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育儿导航> 1-3岁> 幼儿教育> 情绪像病毒,会由家长传染给孩子

情绪像病毒,会由家长传染给孩子

2017年03月13日 11:08 阅读次数:330
还有20分钟到家,我给我妈打电话,告诉她准备饭。我妈在电话里说,小树哭的像中邪了一样?? :“他从来都没这么哭的这么奇怪过,头乱摇,两只腿乱蹬。我要抱他,他就让我走。我离开一步,他就让我回来。

还有20分钟到家,我给我妈打电话,告诉她准备饭。我妈在电话里说,小树哭的像中邪了一样?? :“他从来都没这么哭的这么奇怪过,头乱摇,两只腿乱蹬。我要抱他,他就让我走。我离开一步,他就让我回来。

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办了。”

我妈听起来有点惊慌:

“我们刚才从外面捡了一个气球拿回家,

我怀疑是这个气球有邪气,正打算扔了。”

我淡淡的“哦”了一声。

气球中邪?——这脑洞也太大了!

被情绪冲击的小孩,只能大哭起来

进门的时候,看到我妈正在抱着小树猛亲。

“我终于搞清楚怎么回事了!”我妈如释重负:

“我一直用你那个倾听的方式安抚他,

问他怎么了,真没想到,

两岁多的孩子脑子里想了这么多事儿。”

根据我妈口述和小树的回答,

事情大概拼凑为这样的:

我妈在做饭的时候,一个人忙不过来,

对着正在看手机的我爸,

怒吼了几句类似

“就知道玩手机,从来不帮忙做饭……”的话,

听起来很像吵架?? 。

当时小树正在我爸旁边,

他听到我妈的话,伸手打了姥爷。

“我轻轻的打的,我怕姥爷疼”,小树自己说。

轻轻的打了,又觉得没办法发泄情绪,

仿佛和我妈刚才的语气不相符。

但是他又觉得自己不该打姥爷。

不想让姥姥嚷,所以让她走,

可是她走了又觉得很难过??……

小树被这样强烈但是又相反的情绪冲击,

不知道如何是好,大哭起来,

以发泄心中的纠结。

当姥姥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赶快跟小树道歉,“姥姥以后不嚷了”。

小树偷偷看了我妈一眼,迅速的亲了她一下,

然后搂住姥姥的脖子,把头埋在姥姥胸前。

“小树是想帮姥姥出气,

还是想帮姥爷出气呢?”我妈问。

“都有。”小树回答。

全家人都笑了,松了一口气,却依然没那么轻松。

家人吵架,孩子并不关心谁对谁错

妈妈跟我讲这些的时候,

小树趴在姥姥怀里静静的听看着,

闪着亮晶晶的眼睛。

我听完,既没有积极倾听我妈的着急,

也没搭理小树的害怕,

更没有表达我对妈妈倾听小树的感谢,

而是直愣愣的来了一句:

“我小时候听见你们吵架,一定也这么难受。”

