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育儿导航> 1-3岁> 幼儿教育> “熊孩子”VS“熊大人”,究竟谁比谁“熊”?

“熊孩子”VS“熊大人”,究竟谁比谁“熊”?

2017年05月23日 17:02 阅读次数:45
近日,大连的一家餐厅里,一名女大学生“教育”了邻桌素不相识的四岁小女孩儿,理由是孩子在公共场所玩耍吵闹,太“熊”。这名忍无可忍的“施教者”,在事件中用比孩童更失控的情绪,选择了武力解决——她冲破男友的阻拦,冲着幼小的身躯上去便是一脚飞踹,同时破口大骂着:我打死你。

近日,大连的一家餐厅里,一名女大学生“教育”了邻桌素不相识的四岁小女孩儿,理由是孩子在公共场所玩耍吵闹,太“熊”。这名忍无可忍的“施教者”,在事件中用比孩童更失控的情绪,选择了武力解决——她冲破男友的阻拦,冲着幼小的身躯上去便是一脚飞踹,同时破口大骂着:我打死你。

正在网友争论得不可开交之际,媒体又后续跟进了完整版视频:孩子母亲和女大学生扭打在一起,丧失理智的她还最终迁怒于赶来劝架的服务员。

孩子在公众场合吵闹是错,家长没控制好是错,女大学生打孩子是错,家长以暴制暴、牵连无辜也是错。

错不分先后,错就是错。可刷完长长的网友评论,你会发现部分人的三观比事件本身更令人跌破眼镜——他们拍手称快,认为女大学生干得漂亮,批判熊孩子欠教育,爸妈不管,自有人揍。

我不禁哑然,熊的到底是孩子,还是这群一本正经的大人?

你眼里的“熊孩子”,

其实没那么糟

作为八零后,在我的童年印象里,“熊孩子”这个词似乎是带有些许宠溺色彩的,不褒不贬,属中性。隔三差五便会听七大姑八大姨用略带埋怨又充满爱意的语气说起他们家的“熊孩子”。

这几年,“熊孩子”又一次成了热门词,不同的是,重返大众视野,旧词新说,它变得意味深长,甚至带着不堪。如果有人称你家宝贝为熊孩子,那简直是对其品行的一种控诉,作为父母,你的家庭教育在他人眼里也是彻头彻尾地失败了。

但是我很好奇,熊孩子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又是谁在判定?

在公共场合大声吵闹、跑跑跳跳,大人不满足要求便痛哭流涕、就地打滚,叛逆不听话,好跟大人唱反调……

按照现有的公众逻辑,大概满足以上任意一条,在公众眼中都够得上熊孩子标准了吧,如此说起来,我还真替多数孩子捏了一把汗。

人的情感,无外乎悲伤、喜悦、愤怒、焦虑,而成人和孩子最大的不同,大概是语言能力更完善,控制能力更强,表达的渠道更丰富。

我们遇到不同的境遇,同样会痛哭,会大笑,会怒吼,会急躁,但作为成人,随着阅历的增长,教育程度的提高,我们的双商——智商和情商都在直线上升,我们逐渐学会了分清场合,也更能掌控发泄的方式。

而孩子,他们对待世界的方式简单而直接——难过便哭,高兴就笑,多数时候不会顾及左右。这种人类成长中的必经阶段,你不能用错来定义,只能选择理解并耐心加以引导。

拿事件中四岁的女孩儿为例,她的世界单纯至极,也许那天她遇见了喜欢的小伙伴,吃到了爱吃的食物,玩儿到了心仪的游乐设施,才会在人头攒动的餐厅兴奋得忘乎所以。

设身处地去想,我们谁没有一箩筐调皮捣蛋的陈年往事藏在幼年的回忆中呢?那些年翻墙上树、逃学翘课、叽叽喳喳一刻不闲着的自己,你都忘了吗?

如果每个人都多一份将心比心的理解,如果我们的媒体除了一味指责孩子,也能多方面介绍一下 “Terrible Two(糟糕的两岁),Horrible Three(恐怖的三岁),Unbearable Four(忍无可忍的四岁)”——婴幼儿的叛逆期的相关知识,如果社会、学校、家庭能多方协力,对处于这阶段的孩子多一些教育引导,一切会不会变得更有人情味儿一点?

