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说话只会哭,那新生宝贝的需求我们怎么才能懂?妈咪完全不用慌,哭声中自有宝贝的密语!
啼哭,真正的意义在于交流
研究表明,啼哭是婴儿表达自己以及与人沟通的最有效的方法。婴儿实际上在母亲子宫里就开始练习啼哭的动作,因为哭对于初到人世的婴儿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宝贝日常
最喜欢“说”的几句话
1.我好痛!
如果宝贝的哭声突然、尖锐、短促,哭声和停顿时间都比较长,好像在喘气,并伴随四肢收缩、嘴巴大张、脸部痛苦等状况。宝贝有可能生病了,导致宝贝鼻塞、呕吐、发烧、耳朵发炎等,这种疼痛信号则提醒妈咪要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2.我好饿!
这是宝贝最多的哭声。如果妈咪不予理睬,几分钟后哭声加大,并伴随四肢蹬踹,如果吃到奶了,哭声立即停止,而食物过稠、过热或者吃的姿势不舒服,他还会哭。
对饮食有规律的宝贝来说,妈咪根据时间间隔就很容易判断宝贝应该吃奶了。可是有的妈咪发现宝贝吃完奶后不久还会啼哭,那就可能是因为宝贝一次没有吃饱,或者吃饱了想找大人与他嬉戏。
3.我困了!
声高起伏不定,并伴随心浮气躁的动作,例如揉眼睛、抓脸、拍耳朵或者吸吮手指等。如果妈咪带宝贝出门,他通常上了车后不久就睡,可是下车以后他可能还哭,因为他还没有睡够。
4.陪我玩!
为了吸引妈咪的注意力,声调平稳,具有试探性,根据妈咪是否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而决定哭声的高低、长短和间歇。
婴儿的啼哭可分三种情况
1.生理需求性啼哭
包括尿布湿了、饿了、渴了、热了、冷了、太不安静了、光线太亮或太暗了等。这些啼哭是人的本能反应。只要给予满足,婴儿马上就会停止啼哭。
2.心理需求性啼哭
往往见于那些出生后比较难带的婴儿。这些婴儿通常性情敏感,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较差。随着生长发育特别是到了6个月后,生理需求性啼哭会逐渐减少,而表达情绪的啼哭则会越来越多。
3.疾病性啼哭
大多表现出哭声要比平时尖锐、凄厉,难以哄住,还常常在啼哭时有蹬腿动作,烦躁不安。而后,哭声越来越弱,越来越少,最终可能啼哭无声乃至不哭。
当啼哭找不到原因时
这个时候,请父母仔细检查一下宝贝的全身,如颈下、腋下、腹股沟等部位,以了解有无皮肤糜烂、溃疡或炎症。如果是男宝,还要注意观察一下脐部或腹股沟处,看看是否发生了嵌顿疝气等急症。
啼哭不是件坏事
促进发育
可以锻炼婴儿的心肺功能,增强胸部肌肉的运动能力,短暂地增加啼哭其实很有利于生长发育。
发展语言
德国科学家发现婴儿啼哭声调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他们日后的语言发展能力。那些哭声变化单调的婴儿,日后学说话的能力可能要比哭声变化丰富的宝贝差一些。
形成性格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正确对待婴儿啼哭有利于宝贝日后形成好的性格。比如,在婴儿啼哭的时候照料者总是及时给予关爱,这样会使婴儿信任他人,对外界环境产生安全感,有助于形成日后乐观进取的性格,同时养成自信的个性。
有效沟通
啼哭是婴儿在不会说话时与父母进行沟通的最有效“语言”,往往可以把自己的需要、情感、不舒服及时地表达给父母或照料者。反倒是那些不爱啼哭的“好孩子”,如果他们表现得太安静,父母应该及早带到医生那里诊察一下是否患有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低下、21-三体综合征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智能低下等疾病。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