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调查中「家庭支持」的不满率,不难看出:区分「Hard」还是「Easy」的最重要指标其实是——家人的支持。更具体地说,是队友作为父亲的养育参与,和作为丈夫的爱与支持。这100个新妈妈的难题,其实大部分都像临产前的宫缩疼痛一样,当时觉得崩溃,但只要过去了,回头再看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但队友在迎接新生命这一重大家庭事件上的失职,
却为婚姻蒙上了难以消散的阴影。
「丧偶式育儿」这个说法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流行语。
还有一句更流行的:
“生孩子后流的泪,都是结婚前脑子进的水。”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怎会这样
当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
想起了一位生了小孩后总是在夸老公的朋友,
我曾开玩笑说她运气好,
她却认真地答:
不是运气好,
是结婚前要尽可能多地谈恋爱啊!
谈恋爱的时候别隐藏自己的缺点,
别装自己没有的特质(尤其是别装贤惠),
是怎么样就怎么样,
实在不合适就换下一个,
多相处一些人,
你才能知道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更合适。
如果没记错,这个朋友22岁大学一毕业就结婚了,那么她换男朋友的事,应该都是「早恋」时换的吧?
呵呵,哪有什么早晚。
恋爱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不需要附加牺牲、迎合、委屈……
爱就爱了,不爱就不爱。
恋爱是一种修行,
让你学习爱,练习爱,感受爱。
爱对方,也爱自己,
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
没有什么时候不适合恋爱。
回想上学时,许多「我行我素」、被老师同学攻击「作风有问题」的姑娘,大部分都嫁得不错。反而那些被打上「乖」、「本分」、「懂事」标签的「好姑娘」们,却成了(与异性)社交困难 和「婚前脑子进水」的高发人群。
婚姻不是幸福的终点站,
但爱与被爱的能力可以帮助你获得幸福的婚姻。
那些遗憾
再细想一下,其实是我们父母辈那一代的教育方式,或多或少了促成了这个“社会问题”:
1. 不要早恋
上大三的时候还不准谈恋爱(都已经是成年人了),要专心学习;22岁大学一毕业,就开始催结婚——转折不能更生硬了。
不是说我。我早恋。爱过,失恋过,追求过,让人心碎过,错过良人,遇到渣男,学会珍惜。不试错怎么能知道对?
2. 女孩子要朴素,打扮就是轻浮
不客气地说一句,骨子里的自我否定都是从青春期性别特质被践踏开始的。
3. 男孩子要内敛
女孩/男孩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真的很反感这样的性别标签,它们约束了孩子的表达,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不允许他们做自己。
哭什么哭/男孩子就该坚强/男孩子不要这么油嘴滑舌……对于女性来说,累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来自丈夫的在感情和语言上的安慰。悲哀的是,在很多人眼里,男人不善于表达感情,竟是个优点。
4. 女孩子要听话、本分、会过日子
实际情况是,男人在结婚时,都想找个温顺明理的女人;但长久来看,又总是被自己搞不定的女人所吸引。听话的姑娘怎么主宰自己的命运?她们的幸福只能看运气。
5. 贤妻旺夫
这句话本来没什么错,错的是,人们总用这句话来要求女人一力承担烹饪、打扫、带孩子,要是还能赚钱分担丈夫的经济压力,「别在家白吃白喝」,就更好了。
那些标签
顺便再说说世俗是怎样把正常人污名化的:
1. 厨艺精湛+善于甜言蜜语+带娃主力的男人=没出息
(马上2017年了,劝你多关注一下黄磊和他的家庭。)
2.女人是职场精英、顺利晋升=不择手段
(不解释)
3.女人打扮精致,穿戴名牌=败家、虚荣
(不解释)
4.不打扮、省钱、在职场没野心、不快乐但能强颜欢笑=贤惠、好女人
(……)
反思.改变
我们能从上一代的亲子教育中,反思些什么呢?
我们在「如何让孩子长高」,「如何让孩子长胖」,「如何给孩子英语启蒙」,「如何给孩子选特长班」等等事情上,花费了太多太多的力气。但是,真正能检验家庭教育的质量的,其实不是孩子最终考上了哪个大学,而是,他/她获得幸福的能力。获得幸福的能力的其中一个体现就是,他/她未来的婚姻质量。
要做好,说来也很简单,归纳起来就是: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允许他/她做自己;
尊重他/她做自己;
鼓励他/她做自己;
认可他/他做自己。
就是这样。
从细节入手具体说来,对于青春期的孩子,避免以上列举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就可以了。那么对于婴儿期、幼儿期的孩子,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自尊自信、乐观积极的人呢?下面是从细节入手的26条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对于婴儿:积极回应。从生命一开始,宝宝就需要知道,有人关心他/她,照顾他/她,在他/她需要的时候永远都在。(读过许多澳洲政府的资料,总是反反复复强调,小婴儿不会被宠坏,应该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
2. 允许孩子有安抚物,比如安抚奶嘴,安抚巾,或者特定的玩具等。安抚物可以帮助年幼的孩子应对压力。父母不在的情况下,比如睡觉或者去幼儿园时,安抚物能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3. 幼儿喜欢用不断重复的方式来学习新东西,不要打断他们。如果你允许孩子不断犯错,直到熟练掌握一项新的技能,那么孩子也会用这样的信心和耐心对待自己。
4. 允许孩子冒险。不管是一岁的时候自己滑滑梯,还是一岁半的时候从5厘米的台阶蹦下来……允许孩子去尝试,不要对他/她的失败反应过度,这样能帮助他们去延伸自己的舒适度区域。这种冒险精神会帮助孩子在年龄稍大一些的时候,勇于去结交新朋友、尝试新食物、尝试新的运动等。
5. 陪伴孩子的时候给他/她全心全意的关注,这会让孩子感受到爱。如果孩子想跟你说话,你应该放下手机、把电视关掉。
6. 充分体会孩子的感受,不要拒绝/嘲笑孩子的恐惧和消极的感觉。当他/她说觉得自己的房间有怪物,不敢独自睡觉的时候,不要粗暴地对待或回答,试着用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解决问题。(“怪物最喜欢吃饼干,我们放几块饼干在你的床边,让他变成你的朋友,保护你,好吗?”)
