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半年,西西要从幼儿园毕业了。西西妈妈却很紧张,毕业后,西西马上就会上小学,但她还不会10以上的加减法,26个英文字母也背不全,妈妈好担心西西跟不上小学的学习进度。西西的幼儿园课外又不增设辅导课程,于是,西西妈在考虑是否要把她送去参加校外的学前辅导班。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入学准备时,和西西妈一样,担心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不到位,会影响孩子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为了让孩子起点高一点,上小学轻松一点,想把孩子交给校外的学前辅导班,提前教授部分小学知识。
这样做到底有没有意义呢?乍一看孩子确实提前掌握了一些知识,到小学后在课堂上接受更快一些,但从长远来看,这样做其实得不偿失。
心理学界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即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胞胎爬梯实验。实验中,双胞胎中的一个,在他出生48周起,每天做十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六周,到52周时,他能熟练地爬5级楼梯。在此期间,双胞胎中的另一个不做训练,而是到他53周时才开始练习爬楼梯,结果,两周后他也能爬到楼梯的顶端。
由此看来,过早的训练和循序渐进的训练一样,最终都能够达到理想的要求,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努力。
一位小学老师表示,在她几十年的教学中,特别留意了这个现象,发现提前学了读、写、算的孩子,在上学后所谓的优势并不明显,而且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孩子没有学准确的发音、知识点,纠正起来非常费力;二是孩子认为自己学过了,没有新鲜感,上课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在一二年级时,凭借着之前积累的知识,随便混一混也能拿高分,但进入四五年级后,继续玩玩打打不学习,成绩就会跟不上。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华爱华教授,在一次家长培训会中曾就“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做过专业的解读,她指出小学化会让孩子付出巨大的代价:
◇ 时间上的代价,牺牲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良好机会
提前教授小学化内容,会让幼儿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非持续性的机械记忆上面,降低或未能培养出让孩子终生受益的品质,比如与同伴合作交往的技巧、个人运动的能力、动手操作的经验等。
◇ 扼杀孩子自主性学习的兴趣,产生“习得性愚笨”
所谓“习得性愚笨”,是指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过早的知识传授、过高的学习目标、过多的负面暗示等),逐渐产生无能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机,并因此丧失自信心,深信自己学习能力很差,怀疑自己,继而产生自卑、厌学情绪。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纠正,这种错觉就会成为孩子最初的自我认知。长此以往,给外界的感觉是,孩子“越学越笨”了。这对孩子以后长远、后继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 剥夺了游戏,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剥夺了游戏,就是剥夺了孩子的“心理维生素”。游戏体验带给孩子的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或体验消极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大相径庭的。孩子体验积极情绪越多,长大后会越阳光,人格越健全,而这在早期是看不出来的。
◇ 超前学习产生的即时效应难以长久维持
因为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并不能记住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内容,相反对于游戏的体验却能铭刻在脑海深处。因此,学前教育要为孩子终生的、长远的发展奠基,不是只看眼前,急功近利。
幼儿园教育是生成性学习,指从游戏和生活中获得直接、感性的经验,以达到学习的目的,具有渗透性、潜移默化的特点;小学教育是预设性学习,根据课本知识向孩子传授预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具有强制性和功利性的特点。基于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学习方式的不同,生硬地将小学教育目标中的读、写、算等灌输在幼儿身上,只会事倍功半。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少家长对于孩子在园以“玩”为主非常反感,觉得成天玩并没有学到知识。那么,为帮助孩子实现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老师应如何向家长解释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所做的工作,让家长理解、接受呢?比如,我们可以结合案例来让渗透在生活和游戏中的生成性学习,看得见,摸得着。
经典案例
利用管道,孩子进行“悄悄话”的游戏。
一个孩子在管道一边说悄悄话,一个孩子在管道另一头听。说话声音虽然很小,但对面的孩子也听得见。后来,孩子们在管道里加入水,再进行悄悄话的游戏,发现另一边的孩子还是可以听到。于是,孩子们借助感性的经验,明白了声音在空气和水里都可以传播,管道还有收集、扩大声音信号的作用。
到了小学的科学课堂上,拥有这种感性经验的孩子,更容易理解老师讲的空气和水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这一概念。在小学老师眼里,这种孩子的接受能力会比没有相关经验的孩子强。所以,在幼儿阶段,孩子们正是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持续的深刻经验,为以后的小学学习,甚至初高中学习奠定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知识储备式的教育正在向侧重学习品质的教育转型。知识的总量在不断地增长,而获取知识的能力,即学习品质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拥有好的学习品质,如总是专注、认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面对问题特别执着,拥有很强烈的时间观念,善于发问,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等,就真的能让孩子走得更远!
在生活中,家长也应注意不要将自己对幼小衔接的焦虑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形成“小学很可怕”“小学课程好难”等想法,应辅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引导其向往小学生活,最终实现快乐入学。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