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期间消化道内是没有细菌的。新生儿出生从口腔、鼻、肛门以及皮肤大量细菌迅速进入机体,其种类与数量迅速增加并于第三天已接近高峰,逐渐建立并维持着肠道的微生态平衡。这些细菌不但参与水解蛋白,分解碳水化合物,使脂肪皂化,溶解纤维素而且还合成维生素K、B,同时肠道中某些细菌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转化肠道内的胆红素形成粪胆原排出体外,以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
但是有的母乳喂养儿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也是造成少部分母乳性黄疸的原因之一。
生后一周以上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血胆红素超过传统的生理性黄疸的标准,称为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推测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高,在肠道内通过水解结合胆红素称为未结合胆红素,使得回吸收增加,导致黄疸。但目前缺乏重复性试验研究的证明,所以仍然在研究。
本病确诊后不需要特殊治疗,预后良好。一般母乳性黄疸的孩子需要继续哺乳,而且勤喂母乳,保证每天8~12次奶,促进肠蠕动及大便排泄,有利于黄疸消退。
1、对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期,且总血清胆红素值高于220.6.5μmol/L(12.9mg/dl)或者迁延不退,超过生理期限仍有黄疸,总血清胆红素值大于342μmol/L(20mg/dl)可继续母乳喂养 同时进行光疗。
2、对于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总血清胆红素低于256.5μmol/L(15mg/dl)可继续母乳喂养,加强监测。如果总血清胆红素高于256.5~342μmol/L(15~20mg/dl),可以暂停母乳3天,并配合光疗,改用配方奶喂养。黄疸可以消退50%,恢复母乳喂养后,黄疸虽有轻度上升,但随后逐渐降低至消退。在此期间乳母需要按时挤出母乳,排空乳房,有利于孩子恢复母乳喂养后能够获得充足的奶量。
注意:
早产儿当总血清胆红素到10毫克/分升(171.0μmol/L)即应警惕,及早干预。
相关文章: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