7. 找机会让你的孩子去「贡献」。无论是帮助更小的孩子、饲养小动物、养一株植物,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能给他/她一种责任感,也传递了父母对他/她能力的信心。
8. 在心里列出孩子擅长的事情,口头上有意去强调他/她的优势。成就感和自豪感会让孩子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有信心坚持下去。
9. 鼓励和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把直接告诉他们解决办法当做最后一招。
10. 让批评变得「私密」。除非事件里包含了其他人,否则批评孩子时最好确保周围没有其他人。
11. 鼓励他/她坚定地要回自己的玩具。可以在家里进行模拟排练——假设一个场景,比如在公园里,孩子的玩具被另一个小朋友拿走,却拒绝还回来,就鼓励自己的孩子,勇敢而坚定地要回自己的球。但不要强迫他/她去学会侵略性的解决办法,那会让情况更糟糕。
12. 不要强迫孩子,尤其是不要强迫害羞的孩子去主动,不要强迫胆小的孩子去冒险……忽略孩子天生的性格倾向,会适得其反,让孩子更加不自信。(比如,逼迫孩子对陌生人示好。)
13. 在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为他/她制定规则,并始终如一的贯彻这个规则。有适当的约束,孩子们往往能表现得更好。如果没有坚定的规则,那么当他/她的某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可能会持续性地用尖叫或打滚来达到目的。等再大一些的时候,他/她可能更容易去模仿一些不好的行为,并开始欺负同龄人。
14. 批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不要人身攻击)。当孩子做错时,清晰地告诉他/他怎样的行为是错的,怎样的行为是对的。例如,当三岁的男孩把一辆玩具火车砸进了妹妹正在熟睡的婴儿床,不要骂他坏,而是应该说:“你不能把你的火车扔在你妹妹的床上,你可以在她醒来时给她看火车。”这样有助于孩子理解父母的期望。
15. 积极、耐心地聆听孩子。父母通过积极聆听来学习如何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事物。这有助于孩子认识到他/她的感觉对他们的父母很重要,从而提高他们的价值感。对于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这也令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
16. 下命令/设置规则的时候,简要解释它。这有助于孩子形成是非观,而不是认为规则就是「强权」。
17. 尊重孩子的个人财产。鼓励他们主动去与别的孩子分享玩具,但不是强迫。作为父母,不要在征询孩子的意见之前,把他/她的玩具、绘本、衣服送人或者放进储藏室。要尊重他们的决定。
18. 尊重孩子的想法。从很小的时候,甚至在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她也许就已经有了要穿哪件衣服、穿哪双鞋的意愿,有的选择或搭配可能会看起来“可笑”,但请试图尊重孩子的意愿。这不会让你没面子,陌生人的意见对你来说没那么重要,而愿意了解缘由的人(比如幼儿园老师),会因此感受到你是个用心的母亲/父亲。这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是重要的。
19. 行胜于言。父母的拥抱和爱抚能帮助儿童发展自尊。孩子们对非言语态度非常敏感。也许你不善于把“我爱你”挂在嘴上,但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如亲吻、拥抱、总是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耐心的对话等。
20. 避免言语与行为的矛盾。当父母用愤怒的声音告诉孩子“我爱你”,他/她感觉的出来,并且会不知所措。父母应当诚实对待孩子,表达你真实的感受或想法,避免你说的话和你的身体语言不相符。这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这也是用行为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实的表达自己」。
21. 父母可以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拓展孩子关于情绪的词汇,帮助孩子表达自己。
22. 对稍大的孩子,分享家庭故事(例如借助相册),使孩子为他/她的根源感到自豪。归属感对于孩子自尊的建立非常重要。
23. 规律家庭作息,建立家庭传统,或者拥有你们之间特别的庆祝方式。家庭传统是非常强大的生活整理术,即使对于幼儿,也会带给他/她安全感和稳定的力量。
24. 当孩子生活中出现重大变化时,比如换学校、换老师、搬家、换照顾人时,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包容,多花一些时间陪伴。
25. 尊重孩子的个性。父母有责任去发现孩子的爱好/才能,并帮助孩子去发展它。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定势去限制孩子——两岁的男孩对模拟厨房更感兴趣,就不要非给他买模拟工具台;三岁的女孩更喜欢足球,就不要逼着她去学芭蕾。
26. 对孩子礼貌,用“请”和“谢谢”。尊重他/她,像尊重任何一个「人」。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