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药物并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疾病的恢复可能并不是药物的功劳,药物起的作用可能就是安慰。
象抗菌药物、解热镇痛药物、中草药制剂在我们国家可以很容易买到,儿童又是呼吸道及其他感染疾病的高发人群,家长规范就医意识不强,常自行用药,甚至随意联合用药,这种用药的盲日性可能会引起宝宝更大的伤害,比如肝损害。
药物性肝损害
儿科医生
1.儿童肝损害主要与药物有关,少见于噬肝病毒感染、遗传和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2.乙酰半胱氨酸是扑热息痛中毒特异性的解毒剂,扑热息痛是儿童常用退热药,因此也是引起儿童肝损害的常见原因;
3.确诊后停药观察,可以使用还原性谷胱甘肽(GSH)、腺苷蛋氨酸(SAM)、甘草酸类药物、熊去氧胆酸(UDCA)等保肝、利胆的药物;
4.根据肝损害的发病机理,可将药物的肝损害分为固有肝毒性和特异质肝毒性。所谓固有肝毒性就是指药物本身的毒性。特异质肝毒性是指免疫损伤及代谢产物的生化损伤;
5.免疫特异质性肝损害,可早期选择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或能阻止肝损害的进一步加重;
诊断参考:
目前儿童药物性肝损害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参考成人标准,据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确立的标准,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L)与碱性磷酸酶(ALP)的关系,DILI的临床类型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3型。
(1)肝细胞损伤型:谷丙转氨酶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且R值≥5;
(2)胆汁淤积型:碱性磷酸酶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且R值≤2;
(3)混合型:谷丙转氨酶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且2
注:R值为谷丙转氨酶的实测值与参考值的比值除以碱性磷酸酶的实测值与参考值的比值。
诊断标准出处:Robles-Diaz M,Lucena MI, Kaplowitz N,et al. Use of Hy's law and a new composite algorithm to predict acute liver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 J ]. Gastroenterology, 2014,147 ( 1 ) : 109 -118. DOI : 10.1159/000322298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