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该拿孩子怎么办,这些小捣蛋鬼们总是不分时间场合,做出一些令人头疼和气愤的事情来,顶嘴、打人、摔东西、磨蹭、年龄倒退、屡教不改.......遇到这些恼人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01爱顶嘴
事例:晚上,爸爸要求正在看电视的乐乐上床睡觉:“乐乐,关上电视,该去睡觉了。”“我不想睡觉!”“听话,快去睡觉!”“凭什么要我现在睡觉呢?”“因为你已经看了很久的电视,现在到睡觉时间了!”“可是我还没有看够。”“马上回到房间去睡觉,就现在!”“我不要,你和妈妈也还没有睡呢!”乐乐抗议道。
潜台词:我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决定一些事情了,我讨厌父母的权威,我要反抗,争取自己的权利。
解析:孩子开始顶嘴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这说明他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小想法,在与父母的争论中,他知道如何利用说话技巧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要粗暴的命令或强迫孩子去做事,而是需要换一种方式。
坐下来和孩子友善地谈一谈,鼓励孩子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让孩子觉得被尊重、被平等对待,然后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激励,让孩子认识到胡搅蛮缠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02打人
事例:周末妈妈带着天天去儿童乐园玩,天天发现自己喜欢的小木马在其他小朋友手中,他试图上手去抢,但是没有成功,就把正在玩玩具的小朋友推倒在地,被推倒的小朋友吓得大哭起来。天天妈妈十分无奈,制止、批评、甚至打骂,各种方法用尽,孩子怎么还是屡屡出现暴力行为呢?
潜台词:小木马在别的小朋友手中,我想玩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只好通过“抢”和“推”这样的行为来达到目的。
解析:孩子总是渴望通过最简单的方法使自己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在屡次借助暴力行为达到心理预期后,他们就容易习惯性的打人。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够,孩子缺乏安全感;家庭中存在暴力行为,孩子学会了模仿;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偏差;父母对孩子太过溺爱等等。
当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家长应当及时制止,让孩子冷静下来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然后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尊重别人,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沟通时如何正确使用肢体语言。
家长还可以通过一些换位思考的小游戏让孩子明白打人的行为会伤害到别人,是不受欢迎的。当然啦,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加强对自我的情绪管理,不在孩子面前攻击别人。
03屡教不改
事例:5岁的博文是个小车迷,他收集了大大小小的汽车模型300多个。但是博文有个令妈妈十分头疼的行为,就是喜欢把模型到处乱放,餐桌上、沙发上、卧室的小床上、衣柜里......遍布家里的每个角落,每当这个时候妈妈就会大吼:“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东西不要乱放,快点收起来!”但是下次博文依然会这样做。
潜台词:我违反了妈妈制定的规则,却能成功引起她的关注,她因为我愤怒,并且拿我没有办法,这令我很满足。
解析:“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这句话在有孩子的家庭中经常听到,我们还总听到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太皮,不长记性。这证明父母之前无数次的劝说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孩子的不良行为也没有得到纠正。
这个时候妈妈不能光说,而是需要采取一些行动了。当博文不愿意约束自己行为乱发东西时,妈妈要维护制定的规则,比如可以准备一个柜子用来存放孩子的收藏,并告诉孩子如果你有把模型整理好的能力,你就享有对这些模型的处置权,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由爸爸妈妈来保管,我们尊重你的选择。
04年龄倒退
事例:豆豆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相比同龄的宝宝她早早地就学会了爬、站立、走路,两岁多时就能完整地说出一整句清晰的话,还能独立完成很多事情,爸爸妈妈都为她感到骄傲。在豆豆四岁的时候,她的妹妹出生了,豆豆的行为变得古怪起来,她央求着妈妈喂饭,自己没有办法穿脱衣服,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尿裤子,爸爸妈妈不能理解,明明之前熟练掌握的技能现在怎么一下子都不会了呢?
潜台词:爸爸妈妈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新出生的妹妹身上,什么都不会的妹妹夺去了爸爸妈妈全部的注意力,如果我变回小婴儿就可以重新获得关注。
解析:爸爸妈妈对“老大”关注度的下降势必会造成一些孩子心理上的不适应,尤其是心思细腻的孩子。
首先,我们应该接纳和理解孩子这种行为,在能力范围内温柔地对待她,尽量去满足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依然像以前一样关心她。
其次,不要强调“大宝宝”"小宝宝"的概念,告诉她妹妹的出生并不会让她失去大家的宠爱,爸爸妈妈对她们的爱是一样的。
平时还可以让她帮忙照顾妹妹,这样不仅能舒缓孩子的情绪,增进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还能让孩子在帮忙的过程中有参与感和成就感。
05摔东西
事例:小彤是个两岁半的宝宝,每次生气发脾气的时候就喜欢摔东西,无论是玩具、吃的还是水杯、饭碗,只要是手边能拿到的物品,就会狠狠扔出去。家里的大人们对此表示,这个小家伙火气太大了,真是拿他没办法。
潜台词:我很生气,我要通过摔东西让身边的人注意到我,意识到我真的生气了。
解析:对于还在学步期的孩子来说,触碰和摆弄生活中的物品是有必要的,他们通过“摔”这个动作去观察物品,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将家中易碎、贵重的物品放到孩子看不到够不着的地方。
待孩子长到二岁半后他们开始逐渐掌握控制能力,家长就可以提高对孩子的要求了。
而事例中的小彤则是通过摔东西宣泄自己的情绪,引起周边人对自己的注意。家长首先要弄清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如果孩子是无理取闹,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办法,等孩子冷静后再给予一些正面的引导,告诉孩子要爱惜物品,摔东西是不对的,并告诉孩子解决事情的正确办法。
06磨蹭
事例:每天早上都是最令吴迪妈妈头疼的时刻,因为她要不停地督促孩子起床、洗漱、吃早饭、穿衣服、出门,而无论她怎样着急,吴迪总是磨磨蹭蹭的,以至于每个早上都搞得自己很疲惫。
潜台词:通过磨蹭的行为我可以占据心理优势,让家长为我团团转,还不用承担责任。
解析: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被爱磨蹭的小孩折磨到精疲力竭的经历。摊上个慢吞吞的孩子,真是急得上火。
孩子在磨蹭的过程中其实是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转移到了家长身上,比如事例中的主人公吴迪小朋友就是利用了妈妈怕自己上学迟到的心理。
那么面对爱磨蹭的孩子有什么好办法吗?家长可以试着给孩子一个闹钟,向他们说明不再负责叫他们起床,如果因为他们的拖延造成上学迟到,那他们要负责自己向老师解释原因,当孩子在经历过这些尴尬处境后,就会意识到掌握时间的重要性了。
一味的要求孩子顺从或者凡事都包办代替并不能解决问题。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尊重孩子,适度放手,多些鼓励和激发反而会得到想不到的效果!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