勿用一己之言,

断言“熊孩子”和“熊家长”

舆论习惯性直指父母不作为,碰见淘气的孩子就贴上“熊”标签,接着便全盘否定其家教,我认为这有失偏颇,非常不公平。

尽管每个人所处的阶层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可不希望孩子成才的父母,恐怕少之又少。

我更愿意相信,这位小女孩儿的母亲当时也一定一边观察四周食客投来的灼灼目光,一边紧张地告诫她小声、不闹,可在热闹的环境中,在那样特定的时刻里,妈妈的话对小女孩儿完全失去了控制力。

直到一阵疼痛从后背袭来,一个满脸凶相的陌生阿姨采取恐怖的暴力,才使得她在惊恐中终于安静下来,一边哭一边瑟瑟发抖,全然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

这位母亲面对危机的反应完全不值得提倡,她为女儿带来的是绝不亚于施暴者的负面影响,她的错绝不容包庇,且必须为此诚心悔过。

可坦白讲,她的应激反应,同为人母的我完全可以理解,那种发自内心的保护欲,你我都有,只是控制和表达的方式,因环境因人而异。

在一些人的心里,“熊孩子”被“制服”了,简直大快人心。可是你们用拳脚和语言暴力相向,在不知事情来龙去脉的情况下,给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带来的身心重创,给其父母带来的疼痛和愤怒,难道就是正义化身吗?

放眼望去,不遵守公共秩序、缺乏公德心的成年人比比皆是,按照此类逻辑,处理方法该多么直截了当:让一个惩恶扬善的超级英雄在背后将犯错的他们一拳击倒,简单,粗暴,却完全失去了法理公道,仿佛回归原始社会。

每个孩子都会“熊”,但大人不能更“熊”,如果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何对得起年龄带给我们的日臻成熟和完美。

想起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件暖心小事,情形和开头的事件很相似,却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上个周末,我和老公带两岁半的女儿去商场玩耍,午饭时间比正常略有延后。等着上餐的工夫,老公去洗手间,我一个人陪女儿坐在餐厅里,小家伙突然不知理由地烦躁起来,饭没上桌就哭闹着要出去继续玩儿,安慰无用,最后直接坐在地上哭起来。

那个时间段过了饭点,餐厅里人虽然不多,却也都看向我们,我尴尬至极,既想立即带女儿出去避免影响他人,却又惦记着无人看包,不知如何是好,不免焦躁起来。

旁边的妈妈带着三四岁的女儿一起就餐,小姑娘很乖巧,一直安安静静坐着吃饭。正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女士转头问我孩子多大了,我赶紧道歉,她没说什么,只是告诉我一些自己处理这类情况的经验和方法,虽然不尽适用,却总归是一种理解和体贴,令手忙脚乱的我立时平复下来。

其实在孩子“熊”的时刻,家长多数是无助的,他们在意周围的异样眼光,懊恼自己没有能力控制孩子,也担心孩子真如舆论所言,成为那个缺乏教养、肆意妄为的熊孩子,人生就此坍塌。

生活本就如此焦灼,不妨宽心点儿。

给孩子“熊”的时间,

给家长放松的空间

没当过父母的人,大概才会轻松地说出谴责的话语吧。

如果言传身教真的可以让孩子时刻乖巧懂事,像一台听从指挥的机器,那作为父母的人生挑战未免太过EASY模式了。不要提当年自己如何听话,父母如何棍棒底下出孝子,时代在变,信息量在增加,人在发展,智力和思维的飞速前进,注定孩子们越来越不好搞定。

请相信,大多数父母都在想尽办法教育孩子,毕竟放纵不能给彼此的人生带来任何好处,可父母二字不好担,往往就是有那么些不可控的时刻在考验我们,让我们束手无策和疲惫焦虑。

如果你恰巧遇见孩子在“熊”,不妨提醒和帮助他们的父母,给予他们一些宽容鼓励,让他们褒有对孩子的耐心,对自己的信心。

你的白眼,讥讽,指责,非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倒可能激发更大的亲子矛盾,使一次本来寻常的成长经历,变成一场改变人生的残酷决断。

没有天生懂事的孩子,也没有始终满分的父母,在养儿育女这条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摸索前行。

多一些等待,多一些阳光,要坚信每一株小苗,在四面八方爱的用心呵护下,都会开出别样动人的花儿来。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