话一出口,觉得不妥,

但这真是我当时唯一想说的话。

我小时候妈妈脾气可比现在火爆的多,

爸爸也不甘示弱。

硝烟炮火中,岂有完卵。

爸爸妈妈吵架时的感受我已经忘记了,

但是时至今日,只要听到妈妈对着爸爸嚷,

一定关紧房门,心里一阵翻腾。

爸爸提供精子,妈妈提供卵子

我身体里流着他们两个人的血。

每一次听到他们吵架,

就好像我的身体分裂为两部分,

彼此争斗,撕扯的是同一个身体,

没有哪一方会赢。

有时候,吵架之后,妈妈会跟我诉苦,

告诉我爸爸是多么不讲道理,她有多委屈。

作为一个孩子,我不关心谁对,谁错。

我不想知道那些道理。

我只感觉到深深的愤怒,愤怒极致的悲哀。

这些感受,在将近40岁的我身上,依然存在。

有时候我会埋怨自己,不够接纳和包容——

爸爸妈妈相处的方式,是他们自己的事。

我要做的是尽孩子的本分,不要参与其中。

今天,两岁半的小树,就这样给我们展示了

家长之间吵架的情绪,

是如何像病毒一样蔓延到孩子身上的。

孩子不善语言,也不懂逻辑,

他们使用感受与这个世界链接。

所以他们非常的敏锐。

他们能够感知我们细微的变化。

而一句带着强烈情绪的指责,

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暴风骤雨。

小树被这情绪的龙卷风裹挟着,手足无措,

他身边两个亲近的人彼此交恶,

那种爱恨交织,使得他非常纠结。

他感觉到大人身上强烈的攻击性,

但是找不到正确的攻击对象,

这些情绪太煎熬了,小树终于大哭起来。

吃手、咬指,孩子以自我做为攻击对象

这让我想起来一个小女孩,

5岁,来找我做沙箱游戏治疗:

最近半年一直吃手,手指都变形了,

怎么说都不听。

孩子在玩沙箱游戏的时候,

表达出很强的攻击性,都是交战双方的主题。

和妈妈聊天中得知:

最近半年奶奶过来帮忙带孩子,

妈妈和姥姥一直有很深的矛盾 。

虽然妈妈已经尽力克制,

但是气氛紧张的时候也是常常有。

婆媳之间,不好大动干戈,平时都是冷战居多。

Bingo!

正是这种悬而未发的攻击性,弥散在空气中,

所以孩子感应到了强烈的攻击的愿望,

却不知道如何发泄。

对妈妈,对奶奶,都不合适,

于是她找到了最“安全”的攻击对象——自己。

牙齿和指甲是人类体表最坚硬的部分,

而对一个孩子来讲,

它们是他最有力的“攻击武器”。

咬指甲的行为,意味着一个人将攻击转向自身,

也可以说,

这是一个人主动毁掉自己最具攻击力的“武器”。

于是小小的孩子,就这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虽然她自己在意识层面,

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吃指甲的原因,

但是她的身体和情绪感受得到。

当然,另外一种可能的表现就是向外攻击

——脾气暴躁,易怒,打人,骂人,都有可能。

就像小树今天的行为。

还好,对小树来说,并不是长期的压力,

而且得到倾听和表达,情绪已经得到释放。

但是如果长期无法纾解压力,

孩子就可能养成一些“坏毛病”,

让家长觉得这孩子“无理取闹,无法无天”。

打和骂这时候会轮番登场,

而它们不过是带来更大的压力而已。

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在调整孩子的“错误行为”,

却没人愿意关注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

更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情绪”才是这个原因。

说回那个咬指甲的女孩

——她和妈妈分别作了一个疗程的心理治疗。

孩子的情绪得到发泄,

妈妈更加放松的对待家庭关系。

家里的气氛缓和了,

孩子吃手的事也不知不觉的消失了。

但是,如果以后家庭成员之间再有争执,

会不会又出现吃手的情况呢?谁也不知道。

有一句话说:

“孩子没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

这话有点绝对。

但是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有道理的。

孩子只是一面无辜的镜子,

忠实的反射着我们的所有喜怒哀乐。

美好的情绪,最应被传染

中午我带小树睡觉前,偷偷问他:

“今天中午妈妈不在,你为什么哭呀?”

“因为着急了,所以哭。”

“小树为什么着急呀?”

“因为我想让大家笑。”

听到这句话我想哭,很感动。

于是抱小树在怀里,微笑的看着他,我能感觉到。

自己的目光里柔情缱倦,充满了慈爱。

小树抬起头,亲了亲我的脸,然后对我笑了。

是的,我什么都没说,

他同样能感觉到我心里的爱。

美好的情绪也会“传染”给孩子。

想让孩子得到什么,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选择权在我们——每个家长的手里。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