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有一个特点:喜欢用一些“很恐怖”的人或物来要挟孩子听话,也喜欢在孩子面前装坚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觉得父母是威严的。哪怕很多时候非常难过或者害怕也不会在孩子面前轻易表现出来的。当然,我并是鼓励父母在孩子面前天天哭天抢地,而是要正确地真实地表达一些感受和尽量准确的描述事实。像成人一样尊重孩子并不是一碗鸡汤,一旦你真的这样做了,孩子发生的变化将让你感到吃惊。
相信有一个场景大家并不陌生,就是孩子打针。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小,每次都是连哄带骗的带孩子去打针,在打针房孩子的哭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我见到很多父母和老人在打针前跟孩子说:不痛,一点都不痛。打完了之后跟孩子说:好咯好咯,不痛啊不痛啊。这不是胡扯吗,哪有打针不痛的,又不是打的一块木头。孩子明明会有很强烈的疼痛感,这种感觉不需要你描述,它是真实的在孩子身上发生的。
我的孩子现在2岁,基本每个月都有一针疫苗甚至更多。从1岁半开始她打针基本已经不会哭泣了,而且每次去打针会让周围的父母和护士极为震惊。因为我抱着她,她会自己将袖子往上拉,每次打完之后都会跟护士说一声谢谢。也就是说她对打针已经没有了恐惧感,她能很正确的来面对这种疼痛。因为从她能听懂我话的第一次开始,我就告诉她,生病了需要打针,宝宝就不会难受,打针会疼,但疼一会就自己好了。然后每次打针之前我都会告诉她,会有一点点疼哦。而现在很多成年人还是无法克服打针的恐惧,真实疼痛其实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来自心理的抗拒。
(打完针后自己给自己按着呵呵)
人的恐惧来源于他脑海对一个事物的原有印象,这种印象也许并非是事实。就像每个人的心中就有一个鬼的模样,也许你从来没有见过鬼,但却对他充满了恐惧。因为从小到大,不论是电影还是周围的人,都将这个东西描述的极其可怕。所以你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尽量真实的向孩子描述客观事实,而非添油加醋的用自己的一些感受去恐吓孩子。例如你再闹就被警察叔叔抓走了,本来警察叔叔是一个维护正义的形象,这样导致孩子会在警察叔叔面前充满了恐惧感,甚至很多人长大了之后内心对警察叔叔还是很抵触,不能在他们面前合理的伸张自己的权益,因为他们面对警察叔叔就感到害怕。
还有一些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我指的是,如果父母感到难过或害怕或其他的负面感受,他们一般不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这一点我认为国外的父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你如果能在孩子面前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孩子才会更容易的接近你。孩子不会在心里觉得,这个事情自己如此害怕,爸爸妈妈从来不会害怕任何东西,他们会下意识的寻求父母的保护,而不是想着去克服这种不好的感受。
列举一个反面案例:一次高空飞行,如果孩子感到害怕你完全可以跟他站在一起,表达确实有点可怕,然后一起去克服这种感受,而不是像目前很多父母的做法:这有什么害怕的!!然后取笑孩子。甚至有一部分亲戚和朋友,喜欢利用一些说起来很“可怕”的事来恐吓孩子,然后孩子真的害怕的哭了,他们就乐了。恩,我明确的告诉你,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精神摧残。
还有一种极端的父母和长辈,当一个孩子非常“懂事”,他们会从心里感到孩子懂事的有点可怜,一个孩子这么懂事肯定经历了很多“沧桑”,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坚强反倒是一种幸福,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畸形的爱。自己矫情就算了,还希望孩子也用同样的方式去感受来自世界的爱。我们看到很多文章都在谈【像成人一样尊重孩子】,很多人会认为是鸡汤。其实如果你真的能感受到这一点,生活中处处都有你发挥的点,久而久之你的孩子并能真正开始学会独立。
就像孩子吃饭基本是很多家庭面临的问题,核心原因有2点:1是长辈觉得孩子太过弱小,2是把这个事看的太过严重。觉得孩子太过弱小的直接表现是他们总认为孩子不会自己吃饱,怕孩子饿着了。拜托,孩子从生下来就是一个人,他是完全具备这种基本的生存意识的,他不吃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不饿。饭前一堆含糖量高的零食,饭中怎么可能吃的下啊?正是由于没有第一点的正确认识,又把这个事看的过于重要,日复一日的催促式吃饭,打赏式吃饭,哄骗式吃饭,让吃饭这个最基本的日常项目成为孩子最为厌烦的项目。说到底这也是没有像成人一样去尊重孩子的结果。
孩子基本从1岁半开始她就能比较好的用筷子,我并没有刻意去训练她使用筷子,孩子对于新鲜事物永远都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如果你像成人一样尊重她,就会给她时间去探索,他们的学习能力非常强,而不是为她们吃的一身饭而感到愤怒。
对于吃饭基本已经不用我任何操心,饭菜放她旁边就可以,我认为这正是由于我对上面2点的清醒认识,才让她在这个年龄段就有比较好的独立能力。
所以,在孩子面前做一个真实的人,站在对等的视角下和孩子交流和表达你的感受,不要老想着“我是大人,他是孩子”,真正的把她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将会让孩子直面恐惧和学会独立,并顺畅的克服掉那些负面感受,而这种心理习惯会在孩子成年后,给他带来非常正向的影响。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