儿视网膜病算是“一发不可收拾”的病症,所以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现得早,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的效果也更好。 以活动期病情严重程度及纤维膜残存范围的大小而异。能在活动期第1~2阶段自行停止者视力无太大损害; 虽有纤维膜残留,而未累及黄斑部者亦可保留较好视力。当纤维膜形成为4~5度时,视力高度不良。 所以想要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最好是在之前对早产儿多加关注,好及时认出病症,马上进行医治。 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饮食须知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期:按严重程度分为 5 期 ●1 期:约发生在矫正胎龄 34 周,在眼底视网膜颞侧周边有血管区与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 ●2 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 35 周(32~40 周),眼底分界线隆起呈嵴样改变; ●3 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 36 周(32~43 周),眼底分界线的嵴样病变上出现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伴随纤维组织增殖;阈值前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 36 周,阈值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 37 周; ●4 期:由于纤维血管增殖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先起于周边,逐渐向后极部发展;此期根据黄斑有无脱离又分为 A 和 B,4A 期无黄斑脱离,4B 期黄斑脱离; ●5 期:视网膜发生全脱离(大约在出生后10周),病变晚期前虏变浅或消失,可继发青光眼、角膜变性、眼球萎缩等。 早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活动期 活动期分为五个阶段: 1、血管改变阶段:为本病病程早期所见。动静脉均有迂曲扩张。静脉管径有时比正常的管径大于3~4倍。视网膜周边部血管末梢可见如毛刷状的毛细血管。 2、视网膜病变阶段:病变进一步发展,玻璃体出现混浊,眼底较前朦胧。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多,大多位于赤道部附近,也可见于赤道部之前或后极部,该区域视网膜明显隆起,其表面有血管爬行,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视网膜出血。 3、早期增生阶段:上述局限性视网膜隆起处出现增生的血管条索,并向玻璃体内发展治疗,引起眼底周边部(大多数)或后极部(少数)视网膜小范围脱离。 4、中度增生阶段:脱离范围扩大至视网膜一半以上。 5、极度增生阶段:视网膜全脱离。有时还可见到玻璃腔内大量积血。 本病活动期病程为3~5个月。并不是所有病例都要经历以上的5个阶段,约1/3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出生孕周和出生体重的筛查标准 1、对出生体重<2 000 g,或出生孕周<32周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进行眼底病变筛查,随诊直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 2、对患有严重疾病或有明确较长时间吸氧史,儿科医师认为比较高危的患者可适当扩大筛查范围。 筛查起始时间 首次检查应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胎龄+出生后周数)31~32周开始。 干预时间 确诊阈值病变或1型阈值前病变后,应尽可能在72 h内接受治疗,无治疗条件要迅速转诊。 筛查人员要求 检查由有足够经验和相关知识的眼科医师进行。 筛查方法 检查时要适当散大瞳孔,推荐使用间接检眼镜进行检查,也可用广角眼底照相机筛查。检查可以联合巩膜压迫法进行,至少检查2次。

新生儿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